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运用递等式演算三步计算式题。2、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两、三步计算题的应用题,明确解题思路,口述解答步骤。3、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分步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4、结合应用题教学,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建议:(黄)四则混合运算:1、重运算顺序的理解。2、重计算习惯的培养。3、读题采用多种方式。4、适当增加一些把关联式列为综合式的练习。应用题:1、呈现方式不单一,趋向多样性,灵活性。图形、表格、对话、漫画、文字等变换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形式。2、条件不再是度身定优做的“成衣” ,而是一些原始
2、材料。条件和问题类型夹杂多余的信息或信息不足。3、问题不再是单一封闭型,趋向实际、多元、开放。“能装完吗?” “怎样做比较合理?” “所带的钱够吗?”1、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内容P34 例 1、例 2, 作业本 30 。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的乘除运算,按乘在先,先算乘,除在先,先算除的顺序演算。2使学生懂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以同时运算。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24518 96126 14012524518 90126 1567832脱式计算(指名板演)840852 663847经过计算,请学生说出没有括号
3、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二)教学新知1、导入新课对复习题“840852”进行扩题, “8”当作 27234”相除的商,请学生口答可以改写成怎样的算式。改写成“8402723452” ,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板书) 。同学们要掌握这类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迅速计算。2教学例 1: 8402723452(1)读出式题,指出式题中有几种运算符号?(2)指名划线指出先算部分。教师同时指出:式题中的乘、除部分,按乘在前,先算乘,除在前)先算除的顺序演算。(3)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纸上。8402723452除在前,先算除。
4、84085284041612563教学例 2由复习题“663847”进行扩题,把“47”当作是“98721”得到的商,提问学生可以改写成怎样的算式。学生改写成例 2 : 663898721(1)读出式题,指出式题中有几种运算符号。 I(2)指名划线指出先算部分。教师同时指出:式题中乘、除运算被加、减运算隔开,乘、除可以同时运算。(3)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纸上。663898721乘、除可以同时计算。2508472461(4)把例 2 中“一”改成“十”成为“663898721”指名说出运算顺序。再改成“663898721,指名说出运算顺序。4试一试。先想想运算顺序再计算。1650364 1
5、2003001512(三)巩固练习1口算604020 4925 10067209723 4267851752132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2002548 4553072015322 5672943把下列两组算式分别列成综合算式。180536 7564501003664 4602320642084 450204304小明把下面两题先做的部分划上横线,你认为对吗?不对的改正过来。1005086 254255先填运算符号,再计算。先出示一题: 40842=40 8 4 240 8 4 240 8 4 2教师先示范一题,请小朋友算算答案是几,再请同学当老师填上运算符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四)课
6、堂小结(五)课堂作业练一练 4、5。 (六)课外作业开放题:见开放题设计书板书:2、 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内容P35 例 3、例 4作业本31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一个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括号里面部分可以同时演算。2使学生懂得一个小括号内有加、减运算,又有乘、除运算,仍要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计算:(36535)50 247(4022 )420(1357) (8817)54801507545 24635086831计算后提问:(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在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它的运
7、算顺序是怎样的?(3)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小括号?2改编题目、导入新课计算题, “4801507545”如果要改变这题的运算顺序,使“” “”可以先同时脱式计算,必须请谁来帮忙?指名口答。添上小括号成为“(480150)(7545) ”这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板书)我们要掌握这类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熟练计算。(二)教学新知1教学例 3(7365)(210164)(1)读式题,指出式题中有几种运算符号。(2)指名学生尝试划线指出先算部分。教师说明并板书:两个一步运算小括号内的算式,可以同时计算。(3)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纸上。(7365)(210
8、164)两个一步运算小括号内的算=13846 式,可以同时计算。=32教学例 4改编复习题“24635086831”教师添上小括号成为例 4“246(35086831)(1)读式题,让学生想一想:与原题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2)指名说出应先算什么?(小括号内的除法,教师划上横线)教师说明并板书:小括号内有加、减又有乘、除,要先算乘或除。(3)指名板演246(35086831)小括号内有加、减又有乘。=246(35028) 除,要先算乘或除。=246322=5683、试一试,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15352218)22(10244370)(2438)(三)课堂巩固练习1先想想运算顺序再计算(3
9、7624)(2327)200(50426)(5134134)(196)(22497)152 在下面里填上“” “”或“=”100102100(102)500204(50020)427093270(93)3、指出下面两题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524(37562525)524(1O0025)52440484(3755515)5(3737)51552把两题一步计算算式,扩展成三步计算的算式。75015()()42024(四)课堂小结指名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什么知识。(五)课堂作业1练一练 3、4 2把每组一步计算式题,扩展成三步计算的算式。板书:3、练 习 九 (一)教学内
10、容练习九(一) (P37-38, 作业本P23,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切实掌握不带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2、能正确地演算这类式题。3、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巩固运算顺序。难点是提高计算正确率课前准备教具:写有 8、4 的卡片各 2 张,投影仪。学具:玻璃板。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口算册。(二)教学游戏:看卡片,编算式。教师出示卡片:4、8、8、4。请你按这样的顺序编三步计算式题,可以添上加、减、乘、除、小括号,看谁编得又对又多!(学生各自写在玻璃板上)1、教师根据学生编的用灯展示。然后说说运算顺序:口算出结果。如 4884 48844
11、884 (488)44884 (48)(84)(48)(84)2、归纳运算顺序:(幻灯揭示)乘除一起左到右,加减一起左到右;加减乘除在一起,先算乘除后加减;加减隔开乘和除,乘除可以同时算;两个小括号,同时来计算;括号内有加减和乘除,先算乘除后加减。3、观察、比较、明确审题的重要性。这些题目数字相同,为什么计算结果不一样?教师强调:虽然数字相同,但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就不同的所以计算结果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算时要仔细审题,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再计算。(三)揭示课题,提出练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四)练习。1、练习九(一
12、)1第 2 列竖的 3 道。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2、练习九(一)2在书上填好,然后列出综合算式。3、夺冠军。练习九(一)3。冠军者上榜表扬,同时请他说说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4、指导练习九(一)第 4 题。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别的算法吗?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讲评。(五)课堂作业。1、练习九 1第二列。2、 作业本P23, 32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幢的地方?板书:4、练 习 九 (二)教学内容。练习九(二) (P38, 作业本33。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2)能正确地用递等式演算三步计算四则
13、混合运算式题。(3)复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解题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难点是口述应用题解题思路。课前准备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口算册。(二)提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囚则混合运算式题,还要复习西步计算应用题,掌握解题思路。(三)练习。1、请你来做小老师。练习九(二)6。(1)检查错误,指出错在什么地方。民如果使小明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题目应该怎么改?你运用了什么符号?说明了什么?(如果要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就可运用小括号。 )2、比较下面 3 道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明确小括号的作用。286248878(28624)8878(2
14、3624)(8878)但问:这 3 道题什么相同?什么不同?是谁在起作用?教师指出:括号是改变运算顺序的法宝,这在我们下节课学习时就要用到。3、练习九(二)第 3 题,先说出运算顺序,然后进行比赛(限时 5 分钟) ,看谁算得既对又快!(取前 5 名上黑板表场。 )4、复习两步计算应用题。出示第 8 题应用题:指名读题,说出条件、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再说说解题思路。 (用综合法分析)再出示改编题:一个服装厂原计划 21 天生产 5562 件衣服,现在每天生产 206 件,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也可以怎么想?(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师生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从条件着
15、手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着手想必须要知道的条件。(四)课堂小结。(五)作业作业本33板书:5、两 步 计 算 的 文 字 题教学内容: 第 40-41 页作业本34教学目标:(1)理解文字题关键词语的含义,掌握其结构特征,能分析和、差、积、商的数量关系。(2)掌握运算顺序,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SX763教学安排(一)学习铺垫。1复习和、差、积、商的含义。(1)课本“准备题”第 1 一 4 题。列出下面各题的算式。(2)检查算式,并说一说确定运算方法列式的依据。 (理解和、差、积、商的含义)2根据运算顺序,用数学语言读出式题。(1)用小黑板出示下面各题。170
16、305 1703052532 25(32)(2)说一说运算顺序和结果。 (要求用和、差、积、商说明最后一步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根据运算顺序,用数学语言读题, (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板书)170305,170 加上 30 的和,减去 51,差是多少?170305,170 加上 30 除以 5 的商,和是多少?2532,25 乘以 3 的积,加上 2,和是多少?25(32) ,25 乘以 3 加 2 的和,积是多少?3引人新课,揭示课题黑板上的题,是用数学语言把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表达出来,因为是用文字组成的计算题。我们叫做文字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步计算的文字题(二)教学新课1学习尝试,解答
17、文字题。(1)教师将“准备题”第之题的 4 个算式拿去,留下黑板上的文字题。能否将刚才编出来的文字题还原成算式吗?(2)学生尝试列式,反馈结果。(3)指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4)教师谈话启发,通过列式尝试,我们初步掌握了思考方法,要看清什么?抓住什么进行分析?确定什么列出算式?2教学例题。(1)用投影片 SX763 显示例 5。列式时先看什么,知道什么?教师操作抽拉片,显示:1200 加上商,和是多少?(说明这道题的结果是求 1200 加商的和,知道最后一步计算是加法)想一想,商在加法里是作什么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用算式怎样表示?说一说,这道题的完整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操作复盖片
18、1 ,显示:120084035 的算式。并让学生看一看算式的运算顺序读一读,查一查与原文字题是否相符合。(2)出示例 6。学生独立审题,思考,列出算式。反馈结果,说一说列式的思考方法。教师讲解。解答文字题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一看,知道结果是求商,应该用除法算。二想,被除数是 1287247 的差,也就是差26=?必须先求出来。三写。把 1287247 代到差的位置里,写出完整的算式是:(1287247)26(3)例 5、例 6 的比较与改编。例 6 的算式为什么要用括号?要使算式没有括号,文字题应该是怎么样的一道题?请你编一编。要使例 5 的算式有括号,文字题是怎么样的一道题?请你编一
19、编。3、教师归纳,强调列式时括号的运用。(三)反馈练习课本“试一试” ,列式做在练习本上。(1)说一说算式和得数,讲一讲思考过程。(2)改一改,如果把题目中的“乘以”改为“乘” ,这道题的算式怎样?(四)学习小结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2说一说解答文字题的步骤和方法?应注意的问题。(五)综合练习1看算式口编文字题。 (指名回答)(800600)5 500402720(5950) 145308(369) 600(350150)2列出下面各题的算式。(1)60 加上 20 乘以 4 的积,和是多少?(2)60 加上 20 的和,乘以 4 积是多少?(3)30 乘以 8 除以 2 的商,积是多少(4)3
20、0 乘以 8 的积,再除以 2 的商是多少?3完成课内作业。课本“练一练”第 1、3 题。(六)课外作业1课本“练一练”第 2 题;2 作业本34板书:6、练 习 十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41 一 42 页。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步巩固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地列式计算。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和两步计算文字题的练习。出示课题:四则运算和文字题。(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1 “练习十”第 1 题。先让学生说说列综合式的方法,
21、再读算式,说出算式的主结构。2回忆再现(1)带小括号和不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怎样?(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 “练习十”第 2 题。练后学生互评,并说出这些式题的主结构。(三)文字题练习1 “练习十”第 3 题。学生先列式计算,再指名读题,比较异同。强调审题的重要性,突出主结构在解题中的作用。2找朋友。(1) (1202400)40 (2)120240040(3)2400(12040) (4)120402400(1)2400 除以 120 与 40 的和,商是多少?(2)40 除 120 与 2400 的和,商是多少?(3)120 除以 40 的商,加上 2400,得多少?(4)120
22、加上 40 除 2400 的商,得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可能有的回答是:A、读出一个算式,找一道文字题。B列一道文字题算式找一个相应算式。C、比较式题和文字题的主结构,先分类,再配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每一种方法。3 “练习十”第 4 题,先说出文字题主结构,再列式计算。(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练习了什么?在解答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及两步计算文字题时各需注意什么?强调:掌握式题的主结构,有利于帮助我们确定运算顺序;掌握文字题的主结构,有利于帮助我们正确列式。主结构在式题和文字题解题中意义很大。(五)作业:作业本第 26 页【25】 。板书:应用题7、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一)教学内容
23、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43 一 44 页例 1。教学目标1掌握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一)的结构特征,能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间的数量关系寻求解答方法。2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3学会观察、分析,能用两种方法解份数成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一)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过程教师行为 学生反应 说明(一)情景导入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进入金秋季节。 (出示农民兴修水利的情景图)你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学生看图,说图中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为进入新课作好情感上的准备。1出示准备题:补上所求问题,找出必要条件,并说说数量关系。 (1)农民伯伯 2 天能修水
24、渠 150 米, ?(2) ,一个月(30 天)能修水渠多少米?2口答第 44 页“练一练”第 1 题。1、学生口头补上条件或问题,并列式计算。2、概括出工作总是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抓住新旧知识联系点,让学生概括出工作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三者数量关系的理解,为学生知识迁移作好准备。3小结: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工作问题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应用题,大家要仔细审题,正确应用,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提出要求,让学生学有目标。教师行为 学生反应 说明(二) 、合并准备题,出示例题。农民伯伯 2 天能修渠 150 米,照这样计算,一个月(30)天能修多少米?(
25、1) 、审题,根据学生回答摘录条件与问题。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2 15030 ?(2)对照板书,探求解题思路。A、题中有哪两种变化的数量?B、题中“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意思?C、要知道一个月修水渠多少米,先要知道什么?(3)请你根据摘录条件与问题独立分析解答,并说说解题思路。(4)反馈:你是怎样列式的?(5)你能说说画线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吗?2质疑小结(1)这类应用题它有什么特征?学生试着把两题一步计算应用题合成例题。学生轻声读题,并口述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A、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B、表示每天修水渠的米数不变。C、先要知道每天修水渠多少米。学生尝试解题。相互说解题思路。学生回答:150275
26、(米)75302250(米)15023075302325(米)1502 表示每天修水渠的米数。这类应用题一般都有“照这样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明确解题关键,同时渗透正比例思想。学生通过思考、取名,生动构建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本质特征。(2)怎样解答?(3)你能给这类应用题取个名字吗?计算”这句话,表示前后两次的单位量不变,即工作效率不变。解答时,应先求出单位量,再求总量。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三)尝试练习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第 44 页“试一试” 。2说说你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3划线部分表示什么意思?4讨论:例 1 能用第三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解答可能出现:28048280(84)2
27、804 表示每小时磨粉多少千克?84 表示有几个 4 小时?学生讨论反馈让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新方法。(四)巩固提高1 “练一练”第 2、4 题,先找出单位量,再口述综合算式。2出示李华用电脑打字:2 小时一 3200 个,6 小时多少个?(1)根据上述数量关系编一道应用题。(2)指名编题。(3)列式解答。学生思考后口答:(1)单位量是每天做衣服多少件?7263072(306)(2)单位量是每天节约煤多少千克?560731学生互相编应用题。指名编。学生列式解答。强调解题关键,巩固“解题方法,突出重点难点。进一步理清各种数量关系。(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知识?
28、这类应用题有什么特征?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想一想,在单位量不变的情形下,还应该有哪一类知谁求谁的应用题。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一类。 (补课题: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一) )下节课我们将来讨论另一种类型的应用题。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回答,制成表格,帮助学生总结。份数 总 数 单位量 ?份数 总 数 单位量 ? 让学生自主小结,掌握方法。8、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二)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45 一 46 页例 2。教学目标1能列表描述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二)的结构特征,并能依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2学会自主探求知识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口答。
29、(1)2 只电饭堡总价 192 元,每只售价是多少?(2)蜡纸每盒 20 元,买 4 盒应付多少元?引导学生概括出单价、件数、总价三者间的关系。单价件数=总价2将(2)改编成求件数的应用题,井口头解答。改编成求单价呢?3先口述解答思路,再列式解答。买 3 个篮球付款 102 元,买同样的 5 个篮球应付多少元?(二)探求新知1改编上题的问题,出示例 2。买 3 个篮球付款 102 元。现有 170 元,能买这种篮球多少个?(1)审题思考。A、 例 2 与导人题结构有什么异同?B 怎样解答?为什么可这样解答?(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3)反馈评价 170(1023)-为什么要添加小括
30、号为什么要用除法算2小结揭题。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已经掌握了此类应用题的解法。那么,你想想今天所学例 2 和导人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异同呢?(学生讨论)相同点:单位量保持不变。不同点:一个是根据单位量用乘法求总数,一个是根据单位量用除法求份数。揭示课题:单位量不变的应用题(二)(三)尝试练习出示第 46 页“试一试” 。买 6 袋奶粉付款 30 元,120 元能买这种奶粉多少袋?1学生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120(3066) 6(12030)2说说每种算法的解题思路。(四)巩固提高1 “练一练”第 1 题。 (口答)2对比练习, “练一练”第 3 题。3出示“练一练”第 2j 题。先让学生
31、自己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解答。(五)课堂总结数量 总价 单价3 个 102元? 个 170元数量 总价 单价3 个 102元5 个 ?元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关键是什么?2和上节课的应用题比,两者有什么异同点?(六)作业:作业本第 28 页【37】 。板书:9、练习十一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47 页。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单位量不变的两类应用题结构的认识,并能正确分辨,合理解答。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解答两类应用题。教学难点:比较并理解两类应用题的异同。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主动回忆前面的课上我们学了两类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
32、同点?请举例。(二)模式识别出示“练习十一”第 6 题。仔细读题,说说下列两题各是哪种类型,并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分析解题,由两名学生板演,并说出解题思路,解答后讨论比较两类应用题结构和解题思路的异同。教师可利用表格帮助解释,并引导学生概括出解答这两类应用题的关键:通常是先求出单位量,然后根据问题,正确区分是根据单位量求总量,还是根据单位量求分量来灵活解答。但如果遇到两种量成倍数关系时,可用倍数关系的思路来解。(三)变式练习1根据下列条件,自编应用题并列式解答。食堂烧煤7 天一 560 千克 7 天一 560 千克 7 天一 560 千克30 天一?千克 ?天一 1120 千克 再烧 4 天一共
33、?千克2对比练习:(1) “练习十一”第 3 题。先列式解答,再改编成求份数的应用题。(2) “练习十一”第 4 题。先列式解答,再改编成求总量的应用题。3补充条件与问题,使之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列式。宇宙飞船 5秒航行 60 千米。照这样计算, ?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航行 180 千米需多少秒?10 秒能航行多少千米?航行 180 千米还需多少秒?再航行 10 秒共航行多少千米?(四)反思小结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怎样解答单位量不变的两类应用题?关键是什么?师生小结:单位量不变,实际上就是总数 1份数 1=总数 2份数 2,当总数 2 未知时,用总数 1份数 1份数 2;当份数 2 未
34、知时,用总数 2(总数 1份数 1) 。(五)作业:作业本第 29 页【38】 。板书:10、总量不变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48 页例 3。教学目标1掌握总量不变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学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总量不变的应用题。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总量不变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李燕每分钟做口算题 20 道,3 分钟能做几道?2玩具厂每天生产玩具 350 只。有批玩具 20 天可以完成。这批玩具有多少只?3工人师傅要装 360 根电杆,如果每天装 15 根,要几天完成?列式解答,并说说每题涉及了哪三种量,已知哪两个量。求什次(二)学习新知1改编准备题(3)使它成为
35、例 3。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 12 根,30 大可以完成。如果每天装 15 根,只要几天就能完成?2分析数量关系。(1)审题,从三量关系人手,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12 根 30 天15 根 ?大(2)工作总量是一片空白,这是怎么回事?工作总量保持不变(一批电杆)能求吗?(3)学生列式计算,并口述解题思路。3想一想,如果把例 3 改为“要求 18 天完成,每天装多少根?应怎样算?4改编后的题和例 3 有什么异同?强调总量保持不变,并揭示课题:总量不变的应用题。(三)巩固新知1基本练习。(1) “练一练”第 1 题。比较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2针对练习(2) “练一
36、练”第 2J 两题。学生做完后,投影反馈,并讲明解题思路。3综合练习(1)出示第 49 页“练一练”第 4 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解题。7512758 75(12 一 8)(2)则第 49 页思考题。学生试做,指名说思路,教师适当点拨。因为相差(5 一 3)杯水,重量就相差(600 一 440)克,所以一杯水重 160280(克) ,空瓶重 440803200(克)或 600 一 805200(克) 。(四)课堂总结1我们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怎样解题?2教师小结:在具体分析应用题时,可以从问题人手分析逐步推到己知条件,也可以从已知条件人手逐步推到所求问题。我们在解题中
37、应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做到瞻前顾后,不顾此失彼。3想一想:今天学的应用题与前几节课学的有什么异同,请你自己去列表分析一下。(五)作业。11、求两积之和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49 一 50 页例 4。教学目标1掌握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井能正确列式解答。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求两积之和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其解题思路。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应用题。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一列火车平均每小时行 95 千米,3 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一列火车上午行车 285 千米,下午行车 3
38、50 千米,一大共行车多少千米?(二)情景导人用活动投影片模仿张阿姨的行程,在行车过程中逐渐出示线段图:(教案集 P94)学生看线段图复述题意,在此基础上出示例 4。张阿姨出差,乘汽车二小时,平均每小时行 45 千米;乘火车 6 小时,平均每小时行 65 千米。张阿姨共行了多少千米?(三) 学尝试1、根据问题独立思考。(1)张阿姨出差所行的路程可分力哪几部分?(2)要求“张阿姨共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什么?分几步完成?(3)这题的解题步骤怎祥?2、尝试解答,在自己本子上写出解题步骤和方法。3打开课本,对照思考过程,并质疑。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求:共行多少千米?乘汽车行?千米 乘火车行?千米已知
39、:每小时行 45 千米 2 小时 每小时行 65 千米 6 小时5引导学生完整复述解题思路。6讨论:这道题的主结构是什么?儿哪里看出来?(四)反馈调节1第 50 页“练一练”第 2、3 两题。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2选择并说明理由。(1)水果市场运来苹果 20 筐,每筐 25 千克。运来香蕉 30 筐,每筐 15 千克。运来苹果和香蕉一共多少千克?正确的算式是( ) 。A、202530l56 B、2520 十 1530 C、2530 十 1520(2)一台制面机,每小时制面 30 千克,上午工作 3 小时,下午工作 5 小时,这一天共制面多少千克?正确列式是( )A、303 十 305 B、3
40、03 十 5C、305 十 3 D、30(3 十 5)(五)归纳总结1回顾讨论(1)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征?(2)我们是怎样来分析这类应用题的?2反馈总结(1)今天学的应用题是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位用题(揭示题) 。(2)我们在分析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方法,从问题人手,不断对照选择中间问题;或从条件人手,不断对照问题把条件加以合理组合,求出中间量。(六)作业:作业本第 31 页40。12、求两商之差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50 页例 5。教学目标1掌握求两商之差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2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孛重点、难点掌握
41、数量关系,学会分析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思路训练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1)四(1)班冬季晨跑,每天跑 800 米,跑了 5 天, ?(2)4 辆汽车运货 20 吨, ?(3)三年级有学生 152 人,四年级有学生 160 人。 ?2根据问题,联想求问题所需的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1)汽车一天运货多少千克?(2)小燕平均每分钟比小华多做多少题?(3)张华的休重比老师轻多少千克?(二)出示新知出示例 5:某厂装配车间要精简人员,下面是一道工序中四个人的工作情况:天数 台数李师傅 5 天 105 台小 张 6 天 102 台王师傅 8 天 144 台刘师傅 7 天 1
42、40 台1如果你是该厂老总,你决定精简谁?说说你的根据。2分析讨论:(1)要求他们各自的工作效率,必须分别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2)谁的工作效率最高?比其他人高多少?3列式解答,同桌互查。4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同时板书,校对评价。(三)基础训练1第 51 页“练一练”第 1 题口答。答后提问:谁能把它合成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2第 51 页“练一练”第 5 题。(四)发展训练1工程队修路,第一工程队 3 天修 360 米,第二工程队 3 天修了 270 米,第一工程队平均每天比第二工程队多修多少米?(1)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可能出现:36032703,(360270)3(2)指名说说每种方法
43、的解题思路。(3)比较哪种解法简便?为什么能用两步计算。2对比练习。大华商场六月份上半月(15 天)卖出洗衣粉 285 袋,下半月(15 天)卖出 405袋,下半月平均每天比上半月多卖出多少袋?(2)大华商场六月份上半月(15 天)平均每天卖出洗衣粉 19 袋,下半月(15天)平均每天卖出 27 袋,这个月共卖出洗衣粉多少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并比较两类应用题结构和解题思路的异同。3第 51 页“练一练”第 3 题。先说你的想法,再列式解答。10242 一 8802, (1024 一 880)2(五)课堂总结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然后因题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
44、,找出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灵活解题。(六)作业:作业本第 32 页41板书:13、练习十二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52 页。教学目标1、巩固两积之和、两商之差三步计算应用题的问题结构和解法。2通过题型变化,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听算,说出数量关系。(1)小华为支援灾区的小学生,把妈妈每天给他的 2 元零花钱节省下来,一个月(30 天)小华可节省下多少钱?(2)杨明看一本 123 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 80 页,还剩几页没看?(3)学校买篮球用去 300 元,买足球
45、用去 228 元,学校买球共用去多少钱?(4)4 箱水果糖共重 100 千克,平均每箱水果糖重多少千克?2根据问题,联想问题所必需的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1)一天运粮食多少千克?(2)实际比计划节约用水多少吨?(3)红粉笔和白粉笔共有多少盒?(4)还剩下煤多少千克?3根据条件,可直接求出什么问题?(1)一辆汽车上午运化肥 3500 千克,下午运化肥 3800 千克。 ?(2)一辆汽车运送化肥,上午 4 次运了 3500 千克, ?(3)一辆汽车运送化肥,上午运 4 次,平均每次运 875 千克, ?(二)对比辨析1出示题组。(1)用一辆汽车运送化肥,上午运 4 次,平均每次运 875 千克;
46、下午运送 5 次,平均每次运 900 千克,这辆汽车一大共运化肥多少千克?(2)用一辆汽车运送化肥,上午 4 次运了 3500 千克,下午 5 次运了 4500 千克,下午每次比上午多运多少千克?A、学生独立分析解答。B、反馈,说出解题思路。根据学生思考,引导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C、比较应用题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2独立练习。 “练习十二”第 2、3 题。3改变第二题的问题为, “买杯于比买花瓶少用多少钱” ,应怎样算?通过这一层次,明确两类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技能。(三)深化练习1买 20 箱苹果需 600 元,买 20 箱梨需 700 元,每箱苹果比每箱梨便宜几元?在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47、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想?为什么?2 “练习十二”第 4、5 两题。(练习反馈,说理矫正)(四)课堂总结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先认真审题,再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去分析解答。回想一下,我们一般可采用哪两种方法来思考?怎样思考?(四) 作业:作业本第 33 页【42】 。板书:14、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53 一 54 页例 6。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关系,以及“相向而行” 、“相遇” 、 “速度和”等术语的含义。2掌握相遇求路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3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相遇求路程问题的多种解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相遇问题的表象,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解题。教学难点: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的解题思路。教学准备电脑及配套大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