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三)模块综合检测(三)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 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
2、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对于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目标,国际上有通行的处置原则。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一方识别目标后,在实施 G 波道广播的同时,向军事最高当局通报情况,并加强雷达监控,同时立即提高防空导弹的警戒,命令空中待战的飞机前往这一区域,或者令地面战斗机做好拦截准备。通过对目标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和以往情报的进一步掌握,判断目标有无敌意。对于有无敌意的判断,通常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长短,如果较短,并依照指令行动,即可以认为“误入”或者“无害通过” ,不采取武力措施
3、。二是如果停留时间过长,不听从全球通用 G 波道广播劝告,目标继续沿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且飞行速度没有变化,无意进入对方领空时,一般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如果对方飞机续航时间过长,通常采用轮换监视飞机批次的方式保持持续监视。三是目标不听从劝告,且航行方向直指对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敌意,即可在目标进入领空时按最高当局指令采取攻击手段,将目标击落或者使其迫降。自 1950 年美国最早建立空中识别区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德国、缅甸、土耳其、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范围,作为限制对象的
4、航空器的种类、目的等内容不尽相同,但防空识别区自 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以来,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默认,成为国际法所默认的事实存在。与其他建立了防空识别区的国家相比,日本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范围可以用“霸道”一词来形容。日本防空识别区是一个巨大的正五边形,其最西部距离中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130 公里,最南部与中国台湾地区的防空识别区呈重叠状态,西北部更是过分到距离俄罗斯海岸不足 50 公里。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向国民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其每年 4 次公布针对“可能侵犯领空”外国战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最近两年一直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在急升。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中国海军运 8 电子
5、侦察机尚在东海中线以西飞行,日本就已出动战斗机进行近距离跟踪拍摄,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 P3C 反潜巡逻机则在中线以西的中国东海油气田上空大摇大摆地盘旋着。2013 年 11 月 23 日,中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覆盖大部分东海海域,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中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不配合识别或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 。1下面关于“防空识别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是空中预警范围,这个范围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空中防御需要而划定的,设立防空识别区不需要经过他国同意。B防空识别区不等于一个国家的领空,也不等于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它可以
6、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C防空识别区设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防止他国飞机侵犯,提示或警告他国飞机不要误入或闯入“防空识别区” 。D防空识别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了海上空中识别区,已经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默认。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旦发现对方目标进入防空识别区,国际通行的原则是实施 G 波道广播,同时通报军事最高当局,加强监控和警戒,命令飞机前往拦截。B目标在防空识别区内停留时间短,依照指令行动,从航向、机型、速度、姿态及以往情报的掌握来判断,若无敌意可不采取武力措施。C对在防空识别区外沿飞行时间过长,不听劝告
7、而继续沿外沿飞行,速度没有变化又无意进入己方领空的目标,一般采用跟踪飞行的方法进行监视。D对于不听从劝告,航向直指己方领空,从机型、姿态、航线等能够判明有敌意的航空目标,在其进入领空时可根据指令将其击落或使其迫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最早由美国在上世纪 50 年代建立,每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目的、范围、限制对象的种类等内容都不尽相同。B日本防空识别区划定的范围远要比其他国家更加霸道,距离我国大陆东海海岸线仅 130 公里,最南部与我国台湾地区的防空识别区重叠。C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不断制造“受威胁”的假象;它一方面宣称针对中国飞机的紧急出动次数急
8、升,一方面派巡逻机在中国海域上空盘旋。D我国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要求在区域内航行的航空器向我国通报飞行计划,对于保护我国领土和国家的主权安全意义重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参、貂皮。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三年,
9、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菙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
10、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 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于途,货弃于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 ”于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竟寝。擢按
11、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于家,陕西祀名宦。(选自清史稿何师俭传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 /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 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 是获两利也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 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 是获两利也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
12、载而后供役军前/ 得人与货亦省 /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做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宫。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C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声讨或晓谕的文书。也指科举考试应试录取的名单。D羽书,插上鸟羽,要求迅速传递的军事文书。 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
13、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命令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D何师俭晚年时已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
14、非阿毓珣者。(5 分)译文:_(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5 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道中寒食陈与义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5 分)答:_9诗歌的最后一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写出两种并进行赏析。(6 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_ ,_”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
15、_”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 _”。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银行里的小男孩美菲利普 罗斯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 40 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 V 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
16、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 ”他对银行职员说, “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 ”职员对他说, “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 14 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 ”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 “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 ”职员说, “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 “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 ”我说。“为什么?”他说。“就因为你说的话。 ”我说, “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
17、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 ”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 “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 100 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取过。 ”他说。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18、”他看起来发火了。 “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 “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 ”他平静地说。“那么这个人是谁呢?”“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 “瞧, ”我揶揄道, “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
19、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 ”他说道, “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了,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我从没听说过这些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 “我”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
20、境,通过“我”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B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 ,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我”质疑规定的真实性很生气。C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和善良。D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那尽职尽责、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默默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E小说情节不是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2)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 (6 分)答:_(3)小
21、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答:_(4)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 “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 “我”还真该插一杠。试探究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8 分)答: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代学人”蒋廷黻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蒋廷黻的传记。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是个风云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
22、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 “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他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他积累了大批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手资料,编纂出我国第一本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 ,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现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这在今天的史学界乃是常识,但对二十年代初期的人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在采用这一方法上,蒋廷黻开了风气之先。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料,指出,
2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要以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之一就是必须从原始资料的研究入手。他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蒋廷黻在传播现代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1928 年,他在介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新运动的异同译文的前记中,特别强调要借鉴外国人看中国的见解,多听听旁观者的话。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目睹国家多难,蒋廷黻痛
24、心疾首。1932 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 ,讨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蒋廷黻告诫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 注 、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
25、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1935 年冬,蒋廷黻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走上从政道路。有人曾这样形容从政的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 ”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一个大学教授,从书生议政到书生从政,短短 3 个月中,他对政府部门的结构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蒋介石要他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
26、却遭到官僚、政客的激烈反对。他仿照西方的做法,提出征收所得税时,必须以真实姓名登记财产。为此他到处游说,但无人响应。官做长久了都不免圆滑,蒋廷黻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偏偏蒋廷黻却要求自己和部下,即使说错,也不能不说。据张平群先生回忆,当抗战时期担任行政院发言人时,顶头上司正是蒋廷黻。行政院每周都有记者招待会,碰到中外记者尖锐的提问,一般人都会以“无可奉告” “不予置评”来应付。但蒋廷黻却要求张平群“尽量地说,宁可说错犯过,可是不要不讲” 。至于说错的责任,由他蒋廷黻来承担!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发表
27、过许多批评国民党腐败和政策失当的言论,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注】 民胞物与: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本开篇便从传记的角度将蒋廷黻与胡适作对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指出蒋廷黻也是一位学业有成、职务显赫的风云人物。B蒋廷黻在进行现代历史研究时,提倡尊重事实,认为只要占有原始资料,便把握了历史研究的规律。C蒋廷黻是一名历史学家,尤其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文章从其治史特点、学术著作、学者评价及亲人缅怀等角度呈现了其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