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反思2006 年 11 月第 l9 卷第 11 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Journalofl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Nov.,2006Vo1.19No.1l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反思.白云(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丹江 1:1422700)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得到了普遍认同和贯彻落实.在现实中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和形式,反思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精英取向“,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形式
2、;精英取向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6)11.-0048-03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去是采取政府包揽的做法.这样虽然能够保证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这种由国家全部包揽的做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1) 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满足不了社会的人才需求;(2)高等教育过高的占用教育经费比例,造成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不仅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解决人们上大学难的问题,而且保证在高等教育不过高占用教育经费比例的前提下,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所以,交学费上大学渐渐为人们接受和理解.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自 2O 世纪
3、 8O 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财政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逐渐引入并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设想.1985 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高等学校助学金制度,建立奖学金,高等学校可以招收自费生.1993 年的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革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正式在政府文件中明确高等学校要实行收费制度.1997 年全国高校基本完成并轨和学生交费上学的改革,成本回收政策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199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在法律上确定了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随着成本回收政策的实施,我
4、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政府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应地,学生个人和家庭,社会团体,私人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无论在绝对数量上和相对比例上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收费改革后学生及其家庭所承担的比重增幅较快(见表 1).裹 119982001 年我国普通商校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单位: 亿元年份 19981999200020012001/1998资料来源:教育部财务司历年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从表 l 可以看出,从 1998 年以来的连续三年,学杂费在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构成中是逐年上涨,所占比例从 l3.4%上升到 25.6%,学杂费总额增加到 4.1 倍.学杂费收入成为我
5、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中一个主要渠道之一.二,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和形式的再认识实施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收稿日期:2006-06-30作者简介:白云(1977 一), 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梗助理会计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研究.?48?白云/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反思足:相对于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而言,过高的学费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对于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社会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因为承担不了过高的高等教育费用而面临失去高等教育机会的危险.这种壬日心虽然不无道理,但却是我们长期以来用习惯思维考虑问题形成的定式.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只能是政
6、府,社会和家长的责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只是学习,而不应该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长期以来,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而言,要么是政府,社会完全承担,要么是学生家长参入承担.所以在讨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时,认为要么是政府(政府包揽一切),要么是家长(家长提供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及 13 常杂费).这种定式思维,就使得我们在论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时,首先想到的是政府和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而未顾及到学生的承受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已经从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将面临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作为第三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也将日趋多样,所以,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成本
7、的分担主体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个人直接参人教育成本分担将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在考虑高等教育成本承担能力时,不能仅仅只考虑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还应该考虑接受高等教育个人的收益情况,即学生毕业工作以后,他们的收入状况以及他们的承担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期间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和国家贷款来完成大学学业.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明确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角色,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得以成立的前提.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美国的布鲁斯?约翰斯通教授作了专门的研究,他认为现今高等教育的成本可以看成来自 4 块:(1)政府;(2) 家长;(3)学生;(4)个人或机构捐助者
8、.所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可以看作是:政府,家长,学生,个人或机构捐助者.约翰斯通的研究应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他的观点如下:1.政府.政府主要通过税收来掌握公共资金.税收可以由公民直接地或显性地交纳,如收入税,财产税,零售税以及对汽油,烟卷,酒类,航空旅游,进口物品等征收的消费税;税收亦可通过间接或隐蔽的形式交纳,这类间接税对普通百姓来说是看不见的,如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就是以更高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最终承担.政府还可以不通过税收的形式而通过印制钞票的形式来削减公民的购买力,即通过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导致公民的工资和资产的实际价值的消损而将购买力转移给政府.政府将公共资金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从而成
9、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2.学生家长.他们以付学费,承担学生的部分生活费或让学生住在家里等形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家长从他们的现期收入,或部分来自存款,或外借(这实际上是来自于未来的收入)等负担这些成本.祖父母或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甚至是邻里或教友,如果他们资助学生的话,也都可以归为“家长“ 之列.3.学生.他们通过勤工助学或暑期打工的形式,或通过借款来负担部分成本.学生贷款可以在学生毕业后或受雇后,或者按月分期偿还,或者由雇主从该毕业生的工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转还给贷款人.学生贷款还可以按收入比例偿还的形式,或通过其他类似的形式,如毕业生收入附加税来还清本息(假定贷款人是政府的话).4.个人和
10、机构捐助者.他们可能是捐赠给大学,然后一般由大学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给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发奖学金.这些捐助者或许早已去世,但他们捐给大学的大量的捐款却以捐赠基金的形式(这在美国是很普遍的)保留下来了,只用基金的增值部分来作奖学金或弥补大学的运行费之不足.这些捐助实际上能永久存续.捐助人也许是个人或基金会,他们现期捐款以降低高教成本,否则这些成本就要由其他人来分担.当大学向来自穷困家庭但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特别的经过经济状况调查后的助学金时,大学本身似乎也是捐助人,但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捐助人更有可能是富裕学生的家长,他们实际支付的可能比要求他们分担的教学成本要多,但他们或许会认为大学设立一些必需的奖学
11、金是提高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所必不可少的因而这也是大学的合法性支出.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还带来一个直接的现实问题就是面临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学生开始缴纳学费并且学费也在逐年上涨;学生除了缴纳学费以外,还要缴纳杂费;学生所享受的大学生活补贴被奖学金取代并且奖学金的比例也在降低;国家鼓励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逐年上升.现实中,对于高校学费的快速上涨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三,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反思交学费上大学,这一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但上什么样的大学,交多少学费,这是广大的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学者李文利通过对我国
12、2004 年的 15294 名大学生经济情况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在重点高校中,不仅来自较高收入群体的学生比例占据明显的优势,而且与重点高校相比,“高收费+低资助“的状况在一一般院校中表现突出.这样所造成的事实是低收人家庭承受了较重的匐等教育支出负担,学费对入学机会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学生资助的?49.白云/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反思正面促进作用“( 见表 3).表 3 按学术声望分类的样本高校中的私人付费和公共资源分配(元;%)343表 3 数据表明,在学校学术声望和学费水平,学生资助以及“净 “支付之间是一种逆向关系 ,即一般院校的平均学费水平和学生的实际“净“ 支付要高于“211“高校,
13、“211“高校要高于“985“高校;学生资助水平则相反,“985“和“211“ 高校的学费水平面明显低于一般院校,净支付也明显少于一般高校.“985“和“211“高校的学费水平明显低于一般院校,净支出也明显少于一般院校.这意味着,进入学术声望高的大学,就可以支付比较低的学费,同时可能获得比较高的资助.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出台的学费标准依据,还是以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为标准,把高等教育当成一种稀缺资源,从精英教育理念出发来制定的.形成的现状是:越是接受高水平的,高回报率的教育,收费标准相应较低,越是接受低水平的,低回报率的教育,收费标准相应较高.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加以控制,把高考成绩作为获取
14、这一稀缺资源的唯一依据,并且在学费标准中遵循优质教育低价,低质教育高价的政策,这既不符合教育成本分担的本意,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引进市场机制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原则.在过去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下,我们曾经采取了高等教育由国家包揽的办法,那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等教育规模偏小,培养人才能力有限,既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状.1999 年初,国务院决定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目标,从而为长达十余年的关于高等教育该不该大发展的讨论做出了官方结论.连年的持续扩招,到 2004 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
15、在校生总规模巳达到 200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 19%,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或即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太快,一方面,高等教育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高校相应?5O?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学生的学费快速上涨,导致学生和家长难以承担.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或即将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政策从过去的精英取向转向大众取向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但是,从目前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来看,我们却是以一种精英取向的高等教育学费政策来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以精英取向的高等教育政策来办大众化的教育,可能带来系列的现实问题,如:有限的中央财政会进一步向优
16、势高校倾斜,大量一般水平高校因教育经费投入低,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而导致办学水平持续下降;优质低价和低质高价,会给一部分高校乱收费打开便利之门;作为一般高校学生,因他们所受教育质量不高,就业前景不明朗,即所受教育的回报没有保证,国家助学贷款难以向这一类学生打开便利之门,这样将会导致广大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学生和家长因不堪忍受高价学费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差别,地域差别,阶层差别,这样一种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将会导致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强势群体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而这又会成为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与我们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违背的.参考文献:1D.BruceJohnston.TheFinanceandPoliticsofCostSha.ringinHigherEducationM/.闵维方.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778.2李文利.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责任编辑刘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