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虚词(时间:45 分钟 分值:43 分)题组一 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3 分)文学徐君家传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 【注】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
2、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 ,有删节)【注】 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 不 以 贫 故 竭 力 佽 助犹 不 能 不 以 之 兴 怀 )B.民 殣 于 道 路河 内 凶 , 则 移 其 民 于 河 东 )C.上 下 相 安 , 而 盗 贼 不 作秦 以 城 求 璧 而 赵 不 许 , 曲 在 赵 )D.其 庶 几 于 是 者 与尔 其 无 忘 乃 父 之 志 )解析 本题考查
3、“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以” ,均为介词,因为。B 项“于” ,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C 项“而” ,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D 项“其” ,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概;第二个表示祈使,一定。答案 A【参考译文】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
4、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可是,乙酉丙戌年间,盗贼四起。徐君以身作则保卫一方,每听到盗贼来临,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壮士守卫防御。盗贼很仇恨他,最后杀死徐君。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
5、百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3 分)(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 【注】 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
6、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选自明史卢象昇传 ,有删改)【注】 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然事多嗣昌、起潜挠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A因 且 乃 B为 而 以C因 而 以 D为 且 乃解析 本题考查“因、为、且、而、乃、以”六个虚词的用法。写卢象昇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主和派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 “因”在
7、此处似乎只有表原因可讲通;“为”作介词,可表被动,表原因、目的。比较二者,表被动最合适,所以此处应用“为” ,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写杨陆凯因为怕敌人乱砍卢象昇的尸体,因此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 “而”是连词,可以表因果,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因而、因此” ,合乎语境;而“且”要么表递进,要么表并列,要么表让步,这里都讲不通。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写杨陆凯为护卫卢象昇的尸体背上挨了二十四箭因而死掉了。 “以”和“乃”都有表承接的用法,但是这句更强调杨陆凯的死因,用“以”更恰当。答案 B【参考译文】(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来护卫
8、京师。赐予卢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卢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这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议。卢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 ”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卢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高起潜指挥。卢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清兵南下,兵分三路卢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卢象昇进兵到了贾庄。当时高起
9、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卢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高起潜不接应。卢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卢象昇带领中路部队,虎大威率左路,杨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第二天,(清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卢象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整个部队都覆灭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6 分)及裴延龄诬逐陆贽、张滂、李
10、充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 ”乃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良久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帝不相延龄,城力也。(选自新唐书阳城传 ,有删改)(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乃 约 拾 遗 王 仲 舒 守 延 英 阁 上 疏 极 论 延 龄 罪问 今 是 何 世 , 乃 不 知 有 汉 )B.吾 当 取 白 麻 坏 之小 大 之 狱 , 虽 不 能 察 , 必 以 情 )C.哭 于
11、廷得 复 见 将 军 于 此 )D.帝 不 相 延 龄 , 城 力 也师 道 之 不 传 也 久 矣 )解析 C 项,均为介词,在。A 项,连词,于是、便/副词,竟然。B 项,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D 项,语气词,表判断和肯定/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与文中“为开救”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解析 A 项,与例句均为介词,替、给。B 项,成为。C 项,介词,因为。D 项,介词,被。答案 A【参考译文】等到裴延龄诬陷
12、、放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官员时,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一职,不能让皇帝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在延英殿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情绪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展开营救,过了很长时间,阳城得以免罪。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扬言:“(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 ”皇帝最终没有任命裴延龄为相,正是阳城的功劳。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 分)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
13、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 【注】 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 ,有删改)【注】 掾属:佐治的官吏。(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14、组是( )(3 分)A.乃 召 晖 拜 为 郎怀 王 乃 悉 发 国 中 兵 )B.漏 且 尽 , 而 求 璧 不 可 得穷 且 益 坚 , 不 坠 青 云 之 志 )C.晖 寻 以 病 去 , 卒 业 于 太 学且 以 一 璧 之 故 逆 强 秦 之 欢 )D.我 数 闻 璧 而 未 尝 见 , 试 请 观 之其 下 圣 人 也 亦 远 矣 , 而 耻 学 于 师 )解析 B 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转折,却。A 项,均为副词,于是、就。C 项,均为介词,因为。D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焉”字,与“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15、一项是( )(3 分)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C犹且从师而问焉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解析 C 项,与例句均为代词,他。A 项,均为兼词,相当于“于此” 。B 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 “的样子” 。D 项,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答案 C【参考译文】朱晖字文季,南阳宛城人。起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都在长安学习,有旧交。等到光武帝即位后,探访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召朱晖做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毕业于太学。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了,朱晖送厚礼到阮况的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阮府君有求于我,实在
16、是怕用财物污辱了他。 ”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后,提拔朱晖,对他十分礼遇尊崇。正月初一,刘苍应当入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璧玉。这时阴就为府卿,(自认为)高贵并且骄横,官吏傲慢而不守法。刘苍坐在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璧玉找不到,刘苍回头对佐治的官吏说:“怎么回事?”朱晖看见少府主簿手持璧玉,就去欺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璧玉却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 ”主簿把璧玉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给刘苍。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你自认为与蔺相如相比哪个强些?”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 分)南屏石,无出奔云右者。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三四层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
17、黄寓庸先生读书其中,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余幼从大父访先生。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傒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客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不异也,余深服之。(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未 得 其 理其 如 土 石 何 )B.夜 即 与 同 榻蜩 与 学 鸠 笑 之 )C.杂 沓 于 前 , 未 尝 少 错青 , 取 之 于 蓝 而 青 于 蓝 )D.先 生 寝 食 之 不 异 也愿 伯 具 言 臣
18、之 不 敢 倍 德 也 )解析 D 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 项,代词,它的/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B 项,介词,和/连词,和。C 项,介词,在/介词,比。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余深服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子而思报父母之仇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吾从而师之解析 D 项,与例句均为代词,他。A 项,均为助词,的。B 项,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C 项,均为动词,去、到、往。答案 D【参考译文】南屏石,没有超过奔云石的。奔云石得到了南屏石的情致,但没有得到南屏石的理趣。奔云石像一
19、朵云南茶,被风雨吹落,一半陷入泥土中,折叠了三四层。人走在那奔云石中,像蝴蝶飞入花心。黄寓庸先生在那里读书,四方来求学的弟子有一千多人,门庭若市。我小时候跟随祖父拜访过黄先生。黄先生面目黧黑,胡须很多,满颊胡须,目清口阔,眉骨分明,鼻梁挺直,常爱张口大笑。交际应酬,八面玲珑。耳中听着客人的谈话,眼睛看着送来的文书,手中写着回信,口中嘱咐奴仆,纷杂繁多的事情放在面前,未曾有一点错误。客人到了,无论贵贱,用家常的肉、饭款待他们,夜晚就和客人同床而卧。我有一书记官前往,这个书记官非常丑陋污浊,先生和他一道吃饭、睡觉没有差异,我非常佩服先生。题组二 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9 分)
20、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
21、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
22、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 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
23、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解析 以对话“曰”及虚词“之” “乎” “耳”等标志进行断句。答案 D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左氏春秋 ,简称左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 “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 “豆
24、蔻” “耄耋”等。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 “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解析 C 项,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答案 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
25、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解析 B 项,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答案 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 分)译文:_(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 分)译文:_答案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
26、供给的忧虑。(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 ,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 “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
27、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
28、之物。 ”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用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 ”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
29、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 ”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 ”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 ”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 ”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 ”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 ”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 ”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