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36736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泛议.鲁健生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的教育活动.高职学院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主要围绕培养者的定位,创新教育要素,创新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展开探究.关键词 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启迪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锻炼其创新能力.高职学院应在高等应用性层面上,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并形成有效运行机制,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获得实效.一,创新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反思在当今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

2、各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国内,创新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在高教实践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多停留于口号“.反思其原因 ,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还薄弱:一是从创新教育实施者的角度上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在这个大的系统工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李培根院士指出:“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者的金字塔“,各种层次的学校 “都应该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各自不同的定位“.二是从实施创新教育的角度上看,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进一步确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的教育活动这一基本认识.抓住创新教育的

3、核心要素,构建起创新教育体系,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教育运行机制.二,构建高职学院三轮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高职学院与研究型大学有着不同的定位,在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大系统中,高职学院的任务是“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高职学院应在自己所处的高等应用性层面上,从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双方参与的教育活动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建立起由“创新与实践“ 课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教育,专业学习(包括产学研实践)创新教育这三个学生作为主体直接参与的创新教育要素组成的高职学院“三轮一体“(以上述三个要素为三轮,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创新教育体系.1.开设“创新与实践 “课程,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

4、课程教学.为了帮助高职学生对创新规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就有必要在高职学院开设一门“创新与实践“ 课程,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创新与实践“ 课程包括以下教学内容:民族的创新传统,国家发展的创新需求,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国家支持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的一般理论,创新的途径,创新的方法,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策略与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产学研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综合以上要素,设计“创新与实践 “课程教学,进入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为高

5、职学院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要素.2.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不论是将课外科技活动看作是“第二课堂“ 还是 “第二渠道“,都强调了课外科技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还有的学者提出:“课外科技活动是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体验性学习“,“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职学院创新教育体系的结构框架中,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哪怕是简单的,初步的 ,不完全独立的科学研究,也对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专业教学中强调创新教育

6、,在产学研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要注重强调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因素.第一,要从强调学科成果向同时强调获取成果的创新过程转变,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第二,注意剔除过时的旧知识,增加学科新进展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第三,应注意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进教学过程,潘懋元教授就明确地提出应当要求大学生“自己设计某些实验方案并自己动手装置实验仪器“.第四 ,要促使学生从学习与接受的主体走向发展与创新的主体,如采用项目研究的学习模式,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等.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7、在产学研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在生产第一线上了解,接触到最新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发展,“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和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三,形成“三轮互动 ,滚动上升 “的有效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 课程,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创新教育以及专业学习(包括产学研实践)中的创新教育三个结构要素组成了高职学院创新教育体系的主要结构框架.按照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不仅应注意发挥各部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查研中国成人教育 2008 年囝月基于

8、层次分析法的人才评价调查与实证分析.杩海霞王鸿喜摘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开放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为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使其人才培养更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特开展本次调查,并对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关键词 人才需求 ;层次分析法 ;人才评价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开放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求以及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引发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探层次思考,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对接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关键.对人才需求倾向进行调查分析,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科学构架人才培养路径,提升

9、本身核心党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本调查依托地方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河北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地方高校组成的大样本为调查对象.参与调查的共有 60 个单位,其中,25%为各类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这是由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明确性决定的,企业的反馈能够很好地代表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遍布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金融业,IT 业等 12 个行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以结构式问卷为主,访谈式为辅,共回收有效问卷 52 份,有效回复率为 86.7%.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构建得目标层一准则层一指标

10、层递阶结构模型(图 1).第二阶段,根据递阶结构模型修正调查问卷,选择样本进行要素权重调查.运用由美国运筹学家 T.L.Saaty 教授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和积法对判断矩阵求解,以确定结构模型中指标层各需求要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最终得到人才需求(评价)要素权重.的新的功能,形成“三轮互动 ,滚动上升“ 的有效运行机制.1.“创新与实践“ 课程,专业教育 ,课外科技活动三个创新教育结构要素的联系与互动.“创新与实践 “课程在理论知识教学部分让学生学习创新的一般理论,同时,在实践教学部分,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既

11、是“创新与实践 “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也是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和产学研实践的内容.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不仅可以组织实施“创新与实践“ 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项目内容,更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组织更多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创新与实践“ 课程中学到的创新理论知识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充分地实践与应用,同时,专业课程和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得以延伸.除了将科学发展史上的科技创新以及学科知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创新的丰富案例,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介绍给学生外,“创新与实践“ 课程更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其作为“创新与实践 “课程的重要教学案例,使创新教育与专业

12、学习更好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产学研实践教学和科技推广服务中,学生在生产第一线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学生科技协会的组织形式,组织学生团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进行攻关.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的成功项目,又进入“ 创新与实践“ 课程的教学中 ,成为新鲜生动的案例,引导一批批学生走上创新之路.2.建立循序渐进,滚动上升的活动程序.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刚进校的高职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参加到课外科技活动中,接触创新实践,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动手能力.二年级开设“创新与实践 “课程,在一定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创新的一般

13、理论,学习创新思维,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同时开始接受专业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和接触产学研实践中的一些需要用创新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树立他们的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三年级的高职学生开始进入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更多地实际问题需要学生们去面对,分析和解决,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强化.三年中,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完成了一个创新意识一步步地激发和强化,创新精神一步步地树立和巩固,创新能力一步步地形成和提高的滚动上升的过程.参考文献:1肖川.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I高等教育研究,2006,(2)2郑兰荪.遵循高教规律培养创新人才NJ.团结报,2007315(3).3J 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I.中国高等教育,2008,(s)4石中英.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的传统与变革I.教育研究,1996,(2).5梅忠义,张玲玲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与实践I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版 ),2005,(3),6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作者单位: 四川.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6111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