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夯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 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 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解析 C 项,勖:勉励。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申之以孝悌之义B.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于是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对于。A 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 项 ,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答案
2、B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 项,凭借/垫着;B 项,写作 /劝酒;C 项,征兆,苗头,开端;D 项,对待/际遇,机会。答案 C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一) 导学号 549500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47 题。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
3、,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
4、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 确实。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 逐渐。解析 D 项,“渐”的意思是“征兆,苗头,开端”。答案 D5.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 B.C. D.解析 是说太宗的做法。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
5、案。答案 A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说明人君也须纳谏。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 ,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解析 C 项,魏徵“ 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答案 C7.把文中画横线的
6、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解析 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词”“纂组”等词。参考答案 (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 ,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二) 导学号 549500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81
7、2 题。唐太宗论苏 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
8、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 ”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绩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肉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 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 ”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
9、绩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 ”遂良等不可。他日绩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 ”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 ”由此废立之议遂定。绩,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绩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绩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 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选自 栾城后集卷十,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10、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比:等同。B.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 原: 原来。C.夫天命之不可易 易:改变。D.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 属: 托付。解析 B 项,原:推究。答案 B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 A 项,为:均为介词,被/为了。 B 项,于:介词,表比较。C 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以:连词,表目的,来。答案 A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唐太宗“未闻大道”的一组是( )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皇后无子,罪莫大于
11、绝嗣,将废之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A. B.C. D.解析 表现唐太宗的治国之才,是李淳风的假设,是高宗的行为。答案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国,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独一无二的贤君。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自己的武功,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错杀了李君羡,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祸根。D.作者认为李绩虽能尽忠效力 ,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唐太宗把天下托付给他,铸成了大错。解析 C 项,唐太宗杀李君羡并不是听信李淳风的话。答案 C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2、翻译成现代汉语。(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参考答案 (1)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 ,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2)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 ,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参考译文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
13、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以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贞观年间,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灭掉突厥,消灭高昌,打败吐谷浑,兵出四方,攻无不克,追求胜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驾亲征高丽,大臣极力劝阻却不听从,结果只是攻占几座城池,他超过隋朝的是,幸而获得一次胜利罢了。而太宗对做这些事感到很满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当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罢了。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已经十多年了,却又宠爱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倾轧。承乾被废太子以后,晋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为太子,而让李泰将来传
14、位给晋王,犹豫而不能决断,以至于举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来。父子之间,因为宠爱的缘故而随意赐予和剥夺到了这种地步。唐太宗曾经得到一个神秘的谶语,说大唐以后一定会中道衰微,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这个谶语来问李淳风,想要找到这个女人杀了她。李淳风说:“这预兆既然已经形成,这人就在宫中啊。这是上天的定数,不可除掉。只会使似是而非的杀戮,祸及无辜,况且从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会仁慈。即使承受帝位改变姓氏,一定不能断绝李氏香火,如果杀了她,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恣意多杀,那么你的子孙恐怕就没有幸存者啊。”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就不再追究。然而还是因为疑心杀了李君羡。天
15、命不能改变,只有修养德行或许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杀人消除它,难以办到啊!太宗年纪老了,将要挑选大臣来辅佐少主。李绩出身于平民,尽忠效力,刚毅果敢,有重节操的侠士之气,曾侍奉李密,和单雄信交好。李密战败,李绩不忍心凭借他的地盘谋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绩没有舍弃对旧君的礼节。单雄信将要被杀时,李绩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让自己的肉与单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认为李绩可以重用。太宗病情危急时,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我现在借故贬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担任仆射。 ”高宗听从了太宗的安排。等到高宗要废皇后,立武昭仪时,召李绩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这件事,李绩称有病没有到。高宗说:“皇后没
16、有生儿子,罪过没有比断绝后代更大的了,将要废掉她。 ”褚遂良等人没有答应。过了几天,李绩觐见,高宗说:“我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顾命大臣都认为不可以,现在中止了。 ”李绩说:“ 这是陛下的家事,不须问外人。 ”因此废立的事就确定了。李绩,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以死来依从他人不认为困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绩却不明白。而太宗认为可以把幼孤托付给他,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就错了!况且假使李绩确实有才能,太宗把国家托付给他,尽心尽力来回报他的儿子,就可以了。何至于父驱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怀着权术来对待臣下 ,在义的方面就已经不厚道了。所有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的过错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则,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违背天理,丧失人心,却不知道是自己错误的。所以楚昭王正是因为明白治世原则,虽然丧失了国家而一定能恢复。唐太宗正是因为不明白治世原则,虽然天下已经治理得非常安定,却几乎到了绝灭的结局。二、语言表达13.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 30。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 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师父回答: 答案示例 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