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类型2018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检测:专题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doc

  • 上传人:微传9988
  • 文档编号:2380251
  • 上传时间:2018-09-14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189.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8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检测:专题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doc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荡漾(yn) 盛馔(zhun) 邈远(mio)B木屐(j) 戏谑(nu) 訇然(hn)C嗟叹(ji) 云霓(n) 斟酌(zhu)D沽取() 鸾鸟(lun) 渌水(l)答案 C解析 A 项“漾”应读 yn;B 项“谑”应读 xu;D 项“渌”应读 l。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月既不解(懂得)饮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插)B会须(会当,应该)一饮三百杯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熊咆龙吟殷(震响)岩泉C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列缺(云的缝隙)霹雳訇然(形容许多人的大笑声或喧哗声)中

    2、开D呼儿将出(拿出)换美酒怳(恍然,猛然)惊起而长嗟须(等待)行即骑访名山答案 B解析 A 项横:遮断;C 项列缺:闪电;D 项怳:通“恍” ,心神不定的样子。3下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答案 C解析 A 项拟人;B 项比喻;D 项对偶。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不羁

    3、的个性。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 、 “吟” 、“行”等体裁。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D “歌” 、 “吟” 、 “行”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答案 C解析 唐诗中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5阅读下面的文字,适当调动画线部分内容的语序,使“死气沉沉”这一含义得到强调。年轻的李白,肯定

    4、从心底轻视孔子。对于那些“白发死章句”(嘲鲁儒)的腐儒,李白更是看不上眼了。人应当生动活泼地活在世界上,不能死气沉沉地泡在死了的纸上。答案 不能泡在纸上,死气沉沉的。6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部分构成排比句,使上下文连贯、流畅。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 “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7下面是关于李白的一段话,请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5、(不超过 40 字)尽管李白出身于西域,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中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他五岁就背诵关雎 ,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了。 ”至今流传着“铁杵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文化取决于教育,无论李白有多么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8文学常识填空。(1)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唐

    6、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代表作有蜀道难 、 行路难 、 静夜思 、 早发白帝城等。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韩愈称赞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2)“脚著谢公屐”中的“谢公”指的是谢灵运。他是晋(东晋)朝时的著名山水诗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诗歌名句。李白的另一首诗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的“小谢”是指南朝诗人谢朓。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

    7、友人)(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二、阅读鉴赏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 此诗是李白离开蜀地到楚地游历时所作。大荒:辽阔的原野。(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 诗人写离开蜀地后见到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山岭逐渐消失,原野悠悠呈现,长江飞泻,径直奔入万里原野。(2)尾联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特点?答案 采用拟人手法,从故乡水的角度着笔,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李 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

    8、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答案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的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高尚情操。三

    9、、体验高考12(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古风(其十)李 白齐有倜傥生,鲁连 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 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 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

    10、调” ,内容显豁,感情深挚。答案 B解析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 “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 B 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答:_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

    11、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 58 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13(2010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古风(其三十九)李 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 ,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 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 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

    13、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答案 A解析 “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 “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14(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

    14、台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 注 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 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15、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

    16、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 ,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

    17、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四、写作表达(两题任选一题)15下面两幅人物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以“我更喜爱_(作品名)”为题,写一则 300 字左右的赏画小品文。参考示例我更欣赏太白醉吟图相比于李太白中端着酒杯、正襟危立的李白,我更欣赏太白醉吟图中的李白那个钟情于山水的他,那个寄怀于酒的他,那个近乎疯子与狂人的他!图中,他寄身山水,倚石而坐,两颊微红,醉不忘酒,衣着稍显凌乱,这才是率性浪漫、纵情驰骋的李太白啊!再从画面布局上看, 太白醉吟图有人有物有景,错落有致,重心稍右偏,不显呆板,与题字平衡,构成一幅美的扇面画。另外,从画风上看,上官周用笔过于细腻,虽然刻画得形象生动,但相比之下, 太白醉吟图大气的风格与李太白豪放飘逸的性格更为吻合。因此,我更喜爱卢沉的太白醉吟图 。16从李白诗歌中任选一首,写一篇 500 字以上的赏析文章。答案 略。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8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检测:专题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238025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