1、剪黏剪黏,为流行于中国福建南部、广东北部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和越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以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如碗、盘、壶等)或残损价廉的瓷器为原材料,使用粗钳、铁剪、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其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细小瓷片,进而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并装饰于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檐角、照壁、墙面和门窗框、门窗楣等部位。潮汕地区和越南的剪瓷雕用途还不限于建筑物外部装饰,例如潮汕地区亦应用于工艺挂屏,摆设于客厅、佛堂内,越南应陵中的启成殿内部以剪瓷雕装饰。剪瓷雕的题材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其工艺兼具绘画的色泽感和雕塑的立体感,并可长年经受日曝雨
2、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剪黏(施作过程)在广东潮州称为剪花或嵌瓷,顾名思义即将陶瓷片嵌在泥塑的形体之上的一种装饰艺术,它的起源不明,但据文献记载,至少在清初乾隆年间由广东潮州传入台湾。潮州古建筑盛行在屋脊上装饰剪黏这种特殊的艺术,至一九二年代,已有潮州匠师受聘到台湾。剪黏是一种在建筑屋脊上现场制作的艺术,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因此剪黏重视构图与花鸟人物的姿态,适合远观,其细节大而化之,较不适合近看。但近代也有镶嵌在壁上的作品,楼阁人物的细部一览无遗,朝向精致化发展。剪黏色彩明亮是闽、粤及台湾建筑的特色,甚至亦盛行于南洋华人地区的祠庙。但是剪黏经日晒后温度升高,遇雨则骤降,此时陶瓷片可能断裂。近年台湾且多以彩色玻璃片取代传统陶瓷片,更易碎。因而剪黏在屋脊上无法保持完整,大约每隔三十年要重修,旧物保存不易。剪黏是将剪好的瓷片嵌入未干的泥塑上面,有如穿上一件多片的瓷衣。捏塑灰泥时要稍瘦一些,才有足够余地嵌上瓷片。泥塑体本身也是层层加厚的,直到最后一层时,等到半干状态即可开始插入瓷片,依各种题材而有不同角度之插法。事实上,剪黏、泥塑以及上釉入窑烧成的湳烫(又称为交趾陶)三者可以并存。例如规带牌头上,山景以泥塑为之,人物为交趾陶,但树木楼阁以剪黏完成,三种技巧交互运用,更为可观。精于此道的匠师,通常三种工法都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