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中小学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相关定义1.1、概念的界定() 素质教育 21 世纪是世界国防、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促成了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是强国之本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全面 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更是大受欢迎,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素质教育” 已然 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层面来 谈,即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 ”。 辞海中写到: 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 具有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来说,指的是人本身的先天的遗传生理特点, 主要包括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用学习和实践
2、的方法来弥补素质 方面的缺陷。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 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取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通常又称为素 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劳动技能素质等,本文所讲的音乐素 质,指的是广义上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旧的传统”应试教育 ”理念基础上,在提高民族素质与世 界竞争的高度上,创造科学、有效的现代化的教育来促进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质量 和水平的教育活动。1997 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 教育的若干意见 ,文件明确指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 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3、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从 根本上说,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相同之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使人能够主 动活拨,能够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促进人的潜能、兴趣以及特长共同发展。此外 还有发展人的审美情操、道德水平。素质教育也是着重于提升人本身的全面素质和 发展上。从根本上看,二者之间的教育观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或者说,正是素质 教育充实了全面发展教育。通过对我国新公布的有关素质教育文献法规的学习研 究,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
4、探讨,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5 领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1.2、音乐素质概念及特点(一 )音乐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通常指能够适应音乐艺术学习和实践需要,在感 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 事长郁文武浅谈音乐素质论文中指出:” 音乐素质是个人在音乐的听觉、记忆、注 意、想象、联想、情感、审美、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等诸方面总和的 ,o 音乐听觉力 音乐通过声波(具有频率、强度、和谐波三种特性)传导至听觉器官,然后被人体 所感知。而人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能否准确地分辨音与音的距离、速度及各种声源 的变
5、化特点,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即:必须具有能正确分辨乐音中的音程度数、和 弦性质和调式特点和及音色变化等的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记忆力与注意力 记忆是大脑神经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 动。注意是在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中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作为时 间性艺术的音乐记忆力,是能迅速、准确、并长久的为对音乐进行记忆的能力。音乐的 记忆同其它记忆一样依赖于注意力。只有高度的注意力,才能使音乐被整体感知并记忆。 音乐想象力与联想力 想象是在感知的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由 某一事物而想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与
6、联想,一方面,能使人们 对音乐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为音乐作品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还 为音乐爱好者及作曲家的创作提供灵感。音乐需要借助于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音 乐素质中下可缺少的心理要素。 音乐情感与审美能力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审美是指人按照美 的规律来感受、理解、评价、创造美的能力。在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使人舒畅,喧闹 嘈杂的噪音令人烦躁。人们欣赏音乐中产生各种音乐情感同时作出美与丑的判断,情感 与审美与一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通常音乐修养愈高,音乐情感与审美能力也就愈高。 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 节奏、旋律、和声是音乐中最基本的三个要
7、素。在音乐中,节奏是根本要素,它保 证了速度、节拍、节奏的准确性。而旋律与和声则决定了音乐的特色与完整性。人们只 有在准确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特点后,才能了解音乐作品,从而产生对音 乐情感的体验与审美。因此,良好的音乐素质必需具备敏锐、准确的节奏感、旋律感、 和声感。 (二) 音乐素质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音乐素质具有先天解剖生理特点。有些人对音乐的喜爱及良好乐感等的音乐 方面的特殊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因此被称为”音乐天才” 。 第二,音乐素质具有可培养性。良好的音乐素质可以通过艺术的熏陶、环境的影响 来感染并逐渐培养起来。如:音乐的听觉、乐感、节奏感等经过培养和实践可得到发展
8、。 总之,音乐素质既是先天察赋的,又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 基本的、重要的素质,在全世界人才素质的激烈竞争环境下,音乐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 受到重视。 1.3、相关概念和理论(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 本文把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 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本研究 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是指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 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 育中实践意志品质 ,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 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 (二) 音乐素质教育的
9、含义 音乐素质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 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艺术教 育,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净化灵魂的音乐文化教育;是通过人的情感 教育,使人的个性在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与社会意识保持和谐的发展。音乐和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连绵不断,渗透融合,贯通始终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相 梁爽: 师范学校音乐素质教育研究 对有序,相衔递进的过程。音乐素质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性,注重美学意识 的建立,注意突出音乐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坚持以审美为目标, 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
10、理念和以音乐欣赏为手段,以文化文明为依 托,寻求审美主体综合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原则。 (三) 和谐教育理论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还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 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都把实现和谐教育看作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孔子很注 重尊师睦生、亲密无间; 而古希腊的柏拉图则认为,自然是有序的,作为自然的重要 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的生命也是有序的,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使生命的各个部分都得到 和谐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教育在人 的全面发展中应起的作用等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科学的论述。到了现代社会,一些新 的教育理论都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11、放在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 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尊重学生,充 分信任学生、特别重视学生认知、情感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四)交互主体理论 交往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交往是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 和看法、表达情感和愿望等而实现的人际沟通。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沟 通和相互作用,交往的结果是主体双方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交互主体理论认为, 主体之间的交往与主体指向客体的生产劳动不同、主体不可能通过交往活动直接引起 对方主体的改变。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对方主体当作单纯 的客体来认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
12、使对方主体得到预期的改造。因此,教师的教育 活动要取得成果,就必须通过交往活动使自己表达的思想、学识尽可能为学生所了解, 并通过学生的自觉活动使这些思想、学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知识和行为。也就 是说,教师的教书育人 ,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育己”来实现的。所以说,有效的教学 交往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1.4、单亲家庭儿童的概念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刘一传统婚姻观念的反叛,离婚率不断升。 ”法 制晚报记者恨据民政部规划财务司的统计发现,2010 年,我国有 196.1 万对夫妻 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根据民政部规划财务司的统计,到 2010 年 4 季度,我国 有 120.5
13、 万对夫妻登记结婚,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则高达 1%.1 万对。照此计算, 2010 年平均每天有 5300 多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民政部在 2009 年民政 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曾提到:2007 年至 2010 年的 4 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报告, 发现我国离婚登记人数呈现持续土升态势。从近 5 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 平均增幅为 7.65%”。远、以_L 数据可以看出,离婚率有大幅度攀升的趋势。而大 量离婚家庭的出现正是导致单亲家庭儿童数量急剧增力1、勺主要原因。 导致单.亲家庭儿童出现的原因是多方而的,除了离婚外,父母一方的离世也 是原因之一。综合来说,单亲家庭的大鼠出现可以归纳
14、为以_红种类型:1.离婚 式单亲家庭;2.丧偶式单亲家庭:3.非婚生子女家庭;4.独生领养及隔代抚养家 庭;5.失踪式单亲家庭。事实几,因为父母的流动性而形成单亲家庭的数量也正 日益增多,如留守儿童。而随着单亲家庭的不断出现,单亲家庭儿童的数量也会 急剧_!二升。 (二)单亲家庭儿童概念的定义 l 节亲家庭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土 111.纪的六七十年代,欧美的一些国家在对其 国家婚姻状况的调查。虽然单亲家庭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 会,单亲家庭这个问题就无可避免。(以是真正把单亲家庭看做一种社会问题,并 把它当做一个概念提出来却是第一次。从这之后,大批的学者对单亲家庭这个概 念展开
15、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那么到底什么是单亲家庭?什么是单亲家庭儿 童呢? 1.单亲家庭的概念 从字而 1 来看,似乎一日了然。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的某一方与孩子组成 一 )夏贴吧一婚姻家庭 11巴.20 一()年离婚率统 i4 结果公布EB/01 月一lttp:/ieba.baidL:eonl/rZkz?101756883(), 201 一 3 一 56:0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家庭。角.亲家庭儿章足家庭中缺少父母 方的儿童。 扬州人学第一幼儿园的教 l 巾徐慧艺在其发农的浅析单亲家庭教育背景卜儿 童的教育的文章中提到 :”单亲家庭足指幼儿只能跟随父母其,一力一生活,另 一力一可能足亡.
16、玫或因离异等原因 lrlJ 儿乎充全放弃了对幼儿的监护和抚养义务的 家庭。 ”勿我国1988 年编汀的婚姻家庭大辞典第 48 页尸对中.亲家庭的定义足: “单亲家庭是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核 J 自家庭因夫妻一方去吐或 夫妻离异而造成的。 ”回可是在这些对单亲家庭概念的定义中似乎还有一些疑 问?到底单亲家庭子女的年龄界限是多大I 呢 ?子女 18 岁成年或者子女结婚以后 跟随父母一方生活的算不算单亲家庭呢?福建师范大学的侯志阳在文章单亲家 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中谈到:” 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 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刘鸿雁 1998 年在单亲
17、家庭 研究综述 一文中提到:”单亲家庭指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 在 18 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也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是指未婚、年龄在 18 周岁以下只能跟随父母其中一方 生活,另一方可能是亡故或因离异等原因 l 阿儿乎完全放弃了对子女的监护和抚 养义务的家庭。 2.单亲家庭儿童的概念 要了解这个概念我们必须首先准确的定义儿童这个概念。山联合国 1989 年 n 月 20 日人会通过的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界定”儿童系指 18 岁以下的任 何人,除非对其适少 J 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 18 岁。 ”我国政府于 1992 年批准了 儿童权利公约,少补
18、一于 1992 年 4 月 1 日开始在我国正式生效。 因此在我困 18 岁以卜的任何人都称之为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即是指年龄在 18 岁 以下只能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另一方一可能是亡故或因离异等原因而几乎完 全放弃了刘一其监扩和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子女。 孙徐慧艺.浅析单一亲家庭教育背景卜儿童的教育 I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 年 09 期.190 臾 只彭、)_荣王编.婚姻家庭人辞典!M. 卜海:!_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988 年.48 臾 立侯志阳.单亲家庭儿童子 l 会化问题探析J.)”l 呵教育学院学报,2003 年 02 期.43 臾 坟日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_刀人川口究,
19、1998 年 02 期.63 灭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人口素质的概念素就本义而言是”原来 ”、 ”本来”的意思,质是 ”固有”、 ”应有” 之意,人的素质从狭 义上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脑神经的类型结构及其热点。这是 心理学上讲的素质。广义上讲,素质是指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备的品格,从这个角 度说,人的素质是时代的产物。这里讲的素质是它的广义说法。人的素质是人的身体素质、 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统一。身体素质是人口素 质的自然属性,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等是人口素质的社会属性。身体素质是 人口素质的自然条
20、件,其他素质的载体。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内 容,是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是提高身体素质、加 强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灵魂,是身 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重要精神支柱,对于人们认知、改造自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 提高,又为增强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留 守妇女的素质是指留守妇女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1.6、公务员素质的概念2.2.1 素质的概念 在
21、心里学中,素质是受到关心研究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 且由于所有社会成员的素质发展会保证所有人自由选择符合自己的工作,使个人的活动 更有效果与在劳动中感到幸福”。 在任何人类的活动,人们要有一些必要心理品质,这些品质结合起来叫是能力或者 素质。 按照马克思哲学里的观点,人类的素质跟他们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依我们所知,活 动的内容和性质被规定于它的对象的内容和性质。从属对象的内容和性质而活动要求在 主体确定的要求。换一句话说,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性质和程度会要求个人符合它的一 - 8 - 定心理属性。如此,一说到素质要理解素质是个人心理能满足活动的要求与保证其活动 圆满成功的属性
22、综合。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定义素质 :”素质是个人心理能满足活动的要求与保证其活动 圆满成功的属性综合”。 按上面的分析,素质不是大概的而一提到素质大家总是提到任何活动的素质,如: 数学素质、政治活动素质、教师素质等等。如此,可以定义行业素质如下:”行业素质是 人类心的属性与行业提出的要求的对应。如果没有这个对应人类不能追求行业”。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可是总的来说行业素质由专门知识、从业技巧、行业态度 三个要素构成。素质和行业素质不是天生而它通过学习、劳动和工作形成和发展。我们 可以肯定不断学习和劳动是个人的行业素质发展路。 2.2.2 公务员素质的概念 上面的分析,公务员是跟公务活动有
23、关的概念,因此,为了确定公务员的素质首先 要确定公务的性质和公务员的责任。 (1) 公务和公务活动 公务是带有国家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由公务员进行旨在执行国家的功能和任务、 服务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利益的活动。然而,在越南的具体情况,由于政治体制的特 殊,公务还包括跟着公务员的功能和任务执行在党、政治社会组织工作的活动。 公务的特点和性质:公务的目的是服务国家、人民、社会的利益。公务活动的内容 包括执行党、政府、政治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任务在管理各个方面的生活的各种活动,同 时组织提供与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是盈利的目的。实施公务的主体是公务员。公 务按国家赋予的功能、任务、权限执行与遵守法律。公务
24、活动有常性和专业性。 公务活动的目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没有自己的目的、带着高大的社会性因为 服务多人、保持安宁、安全秩序社会、促使增长与发展、不是为了利润。 执行公务活动的方式: 公开、-平等、-客观、不偏私、有人民的参加。 公务活动是一种以国家权力(公权力)名义的活动。任何国家都要建立一个有效 力、效果的公务基础并且强调公务的责任。每个国家的公务基础总是要跟政治体制和现 行的国家机关组织互相适应。有政治体制和国家机关组织不一样的国家公务活动的观念 也不一样。然而,归根结底公务活动的最终的本质和目标都一样。 ”公务是公务员的特殊 劳动在国家机关以公权力名义执行管理国家、实行法律、把法律带进
25、生活和服务人民的 责任” 。 - 9 - 在越南,因为特殊的原因,所有的党、国家和政治社会组织机关是一个在越南共产 党领导下统一的政治系统。各个单位之间在使用人力资源常常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公 务活动不纯正是公务员以公权力名义的活动而且还理解是更大范围的活动。这样,公务 活动意味着执行干部公务员的任务和权限在党、政府机关、政治社会组织和公里企业单 位的管理机关工作的事情。干部公务员参加公务活动的时候要遵守义务与有责任实行被 赋予的权限。为了达到这个,除了能力、水平以外,干部公务员还要拥有与常常修养品 质、道德,目的在于保证公务道德的规定,特别是在公务中的责任。 公务的责任是一个带有政治性的概念
26、,造成在人民眼里中制度、国家的形象。那就 是干部公务员自我意识被赋予的权限和任务以及责任要实行其权限和任务。干部公务员 在公务活动中的责任跟公务的结果有密切的关系。 (2)公务员公务责任 公务员的义务和权限体现公务员跟国家、人民之间在实施公务过程中的关系。这 是重要的制定为了调整在公务活动公务员的行为。规定公务、公务员的世上法律文体、 法令或国家的规则都承认公务员的义务和权限仿佛为了提高公务活动的效果的必要前 提。 在法理角度下,公务员的义务被理解为要实行或不要实行活动或行为由法律规定的 责任。这个责任一边是让公务员修养、奋斗一边是管理机关在使用与管理公务员过程中 检查、监督、评价的基础。公务
27、员是自愿参加公务活动的人,被录用在国家机关工作, 目的在于服务人民、服务祖国、从国家基金收到工资而其实就是人民的税款。因此,公 务员有服务人民的义务。 跟社会中的其他劳动活动不一样,公务员的劳动带有特殊性,在使用国家权力实施 公务要求有智慧、高创造性、竭诚、公心。公务活动由公务员来实行,对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安全、国防生活等领域有巨大的影响,对国家的强盛做出贡献。 公务员的义务常常被确定成两个主要的大组。首先,是跟体制、国家的忠诚有关的 大组; 其次,是跟实施公务、体现在于竭诚、公心、责任与遵守法律有关的大组。此 外,各个国家的法律为了弄清楚与具体化上面的两个大组还规定其他义务组。法国、德
28、 国、阿根廷、中国等国家的公务员法,虽然规定公务员义务在一或者多款最终还集中于 忠诚于体制和制度的义务与实施公务义务的两个义务大组。 越南公务员规定的第一文体是在 1950 年 5 月 20 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签名的 第 76 号条例规定公务员”要对政府忠诚”,此外,在实施公务活动中 ”要服务人民、遵 守纪律、有责任感”、 ”要勤、俭、廉、正、秉公无私 ”。 1998 年干部公务员法令规定干部公务员义务在第 6、7、8 款等三个款。这样,干部 公务员有实行如下具体义务的责任: - 10 - -跟体制有关的义务组: 对国家忠诚、保卫国家的安全、名誉和利益,执行党的主张 和国家的政策、法律。
29、-跟公务道德有关的义务组:竭诚服务人民、尊重人民、密切接触人民,有健康的生 活方式、忠实、秦、俭、廉、正、秉公无私。 -跟修养、学习责任、培养专业有关的义务组: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不断学习提高水 平、主动创造、配合工作。 经过 10 年实行干部公务员法令,到 2008 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会已通过干部公 务员法,这样,干部公务员的义务已被补充与完善。在清楚地确定公务的要求、越南公 务基础和公务员的责任的基础上,确定越南公务员队伍素质的要求,尤其是青年公务员 队伍。 (3)公务员素质的概念 对于行政基础,建设人力资源的事被体现在建设专业干部公务员队伍的任务中。可 是怎么样是专业公务员?哪些素质造成
30、公务员的专业性?在专业公务员的概念有很多内 涵。然而,可以选出两个基本的内容。第一,那个公务员要培训、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 技巧可以完成公务。第二,那个公务员对分配的工作要有准确的责任态度。 首先,是能力方面。公务员的能力是知识和技巧的综合并且可以从通过培训和自我 培训等不同的途径来形成。能力是体现培训水平的水平,体现在于工作能力。对公务员来 说,能力体现过思维、创造、处理工作能力等等。 实施公务的态度方面。在实施公务中,公务员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有工作能力也 不会保证普通公务员能成为专业公务员。能力只是”要”的要素。胡志明主席已说过: “有才而没有德的人只是没用的人”,要成为专业公务员要有品德
31、。品德在这里意味着责 任的态度: 有工作的责任感、单位的责任感、同事的责任感,特别是,对人民对象 服务有责任感。这个态度体现过在实施公务的过程中尽职、自主、创造性与对自己严 格。 这样,为了满足行政基础提出的要求,专业公务员必须要保证有以下的素质: 具体地说,普通公务员和青年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的要素: 第一、有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类的爱、热爱人民、愿意为人类、人 民竭诚服务。政治品质是有政治理论水平、有绝对相信党、胡志明主席的理想民族 独立跟社会主义有密切的关系的信心。绝对相信社会主义的必胜。绝对对祖国忠诚、愿 尽力服务祖国、服务人民。 第二、专业水平:专业水平在实行任务和产
32、生工作产品是先决条件。水平是了解、 技巧的程度,体现在于每个公务员通过学习收到的证书。公务员的专业水平有文化水平 和行业培训水平两种。 第三、行业技能 - 11 - 技能是可能运用领会到知识进入实际。行业技能总是跟任何活动在任何领域有关, 如:下决定的技能、配合技能、写报告的技能、编辑文体的技能等等。这是思维过程跟 积累经验结合的过程。公务员要有一定的技能才能实施任务。 第四、专业性 公务员的专业性体现在于实行分配工作的结果,在实施公务过程中适应与克服困难 的能力,在执行法律、跟同事、公民、组织的关系有纪律性高、大公无私。 专业性跟国家单位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特别重视与认为是公务员素质的
33、基 本要素。 第五、公务道德 公务道德是公务员的道德、反应在公务活动中公务员跟公民、组织、同事的关系。 那是在实施公务公务员的态度行为。 具体的是,公务行为有没有在与社会目标、全民的利益和人文性?这种行为有没有 合法?效果高不高?体现态度行为正不正确?这种行为有没有 ”理”、有没有”情”? 总之,上面的素质是为了公务员实行被规定于 2008 年越南干部公务员法的基本义 务的条件。 2.2.3 公务员教育的概念 公务员教育包括培训、培养公务员的概念。 培训、培养工作不仅是学习知识、技 巧项目的一部分而还包涵各种教育与发展活动。培训、培养工作是管理人力资源总体战 略的一部分,包括办规划与管理干部工
34、作,公务员的任务和工资的规定,各种管理工作 和工作效率的倡议,在单位中的各个劳动关系等等。 培训、培养公务员有辅助、增强知识和技巧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公务员能力够满足 管理活动的要求。 这样,可以概括”公务员教育或培训培养公务员的概念是给公务员在各种各样形式 下传授专门业务的知识和技能与政治品质、公务道德符合分配工作的要求的过程,由各 个培训培养机构或使用公务员的单位实行”。 这个观念带有越南的实践性并且也符合在 2004 年岘港出版社出版的越南语词典中 的教育、培训、培养的概念;培训、培养是增加被培训培养的人的能力和品质。 意识到在新的革命阶段培训、培养公务员工作的重要性,越南共产党已主张”促
35、进 干部公务员教育的适合项目、注重乡、坊的公务员队伍。有重新培训培养的项目与定期 - 12 - 培养国家干部公务员”。 我党把培训培养干部公务员的工作在面向工业化、现代化的革 新事业是经常与要优先的工作。 1.7、素质教育概念的研究之研究l、对素质界说的研究之研究 素质教育概念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很多学者 和官方资料都对它进行了定义,在研究别人对素质教育概念而作的 定义的,本文主要搜集了如下一些。燕国材在素质教育概论中 研究了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 和 1999 年版的辞海三种辞书对素质的诊释,认为素质既是人们 天生具有解剖生理特性,也包含人们在实践活
36、动中形成的基本品质。 杨章宏在其素质教育研究中研究了张焕庭主编的教育大词典 及有关学者关于”素质”定义的研究结果,认为所谓”素质 ”是指 以人的先天察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相 对稳定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 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沉积。曹雪稚在关于当前素质教育研究概 述一文中,在研究其他学者的素质教育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素质 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 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 育的基本目的、职能,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 陈晓季在素质教育研究观点综述一文中,对十余年来
37、素质教育 研究的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总结,认为素质教育包括自然素质;思想、 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三个方面。燕国材在研究众多学者的观点的基 础上,他把”素质”划分为三类八种。三种素质即自然素质、心理 素质、社会素质。八种素质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 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杨章宏.素质教育研究M.杭州:知识出版社,19”:45一 46. 曹雪稚.关于当前素质教育研究概述J.探索与争鸣,1991(4):20 一 22. 。陈晓季.素质教育研究观点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1 27 一 128. 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
38、版社,2003(4):28 一”. 4 素质教育研究之研究 2、对素质教育界说的研究之研究 杨章宏在素质教育研究一书中研究了众多学者对”素质教 育” 概念的研究成果,将” 素质教育”内涵可概括为:发现人的价 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燕国材在素质教育概论一 书中,在研究柳斌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朱开轩在全国中小学 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题的讲话、李岚清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 才的奠基工程 、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各文中对”素质教育”的定义的基础上,他将 “素质教育”界定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
39、民族或学生素质的 教育。它包括三类/又种,即身体教育、心理教育、社会教育(政治 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劳技素 质教育)a 1.8、人力资本及其相关概念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 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它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的多2 。人力资本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 可以通过投资于教育和培训以及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由个人经过努力学习而形成。 其特点是所有权不能转让和继承,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迟效性。其理论发展如下 : 7 第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
40、代表人物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 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 中明确论述了人力资本思想,它充分肯定了人的劳动因素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创造作用,同时又将人的技能作为资本,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问题。他还将 人受教育所花的费用当作是人的固定资本,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回报,赚取利润。 第二、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用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 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 案的数量和质量)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在早期的经济 学理论中,经济学家普遍强调的是物质资本的作用,认为物质资本存量的规模尤其是 积累的快慢,是促进或限制经
41、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依据 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 ”和 ”可变资本”, 充分论述了作为”可变资本”的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他基于人力资本是经 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理论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 的思想 ,确立了现代人力资本 的理论基础。 第三,舒尔茨等人从劳动力要素的角度探讨了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 特殊作用,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富裕的 根本所在,从而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他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 性,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投资。其重要著作有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 年)、 人
42、力资本 :教育和研究作用(1971 年)、 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1981 年)美 国经济学家加利 贝克尔进一步构建了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基础,对教育和培训投资 的收入效应作了深入的分析。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卢卡斯和罗默将人力资源的理论 引入新增长理论之中,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如同物质资源一样是生产要素,这一说法 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贝克尔的主要著作有 人力资本: 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 经济分析(1984 年)、 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一种分析方法(1987 年)。 1.9、实验二 抽象概念”重要性” 对体重和身高估计的影响5.1 研究假设 5.1 研究假设 (1 通过抱起模特
43、的方式,被试对不同身份地位(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人物体 重的估计有差异; 而通过目测的方式,被试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体重的估计无 明显差异。 (2)当物的身份地位不同(重要或者不重要)时,被试对其身高的估计有差异。 1.10、抽象概念”重要性 ”对估计人物身高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抽象概念”重要性” 对于身高的估计也是有影响的。人物 越重要,被试对其身高的估计越高。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权利更大的人被认为个 子更高(Dannenmaier Wilson,1968)。称领导为高层、上级员工为 下属,这种概念隐喻也同样影响人们的认知加工。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 步发现,对抽象概念”重要性”的认知
44、加工也会影响到对人物身高的知觉。对这 一结果的解释,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基于身体的上下方位,我们将上面的隐喻为地位高的、权利大的。因 而这些抽象概念经由隐喻映射,与身体经验发生了联系并且相互影响。而人物的 重要性程度和其地位高低、权利大小在很多时候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因此,可 29 能在对其中一个抽象概念进行加工时联想到了另一个词,从而激活了相关的身体 感知经验。 第二、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有”上为重,下为轻”这样的思想 (伍秋 萍,冯聪,陈斌斌,2011)。因此,可能重要性和空间垂直位置之间也存在隐喻的 关系。所以当”重要性”这一抽象概念进行认知加工时就影响到人们对于垂直方 向上
45、位置的知觉判断。 第三、根据 Barsalou(2008)的理论,当我们理解 “某某是非常重要的一位 人物人 ”这一句话时 ,我们对抽象概念”重要性”进行了加工,此时也激活了”重 量” 这一知觉经验。而我们知道人物的体重与其身高一般是成正比的,因而,人 物是否重要的信息,也间接的影响了评估者对其身高的知觉。 本研究中,对于身高的估计也是通过目测的方式进行,也是语义关联的作用, 因此本实验的结果也进一步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语义关联引起具身效应。 5.5 结 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人物知觉中,抽象概念”重要性 ”可以经由语义的关联对人物体重的估 计产生反向的具身效应。被试对重要人物体重的估计
46、显著大于不重要人物。 (2)当人物的身份地位不同(重要或者不重要)时,也同样引起了反向的具 身效应,导致身高估计的显著差异。被试对重要人物身高的估计显著高于不重要 人物。 30 1. 徐献军(2007). 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博士 学位论文.杭州: 浙江大学. 2. 陈巍(2010).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 理论”吗?.哲学动态,8:85-91. 3. 陈波,陈巍,丁峻(2010).具身认知观: 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 究, 3(4),3-12. 4. 陈巍,陈波,丁峻(2010).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 师范大学学报
47、(人文社会科学版),55(4),46-50. 5. 丁峻,陈巍(2008).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 理研究,1(4),44-48. 6. 丁峻,陈巍(2009).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8(1),132-136. 7. 丁峻,张静,陈巍(2009). 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 范大学学报,54(3),94-97. 8. 官群(2007).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 种手段.心理科学,30(5),1252-1256. 9. 何静(2007).具身认知的两种进路.自然辩证法
48、通讯,29(3),30-35. 10. 何静(2009). 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 浙江大学. 11. 梁宁建(2003). 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1. 12. 李其维(2008).”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心理学报,40(12), 1306-1327. 13. 林星(2009).认知语言学的具身化假说和身体隐喻研究.外国语言文 学,3,164-168. 14. 李恒威,盛晓明(2006).认知的具身化.科学学研究,24(2),184-190. 15. 李恒威,肖家燕(2006). 认知的具身观.自然辩证法通讯,28(1),29-
49、34. 16. 刘亚,王振宏,孔风(2011). 情绪具身观:情绪研究的新视角.心理科学进展, 19(1),50-59. 17. 皮亚杰(1997).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6. 18. 石文山,叶浩生(2010).具身认知 ”佛学的视角.心理学探新, 30(5),15-19. 19. 沈秋凤,丁峻,陈巍(2009).” 概念源”原型驱动下的言语产生基于具身 认知和元语言觉知的视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1),39-43. 20. 王 甦,汪安圣(2005).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1. 王晓燕,鲁忠义(2010).基于动允性的朝向效应具身认知的一个证据.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8(2),52-58. 22. 王瑞明,莫雷,李莹(2005). 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心理科 学,28(3),738-740. 23. 伍秋萍,冯聪,陈斌斌(2011).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 展,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