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38704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

2、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 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 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 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 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 (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

3、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惊蛰 仓颉 氤氲 米芾 羯鼓 寒濑 惊悸 淅沥 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

4、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六)内容解析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 ,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

5、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来源:高考试题库 GkStK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 “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 、 “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

6、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

7、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 。 (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1) 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2) 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

8、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 ,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

9、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 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 、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 、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

10、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八) 培养美读 挑选你最喜欢的段落或片段自由朗诵。朗诵指导节奏 舒缓沉稳语调 升降曲折语气 气短声细关键词语 读出轻重、长短试读以下句子1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2 “下雨了”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3 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九)朗诵比赛。听听那冷雨教案执教者: 六合高级中

11、学 辛咏梅教学目标1 培养美读 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意蕴2 品味鉴赏 充分感受作品的深邃意境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教学安排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美读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听听那冷雨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朗读比赛,下面请每小组推选一名进行决赛。其他同学在心里评判,标准是能否读出情感和意境美。2 请学生对四位同学的朗读作点评。下课后,给你认为朗读最好的同学投票,由课代表统计结果。二鉴赏文章意境之美1 美读只是我们体会文章之美的第一步,要进一步走进作品,我们还要学会鉴赏文章的意境之美。2 首先回顾一下什么是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

12、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 以为艺术的“意境” 。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 简单地说,意境就是由客观景象与作者主观情感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情与景的交融,实与虚的结合。3 欣赏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一幅画,这幅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课文的整体意境是否相同?课文中淅淅沥沥、迷迷蒙蒙的雨与绵绵不绝的乡愁,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清冷、迷蒙、凄凉。4 在把握文章整体意境之后,我们再通过对文章具体片段的鉴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鉴赏散文通常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鉴赏意境的方法来源:GkStK.Com由意象切入揣摩语言来源:学 7 优 5 高 0 考 g 网 k来源

13、:高考试题库注意修辞体味作者主观情感展开联想和想象5 第五段鉴赏示例鉴赏示例一:(第五段)全段 200 余字,从雨“更可听”写到可“感”可“回味” ;从听雨联想听雨者(少年、中年、白头) ,又进而联想到听雨者遭受的生活磨难,内涵十分丰富。在作者的笔下, “冷雨”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成为了人生社会历练的必然组成,有时甚至会变为使人“迷失自己”的“鬼 ”。自然而然,“雨”有了灵魂;“听”雨就多了人生感悟。鉴赏示例二:(第五段)全段 200 余字,却组成了三十多个分句,短者二三字,长者十七八;读起来徐者自徐,疾者自疾,又何尝不似那可听的雨声呢?再说有的分句,几乎不成句子:“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可就是如此简洁、显明、诗化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从“少年”到“中年”到“白头”的过程,真可谓“含不尽之意以在言外” 。6 分组就听雨部分(510 节)进行鉴赏。一二组鉴赏前三段,三四组鉴赏后两段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美读和鉴赏体会到作品所蕴蓄的美感,其实听雨也是一种心境,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古诗词中关于雨和听雨的经典语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来源:高考试题库 GkStK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