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五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DD2004-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发布 - -实施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发布i前 言本技术要求附录 A -C 是规范性附录;附录 D-G 是资 料性附录。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负责解释。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起草。主要起草人:张克信 于庆文 李超岭 葛梦春 杨东来 朱云海 张智勇 孙广瑞 黄志强本技术要求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张洪涛、周家寰、邓志奇、王平、谭永杰、庄育勋、翟刚毅、其和日格及标准化中心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ii引 言“数字区域地
2、质调查技术 要求” (以下简称“数字填图要求” )是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 工作者地质调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达到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和空间数据存储与表达技术为手端,通过填制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图, 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 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普查, 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
3、质勘查,为国家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性区域地学数据库,同 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数字区域地质信息。本“数字填图 要求” 对数字区域地 质调查中的野外数据采集装 备、各类数字化资料(地形、前人地质资料、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备、野外数字地质调查内容与精度、野外数字地质剖面 测量、野外 PRB 基本过程与 PRB 字典、PRB 数据操作与质量、野外调查原始数据库的形成、数字地质填图中多元数据整合、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成果表达、数据库建设等技术 与方法进行了规定。是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设计编审、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地质调查报告编写、野外成
4、果和最终成果评审验收、数字填图 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本“数字填图 要求” 全面总结 了 1999-2004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相继启动“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系统” 、“数字填图过程、多元数据整合和成果表达研究”、 “数字填图示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东北、东部、中南等不同自然地理区、不同地质背景区开展 48 幅 1/25 万、4 幅 1/5 万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实验)等项目成果的基 础上, 编制而成的。i目录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与定义 .24 总则 85 数字地质填图前期工作准备 95.1 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95.2 前人地质资料收集、综合及数字化 .105.3 遥感数据收
5、集与处理 .115.4 野外数据采集装备要求 .126 数字地质填图野外踏勘与设计 .126.1 踏勘内容与要求 .126.2 PRB 字典建立 136.3 数字填图野外路线与剖面设计 156.4 数字填图设计书编审 .157 野外数字地质路线调查 .167.1 实测区数字地质调查路线布设 167.2 修测区数字地质调查路线布设和前人地质路线资料的利用 .177.3 野外数字地质路线调查精度 177.4 野外数字地质路线调查内容 198 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制 .198.1 数字地质剖面实测 198.2 前人地质剖面资料的利用批注修订 218.3 数字地质填图单位划分 219 野外原始基础地质数
6、据采集质量要求与综合整理 .239.1 野外阶段数据采集质量要求 .239.2 野外阶段数据系统整理要求 .2510 数字地质填图中的样品采集、测试鉴定与建库工作 2910.1 采集、测试鉴定要求 2910.2 建库要求 2911 数字地质调查中多元数据整合技术的应用 3011.1 遥感数据整合技术应用 3011.2 其它数据整合技术应用 3111.3 其它数据与数字填图系统数据交换格式 .3312 数字地质填图中的室内资料综合整理 3412.1 沉积岩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4ii12.2 火山岩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412.3 侵入岩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512.4 变质岩
7、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612.5 蛇绿岩与混杂岩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612.6 地质构造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712.7 第四纪地质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812.8 矿产、生态环境、灾害地质等专项调查 PRB 库资料综合整理 3912.9 各类样品测试成果资料库的整理、检索与成果表达 .4013 数字地质填图野外验收 4113.1 数字地质填图野外验收阶段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4113.2 数字地质填图成果野外验收和补课要求 4114 数字地质填图图件编制与成果表达 4314.1 数字地质图的编制 4314.2 数字矿产地质图的编制 4514.3 其它数字专题图的编制 4
8、615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最终成果数据库 4616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 4617 数字填图成果提交与评审 4717.1 数字填图成果评审提交内容 4717.2 数字填图成果评审 4718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归档 48附录 A(规范性附录)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49A1 绪言 49A2 前人资料利用、地形与遥感数据准备和野外踏勘 49A3 地质概况及填图单位厘定 49A4 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49A5 专题研究 49A6 总体工作部署 50A7 质量保证 50A8 预期的地质成果 50A9 经费预算 50附录 B(规范性附录)数字填图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地质部分) 51
9、B1 绪论 51B2 地层 51B3 岩浆岩 51B4 变质岩 53B5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53B6 矿产及其它国土资源概况 53iiiB7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53B8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53B9 结论 53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53附录 D (资料性附录)样品建库内容 .53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 53E 1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质量检查与质量监控 .53E 2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质量评定内容 .53E 3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数据质量定量评价模型 53E 4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数据质量检查表 .
10、53附录 F (资料性附录) 数字填图系统(RGMAP)操作说明 .53F1 数字填图系统(RGMAP)安装说明 .53F2 MAPGIS 数据准备说明 53F3 文件目录管理 53F4 PRB 过程数据流“栈”模型 .53F5 数据操作步骤 53附录 G (资料性附 录)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原始数据库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指南 53G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53G2 野外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数据采集工作流程 53G 3 野外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数字路线地质观测调查主要流程 .53G4 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野外观察路线 PRB 过程 53G4.1 概述 53G4.2 基本 PRB 过程 53G4.3
11、 PRB 过程组合的规则 .53G4.4 PRB 过程的公共机制 .53G4.5 PRB 过程数据流“栈”模型 .53G4.6 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野外驻地数据库的整理过程 .53G5 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野外数字剖面测量过程 53G6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野外观测数据逻辑模型 53G7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数据模型 53G7.1 野外 PRB 数据模型 .53G7.2 原始数据库建设中的野外实测地质剖面数据模型 53G8 最终成果数据库建 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53G8.1 地质图分类 .53G8.2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概念及总体框架 (图 8-2) 53G8.3
12、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物理数据模型 .53G8.4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分类与要素类编码约定 .53G8.5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对象要素描述(表 5-1) .53iv11 范围本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相关标准汇编(简称为“要求” )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各类数字化资料(地形、前人地质资料、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备 、野外数字地 质调查内容与精度、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量、野外数字地质路线调查基本过程(“数字地质路线调查 ”简称为“PRB”) 与 PRB 字典、PRB 数据操作与质量、野外调查原始基础地质数据库的形成、数字地质填图中多元数据整合、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成果表达、最终
13、成果库的形成、数字填图系统(“数字填图系统” 简称为 “RGMAP”)操作步 骤等技术与方法进 行了规定和汇编。本要求适用于 1:250000 和 1:50000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是数字区域地质调查设计编审、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 图件 编制、质量监控、地质调查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 库建设、最 终成果评审验 收、数字区域地 质调查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D 2
14、001-02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DD 2003-01 青藏高原艰险区(B 类区)1:250000 区域地 质调查技术要求GB/T 17412.1-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 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 类和命名方案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1) 2国际地层指南 地层分类、术语和程序(国际地层委员会,2000)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DZ/T 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
15、质调查细则(1:50000) 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 合勘查规范(1:50000)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 )DZ/T 0167-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DZ/T 0145-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GB/T 14496-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DZ/T 00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D 2001-01 1:250000 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Z/T 0191-
16、19971:25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 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DB9702 GIS 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3 术语与定义 本要求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 数字填图技术:采用嵌入 GPS、可以运行 PLAM OS 或 WINDOWS CE、并装入3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和数字地形图的掌上或平板电脑构成野外数据采集器。通过使用野外数据采集器, 直接在野外获取各类数据化的原始地 质资料,与相配套的桌面系统一并建立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测试等手段形成的原始调查资料数据库,并通过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对地质
17、、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形成地学调查的各类成果数据库(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各类数字化的专题图件、多媒体地质调查报告等)和通用的数据仓库,实现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据库共享。概而述之:数字填图技术是基于 GIS、GPS、RS 技术为一体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和信息的数字化获取技术,及其数字化成果的一体化的组织、一体化的管理、一体化处理和个性化的社会化服务计算机科学技术。3.2 数字填图装置:是用于数字填图的现代化野外设备,它们包含下列四件基本设备:(1) 用于野外数据采集的掌上或平板电脑(野外数据采集器);(2) GPS 定位仪: CF 接口 GPS
18、、PC 插槽接口 GPS、 GPS 夹克或手持 GPS;(3) 便携式计 算机:CPU PIII 以上、内存 128M 以上、硬盘 20G 以上;(4) 数码照相机和数 码摄相机。3.3 野外数据采集器:用于获取野外地质调查各类数据的小型手持式计算机装置,目前采用嵌入 GPS、可以运行 PLAM OS 或 WINDOWS CE、并装入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和数字地形图的掌上或平板电脑作为野外数据采集器。3.4 CF 卡: CF 卡的大小为 43mm x 36mm x 3.3mm,重量大约在 15 克以内,采用ATA 协议 的 CF 卡的接口为 50 针,它的最高容量已经达到 512MB,在数字
19、填图系统中,CF 卡用来存储数字填 图系统软件、地形图、野外数据等。具有防震、省电、安全、易于野外使用等特点。3.5 PRB 数字填图技 术:把野外地质调查观测 路线的过程,用实体点地质点(POINT)、网链分段路线 (ROUTING)、全 链或几何拓扑环点和点间界线(BOUNDARY)的数据模型和组织方式, 对野外路线观测 的对象及其过程的描述进行4定义、分类、聚合和归纳,分层并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 结合的储存在空间数据库中。使野外路线观测描述的地质现象的复杂过程及其本身观测的过程变为数字 PRB 过程。采用这种 PRB 过程进行数字填图的技术被称为 PRB 数字填图技术。3.6 数据模型:是
20、一种数据(实体)、数据( 实体)之间 的联系以及有关语义约束规则的形式化描述,属数据管理的范畴。通俗地说,数据模型规定数据的内容、结构、行为和语义。其中,内容定义应该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结构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行为用可执行的操作表示;语义则对属性域的有效性进行约束,如数据类型、取值范围(包括代码范围)以及缺省值等。3.7 PRB 数据模型:是描述 PRB 的基本过程、支配 PRB 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及运用整个 PRB 过程的公共机制的数据模型。共有 10 个野外数据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它们 是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上和点 间界线、 GPS 点位、样品、化石、产状、素描、照片、设计路线。PR
21、B 数据模型均有描述空间位置和观测内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描述)的三部分组成。每个过 程的空间位置数据库解决了地质制图的问题,每个过程的结构化数据库解决调查内容结构的规范化,每个过程的非结构化数据-自由文本开辟了地质思维自由发挥的空间,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观测数据和参数,描述它们之间的空间与地质关系与解释信息如顺序关系、地层关系、几何关系等。3.8 PRB 基本过程:由地质点(Point, 简写为 P)、点间路线(Routing, 简写为 R)、点上和点间界线(Boundary ,简写为 B)三个基本过程 组成。地质点 P 过程是指野外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
22、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进行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分段路线 R 过程是两个地质观测点之 间的实际分段路线描述记录的控制过程。该实际路线根据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内容和变化来进行分段描述,该变化可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点间界线 B 过程是依赖于 R 的 过程。它是 对两段 R 之间的界线来进 行分段描述。同 R 一样,该界线可5以是两个地质实体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实体的内部变化界线。B 过程在室内PRB 过程中,是地质连图的重要依据。3.9 PRB 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描述 PRB 的基本过程组合的规则:地质点 P 过程是 PRB 过程的核心。
23、分段路线 ROUTING 过程、点 间界线 B 过程必须隶属 P 过程。一个 P 过程可以有 1 个至 N 个 R 过程, 0 个至 n 个 B 过程。一个 R 过程可以有 0 个或1 个以上的 B 过程。3.10 PRB 过程的公共机制:根据数字填图的特点,PRB 过程的公共机制由 PRB 划分、PRB 过程字典与扩展机制组成。PRB 过程划分是描述 PRB 的划分及过程编码规则;PRB 过程字典是 PRB 过程采用的三种类型字典的规则;PRB 过程扩展机制是描述在 PRB 过程的采样过程 规则,这些采样过程包括产状、化石、素描、照片、影像、样品的数据采集。3.11 PRB 过程基本程式:P
24、RB 过程基本程式是由 PRB 的组合而成。它是路线地质调查的最小组合单位。它由以下几种最小单元的组合模式:模式一:P 适合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补点工作;模式二:P-R-P, P-(B)-R-(B)-P,P-P 组合适合地质内容中等复杂程度的填图工作;模式三:P-(B1, B2,)- R - (B1,B2,)- P 组合适合地质内容复杂程度大的填图工作。3.12 PRB 数据操作:把 PRB 野外手图的组织、图幅 PRB 库创建、野外 PRB 手图库组织与管理、PRB 实际材料图数据的综合处理、编稿数字地质图的成图、PRB 数据质量检查、 PRB 库信息检索、 PRB 地质连图、PRB 工作量统计
25、等操作统称为 PRB 数据操作。3.13 PRB 字典: PRB 字典是要为解决地层、构造、岩性等地 质内容分类与描述的规范化、野外数字填图中专门术语的灵活查阅、提高野外数据采集效率而设立的。PRB 字典的建立可以减少或避免在地质填图中存在的分类与描述不够规范等问题,为 PRB 数据库在更大的范 围内有效共享提供了基本保证。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6三种类型 PRB 字典:PRB 过程一般术语字典、PRB 过程野外记录结构化描述字典和PRB 过程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字典。3.14 PRB 过程一般术语字典:也称 PRB 过程 2 级(需二级查询)字典。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
26、词典目录与相应词条。词典目录文件由大类的专业术语构成,词条文件按词典目录的记录为文件名, 记录由组成该词典目录的词条组成。电子词典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形成。3.15 PRB 过程野外记录结构化描述字典:也称 PRB 过程 1 级(直接查询)字典。为保证记全、记准野外地质观测现象,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采取结构化自由文本描述方式,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己定义结构化术语词条文件。其数据文件可用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形成。数据格式与词条文件的建立方法相同。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使用字典中的术语不须 通过二级查找就能获得,故称 PRB 过程 1 级字典。3.16 PRB 过程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
27、式描述字典:该字典主要内容包括对一些填图单位常规性的描述,如基本岩石名称、颜色、厚度 术语等,留有少部分描述如特殊 矿物及其含量变化等,需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该字典的建立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把测区的所有填图单位的基本岩性描述事先建好,以便野外填图作为字典查询,有助于识别野外地质体;二是避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常 规的描述,这样可以把时间花费在对观测对象一些具有重点意义属性特怔的描述上。规范结构化填空补缺式描述字典包含的内容为:专门词典目录文件和二级电子词典。专门词典目录文件名可由用户专门命名,避免在词典目录 文件中查找,故称 1.5 级字典。3.17 三级 PRB 体系:根据工作的 阶段和
28、周期,把 PRB 过程分为三级体系。一级PRB 过程: 为两个地质点之间野外路线观测的 PRB 的最小单元过程,它由以 P 开始的多个 B、R 进行的任意组 合, 是构成二、三 级 PRB 过程的重要基础; 二级 PRB 过程: 为多个 PRB 的最小单元过 程组合成的一条 PRB 填 图路线; 三级 PRB 过程:把数字地质填图过程规范化为前期 PRB 过程、PRB 初期过程、野外 PRB 过程、野外驻地 PRB7过程、室内 PRB 终结过程、PRB 成果提交过程, 把上述 6 个子过程统称为三级 PRB过程。3.18 数字剖面系统:基于 GIS、GPS、RS 技术为一体的野外 实测剖面数据
29、测量、分层描述、采样数据的获取及其厚度计算、剖面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剖面 图、柱状图的计算机自动成图系统。3.19 PRB 数据 质量定量评价: 根据本技术要求和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指南, 对数字地质填图的 PRB 数据库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为:工作量完成情况、实际 材料图完备程度与精度、地质实体有效控制精度等。3.20 PRB 数据流“栈”:根据数字区调数据处理的特点,采用原型库、背景 图层、PRB 图幅库、野外手图库、 实际材料图、采集日 备份作为数据流的“ 栈”,用于不同PRB 阶段数据存放、交换和传递。3.21 实体: 具有相同属性的集合。3.22 属性:对 象的特征。既
30、可指类型,又可指实例。属性作为类型时,用名称、数据类型和域等进行描述。3.23 键:实体的有些属性不仅仅能够描述她, 还能唯一地区 别她。实体的唯一特性可能通过一个属性来表达,也可能由许多属性组合起来表达。这些特性称为主键。当主键由多个特性组成时,则 称为复合键。当有一个主键选择集合时,每种 选择都被称为候选键。3.24 实体关系: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A 类对象与 B 类对象在数量上的对应称为基数。主要包括 4 种基本基数,即一对一、一对多、多 对一和多对多。3.25 逻辑数据模型与物理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独立于任何 DBMS 的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是将逻辑数据模型映射到具体的 DBMS
31、所形成的数据库的结构。3.26 要素类: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相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3.27 要素数据集:共享空间参考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84 总则4.1 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 优势,应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数字地 质填图系统 (RGMAP)”,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全面实现野外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分析和再 现地质实体在地球表面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信息系统, 真正实现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计算机全程化。4.2 系统连续的 PRB 数字地质路线观测,是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最基本的方法,是其它任何方法所不能代替的;相反,用其它方法(如遥感、地球物理等)所获得成果和认识,均必 须经过野
32、外地质路 线的实地检查验证,才能证实其是否真实可信。4.3 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数字填图工作中的先导与重要作用,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在保证填图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野外实地地面路线调查工作量,提高图幅整体调查水平,通过 遥感等技术的应用,注重调查区区域地质结构总貌与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4.4 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前人关键剖面和路线进行野外地质验证,在野外 验证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旧填图单位的对应关系及其基本特征,并筛选出可利用的前人地质资料(剖面、地 质 路线和相关的测试鉴定成果),在数字填图系统中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适当的野外验证与批注。4.5 在计算机技
33、术全程化支撑下,通过野外 PRB 数字地质路线的观测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 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真正 实现地学多源数据的整合,提高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的效率和质量。4.6 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要着重从建立原始基础地质数据库开始,通过对原始数据库的逐步凝炼,自然过渡到最终成果库。4.7 通过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各种地学数据库的形成、综合整理与各类数据的叠加9和融合处理,形成通用的数据仓库, 实现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据库共享, 扩大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领域。4.8 野外路线调查以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穿越路线的间距主要根据图幅内地质结构复杂程度、遥
34、感地质解译程度及通行条件等因素而定。部署填图路线时,可打破点线密度,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尽量布置在露头好、遥感地质解译能明显反映出地质特点的关键地段。4.9 路线间距和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体、构造线、矿化带、 蚀变带和地质界线等为原则。凡重要的地 质界线和矿化(或蚀变)地段等均应有一定的点、线控制。对构造混杂岩带及其两侧、成矿有利地段、地 质关键 地带要适当加密路线。在穿越路线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地质现象进行适当的追索。4.10 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地质剖面和地貌景观等应辅以数码录相记录、拍照或素描。4.11 单幅图幅的样品测试与鉴定费用,一般不低于单幅总费用的 10%。对不同地质体的测试方
35、法和测试数量,以图幅设计书审查批复意见书为准。各类测试样品应送国家认证的权威机构或国家级、省部级开放实验室测试或鉴定。4.12 要处理好图幅专题研究与图幅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专题设置应针对国家、社会以及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并起到促进图幅内关键区段或重大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详细解剖的作用。5 数字地质填图前期工作准备5.1 数字地形资料准备5.1.1 选择并收集备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或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野外手图库的数值化地理底图。如 1:25 万填图需用 1:10 万数字化地形 图及 1:25 万数字化地形图,1:5 万填图需用数字化 1:5 万地形 图。 105.1.2 在 MAPGI
36、S 系统中 对所需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数值化处理。5.1.3 对 MAPGIS 形成的点、线、面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投影转换。推荐的地形数据转换参数:比例尺分母为 100000,单位为米,坐标系类型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 类型为高斯克吕 格(横切椭圆面等角)投影,椭球参数为北京 54/克拉索夫斯基(1940)椭球。5.1.4 经过投影转换后,形成背景图层,在一定的存储介质上以背景图层作为目录进行存储。5.1.5 在安装 MAPGIS 的基础上对数字填图软件(RGMAPGIS) 进行安装,并修改系统目录。5.1.6 在硬盘上建立 rgmapping 目录,在数字填图系统中对工作区背景图层的数
37、据(1:10 万或 1:5 万)进行拷贝,形成图幅地形数据库。5.2 前人地质资料收集、综合及数字化5.2.1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 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 、工程地 质等方面的 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 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5.2.2 收集调查区已有的 1:50000、1:200000、1:500000 等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了解工作区区域地 质总体特征。5.2.3 详细查阅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 “地层典”等)、研究论文等,特 别 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
38、,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5.2.4 收集、观察和熟悉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 矿物标本,化石标本, 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建立 调查 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5.2.5 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11在少数民族地区要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5.2.6 对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及处理,熟悉前人的填图单位并进行合理的修定。5.2.7 对前人的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原始资料 (如野簿,实际材料图,野外手 图,编稿地质图等) ,要在充
39、分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可以利用的地质路线资料,在室内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录入到数字地质填图系统中,并经综合分析和适当批注后,可与实测地质路线同等对待。5.2.8 对前人研究较深入的地质剖面,在室内要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录入到数字地质填图剖面系统中, 并经逐 层综合分析和适当批注后,与实测地质剖面同等对待。5.2.9 收集前人样品的测试成果,在对其测试精度、测试方法、 测试单位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录入到相应的数据 库中。5.2.10 对前人资料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初步编制出调查区的 PRB 字典库。5.3 遥感数据收集与处理5.3.1 遥感数据收集与处理的目的是与数字填图系统获取的地理、地质数据整合
40、,配合地质填图提取与区域地质体相关联的信息,以便互相印证、约束和综合分析研究, 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 问题。5.3.2 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遥感数据,遥感数据的地面分辨率应优于 50m。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 扰小、特征信息量(色 调 、形 态等)丰富的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5.3.3 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 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三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满足数字地质填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和遥感图像。5.3.4 遥感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是对遥感原数据转换 投影方式、配准图像和镶嵌图12像。预处理常用方法包括几何变换、几何校正、图像 镶嵌等。5.3.5
41、基础图像处理应选择多种数据处理方法,一般常用的有不同波段合成、主组分分析处理、比值增强处 理、定向 滤波、高斯增 强 等,并从中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最大程度反映图幅地质遥感信息的处理方法组合。5.3.6 经预处理和基础图像处理的遥感数据应整合在数字填 图系统中,作为数字地质填图的基础背景图层应用于地质填图中。5.3.7 针对不同地质填图对象,应开展专题图像处 理。不同专题研究应选取合适的图像处理方法,例如图像拉伸、空间滤波、图像比 值、主成份分析、 视反射率图像、彩色空间变换等,对原始遥感 图像进行有针对性的图像处理,增强突出相关信息、提取与专题相关的地质遥感信息。5.4 野外数据采集装备要求
42、实施数字地质填图项目时,其基本配置如下:1:25 万图幅 1:5 万图 幅图幅类型及图幅数装备项目 1 幅 1 幅野外数据采集器(含 GPS) (台 ) 6 464-128MCF 卡(含适配器) (块) 6 4便携式计算机(CPU PIII 以上、内存 128M 以上、硬盘 20G 以上)(台)6 420G 以上活动硬盘(个) 6 4数码相机(330 万像素以上、光学 变焦 2-3 倍)(台) 6 4数码摄相机 2 16 数字地质填图野外踏勘与设计6.1 踏勘内容与要求6.1.1 野外踏勘必须在数字地质填图设计书编写前完成,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实际资料6.1.2 野外踏勘前,要 对数字地质填图装
43、置和相关程序进行必要的学习,熟悉野外13数据采集器和桌面系统填图程序的操作步骤。6.1.3 野外踏勘中,要在野外数据采集器和桌面系统填图程序中完成所要调查的内容(如数字地质路线和数字地质剖面)。6.1.4 对以往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野外踏勘以专题踏勘或重点片区的踏勘为主,观察标准剖面、关 键性地段,特 别是对 前人工作中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初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6.1.5 对以往调查程度低的地区或调查空白区,可参考遥感地质解译草图有选择性的进行概略性的路线地质踏勘。6.1.6 应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和自然景观区以穿越路线进行踏勘。应尽量选择穿
44、越地质体最多、地质 构造复杂的路线作为踏勘路线。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关 键性的岩矿样品,进行切片鉴定和快速测试分析。6.1.7 实测区要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对沉积地层应进行数字剖面测制,初步建立地层单位。有关数字剖面测制方法详见本技术要求的第 7.2.1 节。6.1.8 踏勘过程中,应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地设置、用 电、交通、物质供应 、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6.1.9 通过踏勘,并在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并 编制测区地质草 图及工作程度图。 6.2 PRB 字
45、典建立6.2.1 数字填图 PRB 字典库的建立是数字填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PRB 字典库应起到规范描述术语,提高记录质量,提高野外工作效率的作用。6.2.2 PRB 字典库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在野外踏勘和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14根据工作区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应包括地质填图过程中对所有地质体的各种常用术语。6.2.3 数字填图中的字典库由结构化字典、填缺式字典和描述性字典三部分组成。6.2.4 结构化字典是指在地质填图过程中必须采集的内容所构成的字典,包括“ 任务目的”、 “图幅名 ”、“图幅号 ”、“天气” 、“星期” 、“工作人员 ”、“点性”、 “微地貌” 、“露头” 、“风化类型”
46、、 “界 线类型 ”等。结构化字典由字典目录文件和词条文件构成。 词条文件名以 DIC为文件后缀名,其文件名必 须与字典目录文件记录内容相同,如“ 星期.DIC”文件即是以字典目录文件 DIC.DIC 中的星期为文件名,其内容包括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均以回车键结束,整个文件最后以回车键结束。该字典在使用过程中不须通过二级查找就能获得,故称 PRB 过程 1 级字典。6.2.5 填缺式字典是由地质填图过程中一些常用的内容所构成的字典,其内容是非描述性的。其构成与结构化字典的构成相似,由专门 字典目录文件和词条文件构成,专门字典目录文件包含所有词条文件的内容,其
47、中的大部分可以写在字典目录文件中,其主要包括“ 点侧”、 “岩性组合”、 “颜色”、 “岩性” 、“岩石 结构” 、“构造” 等。其词条的文件名和结构化字典相同,也以 DIC 作为后缀,如点 侧.DIC 文件,其内容 为:点东为,点西为,点南为,点北为,其文件的格式也和 结 构化字典中的词条文件一致。该字典中所有的词条文件即为最终的文件,在数字填图系统中可直接利用,不用在字典目录文件查找,故称 1.5 级 字典。6.2.6 描述性字典是由填图项目组根据测区的地质特点,自行设计的字典,主要是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各 时代的地层描述术语,各大岩 类主要岩石的描述术语等,它由二级文件系统组成,呈 树枝
48、状的排列方式,第一 级为各大类的总体特征,如地 层描述、火山岩、沉积岩、侵入岩、变质岩等,文件名分 别为地层描述.DIC 、火山岩 .DIC。文件中的内容为 各大类的主要内容,如侵入岩.DIC 文件中为主要的侵入岩岩石类型( 如花 岗岩、 钾长花岗岩、二 长花岗岩、) ,第二 级为第一级文件中涉及到15的主要术语的具体描述术语,文件名分别为第一级文件中的名词后缀.DIC,如花岗岩.DIC、 钾长 花岗岩.DIC、二长花岗岩.DIC,各文件中的描述内容即为该文件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如花岗岩.DIC 文件中的描述内容为“花岗岩:肉红到浅肉红色,中中粗粒不等粒结构,”。由于 该字典中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
49、不能一次获得,需要经过 2 次查询,故也称 2 级字典。6.3 数字填图野外路线与剖面设计6.3.1 按照数字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在项目设计阶段应编制出测区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图,在工作部署图上合理地布设野外数字实测路线及数字实测剖面位置。工作部署 图和图中的数字实测路线及数字实测剖面线均要在数字填图系统中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详见附录 F.6.3.2 数字实测路线及数字实测剖面的设计, 要在充分了解测区地质情况及交通情况的基础上完成。6.3.3 路线布置一般应考虑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 足全面掌握区域地质情况,也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线。6.3.4 数字地质路线和地质点控制精度要求详见本技术要求的第 7. 3.1 条。6.3.5 数字剖面的控制精度要求详见本技术要求的第 8.1.2 和 8.1.4 条。6.4 数字填图设计书编审在野外踏勘、遥感解译与前人资料收集及录入的基础上,针对测区实际情况,根据项目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自然地理条件精心编写。提出测区地质调查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