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长三角现状发展分析(六)文化资源(陈佳丽)1、文化内涵长三角地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包含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自古便有以长江为界划分的两个主要文化区,南面吴越文化区指以太湖为腹心,沪、宁为首尾,苏、锡、常、镇、杭、嘉、湖为节肢,旁及通、扬、泰的地域整体;北面两淮文化区主要包括安徽、江苏北部的淮河流域。南北文化泾渭分明:吴文化区民风偏于精明、追求功利和善于经营,易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创新,不仅注重区域内部人才的培养,同时积极引进人才,使得该地区历来文武英才云集,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两淮文化区人民偏于质朴、保守,大多固执己见,具有较强的排他性,限制了进步人士才能的发挥,人才大量流失,进
2、而限制了该地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消化,延缓地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经历过两次开放,文化格局又翻开了新的篇章。前一次的被动开放是从 1843 年的上海开埠开始,被强行纳入全球化轨道,加强了与西方世界的联系,对西方由诧异而艳羡而学习而努力赶超。并不像香港那样唯英是从,而是中西混合,中西并重,诚如美国学者墨菲所说,中西“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者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 。后一次 1978 年改革主动开放,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弘扬海纳百川传统,努力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养分。从整体上说我们所熟知的海派文化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苏南及浙东北片区为开放程度最高多元文化共存的沿海地区。近代由于
3、经济高速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人口倍增,通常占总人口的 85%左右。这样高比例、多来源的移民人口,使得社会主客矛盾基本不存在。生活在此的外国人也是全国最多,并且来自世界各地。西方人先是将欧美的物质文明、市政管理、议会制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带到这里,使租界变成东方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化飞地。现在相当一部分西方人都充分融入本土。更有甚者,在上海的外国居民已将上海视为自己的家园,自称 Shanghailander,译成中文即“上海人” 。海派文化是海纳百川,气象宏大;为各类地域文化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场所;为各种地域文化之间提供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机会
4、和场所。多元文化并存,有利于海派文化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像硕大的什锦拼盘,既各具滋味,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于各类文化的杂糅,移民对移入地与移出地的双重认同,海派文化由此形成了自我批判的机制。这种特殊机制,使得海派文化能够保持一种自我批判的张力,更经得起批评,更有韧性,也使得海派文化可以在一阵又一阵的批评声中,坦然淡定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海派文化所追求的大气谦和的特殊境界。随着时代发展,各地之间交流逐渐频繁。地域内文化之间频繁碰撞,相互潜移默化,逐渐融合成极具地域特色的长三角文化,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精雅绝伦的文化环境外形与朴素雅致的大众审美取向;内容面广,吸纳本土及东西文化,并鼓励多样文化
5、在此碰撞;新颖,提倡推广先进的物质文明,新兴的产业、行业;创新, 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保持灵活善变的特性 , 善于推陈出新。 2、旅游资源长三角区域内拥有形态丰富的大量旅游资源:国际旅游大都市上海,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古迹众多尤以古典园林见长;自然风光旖旎的浙江,山水资源丰富;人文自然风光的安徽,不仅拥有黄山这类秀美景色还具备了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文化资源。在研究范围内将按照景区数量、旅游接待能力、游客访问量、旅游收入和游客评价几个方面对长三角的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评价。(1)景点统计分布。长三角地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截至 2012 年底长三角拥有 5A 级景区 38家,4A
6、 级景区 420 余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资源丰富,共有名城23 个,名镇(村)124 个,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浙北、苏南、皖南,即 “江南”地带,整体风格以白墙黑瓦的民居形成的江南风格村庄聚落。(2)旅游发展水平。2012 年,地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次 2640 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184.68 亿美元,约占全国同期总量的 37%;地区接待国内旅游人次 15.6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 13 756 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同期总量的 77%。除上海市外,江苏、浙江两省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相似,远高与安徽省。但是安徽表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增长率位列全国前三,远高于其余二省一市;上海市的国
7、内旅游接待量连年下滑,国内吸引力逐渐削弱;江苏、浙江两省发展平缓,国际旅游增长形势优良。(3)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在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过夜游产生的住宿与消费需求,经济贡献远大于一日游地区,加之一日游统计数据缺失较多,星级宾馆和旅行社的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目的地旅游功能的实际情况。长三角地区拥有星级饭店 2690 余座,旅行社达 6300 余家。浙江、上海的星级宾馆数量和密度远高于江苏、安徽,接待能力以及服务水平较高;江苏省的旅行社数量位列长三角乃至全国第一位,旅游业的蓬勃及市场旺盛可见一斑;安徽省各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有待提高。(4)旅游业效益水平。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选
8、用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值更能真实的反映区域旅游发展状况。旅游业近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增速提高显著,逐渐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1 年安徽的旅游收入占 GDP 比已经达到 11.86%,江苏省 11%,浙江12.8%,上海 15.1%。上海、杭州和苏州这类大型城市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值都高于域内平均值水平,可见旅游业对大都市 GDP 增长的驱动力是很显著的。(5)服务业发展水平。拟采用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来表示,即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地区常住人口数量。该指标越大,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除上海外,2013 年旅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江苏省 3 个城市分别为位列第一
9、、四的苏州、无锡,浙江省的宁波、杭州,安徽省位列第二的黄山。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区分别成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无锡灵山梵宫、泰州华侨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3、文化设施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公共设施,它是指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依托载体,是指城市中呈点状分布并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社会性基础设施。从使用功能角度分类,可以将文化设施分为以下四类:(1)信息获取类公共文化设施、2013 年长
10、三角共计图书馆 338 座,各省市图书馆数量和覆盖人数均相差不大,其中以江苏省图书馆数量较高;档案馆共计 450 座,其中浙江省的档案馆数量较其余省市较少,数量上江苏省仍然领先。25113 98 102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050100150图 书馆 37172992.52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0200档 案 馆(2)博览类公共文化设施、2013 年博物馆长三角区域内共计 699 座,数量上江苏省远高于其余两省,但是按照人均密度上海市遥遥领先,浙江省以及安徽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15282148 154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0100200300博 物馆(3)活动体验类公
11、共文化设施。2013 年长三角区域内群众艺术馆数量共计 389 座,其中数量上安徽省略高于其余省,人均密度上上海市略微领先。27118 102 142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0200群 艺 馆(4)文化创作产出2013 年长三角区域内共计制作影片 277 部,出版图书 15.39 亿册,整体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浙江省的影片产量突出,与其活跃的民营经济相关;江苏省的图书出版量较高,其中各大高校的出版社做出了主要贡献。27 217523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020406080影 片 3.375.73.8 2.52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010出 版 图 书( 亿 册 )从上述
12、统计数据来看,长三角具有大量的文化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等,但由于区域发展特点不同,其文化发展也有所差异:上海总体设施较多,在规模、质量方面都较为领先;浙江省美术馆和博物馆最多,但是以民营为主体,开放度较为不足;江苏省文化设施建设政府投入较多,主要分布在苏南近沪地区;安徽省乡村基础设施普及较好,但整体文化设施相比之下有所欠缺,优质大型的设施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以文物馆藏类居多。 4、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作为国际大都市纷纷转型成功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其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 220 亿美元,并正
13、以 5%的速度递增。美国、英国等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递增速度已经达到 10%以上。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正标志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时作为长三角转型重点,此次也通过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实体数量和城市创意指数对长三角区域内的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持研究的中国城市创意指数 2013 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排行榜近日在深圳发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位居前五强,位于第一梯队;宁波、西安、青岛、长沙、成都、南京、武汉、济南、厦门、天津、重庆、昆明、沈阳、大连、太原、长春、郑州、福州等 18 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合肥、哈尔滨、石家庄、海口、呼和浩
14、特、南宁、贵阳、南昌、乌鲁木齐、银川、兰州、拉萨、西宁等 13 个城市出于第三梯队。其中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计 272 个,主要分布在上海及苏南近沪地区、浙江沿海地区和皖南徽文化起源地区。殷实的经济基础加上开放的文化,造就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佛罗里达教授 2002 年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证据,说明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吸引公司。公司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乐意居住的地方。他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喜欢住在技术(tee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ee)三因素(即所谓“3T”)排
15、名很高的地方和地区。心城市要变为创意生活的城市,需要眷顾历史,守护多元文化,尊重人才一。这也是我国创意产业率先出现并集中在上海、北京等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原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般分为产业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地方特色型和混合型,长三角地区以混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主。浙江和上海市地处东南沿海地带,该地区的文化氛围相对开放,各类型园区发展较为均衡;安徽、江苏较缺乏艺术休闲类的园区。 5、资源培养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1300 亿元浙江 3.46%R&D 经费支出 2.2%科技投入 191.9专利申请和授权 29.4、20.2教育投入创新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数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地区(1 )高等
16、院校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资源丰富,共有高等院校(本科以上)156 所,其中 985 工程院校 8 所, 211 工程院校 16 所。高等院校共有在校教师 14 万名,本科以上在校学生超过 190万人,留学生 2.9 万人。 上海作为中国的”魔都” ,高校生数量仅次于北京,大学教育全国前三,研究生教育前十,综合实力全国顶尖水平,开放程度高,师资水平先进。 江苏省实力也较为强大, 南京拥有大量教育资源,加上江苏的苏锡常等经济腹地,可以同上海媲美。 浙江省高中教育水平较强,高等教育在同等经济水平下不很突出,但教育竞争力在全国还是上游水平, 发展空间大。 安徽省基础较为薄弱,教育竞争力处在全国中上游,正
17、在追赶。(2 )人文素质长三角区域大学文化以上人口数量全国领先,从各省市人口受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 专业技术人才占从业人口比例也比全国平均高。人才集中在上海等中心城市,极化现象显著,造成其余城市的技工荒。地域性结构失业。 科研经费投入占全国近 30%,除安徽其余省市均超过全国水平。 企业技术、研发占全国近 20%,专利密度均高于全国水平,且除安徽外均位列全国前列。 6、文化活动长三角区域文化活动较多,各省市都积极开展各类展览和交流活动。 上海被称为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承办了世界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
18、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双年展等大型文化活动。特点是拥有大型基础设施,国际知名度高,国际交流基础较好。 江苏主题文化活动纷呈。在多国参与了文化展示或者主题文化活动,此外成功举办了第28 届世界遗产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特点:主题文化特征突出、着重结合本土文化开展活动,组织宣传。 浙江积极开展大规模文化宣传,在全世界多个国家举办浙江文化周,系列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安徽尊重传统,打造徽文化品牌。依托皖南徽文化发源地,展开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蚌埠举办中国玉文化节。 六、配套发展策略(三)文化发展策略(陈佳丽)1、整合区域资源,塑造旅游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营销传播技术的
19、进步和旅游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旅游产品的生产方式由单个景点和批量景点向模块化景点和一体化经营演化。传统的分散式旅游生产和单一型营销模式的弊端促使旅游企业不断寻求既能快速应对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又能够低成本为顾客提供各种旅游组合产品的新的生产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产业的 IMC 路径应运而生。IMC 理论是唐舒尔茨提出的把生产与销售融于一体的整合营销理论(Integrated Market-ng Communication),即把企业或品牌的发展战略与营销传播整合为一体。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型产品,它既是生产与营销的双重结果,又体现着生产与营销的高度融合。区域
20、内资源类型丰富多彩,风格独立鲜明。上海作为区域内国际影响力,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可以统筹区域内资源,在泛长三角旅游整合营销方面,各主要旅游城市依托现有资源开发了大华东、小华东、三名线( 沪杭黄三市)、新天堂之旅、江南水乡、沿江(长江) 、跨江( 长江)、环杭州湾、跨杭州湾、沿海(东海)、两山一湖等精品旅游线路和长三角经济商务考察、红色之旅、休闲之旅、民国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逐步做到以游客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游客的需要为第一追求,以游客的满意为第一标准,让中外游客切实感受到长三角一流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服务环境。通过整合泛长三角旅游资源,推进泛长三角旅游产品体系的转型,全面创新区域旅游营销模式,泛长三角区域也在逐步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2、发展城郊旅游,优化基础设施通过服务业培育中小城镇经济发展,3、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创新氛围4、挖掘地域文化,组织特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