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训练题组一 对点练1(2014山东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4 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 ,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 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 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解析: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
2、趣。答案:(1) 行为洒脱;情趣高雅。(2)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 ,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 “醒来推户寻诗去” ,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嵩 峰 远 叠 千 重 雪 , 伊 浦 低 临 一 片 天 。百 顷 平 皋 连 别 馆 , 两 行 疏 柳 拂 清 泉 。国 须 柱 石 扶 丕 构 ,人 待 楼 航 济 巨 川 。萧 相 方 如 左 右 手 , 且 于 穷 僻 置 闲 田 。注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
3、元丰八年(1085) ,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ku ng),司马光的朋友,二人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阳宅第。丕构:大厦。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答案:一幅辽阔恬静的田园山水画。(2 分) 远处嵩山重峦叠嶂,覆盖着皑皑积雪,茫茫的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近处辽阔平整的土地连接着楼台,低垂的柳枝轻拂着清泉。(5 分;答出一联给 2分,答出两联给 5 分;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野 蚕唐于 野
4、 蚕 食 青 桑 ,吐 丝 亦 成 茧 。无 功 及 生 人 ,何 异 偷 饱 暖 。我 愿 均 尔 丝 ,化 为 寒 者 衣 。春 蚕明刘 基可 笑 春 蚕 独 苦 辛 ,为 谁 成 茧 却 焚 身 。不 如 无 用 蜘 蛛 网 ,网 尽 蜚 虫 不 畏 人 。注 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蜚:通“飞”。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3 分)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3 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 分)唐多令邓 剡
5、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 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 今南京)时所写。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题组二 综合练5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漫 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6、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己亥杂诗少 年 击 剑 更 吹 箫 ,剑 气 箫 心 一 例 消 。谁 分 苍 凉 归 棹 后 ,万 千 哀 乐 聚 今 朝 。注 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分:料想。(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 “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 ,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
7、,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1)解析: B 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 ,并不能传达出悔恨之情。D 项, “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答案:BD(2)答案: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 3 分,第二点 3 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对 雪 杜 甫
8、战 哭 多 新 鬼 ,愁 吟 独 老 翁 。乱 云 低 薄 暮 ,急 雪 舞 回 风 。瓢 弃 樽 无 绿 ,炉 存 火 似 红 。数 州 消 息 断 ,愁 坐 正 书 空 。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 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9、。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 项, “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 项, “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答案
10、:CE(2)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1 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 分 )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 ,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3 分)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岳 阳 壮 观 天 下 传 ,楼 阴 背 日 堤 绵 绵 。草 木 相 连 南 服 内 ,江 湖 异 态 栏 干 前 。乾 坤 万 事 集 双 鬓 ,臣 子 一 谪 今 五 年 。欲 题 文 字 吊 古 昔 ,风 壮 浪 涌 心 茫 然 。注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 春
11、,金军攻破东京( 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陈与义 1124 年被贬在陈留( 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 “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南服,指南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北面, “背日”也指楼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 “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联想到了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是虚写。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 ,即
12、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有慷慨赴国之志。E诗人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出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1)解析: B 项,这里是实写,实指“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D 项, “有慷慨赴国之志”有误,联系诗歌注释可以判断。答案:BD(2)解析: 诗的前两联写景,第一句总起,二、三、四句具体描绘所见景象,所以回答第一问将二、三、四句内容答出即可。要回答这种描写的作用,首先需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其次看这些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何关系。答案
13、: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3 分) 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3 分)8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满庭芳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 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 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注 篆香,对盘香的喻称。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1)下列对这首
14、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上阕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B下阕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E本词使用“又何必” “从来” “尚”等虚词,曲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6 分)(1)解析: B 项,词下阕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 ,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
15、感伤情绪。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D 项,通过词的上阕所描写闲静的小阁、深幽的画堂以及烧尽的盘香,可以得知,词人生活在富贵之家,其生活环境自然是优越的。梅花是用来衬托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感伤情绪,并非是衬托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答案:BD(2)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