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 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 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 1918 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7 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 ,12 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
2、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 16岁。鲁迅 13 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 7 年,家庭由此衰落。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2.南京求学时期1898 年 5 月, 18 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 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 19022年 1 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3.日本留学时期1902 年 1 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1902 年 3 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3、。同年 4 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 1904 年 4 月 30 日毕业。1904 年 9 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 年 6 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 1908 年加入光复会。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 1909 年 8月从日本回国,到 1918 年 4 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1910 年 8 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
4、。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 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 5 月 5 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3二、创作1.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在这将近九年的时间里,主要致力于校辑古书的工作,而写作活动比较少。他先后校辑的有古小说钩沉 、 嵇康集等。1911年冬,鲁迅创作了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在这篇作品中,他尖锐地讽刺了地主阶级惧怕和投机革命的卑劣行径。另外,他仍注意外国文学和艺术理论的翻译。三、思想发展1.童少年时期主要思想特征:第一、勤奋好学,热爱知识。第二、对
5、封建传统思想、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精神。第三、热爱劳动人民及扶弱抑强的叛逆性格。第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热切关心民族存亡的爱国思想。2.南京求学期间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政治思想上,鲁迅对洋务运动感到非常失望,同时初步接受了维新思想的影响。其二、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三、在哲学思想上,鲁迅开始用进化论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4(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和青年必胜老人,这三点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 【2012.4 填空题】 )3.鲁迅在留日时期的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鲁迅在政治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维新到革命的发展过程。
6、第二、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三、在哲学上,鲁迅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 (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就是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文艺思想初步形成。4.辛亥革命前后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辛亥革命由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他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其一、鲁迅认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对资产阶级能否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感到绝望。其二、鲁迅认识到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其三、他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
7、群众尚不觉悟,对辛亥革命也缺乏理解的现实情况,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即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5第二、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鲁迅读佛经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把它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种材料来对待,是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二是鲁迅当时在思想上极度苦闷,在黑暗现实中又一时找不到出路,他可能试图从佛教教义中来求得精神上的某种解脱。 )创作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第三、缅怀古代先贤,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他整理、研究古籍的主要特点:立足现在,古为今用。 )6中期(1918-1927)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37 岁至 46 岁左右)包括五四时期、五卅前后、厦门
8、时期、广州时期一、生平1.五四时期(这里的所谓五四时期,是指 1918 年 4 月鲁迅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到 1923 年年底这一段时间)1918 年 1 月, 新青年杂志改组,鲁迅与李大钊等一起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从此,鲁迅结识了李大钊,并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这年起,鲁迅参加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除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外,还以投稿、帮助组稿或思想指导等方式,支持当时一些倾向进步的报刊,如新潮月刊、 晨报副刊等。1920 年 6 月 22 日,鲁迅收到陈望道寄赠的 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 【2012.4 填空题】2.五卅前后(这里所说的五卅前后,指的是从 192
9、4 年起到 1926 年8 月鲁迅赴厦门前将近 3 年的时间)7这时期,鲁迅继续从事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工作。这时期,鲁迅除继续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世界语专门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外,还在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校兼课。 。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坚定地站在进步青年学生一边,热烈支持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正义斗争,无情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罪行和反动文人陈西滢之流的反动嘴脸。就在这场斗争中,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许广平产生了真挚的友谊与爱情。1925 年 12 月 12 日,许广平以平林为笔名在国民新报副刊第八号发表同行者 ,正式表明与
10、鲁迅结为战斗伴侣。这时期,鲁迅对共产党与马列著作有了进一步的接触。3.厦门时期1926 年 8 月, “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 ,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鲁迅是 1926 年 9 月 4日抵达厦门的,但因不满于厦大的腐朽沉闷空气,又于 1927 年 1月 16 日赴广州。在厦门期间,鲁迅与厦门大学党支部书记罗扬才建立了密切的关系。4.广州时期8鲁迅是于 1927 年 1 月 18 日到达广州的,应中山大学之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鲁迅在广州共度过约 8 个半月的时间,因在“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营救学生无效等原因,愤而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于同年 9 月 29 日
11、离开广州,前往当时文化斗争的中心上海迎接新的战斗。二、创作本时期是鲁迅创作的爆发期。他共写作出版了呐喊 、 彷徨两本小说集;坟 、 热风 、 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一本散文诗集野草 ;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除文艺创作外,鲁迅还撰写发表了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等,并翻译了许多外国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文艺论集。1.五四时期1918 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峰简历及,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 。1919 年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一
12、年,鲁迅的战斗热情更加高涨。他又陆续创作了孔乙己 、 药等短篇小说,后结集为呐喊 ,9并把它称为“遵命文学” 。同时,鲁迅还写出了许多精悍、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如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等,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和旧文学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批判。1920-1923 年,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开始分化。这时期,鲁迅的小说创作有了新的收获,写出了阿 Q 正传 故乡 风波 等重要作品,后结集为彷徨 。但是杂文写作却明显地减少了,不仅 1920 年一篇未写,就是 1921、 1923 年也只写了三五篇。2.五卅前后这时期,鲁迅在写作上又获得了大的丰收。杂文有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里的
13、绝大部分篇章以及坟里的部分篇章。小说集有彷徨 。散文诗野草和散文朝花夕拾中的前五篇。此外,还有一些翻译作品。3.厦门时期鲁迅在厦门虽然只度过了四个多月的时光,但创作上仍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这里,他编定了两本杂文集坟和华盖集续编 。又整理完毕古小说钩沉与汉画像考 。另外,还撰写了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 ,并继续写作在北京期间就已开始的回忆散文。4.广州时期鲁迅在广州期间,工作十分繁忙,但写作仍很勤奋。他写了后来10收集在而已集中的全部杂文和三闲集中的部分杂文,并编定了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 ,整理好译稿小约翰 ,纂集了学术著作唐宋传奇集 ,还写了唐宋传奇集考证 ,翻译了后来收集在思想山水人物
14、中的文章。三、思想发展1.五四时期的思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第二、站在时代前列,积极发现和支持新事物。第三、深沉思索如何唤醒群众的问题。(在这方面,鲁迅具体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国民性问题。其二、农民问题。其三、妇女问题。妇女解放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在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论述上,鲁迅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水平,他的卓越见解是:a.鲁迅认为妇女的解放,只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部分,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靠离家出走。b.鲁迅认为妇女要解放,还必须掌握经济权。 )第四、进化论与唯心史观仍在鲁迅的思想中占有显著地
15、位。第五、热烈赞颂十月革命“是新世纪的曙光” 。2.五卅前后本时期,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鲁迅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文艺思想都有新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11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强烈的反帝思想。第二、能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本时期,鲁迅阶级论的思想因素有明显的增长。首先表现在他对青年的看法上。其次还表现在他对某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 )第三、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第四、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第五、鲁迅本时期文艺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3.厦门时期主要思想情况是:第一、进一步认识到青年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别。第二、唯物史观有重要发展
16、。第三、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的必然。第四、严于解剖自己。 (鲁迅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他善于否定旧我,反思旧文化对自己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善于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4.广州时期【2012.4 论述】本时期,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从总体上看,从阶级实质上看,我们可以说,本时期的鲁迅已经基本上跨入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门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化论的“思路”已彻底“轰毁” 。第二、阶级分析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解剖刀。第三、在头脑中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12第四、更加相信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第五、深刻认识到了过敏党右派的反动本质。(鲁迅对国民党右派反动本质的深
17、刻认识和无情揭露,标志着他的政治思想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六、强调发扬彻底革命,永远进击的精神。后期(1927-1936)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46 岁至 55 岁左右)一、生平1927 年 10 月初,鲁迅从广州抵达上海。嗣后十年,由于鲁迅已经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因此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了更加英勇、更加辉煌的战斗。本时期,鲁迅积极投入了党领导的各种社会活动。1928 年春,13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中国革命互济会,多次捐款救济遭受反动派残酷迫害的革命战士。1930 年 2 月,他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并为发起人之一。193
18、3 年 1 月,他又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并担任执行委员。同年 5 月,他与宋庆龄等到德国驻沪领事馆,递交谴责法西斯暴政的抗议书。6 月,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杨铨(杏佛)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鲁迅不避风险,毅然参加了杨铨的追悼会,而且出门时不带钥匙,以示牺牲的决心。9 月,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在上海召开,鲁迅极力支持、赞助,并被选为主席团名誉主席。193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 5 时 25 分,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 56 岁。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对于鲁迅一生的战斗业绩给予了极为崇高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19、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4二、创作鲁迅本时期还以高度的革命热情,投入了多方面的文学活动。1927 年冬,他接编了在上海复刊的语丝 。1928 年 6 月,他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同年 12 月,他又与柔石等组织朝花社,先后出版了朝花周刊 、 朝花旬刊 。同时,他还主持编辑艺苑朝化,介绍苏联和欧洲各国的版画。同年在同创造社、太阳社进行革命文学论争
20、中,鲁迅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对新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 1930 年 1 月起,他先后主编或编辑了萌芽月刊 、文艺研究 、 巴尔底山 、 前哨 、 十字街头 、 文学月刊 、 译文 、海燕等公开的或秘密的刊物,并领导了新兴木刻运动。1930 年3 月 2 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和直接领导的一个文学组织。为了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布下的文网,鲁迅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巧妙地更换笔名。他一生用了 130 多个笔名同敌人作战,仅 1933 年和 1934 年间就用了 60 多个笔名发表了 200 多篇杂文。鲁迅后期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杂文。这些杂文后来共结成 9个集子
21、,即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15且介亭杂文末编 。此外,还有一些散篇,收在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和集外集拾遗补编里。1935 年,鲁迅还将他上海时期写的理水等 5 篇历史小说,与前期写的 3 篇集为故事新编 。诗歌也是鲁迅整个创作的组成部分,前期写得较少,现存 18 题,29首;后期写得较多,共 43 题,49 首。同时,他还翻译了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论著、法捷耶夫的毁灭 、高尔基的俄罗斯的童话及果戈里的死魂灵等。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在创作上,他出版了小说集 2 本,故事新编 1
22、 本,散文诗集 1 本,回忆散文集 1 本,杂文集 17 本,中国文学史研究著作 2 种,诗歌 70 多首,累计 200 多万字。在翻译上,他翻译介绍了 14 个国家 90 多位作家的 200 多种作品,印成 33 个单行本,约 250 多万字。他还留下了将近 25 年的日记,计 60 余万字。他写的书信目前已搜集到的超出 1400 多封。此外,他还整理了多种中国古代书籍。鲁迅的著作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赢得了全世界的读者。三、思想发展1.上海时期,是鲁迅马列主义政治观、哲学观、文艺观确立、发展和成熟的时期。2.鲁迅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其一、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教育,使鲁迅
23、认识到进化论这一思想武器已经不中用了。16其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教育、信赖,促进了他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其三、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使鲁迅掌握了新的思想武器。其四、鲁迅世界观的转变,也是他严于解剖自己的结果。3.本时期,鲁迅的主要思想情况如下:在政治思想方面:一、对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极其崇敬和热爱的。二、坚决捍卫列宁、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三、坚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在哲学思想方面:一、纠正了“进化论的偏颇” ,能用明确的、自觉的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二、牢固树立了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在文艺思想方面,其主导倾向是革命现实主义,其后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十分明确地肯定了文学的阶级性。二、在一系列文学问题的论述中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三、在关于文艺起源问题的看法上,由历史唯物主义替代了历史唯心主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