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4 页十四、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大意;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背诵两首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识记以及结合注释理解鉴赏来品读古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2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3背诵静女 氓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悟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平时常看的电影、电视剧等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双飞翼,
2、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些诗词都表明爱情是崇高的,纯洁的,神秘的。同样是爱情,但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现在的爱情可以通过歌唱出来:(爱情歌曲)那古代的人的爱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来自诗经的静女 。(二)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 305 篇。最初称为诗 、 诗三百 、 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 。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什么?屈原的楚辞 。 诗经以四言为主。分为“风” 、 “雅” 、“颂”三部分。风:“国风” ,16
3、0 篇,各地民间歌谣。 (共 15 国风)雅 :“大雅” 、 “小雅” ,105 篇,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颂 “商颂” 、 “周颂” 、 “鲁颂 ” 40 篇,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普遍运用三种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如对一个人相貌的描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打比方。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三)读解静女1现在正式进入静女的爱情故事中来。昨天布置了大家回去预习课文,那谁来告诉我静第 2 页 共 24 页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静女选自诗经邶风 ,是一首优美的
4、爱情诗。是以第一人称“我” (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他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2课文很短,同学们齐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比如静女/其姝,咬准字音。(学生朗读)注意重点实、虚词与特殊句式。3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层。看看第一层讲了什么。学生翻译,老师补充。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角落。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 )同学们感受一下主人公的形象是怎么样的?男:老实憨厚,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4那接下去会怎么样呢?他们最后有没有见面呢?好,男生来读一下第二段。男生齐读第二段。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第二段讲了什么?翻译一下。学生
5、翻译,老师补充。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的管萧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这一段写男孩爱屋及乌,表示男孩对女孩的爱恋。同学们有没注意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形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每段的第一句。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这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也就是重复地咏唱。这是诗经常用的一种手法。犹如现在的歌词,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同或者稍稍变换一些词。这样容易记忆,而且很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更能抒发情怀。5最后一段,女生来读读看。女生齐读。最后又说了些什么呢?这位同学来试着翻译一下。学生翻译,老师补充。 (你赠送给我的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这
6、一段继续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女孩又赠送我一束白茅草。为什么要赠送白茅草而不赠送玫瑰花呢?古代有赠送白茅草表示爱恋、婚姻的民俗,白茅草是定情物,所以不能乱送哦,相当于现在的红玫瑰。 (手如柔荑,肤若凝脂。 )6小结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偏远的城角落约会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四)读解氓1 氓简介 氓选自诗经卫风 ,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 60 句,分为六章,每章
7、 10 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被丈夫休弃归家。此诗作于归途之中。 第 3 页 共 24 页2勾勒文章的基本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 六个章节:恋爱结婚追悔婚
8、变反省决绝。 这六个章节是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思路追叙的。 3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2)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3)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三个画面。 明确:初次相逢那个人带着一脸憨笑向“我”走来,在换丝的背后藏着小小的“阴谋” 。他爱上了“我” ,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欢他。定情相送因为他的勇敢,因为他的诚意,少女的心是那样的容易被感动,我答应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样的欣喜若狂。他告辞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过
9、淇水,我们是那样的难舍难分。 约期相别他再三的请求“我”立即嫁给他,那怎么可以呢?虽然我们一见钟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岂能操之过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秋天结婚吧。 (4)提问:在“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两人的性格已现端倪,请大家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
10、 ,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 “以我贿迁” ,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4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2
11、)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第 4 页 共 24 页(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4)文中的比兴手法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12、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13、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7)齐读这一部分。5研习“决绝”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 (板书)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5)提问
14、: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昔日“信誓旦旦” ,今日却是这样的结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6)对比在文中其他章节还多次运用,现在我们来找一找,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 ,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 “氓之蚩蚩” ,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5、 ,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7)齐读第六章。 6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7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
16、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第 5 页 共 24 页8探究:穿过千年的时空,跨过千年的诗经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两个方面总结悲剧根源个人原因喜新厌旧;社会原因男女不平等。 )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
17、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 ,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附:痴情“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总是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而高兴又因
18、为氓而伤心,眺望复关,等待的是氓的迎娶,从来没有改变。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静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轻时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否则就很难从中解脱。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女主人公与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样,她拥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这也体现在其与氓婚变后,她并没有呆坐等死,而是“静言思之” ,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做出决定。我们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
19、的女子吗? 坚强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变后依旧勤于家务,坚强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轻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没有因变而终日以泪洗脸,而且她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勇敢果断的做出分手的决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现。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9研讨: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士”之变心说。 “不见复关” , “士贰其行”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由此可见一斑。社会道德说。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
20、度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年老色衰说。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10小结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第 6 页 共 24 页(五)作业背诵静女 氓 ,预习离骚 。十五、离骚节
21、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识记以及结合注释理解鉴赏来品读古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疏通理解关键词语,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悟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
22、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
23、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第 7 页 共 24 页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 372 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
24、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
25、由教师分析。)投影重要词语 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o)通“导”向导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同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
26、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第 8 页 共
27、 24 页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28、”,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29、?请举例说明。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品读鉴赏(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明确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 明。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
30、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3)分析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对比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桀、纣:“猖披”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灵活的诗歌体式“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第 9 页 共 24 页5探究阅读(
31、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
32、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3、(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十六、孔雀东南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的特点,掌握“相” 、 “自” 、 “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2过程与方法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养成健康负责的爱情观。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分析人
34、物形象。2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的特点。3掌握“相” 、 “自” 、 “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第 10 页 共 24 页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 “自” “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入题:(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2)乐府双璧:木兰辞 孔雀东南飞(3) 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 、 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
35、集。 2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2)诗歌结构: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起兴 首句 托物起兴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3归纳“相” 、 “自” 、偏义复词的用法“相”的用法:(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
36、“你”“我” “他” “之”等等。如: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代“你” )及时相遣归(代“我” ) 还必相迎取(代“你” )好自相扶将(代“她” ) 嬉戏莫相忘(代“我” )誓天不相负(代“你” ) 不得便相许(代“你” )登即相许和(代“它” ) 蹑履相逢迎(代“他” )怅然遥相望(代“他” ) 誓不相隔卿(代“你” ,与“卿”复指)(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相见常日稀 久久莫相忘 六合正相应 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 仰头相向鸣 黄泉下相见(3)名词,命相,相貌。如:儿已婚薄禄相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 勤心养公姥 我有亲父兄 逼迫有弟兄 其日牛马嘶“自”的用法:“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