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教育部編製中華民國100年11月目 次 頁次部長序 1由防制校園霸凌,談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 3壹、天使的吻痕 21貳、再見阿噜巴! 23參、蓓蓓與大叔的誹聞 27肆、偶像的醜聞 29伍、體育課拘禁事件 31陸、琦琦的書包 34柒、小饅頭的眼淚 36捌、網路黑白講 39玖、錢!拿來 41國小版拾、嫉妒與勇氣 44壹、天使的吻痕 47貳、再見阿噜巴! 50參、蓓蓓與大叔的誹聞 53肆、偶像的醜聞 56伍、體育課拘禁事件 59陸、琦琦的書包 63柒、小饅頭的眼淚 66捌、網路黑白講 69玖、錢!拿來 72國中版拾、嫉妒與勇氣 75壹、天使的吻痕 78貳、再見阿噜巴!
2、81參、蓓蓓與大叔的誹聞 83肆、偶像的醜聞 85伍、體育課拘禁事件 87陸、琦琦的書包 90柒、小饅頭的眼淚 93捌、網路黑白講 96玖、錢!拿來 98高中職版拾、嫉妒與勇氣 100召集人及編輯群 103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 部長序1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部長序邇來有鑑於校園霸凌事件衍生的學生嚴重偏差行為,對兩造當事人、旁觀者的身心均將產生嚴重影響,為有效防制校園霸凌事件,建立有效之預防機制,教育部訂定三級預防策略,以為防範紓解之用。在教育宣導預防方面,著重於學生法治、品德、人權、生命及性別平等教育,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與友善待人之良好處世態度,希冀透過完善宣導教材,辦理學
3、校相關人員研習活動,分層強化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對於霸凌行為之認知、辨識與處理之能力。為提升高中職及國民中小學學生及教師法治教育素養,並協助教師正向且有效引導學生賞析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特編製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之教學指引,輔助教師防制校園霸凌之教學,以促進法律生活化,並使法治教育觀念深植於新一代莘莘學子,俾收萌芽、發展以至成熟之成效。為能強化防制校園霸凌,本部籲請全體家長及社會各界一同關心校園霸凌問題,一起為建立安全學習環境,建構友善和諧校園共盡心力。 學生間的霸凌行為與一般偏差行為都是需要我們重視並妥善解決的問題,尤其霸凌行為對於學生身心發展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校園霸凌的預防及處理
4、,必須正視且刻不容緩,因此本部再次提醒學校教師應主動、積極關懷每一位學生,及早發現問題並提供適時協助,並引進輔導資源即時介入處理外,也呼籲家長及社會各界共同關切我們的莘莘學子,一起為孩子可以快樂學習成長而同心合作。為建構友善、尊重與關懷的校園環境,並立基於學校本位管理觀點,整合親師生輔導支持網絡,本部以學生輔導體制、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命教育為推動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之四大主軸,透過對各地方政府統合視導,一方面了解執行成效;一方面持續追蹤檢核,落實校園霸凌之防制。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 部長序2對於校園霸凌事件的消弭,除推動各項工作規劃外,更希望透過家長及各界的共同參與,建構安
5、全學習環境,形塑友善校園。為增進中、小學教師對本部繪製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內涵之瞭解,提供其於教學上之導覽賞析及指引說明,協助學生藉由欣賞前開動畫認識法律概念,提升法治素養,以建立安全、關懷、和諧的學習環境,營造尊重、平等、溫馨的友善校園,俾便防制與減少霸凌事件發生。為營造友善校園,禁絕霸凌行為,本人特藉給校長的一封信,宣示從本部至各縣市教育局處及各級學校將共同致力於消弭校園霸凌,建構有助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安全、友善校園。本部並將貫徹三項政策措施:一、落實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二、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三、各級學校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以期標本兼治,杜絕霸凌行為。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
6、畫之教學指引,旨在協助學生及教師對於校園防制霸凌之相關法律問題能有所瞭解,並能促進學校有效處理校園霸凌事件,進而打造一個讓學生能快樂成長,教師歡喜教學,學校永續發展的友善、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教育部部長中華民國100年11月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壹、前言3由防制校園霸凌,談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黃旭田律師壹、前言長期以來校園內一再傳出管教紛爭,教育當局除強調友善校園外,也一再表示要加強法治教育;而這幾年來校園霸凌問題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大家也都認為應加強法治教育;然而法治教育的推動,固然可循校園環境、發展課程及教材、培訓師資、加強宣導等四方面著手( 註1) 1,但更根本的問題在
7、 法治教育 的內涵究竟為何?這一點不給基層教師及行政人員一個說法,筆者認為奢談法治教育無異緣木求魚。傳統上校園裡的教師欠缺法治素養,這是不爭的事實,過去一直到現在,整個師資培育過程中,法治觀點的建立幾乎付之闕如,即使有談到法,不外乎認為守法一定是對的,法制完備就是法治社會,殊不知現代的法治觀點,重視法是如何形成,也就是規則如何形成,而且惟有參與規則的妥適形成,才會樂於守法。換言之,守法不是當為的命題,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學習,也惟有參與才是集眾人智慧的過程,經由這種程序,才能確保法或規則的妥當性,進而使人發自內心的願意或樂於守法。因此法的完備固然重要,但品質不佳的法(規則)充斥時,固仍可稱為法制
8、完備,但卻不是理想的法治社會!另一方面,包括校園內的許多國人長久以來誤以為刑事法代表整個法律,因此常見校園內把行為就是犯罪這類犯罪防制的宣導當成法治教育而忽視了法律所強調的責任,固然包含刑事責任,但也包含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僅強調刑事責任並無法達到整個法律秩序中填補損害的民事法律觀點。舉例言之,打傷B,刑事責任上因為國家公權力介入,可判處B有期徒刑幾個月甚至幾年,但B 坐牢並不能帶給A任何實質上的好處,A就被打傷所受損害,如果要回復(健康 )或填補(損失的工作收入)時,必須藉由民事責任的追償才能實現,而民事訴訟要說明損害大小、請求1這四個面向請參見與法治教育關係密切的教育部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實
9、踐方案(98年3月19日修正)的實施策略。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壹、前言4賠償的項目與金額,常常需要依賴專業律師的協助,這與犯罪訴追有檢察官代表國家擔任原告的角色不同。因此過度簡化法律等於刑事訴追,反而可能使受害人期待(損害受到填補) 落空,而且正因為訴訟有其難度,有時需要律師幫助,但受害人可能經濟條件不佳,這時侯政府已設立法律扶助基金會可以幫助弱勢者,但恐怕一般民眾或教師也都不知道,沒有宣導法律扶助基金會可以伸出援手,一般民眾即使想訴訟也可能望而怯步。換言之,對法律所追求的正義,其實還需要有能力才能夠實現。這正如同前面提到的,在立法階段,法的形成(制定)有賴充分的參與;同
10、樣的,在司法的階段,正義的實現也是專業協助下的參與過程,這已經不只是知識,更包含使用法律的意願與能力!尤有進者,在中小學校教育現場,受教育者大部分是孩子,即使依照刑事法律來看,刑法上的責任能力,也就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心智能力規定為14歲,換言之,未滿14歲的兒童或少年,法律上是不可能犯罪的!這些孩子即使是作出成人世界中稱為犯罪的行為,卻不能被定罪!此外,縱令孩子們已逾14歲,可成為刑法下的犯罪行為人,依目前我國的法律規定,主要是少年事件處理法,只要不是很嚴重的犯罪行為,行為人(孩子) 大部分會受到保護管束的處分來替代刑責,因此在中小學校園內一昧強調犯罪,抓去關,不僅昧於現實,而且也忽視了社會(
11、指立法者所代表的整個社會) 上希望司法與學校一起多教育、少刑罰的少年刑事司法政策!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司法系統的保護管束固然也有一些威嚇作用,但教育功能並不十分理想,如果教育界對此有瞭解後,能夠督促政府投入更多資源、甚至更積極以志工的身分積極投身與參;相信會比動不動宣稱要把犯罪的孩子移送法院要來得更有意義。另一方面,我們常感嘆養子不教誰之過,教師們也感嘆部分家長驕縱子女的不當行為,其實如果從刑事責任的角度來看,孩子犯錯,他的刑事責任確實不能由父母承擔;但是如果能由民事責任的角度來省思,民事責任的對象要有行為能力,我國民法上,人要成年才有完全的行為能力,這裡規定是20歲( 請注意,不是18歲)
12、,換言之,20歲才能有完全承擔自己 行為(責任)的能力,那未滿20歲怎麼辦?未滿20歲稱為未成年人,法律上自然要有法定代理人來補充他們的行為能力,一般就是父母。而父母對子女除了道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壹、前言5德與法律上有教養義務外,依民法第187條規定無行為能力(7歲以下) 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滿 7歲未滿20歲 ),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 與其法定代理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換言之,父母親是要為子女行為負(民事上) 責(任)的!如果學校在學校日或親職教育時多加宣導,相信家長比較不會雙手一攤說孩子犯錯,干我什麼事!而也惟有親師間對責任有正確的認識(包含責任的種類與責任的承擔),
13、這樣的 法治教育 才能真正幫助教師 (提醒孩子)、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父母 (督促孩子不可有偏差行為 )而共創三贏。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貳、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6貳、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臺灣成為一個法治社會、民主國家時間並不長,雖然中華民國建國至今已100年,但早期的軍政、訓政抑或日治時期姑且不論,即使行憲以來,我們也長期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臺灣地區也一直戒嚴到民國76年才解除戒嚴,因此所謂民主、法治究竟意義為何?又究竟要如何從事法治教育?若說大家觀念不清也不足為奇。就此或可參考美國的Law-related education Act它對法治教育的定義是law-relate
14、d education means education to equip nonlawyer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pertaining to the law, the legal process and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values on which these are based.,即所謂法(治 )教育,乃指使 非 法 律 專 業 人 士 具 備 有 關 法 律 、 法 律 形成 過 程 、 法 律 體 系 、 及 法 律 基 本 原 理 與 價 值 等 為 基 礎 的
15、 相 關 知 識 與 技 能 的教 育 。以下本文打算就法律、法律形成過程、法律體系、法律基本原理與價值等知識與所需技能略加說明,供大家參考。一、何謂法律、法律體系法律依一般的說法,特別是成文法(成文法典)的觀點,指的是立法院制定通過才可稱為法律,不過名稱也可以稱為條例、法、通則等。但法律有時會授權行政機關訂立更詳細的規定,這稱為法規命令,而為了幫助法律或法規命令的適用,行政機關有時更會發布(訂定)行政規則。法規命令 與行政規則 差別在於前者有法律授權,後者則沒有,不過在廣義的法秩序下,二者與法律都稱為法規。而整個社會法律秩序的形成,除了以法規形式出現,包括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機關依法律
16、授權訂定的法規命令及自行發布的行政規則以外,尚包含行政機關就各案作出的決定,一般稱為行政處分,此外,如果已經發生爭執,交由司法機關(法院) 作出決定,那就是裁判( 裁判指裁定與判決,一般而言,裁定針對的是程序性事項,判決則有實質性的判斷內容) 。也都是 法律秩序的一部分。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貳、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7二 、 權 力 分 立 下 的 憲 政 秩 序行政、立法、司法這三者的運作共同建構出(合乎) 法(律要求的) 秩序 。這就是三者間的 權力分立 ,不論是我國獨有的五權或西方的三權,都寓涵有分工或制衡,其核心價值也不同。法先由立法機關制定,這裡重視主權在民,所以才
17、叫做民主!因為憲法上說人民的自由與權利非依法律不能限制之,所以只有代表人民的立法機關可以限制人民自己的權利,因此行政機關不可以用規定來限制人民的權利,否則就不再是民主國家。一般人總認為學法律的人常常批評政府,其實是不瞭解西方民主制度的本質,因為狹義的政府指的是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只能依法行政,不能無法( 也) 行政 或不依法行政 來侵害人民權利,而這種情形,學法律的人最容易發現,自然也就很容易批評政府,因為這是違反民主!只有人民自己作主才可以限制自己的權利。因此,針對行政機關在依法行政時就個案的偏差或錯誤,人民應該要有救濟的機會,這就有賴司法,所以司法的重要功能不只是解決人民間的糾紛(民事審判)
18、 或是定罪課刑 (刑事審判),更包含司法統制( 行政 )(行政訴訟) ,換言之,司法不僅審判人民,也審判政府 (這裡的政府指的是狹義行政權)。而行政機關除個案外,更要定期被檢討,那就是選舉,而且是定期改選,因此定期改選也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上面的說明似乎認為政府(行政權) 很容易胡作非為,其實確實有這樣的想法,美國制憲先賢所發展的制衡就是由立法權立法要求行政權依法行政,再由司法權個案糾正行政權作司法統制;另外再配合定期改選以督促行政權妥適的依法行政,這當中確實包含對任何權力本質的不信任,其實不僅西方有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東方所謂帝力於我何有哉不同樣也是對行政權(皇帝 )希望躲得愈遠愈好?
19、三、立法:要主權在民法律體系既然是由立法、行政與司法所構成,而立法的最高原則就主權在民,因此要定期改選,以使主權歸屬最新的民意享有。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人民更要學習如何選賢與能,換言之,為什麼要設有這個職位( 立委、議員等 )?並瞭解這個 職位需要什麼資格或條件,最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貳、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8後才決定要選誰?這個過程不只是行禮如儀,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重視選舉不只是國民的義務,更是關心自己福祉!因為選錯了,所託非人,胡亂立法,必然天下大亂,這種觀念應從學校選班長、幹部甚至自治市長開始,才能由知識提昇為每個公民的技能!四、行政:要依法行政至於行政的核心價值在於依
20、法行政,而所謂依法就是守法。所以不僅是人民要守法,政府更要守法!也不只狹義的政府要守法,凡是管到別人的人或機關團體也要守法,例如學校就像政府一樣,享有一定程度的行政權限,當然也要守法,也要依法行政。也惟有在此角度,才能理解為什麼社會大眾要求健全校園法治環境!其次,政府與學校不應該只是消極不違法的守法,更應該提昇守法的層次,也就是要進一步提昇到妥當適用法律,這當中包含合乎比例原則、合乎平等原則、裁量時避免逾越濫用等等。此外,為了督促行政權,甚至糾正行政權的違失,憲法還規定人民有請願權及訴願權,前者人民是向政府(行政權 )表達意見,後者是人民受到行政權違法不當對待,在向法院(司法權)請求救濟前先由
21、行政機關本身作一次反省的行政自我反省的機制。當然人民一般不懂得表達意見,所以培養一個現代公民應教育人民知道可以、能夠、願意表達意見,也就是知無不言、言之有物,當然也包括傾聽別人的意見。惟有表達與傾聽,才有民主的對話功能。就此學校應善用班會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藉由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群體生活的能力,因為集會、結社不只是憲法上保障的人民基本權利而已,它更是彙集眾人智慧的一時性(集會) 或常久性(結社)的機制所在。如果學生時代能有參加社團的經驗,通常在社會上比較容易融入群體,更比較不會成為宅男宅女!五、司法的功能與改革至於司法,它的功能包括排難解紛(民事審判 ),定罪課刑(刑事審判)及統制(
22、 或稱控制、監督) 行政 (行政訴訟),因此地位非常重要,所以首先要超然公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貳、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9正,這就是司法獨立,或獨立審判的要求。我國自解嚴後,對司法不獨立的疑慮逐漸減少,但裁判品質與司法風紀的批判與質疑則時有所聞,畢竟法官不是神,只是人,因此適度對司法為監督,只要不干預致損及獨立,絕對是有必要的。因此舉凡法官的進用、養成與淘汰乃是訴訟制度的改革等等司法改革議題大家都應該關心,因為不良的司法審判每一個人都可能受害。在學校裡,教師一方面應教導學生尊重司法,但也要學習理性批評,另一方面倒也不必盲目相信司法絕對公正,畢竟凡人皆不免失誤,若真有冤枉不公,
23、也應該以上訴、釋憲等方式尋求任何救濟的可能性。學校也可以藉由參觀法院等活動使學生有意願去瞭解司法的運作,往昔常有今天去了法院,真倒楣的說法,這種說法等於是完全抹殺了司法的功能,這種敬而遠之的態度,也失去監督司法、改革司法的可能性,日後受害的還是百姓自己。六、法律原則:民事法各類法律都有其核心理念,也可稱為基本原則。在民事法,一般認為屬私法,也就是私人間法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私法自治。就是在私法領域中,法律允許私人間彼此自行決定彼此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私法自治原則下,最重要的就是契約自由原則,也就是私人間可以用契約約定權利義務,不過契約自由原則也不是沒有例外,有些強制性法律規定或者為保護消費者
24、而對定型化契約作出限制時,都是契約自由原則的例外。除了契約自由原則,民事法上另一個重要原則是過失責任主義,也就是有過失才要負責,不過有時法律會規定採無過失主義(沒有過失也要負責) ,或是舉證責任倒置( 就是原本要由主張別人有過失者,負舉證責任,但顛倒過來由主張無過失之一方負舉證責任)來改變雙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民事上權利義務如有糾紛,雙方可以循訴訟或調解甚至和解、仲裁來解決紛糾,可以由當事人自主。七、法律原則:刑事法相對的,刑事責任就大部分不容當事人自己決定。在刑事法律體系中,刑法主要是規定行為構成刑罰,因為法律效果是刑罰,因此一定要明確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貳、法治教育應有
25、之內涵10,所以刑法最重要的原則是罪刑法定主義。就是什麼行為是犯罪、受什麼處罰,都要法律明文規定。其次刑法的存在,可作每個人的行為規範(因為構成犯罪,所以不可以作),因此行為時若未規定係犯罪,不能回溯適用,入人於罪,這就是刑事法另一個重要原則不溯既往原則。刑罰的有無要藉由刑事訴訟程序來認定,它包含偵查、起訴、審判,偵查指由檢察官指揮警察等司法警察查察係何人犯何罪,為避免未審先判,所以有偵查不公開原則,否則即使日後不起訴,但檢調人員卻藉由輿論已將嫌疑人媒體公審了,將是對其名譽與隱私的無比傷害。刑罰權是國家司法權的核心任務之一,在刑事訴訟中,是由檢方扮演訴追的一方,被告為另一方;至犯罪被害人除少數
26、情形提自訴外,在公訴的制度下,只是告訴人,得請求擔任公訴人的檢方發動偵查而已。一般常聽到的告訴乃論也都是公訴罪(自訴是自己擔任檢察官的角色,自己向法院起訴被告,依法律規定,為避免濫訴,強制其委聘律師為其代理人),其實 告訴乃論是指只有經由 告訴( 乃)可(論) 究犯罪而已。意思是有些輕罪如輕傷害、誹謗、公然侮辱、親屬間竊盜等,非經被害人為告訴,檢方不得追究,故稱為告訴乃論,算是例外允許自治(被害人自己決定要不要追究) ,也因此即使提出告訴,在一審判決前也都可以撤回告訴。檢察官的偵查,結果除起訴外,也可能是不起訴(犯罪嫌疑不足或有其它法定事由),此外還有緩起訴,就是類似緩刑的概念,先暫不起訴並定
27、一定期間以觀後效,一定期間經過後就不再予以起訴,反之在期間內若有一定事由發生就可撤銷其緩起訴而予以起訴。偵查後提起公訴的情形,就進入審判程序,在偵查階段以檢察官為主體,是廣義的刑事司法,但嚴格言之,具有行政權之性質。這是因為檢察官編制在檢察署,而檢察署隸屬法務部,只不過我國早年審檢不分,所以至今仍有司法官、司法人員一詞,其實法官是審判體系,而法院隸屬於司法院,審判更是司法權的核心,至於檢察官則是代表國家行政權(法務行政、負責犯罪偵查、公訴)扮演原告角色在法院論告,二者不宜再加混淆,現行法官法中有關檢察官部分之規定大量便用準用有關法官的規定,正表示二者本質並不相同。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
28、引法治教育 貳、法治教育應有之內涵11法院法官在刑事審判中要調查證據,適用法律,而由於將人民視為罪犯非同小可,所以檢方需充分舉證,且在法院提出證據,證據中證人原則上(有例外)應在法院受詰問,以確保其證詞真實性。在法院判決前被告受到無罪推定,絕對不能說一經起訴八成就是他了!否則又何必設法院。同時為避免誤判,刑事訴訟制度中有辯護人,就是律師,來為被告辯護,律師無法把黑的說成白的,但可避免法院把白的錯判成黑的,以維護被告的權益。八、司法制度無論任何一種訴訟制度,都不能避免錯判,所以要設有審級制度,允許以上訴請求救濟。我國原則上採三級三審,但有些案件不能上訴三審(一般是輕罪,民事則是金額少於一定金額者
29、)等等的例外。司法權除了民事及刑事訴訟外,還有行政訴訟,由於對於行政處分不服,尚需先提起訴願,因此行政訴訟只有二級,等於把訴願相當於地方法院,而在北中南各設一所(台北、台中、高雄 )高等行政法院,另外再設一所最高行政法院。因此在一般都將訴願與行政訴訟合稱為行政救濟。除了法院外,我國還在司法院下設有大法官會議,負責憲法解釋,如果作成違憲的解釋,除個案得再行提起救濟外,也往往促成立法院修法或影響各級法院法官對判決先例或行政令函解釋的援用。九、除了知識,更要有技能美國所謂法的知識與技能,除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技能,也就是用出來,例如向民意代表反映意見、集會結社凝聚集體意見,尋求法律專業(主要是律師)
30、協助或尋求法律扶助基金會以及政府機關、法院等相關單位所提供的協助,無論是意見的形成或紛爭的解決都是民主社會中重要的公民素養,惟有向下札根從學生時代就給予我們的下一代有適當正確的法治教育,我們才能將下一代培育成優質的公民。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參、故事中的法律觀點12參 、 故 事 中 的 法 律 觀 點一、天使的吻痕本片重點在包容、尊重與相互欣賞,本質上更像是品格教育的短片。但片中同學們長成這樣,還敢出來嚇人等用語,其實可能涉及刑法上公然侮辱罪,民事上當然也可能被認為構成侵害名譽權或人格權的侵權行為。這兩部分其實小優(或其父母) 都可以主張權利,不過站在教育的立場,應該不會
31、建議對同學這種不是非常巨大的惡意而且也未予以教導改正就動不動用法律相向,但應該要提醒學生問題的嚴重性。但話說回來,如果小優這邊執意要追究精神上痛苦的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慰撫金) ,其實也是可以的,所以教師們還是應該提醒同學們注意避免以不當言詞傷害到別人。簡而言之,教師應該要讓同學們瞭解,人與人相處時對他人的長相、外表的予以排斥、不尊重,甚至進而用言語或行為加以侮辱時,此種惡意有可能會被法律所檢視,檢視的結果,如果逾越了法律所不允許的界限,就會被認定構成犯罪或應負起民事(賠償等)責任。另外,我國的入出國及移民法第62條規定:任何人不得以國籍、種族、膚色、階級、出生地等因素,對居住於臺灣地區之人民
32、為歧視之行為。因前項歧視致權利受不法侵害者,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得依其受侵害情況,向主管機關申訴。前項申訴之要件、程序及審議小組之組成等事項,由主管機關定之。小優據此是可以向內政部申訴,若內政部通知同學們改善,同學們仍不改善,依同法81條尚可處行為同學新台幣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緩,這是除了刑事責任( 公然侮辱罪) 、民事責任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外的行政責任( 違反經通知仍不改善的罰鍰 ),不可不注意。二、再見阿嚕巴!本片中阿嚕巴明顯是屬於對身體健康有威脅的傷害行為,客觀上可能構成刑法上的傷害罪,傷害嚴重時,如果影響生殖功能,甚至可能構成重傷害罪,那就真的很嚴重了。因為這個罪可處五年以上
33、,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78條) ,而且重傷害罪是屬於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7條第1項第1款之案件,也就不再適用以教育為主之少年事件程序,而需移由檢察官偵查起訴,同學們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參、故事中的法律觀點13千萬不可大意。其次,若教師知悉學生間發生如阿嚕巴等疑似性侵害(按:依性侵害防治法第2 條之定義,性侵害包含性交及 猥褻行為)之事件時,即屬性別平等教育法處理之範疇,此時教師除請學校依法律或相關規定進行通報外,當事人如認為該行為違反其意願時,學校應鼓勵當事人提出申請調查,並應將事件交由學校所設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處理。事件處理過程中,除應採取必要之處置,保障事件
34、雙方當事人之受教權或工作權外,另應告知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其得主張之權益及各種救濟途徑,並提供心理輔導、保護措施及其他協助。另外,就片中有所謂抵債的約定,法律上的抵債應該是債務的抵銷(民法第334條以下),但前提是負有債務,且債務種類相同,才可相抵。換言之,相互欠錢才有相抵,阿嚕巴性質上不是金錢債務,與欠錢在法律上無從相抵。也許有同學認為這是大家講好的,姑不論戴胖與同學有無男子漢的約定,抑或是受到脅迫(受脅迫可以撤銷先前的同意,民法第92條),但自由不得拋棄( 民法第17條第 1項) ,而且以傷害身體為目的的約定一定會被認為 違背公序良俗,法律上也會被認定是無效(民法第 72條) 。關於同學間的
35、借錢,如果係偶一為之,且金額不大,或許可認為係日常生活所必須,不需父母親同意,但當然要欠錢還錢。但如果金額較大,又經常為之,因學生大多為未成年人,須得父母親承認始生效力(民法第79條) ,但即使父母親不承認,此時原本雙方間的借貸原因,因不承認變成自始不存在,雙方仍應互負回復原狀之義務,也就是仍然要還錢,所以沒有收入的學生,為什麼要借錢?值得進一步去瞭解,給予協助。三、蓓蓓與大叔的緋聞人言可畏,不僅在成人世界中如此,在人格尚未完成成熟的未成年人間更可能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或創傷,甚至造成憾事。霸凌的樣態並不以身體侵害為限,蓓蓓同學的行為就是屬於言語霸凌。本片中學校教師以真相面告同學達到闢謠及澄清的
36、目的,是很正確的處理方式,只有勇敢面對謠言才不會三人成虎、曾參殺人。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參、故事中的法律觀點14本片中同學的傳述,所謂在一起,依社會上一般觀念係指男女交往,此並非事實,此一傳述行為,在外觀上有可能與誹謗罪意圖散布於眾,指摘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 刑法第310條) 相當,而且事後確定並非事實,又與公益無關,所以如果傳述的學生已逾14歲,可能會構成誹謗罪。當然,誹謗在整部刑法中算是輕罪,在刑事實務上,姑不論少年事件多以保護管束處理,即使是成人觸犯誹謗罪,檢察官、法院的法官(如果未能和解而起訴的話) 都會一再勸諭雙方和解;不過和解通常也有條件,例如公開道歉( 通
37、常是登報) ,也可能外加一筆民事上的損害賠償金,這樣就不必另外進行民事侵害名譽的求償了。又如果執意要提出誹謗的告訴,因為此罪為告訴乃論,有六個月的告訴期間,換言之,從知悉他人誹謗自己開始,六個月內要提出告訴。至於一般常見到的保留追訴權利,根本就是多此一舉,因為告訴權或民事求償權原本就在,無待保留;反之若逾追訴期間(告訴權是六個月,民事侵權求償是二年) ,也無法保留,所以實在不必作這種 保留!四、偶像的醜聞本片中阿信要丁丁為其寫作業,如果阿信的行為使丁丁喪失自主決定的可能,可能會被認為構成脅迫,而受脅迫所為之決定(答應)在民事上可以事後撤銷,在刑法上可能構成使人行無義務之事的妨害自由罪(刑法第3
38、04條);但本片中阿信是利用丁丁崇拜自己的心理弱點,不一定會被認為構成法律上所謂的脅迫,應予注意。另一方面找人代打寫作業,其本質是欺騙教師,其實更是欺騙自己,實在不可取。如果再嚴重一點,考試舞弊就是更大的欺騙,無論是代寫功課、考試舞弊都會受到校規處分。而且凡事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養成不誠實的習慣,將來參加國家所主辦的考試也舞弊的話,甚至構成犯罪(刑法第137條) 。此外,大學教師升等如有論文抄襲等本質為欺騙的情節也會被認為違反學術倫理,而受到嚴厲的處分。因此,絕對不要有這類不好的作法。事實上,現在的學生常常在網路上抓取資料(文字或圖片 )來作為自己報告的內容,如果沒有註明出處,在本質上屬於剽竊
39、,同樣是欺騙,嚴重地更可能構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參、故事中的法律觀點15成侵害他人著作權的犯罪行為,教師們也應該要提醒同學們注意。五、體育課拘禁事件片中小妍將雨晴關在體育室內,就其行為外觀,相當於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而剝奪( 旁) 人的行動自由的妨害自由罪,非常不可取。刑法對自由的保護,在身體的自由方面,除了積極的行為自由,可以本片為代表,也包括消極的行動自由,可以阿信與丁丁一片為代表(不為的自由);自由發展的人格成長是憲法保障自由權的一部分,而刑法則是把妨礙他人自由視為一種高度的反社會行為,因此認為是犯罪。刑法對犯罪的處理原則上要針對故意,在過失的情形,表示並沒有主
40、觀上的惡意,原則上並不處罰,除非法律有明文規定(刑法第12條第2項)。刑法上過失行為之處罰主要是對生命、身體、健康的重大傷害,如過失致死罪(不叫過失殺人罪 )、過失傷害罪等。妨害自由罪不處罰過失行為,因此因為不小心( 疏忽或忘記 )把人關在屋內不會構成犯罪,但在民事上侵權行為(侵害行動自由的權利),包括 故意,也包括過失 ,因為民事侵權行為法目的在對損害、侵害要求回復原狀,因此對過失行為也要追究,應予注意。六、琦琦的書包片中小智與小光的惡作劇行為在校園中並非罕見,但短短的故事中,出現了許多法律議題。首先小智與小光搶了琦琦的包包,在行為外觀上,可能被認為構成搶奪罪(刑法第325條),這裡先說明刑
41、法對財產犯罪的態度,同樣是取走他人財產,刑法就有無施予外力而有不同對待,換言之 偷(竊盜罪) 是利用被害人不知( 1或不在場) 、 搶( 搶奪罪 )是趁人不備,一下子就拿走,被害人不及反應、 盜( 2 3強盜罪) 是施加強暴脅迫使被害人不能抗拒,以三種類型區分妨害自由意志的程度,罪名不同,刑度也不同。有些人只因為好玩,跑去搶別人的東西,結果因為被害人發現反抗,竟然就予以毆打或以其它方法施以強暴脅迫,一下子就變成強盜罪(刑法第328條第1項,處五年以上徒刑),而且罰得很重,千萬不可不慎!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參、故事中的法律觀點16其次小智與小光把琦琦包包內東西倒入水池,如果
42、是紙張類物品恐怕會受潮而毀損,則外觀上可能構成刑法的毀損罪( 刑法第352條) ,至於青蛙如果找不回來,是否構成毀損罪,法界有不同的看法( 跑掉了,算不算毀損?) ,但無論如何都是侵害琦琦的財產上權利。至於搶奪部分,即使事後書包已還給琦琦並不影響犯罪的完成,其實也是非常嚴重的。本片中大家可以發現,也許有人認為只是隨便一點小事,但如果都以刑法相向,後果將非常嚴重,也許班上同學一天會少好幾個!因此,在強調教育的校園裡,大家或許就可以漸漸瞭解法律為什麼要針對犯罪行為設責任能力的制度,又為什麼要訂定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苦心了吧!當然,如此一來也可能讓孩子們有恃無恐(你們不會把我怎麼樣) ,因此在本文前面,
43、我們才會提到要提醒孩子們瞭解到自己的不適當行為並非只有刑事責任,同時也還有民事責任的存在!七、小饅頭的眼淚本片中,花花的惡作劇有可能被認為構成性騷擾(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第2款:以他法而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感受敵意或冒犯),如此情節,一般人可以處1萬以上,10萬以下罰鍰(同法第 20條) ,學校如果不處理也要受罰(第7條、第22條及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4條、第36條第1項)。雖然花花自認自己只是惡作劇,但其實是非常不適當的,學校教師一定要妥適的教導大家尊重他人。又如果小饅頭自認受辱,除向學校申訴外,事實上也可以向花花主張民事上的非財產上( 精神上) 損害賠償。八、網路黑白講在本片中,最重要的
44、是要學生們建立網路不是虛擬的觀念。在網路上發表言論與在真實世界中是要負完全相同的責任。而且因為網路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反而更容追查。所以公然侮辱他人、指摘或傳述非事實或與公益無關的事實,而足防制校園霸凌法治教育動畫教學指引法治教育 參、故事中的法律觀點17以毀損他人名譽者,在真實世界中構成公然侮辱罪及誹謗罪,在網路中也一樣。尤其,網路中,只要按下與朋友分享,剛收到別人的侮辱或誹謗文件或圖片又被送出了,這個轉寄的行為,又是一個侮辱或誹謗的行為。因此,重度利用網路的年輕世代們,不僅不要自己利用網路去侮辱或誹謗別人,更不要隨寄轉寄,否則真的很容易惹禍上身。此外,即使因年紀原因不構成誹謗或公然侮辱,民
45、事賠償責任也未必免得掉。九、錢!拿來刑法上對自由的保護,主要表現在對恐嚇行為的制裁,如果是單純的恐嚇罪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 刑法第 305條),只有針對恐嚇行為,當然,如果進一步有加害生命、身體、自由、財產等行為,視情節另外會構成殺人罪、傷害罪、妨害自由罪、毀損罪等。而如果恐嚇的目的在於進一步獲取財產上的利益,那就不是單純的恐嚇罪,刑法規定為恐嚇取財罪(或) 恐嚇得利罪(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 1有,以恐嚇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利益者( 2刑法第346條) 。這裡所謂取財與得利,兩者不同在於取財是有形物,一般像用恐嚇而得到錢或東西,至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