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 鲁迅第三课时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离这个时代已经很久,很难理解那个时期相关的事件,再加上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来难学,学生也有排斥的心理。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
2、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2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流程一、导入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
3、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 ”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 3 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 ,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第二部分:“我也
4、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5、。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 “说”是真。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 “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
6、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 , “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 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 明确: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 “不在就在 ”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
7、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 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 “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三、探究主旨,品味情感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此”的内容包括:对爱国者的崇敬;对执政府的愤怒;对反动文人的憎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8、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四、结束语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五、板书设计此课时因为全是品味课文中重点的语句,因此板书是适当的选择重要的内容来写,可视情况而定。此处不列。六、作业C 层: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赁屋( ) 攒射( ) 惩创( ) 尸骸( ) 浸渍( ) 血污( )2、下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当(dng)器 菲(f i)薄 寥落( lio)B、桀骜(o)锋利 莽(m ng)原 儆( jng)
9、戒C、折(zh )本 威慑(sh) 立仆(p)D、抚恤(x) 山阿() 陶潜(qin) 3、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组( )A、毅然 呻吟 和霭 洋溢 B、洗涤 回僻 秘决 淋漓C、造形 诧异 桀骜 菲薄 D、干炼 恶耗 付债 菲红、词语辨析此时的山村早已在_的月色中睡着了。 这次淡话,他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_。A、渺茫 无可厚非 B 、渺茫 无可非议 C、微茫 无可非议 D 、微茫 无可厚非、选出关联词使用最恰当的一组(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_至于颇为怀疑。我_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我还不料,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10、A、竟 不但 而且 还 尚且 更 B、更 向来 然而 更 况且 竟C、更 虽然 但是 还 尚且 竟 D、竟 向来 然而 更 况且 更B 层:、对下文理解最为恰当的一句是(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人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A、对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作者感到极大的哀痛和愤怒,因此要写文章进行斗争。B 、 “
11、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是本段中心句,表明自己要在痛定之后来写作文章进行反击。C 、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使作者感到极大的悲愤,而反动文人的造谣、诋毁,又使作者感到极大愤怒,因而要写文章进行战斗。D、文中的“学者文人” 指依附军阀政府的势力迫害进步学生的校长杨荫榆。作者对他的做法十分愤怒,因而要写文章批驳。、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
12、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跃。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先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中华民族爆发革命惊雷。A 层:1、请愿能增加政府的压力,扩大影响,鲁迅为什么要否定学生的请愿,谈谈你的看法,写成文字字左右。2、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
13、?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和珍!我不愿意你
14、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
15、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1.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
16、回答。2.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义。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 “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
17、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 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C 层 : 1. ln cun chung hi z xu2. A. 3. D . D . D B 层: . C . AA 层:1.刘和珍是勇士、革命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2.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3.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是希望民众在沉默中爆发。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的是“最深的悲哀” ,永久的悲哀。4. (项的错误是说文章的开头就将气氛烘托到极至。项的错误是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项的错误是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转移给本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