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文言文断句明确断句思路,掌握文言文断句基本方法技巧正确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加强之势,主要有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断句题。课标全国卷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客观选择题相对容易一些,但无论是哪种题型,其解题的思路及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一、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二、断句的基本方法技巧1弄通文意,定句读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予以推断。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划 8 处)春,二月,曹操攻
3、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 绍 爱 此 二 子 莫 适 立 也 今 权 力 相 侔 各 有 党 与 急 之 则 相 保 缓 之 则 争 心 生 不 如 南 向 荆 州 以 待 其 变 变 成 而 后 击 之 可 一 举 定 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 ,有删改)【解析】 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可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结合重要文言实词“爱” “适” “侔” “急” “缓” “待” “击” “定”等在语句中的意思,逐一划分层次,分解出若干个句子。【答案】 袁绍爱此二
4、子 /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 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 /可一举定也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各将领想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 )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 ”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2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对话,常以“曰” “云” “言”为标志。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
5、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齐 桓 公 问 管 仲 曰 王 者 何 贵 曰 贵 天 桓 公 仰 而 视 天 管 仲 曰 所 谓 天 者 非 谓 苍 苍 莽 莽 之 天 也 君 人 者 以 百 姓 为 天 百 姓 与 之 则 安 辅 之 则 强 非 之 则 危 背 之 则 亡 民 怨 其 上 不 遂 亡 者 未 之 有 也(选自刘向说苑)【解析】 这是一段人物对话, “曰”是重要的断句标志。理清谁说,说什么,即可准确断出这段文字的停顿之处。【答案】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管
6、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 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 未之有也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 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 我所说的天 ,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3找虚词,定句读文言文中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且”等常用于一句
7、话的开头,其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与(欤) 、邪(耶)”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与“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可据此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断开。其他的如“以、于、为、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是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 “而”前面要断开。“曰”后冒, “
8、哉”后叹, “夫” “盖”大都在句前。“于” “而”一般在句间, “矣” “耳”后面画圆圈。“耶” “乎”经常表疑问, “也” “者”作用是停顿。用“/”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解析】 要给画波浪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 “者、也”属于句尾虚词,
9、 “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答案】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 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 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4抓动词,定句读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10、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子 曰 爱 亲 者 不 敢 恶 于 人 敬 亲 者 不 敢 慢 于 人 爱 敬 尽 于 事 亲 而 德 孝 加 于 百 姓 刑 注 于 四 海 盖 天 子 之 孝 也(选自孝经)【注】 刑:通“型” ,做榜样。【解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天子应该怎样遵行孝德,可以从动词入手,找准搭配,体会句意,进而断句。【答案】 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孔子说:“能够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
11、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为天下百姓做榜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5找名代,定句读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
12、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您” 。其中“阁下” “陛下”在现代外交用语中还在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 ,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 “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 ,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 “彼此” ,也可以偏指,代“你” “我” “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 ,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 “孰” “何
13、” ;“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 “胡” “曷” “恶” “安” “焉”等。(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 “是” “斯” “兹” “夫”等,另“之”“其” “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 “初,鲁肃闻刘表卒” ,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 “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14、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选自战国策秦策)【解析】 短文中“扁鹊”( 包括“医扁鹊”)、 “武王”(包括“秦武王”) 、 “左右” 、“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再借助对话标志“曰” ,以及虚词“也” “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 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
15、举而亡国矣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6据修辞,定句读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
16、句。(1)臣 之 妻 私 臣 臣 之 妾 畏 臣 臣 之 客 欲 有 求 于 臣 皆 以 美 于 徐 公(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解析】 (1)句中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是“臣” ,(2)句中类似的词语是“子罕”和“玉人” ,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答案】 (1)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宋人或得玉/ 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1)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
17、人想有求于我, (于是)都认为(我) 比徐公漂亮。(2)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 “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进献的。 ”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先 治 其 国 欲 治 其 国 者 先 齐 其 家 欲 齐 其 家 者 先 修 其 身 欲 修 其 身 者 先 正 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18、。(选自大学)【解析】 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注意关键点“欲”“先” 。【答案】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
19、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7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判断句式:“者,也” “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 “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 “受于” “见于” ;其他固定句式:“如何” “况乎” “何(以) 为 ”。积累: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 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
20、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以为” “何所” “孰若” “至于” “足以” “得无”“无乃” “何以” “于是” “然则”等。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的画波浪线处断句。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选自孔子家语 ,有删改)【解析】 文段中有固定句式“
21、无以者” ,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然后根据主语、对话关系和句首句末语气词进行断句即可。【答案】 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 /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 敬奉教/自周反鲁/ 道弥尊矣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 ”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 ”从周国返
22、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注意: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抓“曰、云、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解题流程 (2015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
23、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 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 自苦奚为/此念一萌 /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 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
24、/我事瞬息代去自苦 /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正确断句,先要把相关语句通读几遍,力求对语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批判了那些在位但不作为的为官者。第二步:对比选项,找准异同点,分析排除定答案解题时,在通读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以上所讲方法技巧,对于客观型断句题,要先找出四个选项的共同点和区别。对于本题而言,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时,可以找到两项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比如“若
25、曰”处,一般来讲, “曰”的后面如果是说话人要说的话, “曰”后一定要停顿;但从这句话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这个“曰”加上前面的“若”是一种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认为” ,所以“曰”后不能停顿。 “何预我事”不能断开,意思是“与我有何相干” 。由此可排除 B、D 两项。 “自苦奚为”中“为”的意思是“做” ,整句话可译为“自找苦吃做什么” ,中间不能断开,若断开,则后面的“一萌则庶务皆隳矣”无法理解。故可排除 C 项。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 A 项。第三步: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一要检查语意是否通畅,二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答案】 A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
26、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 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如果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做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利用语法知识给标志不明显的语段断句断句是高考文言文中常
27、考的题型,以前句子多有一些“指路碑”式的标志,比如有一些语末助词,如“也” “矣” “焉” “耳” “乎” “耶” “欤” “邪”等;还有一些语首助词,如“夫” “盖” “至若” “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有时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断句了,可近年的文言断句题中却有意减少了这些明显标志式的词语。没有明显标志词语的句子如何进行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 ,找主干。主 |谓 宾名 (代 )|
28、动 (形 )名 (代 )词 性 组 合 特 点 如 下 :名(代) 动(形)( 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名(代) 动(形)名(代)介名动(形)动(形) 名(代)副动(形) 名( 代)“矣” “也” “者” “乎” “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
29、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请看下面的文言断句题:诸 葛 亮 之 次 渭 滨 关 中 震 动 魏 明 帝 深 惧 晋 宣 王 战 乃 遣 辛 毗 为 军 司 马(选自世说新语)解析 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 “魏明帝” “晋宣王” “辛毗” ,两个地名“渭滨”“关中” ,一个官名“军司马” ;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 乃遣辛毗为军司
30、马诸葛亮驻扎在渭水南岸的时候,关中地区人心震动。魏明帝非常害怕晋宣王(司马懿)出战,于是派遣辛毗去担任军司马。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 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 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 ,有删改)【注】 长贰:指官的正副职。言路:指言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31、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 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 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 立乎/ 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 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 /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 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 ,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 B、D;比较 A、C , “耻也”是一个完
32、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 C,选择 A。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 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 ”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要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题组一 对点练一、客观题1阅读下
33、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 注 送,行丧冢庐三年,繇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馀。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六 ,有删改)【注】 赙(f):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 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 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 /以定产业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
34、敛送葬/ 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 /以定产业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 /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考虑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殷富”的主语是“天下” ,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死官”的,中间不能断开;而“受”的主语是“妻子” 、宾语是“之” ,可以判断“妻子”前、 “之”后要停顿。原涉,字巨先。其祖父在汉武帝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死在官位上,所收到人家送来助办丧事的钱财都在千万以上,妻子儿女全数得到
35、这笔钱,便可以用来置办产业。当时又很少有人能够为死者守丧三年的。等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不仅退还了南阳郡人赠送的助丧钱财,还住进了冢庐,为父亲守了三年丧,因此他在京城有很大的名声。由于受到大司徒史丹的推荐,说他能处理繁难事务,原涉便当上了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早就听说过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俄罢为尚书左仆
36、射。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选自新唐书郑覃传 ,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 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B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 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 /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C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 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 /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D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 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 重其不昏权家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
37、找出各项差异处,然后通过语法分析及句意理解,确定正误。如“位相国”中“位”为谓语, “相国”为宾语,指郑覃居相国之位,其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妾媵”为名词性词组,泛指侍妾,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 D 项。郑覃清廉正直谦让俭约,和人相处不曾串通结党。任宰相时,所居住的宅第不加修饰,家中没有侍妾。他把孙女嫁给崔皋为妻,崔皋是个九品卫佐,皇帝推重他不与有权人家联姻。郑覃任侍讲时,每每以厚风俗、黜朋党向天子再三陈说,因而最终被任用为宰相。但是凡为他所憎恨的多不能容忍,世人认为太过分了,然而还是畏惧他。郑覃因有病请求免官,皇帝下诏解除太子太师之职,允许他五天到中书省一次商量政事。不久
38、免去别的官职任尚书左仆射。武宗初年,李德裕被起用,打算引荐郑覃共同执政,郑覃坚决辞让,于是授任司空,退休,去世。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十八年,比出,竟无子。(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 /佯狂自废/甫两月/ 世宗崩/穆宗嗣位/ 起故官不赴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 佯狂自废/甫两月/ 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 世宗崩/穆宗嗣/
39、位起故官/不赴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 世宗崩/穆宗嗣/ 位起故官/不赴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差异处,然后对其进行语法分析,确定正误。如第一处,当断“还”之后,与“束”构成主谓关系;“父”当为下句主语,不可作“还”的宾语。第二处当断在“卒”之后, “卒”为“父”的谓语;“已前”为“卒”的修饰语。第三处当断在“饮水”之后,与“枕块”同为“束”的谓语。第七处当断在“位”之后, “嗣位”不可分开。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了,穆宗继位。复任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父丧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
40、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最终在家去世。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武仙叛,据邢。实(指何实,传主) 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党遁去。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军中肃然。(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七 ,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 突之/城破/ 武仙走/逐北四十里/ 大破之B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 突之城破/武仙走 /逐北四十里/大破之C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
41、先/士卒登堞横槊/ 突之城破/武仙走 /逐北四十里/大破之D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 横槊突之/城破/ 武仙走/逐北四十里/ 大破之D 解析 根据语法关系断句,关注人名“实” 、代词“之” 、动词“立” “登” “突”等。癸未年,木华黎死了,他的儿子孛鲁继承了他的职位。武仙叛乱,占据了邢地。何实率领五千士兵包围邢地,士兵们竖起云梯。(何实) 身先士卒 ,登上城墙,手持长矛猛冲敌军。城池被攻破,武仙逃跑。何实追逐逃跑的敌军追了四十里,打败了敌人。当晚,武仙的同伙都逃跑了。何实下令,胆敢擅自抢夺百姓财物的人将被问斩,军中秩序良好。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
42、。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选自明史唐顺之传 ,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 /部居为六/编传于世/ 学者不能测其奥也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 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 /不能测其奥也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 为六编/传于世/ 学者不能测其奥也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 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C 解析 主
43、要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抓住动词“取” “剖” “补” “区分” “传”等。唐顺之,字应德,是武进人。唐顺之对于学问没有不研究的。对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他大量搜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他又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很多心得。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名家的风范。唐顺之一辈子坚守节操,严格要求自己,他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也不配褥垫。二、主观题6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 言 也
44、不 下 带注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注】 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解析 找出对称性句子,即两组“者也” ;再看“曰” “也” “焉”等断句标志;其余略加翻译即可断开。答案 孟子曰 /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说:“言辞浅近而含义深远,是善言;操守简约而利益广博,是善道。君
45、子的言论,浅近平常而包含大道;君子的操守,修养自身而惠及天下。很多人的毛病在于舍弃自己的耕地而去耕耘别人的耕地,要求别人的重而要求自己的轻。 ”7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句。叶 廷 珪 云: 余 幼 嗜 书 自 肄 业 郡 庠 牵 丝 入 仕 四 十 余 年 未 尝 释 卷 食 以 饴 口 怠 以 为 枕 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 海录(节选自初潭集)解析 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和顶真修辞断开几处,余
46、下再仔细翻译、推断。答案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 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 借无不读/ 读无不终篇而后止/ 长恨无资/ 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 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自己) 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 ”8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凡
47、 音 者 产 乎 人 心 者 也 感 于 心 则 荡 乎 音 音 成 于 外 而 化 乎 内 是 故 闻 其 声 而 知 其 风 察 其 风 而 知 其志 观 其 志 而 知 其 德 盛 衰 贤 不 肖 君 子 小 人 皆 形 于 乐 不 可 隐 匿 故 曰 乐 之 为 观 也 深 矣(节选自吕氏春秋音初)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 能力。先从对称的句子开始断,如“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 /观其志而知其德” ;再根据 “者也”断句,余句根据翻译不难断开。答案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于心则荡乎音/ 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48、盛衰/ 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 /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大凡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心中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化育于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可以了解它的风俗,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观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德行。兴盛与衰亡、贤明与不肖、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不可隐藏。所以说:音乐作为一种观察的对象,它所反映的是相当深刻的了。9在下面短文中用斜线“/”断句。楚 厉 王 有 警 为 鼓 与 百 姓 为 戍 饮 酒 醉 过 而 击 之 也 民 大 惊 使 人 止 曰 吾 醉 而 与 左 右 戏 过 击 之 也 民 皆 罢 居 数 月
49、 有 警 击 鼓 而 民 不 赴 乃 更 令 明 号 而 民 信 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 能力。先大致翻译整个文段,然后根据“也”“曰”等标志性词语断开部分句子,再仔细翻译断开余下的句子。答案 楚厉王有警 /为鼓与百姓为戍/饮酒醉/ 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曰/吾醉而与左右戏/ 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 /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楚厉王和百姓约定,如果遇到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有一次,楚厉王)饮酒 ,酩酊大醉,误击了它。百姓非常惊慌 ,( 楚厉王 )派人制止大家,说:“我喝醉了,同身边的侍从开玩笑,误击了鼓。 ”(急忙赶来的)老百姓便都散去了。过了几个月,( 真的)有了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