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医学类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5083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医学类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医学类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医学类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医学类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一、病因,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 1984年美国肿瘤研究所分离出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型、HTLV 现肯定LAV与HTLV为HIV。,HIV为RNA病毒,直径100140nm,包膜蛋白gp120及gp41组成,HIV有结构基因 (gag、pol、env)及调控基因(tat、rev、vpu、vpr、nef、vif),gag核心蛋白,

2、 pol逆转录酶,env包膜蛋白,tat,rev等与复制有关。 1986年发现HIV型 与HIV有80血清交叉,20阴性。,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染源:患者,HIV携带者,其中血清阳性的无症状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有三个: 性传播:同性、异性、双性。 血及血制品:直接输入、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共用针头、共用器械。 母婴传播:宫内、分娩、哺乳。,三、发病机制,HIV选择有CD4受体的细胞结合,主要为CD4T细胞 Gp120包膜蛋白结合CD4受体,在gp41透膜蛋白协助下,HIV进入细胞,脱壳,在病毒逆转录酶作用下,逆转为DNA,在DNA酶作用下,在胞浆内低水平复制,部分与宿主胞核整合成为前病

3、毒,进入潜伏期,经210年激活后, 复制RNA病毒及蛋白,破坏CD4T细胞,引起CD4T细胞结构及功能损害而致病。,HIV病毒还能破坏:,单核巨噬细胞,与神经系统损害相关 CD8T细胞,丧失对HIV特异的细胞溶解作用 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受损,四、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期:感染后34周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关节痛、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腹泻、头痛、恶心、肝脾肿大、鹅口疮、神经症状等,持续23周,进入潜伏期。窗口期:从感染HIV到形成抗体的时间平均为65天,95在感染后6个月转阳。,无症状HIV感染:仅少数患者淋巴结肿大,CD4及CD4/CD8比值正常, 但HIV抗体阳性。此期多在71

4、0年,平均8个年。,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 ,ARC):发热、乏力、盗汗、腹泻、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CD4细胞下降至200400 /l完全型艾滋病:出现机会菌感染及恶性肿瘤, CD4细胞200/l。,典型艾滋病三大特点:,严重细胞缺陷,主要是CD4细胞 机会菌感染 伴发恶性肿瘤,特别是Kaposi 肉瘤。,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细菌类 鸟型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部,播散性) 人型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淋巴腺结核,肺结核,播散性结核) 堪萨斯分支杆菌感染 奴卡氏菌感染 军团病菌属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真菌类 白念珠菌感染(口腔、食道) 新生隐球菌感染(肺部,CN

5、S,播散性) 菲状菌感染(肺部) 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播散型) 粗球孢子菌感染(播散型) 毛霉菌感染(眼,鼻以至全身),病毒类 CMV感染(播散型,肺部,视网膜,CNS) HSV感染(进行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 腺病毒感染(泌尿道)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 EBV感染(伯基氏淋巴瘤,鼻咽癌等),原虫类 PCP感染(肺部,播散型) 弓形虫感染(CNS,肺部) 隐孢子早感染(肠炎) 等孢子虫感染(肠炎) 粪类圆线虫感染(肺,CNS播散型),HIV的皮肤表现:,包括感染、肿瘤及非感染性炎性皮肤病三类。发病率达92。 特点:严重不典型难治,急性HIV皮疹,3

6、050发生,常位面、躯干、上肢,直径25mm的皮色丘疹,数个至数百个,有瘙痒,可有脱屑,掌跖皮损类似梅毒疹。,感染性皮肤病:,1.传染性软疣:短期大量发生,泛发性分布,治疗顽固。 2.口腔毛状粘膜白斑:20发生,隆起的白斑,位舌背、舌缘, 表面毛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特异性强,出现后31个月内,4883发生AIDS。,3.带状疱疹:34发生,易出现播散性带状疱疹,易伴发系统损害。 4.单纯疱疹:皮损表现特殊,呈牛痘状白色,浅黄色丘疹,中央凹陷,肛周出现环状溃疡,直径可达20cm。,5.尖锐湿疣:36发生,男性同性恋高达40,易出现巨大尖锐湿疣,常位于肛周及阴茎。 6.巨细胞病毒感染:肛周、会

7、阴、臀部、大腿、直肠粘膜及口腔出现境界清楚的结节、斑块或溃疡。,7.口腔念珠菌病:4发生,损害广泛,难治。 8.隐球菌病:29,多形皮损,包括结节、斑块、脓疱、脓肿、赘生物及溃疡,播散性皮损可呈疱疹样,还可有脂膜炎、蜂窝织炎及血管炎改变。,9.各型浅部真菌感染:体癣、汗斑、股癣等。 10.严重毛囊炎及脓疱疮 11.皮肤结核:例瘰疠性皮肤结核。 12.杆菌性血管瘤病,肿瘤性皮肤病:,1.Kaposi肉瘤:有特异性,30发生,损害小,分布广,多位于身体上部,进展迅速,青红色、暗紫红色斑疹、丘疹及小结节,压之不褪色,进展期可有疼痛,以面部多见,也可累及内脏,常见胃肠道、淋巴结及肺。,有4个临床亚型:

8、 结节型 紫兰棕色结节、斑块 浸润型 鲜红浸润结节 淋巴腺型 皮肤及淋巴腺受累 播散型 内脏有损害。,2.非何杰金淋巴瘤 410发生,丘疹、结节多见。 3.其他肿瘤:MF、SCC、BP、BCC、MM等也可发生。,非感染性皮肤病:,1.脂溢性皮炎:7080,多为早期表现,皮损广泛而严重。位于双颊类似SLE,有角化时类似银屑病。 2.毛发异常:有斑秃,休止期脱发及白发,睫毛长。,3.毛细血管扩张:躯干上部多见,新月状毛细血管扩张伴弥漫性红斑,发病率高。 4.获得性鱼鳞病:可伴掌跖角化。 5.银屑病 1.75,也有报道高达20,常预后差。,6.黄甲综合征:甲远端变黄、混浊、甲半月消失,有纵嵴。 7.

9、药疹:因多种用药出现各种药疹表现。,8.HIV脂肪重新分布综合征 颊、颜及四肢皮下脂肪减少,后颈部、颈周围、乳房及腹腔脂肪增多,多在抗病毒治疗后发生 9.HIV相关性瘙痒:有毛囊性及非毛囊性二类皮损,特异性高的皮肤表现,口腔毛状粘膜白斑 Kaposi 肉瘤(AIDS相关) 环状溃疡型单纯疱疹 牛痘样单纯疱疹 杆菌性血管瘤病 泛发性成人传染性软疣 结痂性疥疮 睫毛过长,Th细胞计数在200500/l之间,多处于AIDS相关综合征阶段,常见皮肤病,脂溢性皮炎 玫瑰痤疮 肛门瘙痒症 口腔毛状粘膜白斑 银屑病 甲真菌病 Reiter 病 疣 特应性皮炎 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 带状疱疹 金葡菌性毛囊炎,T

10、h细胞小于200/l时常见皮肤病,已发展成AIDS,单纯疱疹 传染性软疣 杆菌性血管瘤病 全身性真菌感染 Th细胞小于50/l,患者进入晚期AIDS 泛发性难治性传染性软疣 慢性水痘带状疱疹感染 棘状皮肤阿米巴病 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病 结痂性疥疮,五、艾滋病诊断标准,1993年CDC标准: 1.临床C型:有25种AIDS指征之一的HIV抗体阳性者 2.CD4T细胞200/l或其百分比14的HIV感染者(即A3、B3),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HIV抗体阳性者有以下一项者,为实验室确诊艾滋病病患者1.近期(36个月)体重减少10以上,持续发热38一个月以上者。,2.近期(36个月)体重减少10以上,

11、持续腹泻(每日35次以上)一个月者。 3.卡氏肺囊虫肺炎 4.Kaposi肉瘤 5.明显的霉菌及其他条件致病感染者,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标准,且具有以下一项者,可为实验室确诊艾滋病患者1.CD4/CCD8淋巴细胞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美国1993年修订的HIV感染分类系统及AIDS诊断标准,临床分类 (A) (B) (C) CD4T淋巴 无症状的,急 有症状,但无 有艾滋 细胞分类 性(初期) HIV A或C的情况 病指征或 持续的全身淋巴结肿大 5

12、00/l A1 B1 C1 200499/l A2 B2 C2 200/l A3 B3 C3 (T细胞计数中 的艾滋病指征),美国CDC 1993年HIV感染分类系统和艾滋病 诊断标准说明,分类 详细内容 下述分类前提,必须是HIV感染者。 分类A 凡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即可归入A类: 1.无症状的HIV感染者; 2.持续的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3.有急性(初期)HIV感染的疾病或病史者。,分类B 有下列11种情况之一者,归入B类:,1.杆菌引起的血管瘤病; 2.口咽部的念珠菌病(鹅口疮); 3.持续、经常或治疗反应差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4.宫颈发育异常(轻度/严重)/宫颈原位癌; 5.持续

13、1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症状,如发热(38.5) 或腹泻;,6.口腔有毛状粘膜白斑;7.包括至少二次明显的突发或一处以上皮区的带状疱疹; 8.特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李司忒菌病;10.盆腔炎症性疾病,特别是并发输卵管卵巢脓肿; 11.周围神经病。,分类C 包括25种艾滋病指征,凡有其中之一者,不论CD4T淋巴细胞数高低,即可诊断为艾滋病:,1.支气管、气管或肺的念珠菌病; 2.食道念珠菌病; 3.侵袭性宫颈癌; 4.弥漫性或肺外的球孢子菌病; 5.肺外的隐球菌病;,6.引起慢性肠炎(病程1个月)的隐孢子虫病;7.除肝、脾、淋巴结外的巨细胞病毒性疾病; 8.导致失明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9.

14、HIV相关性脑病; 10.单纯疱疹引起的慢性溃疡(病程1个月),或支气管炎、肺炎和食道炎; 11.弥漫性或肺外的组织胞浆菌病;,12.等孢子虫病引起的慢性肠炎(病程1个月); 13.Kaposi肉瘤; 14.伯基特淋巴瘤; 15.免疫母细胞淋巴瘤; 16.脑的原发淋巴瘤;17.弥漫性或肺外鸟型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症或堪萨斯分支杆菌;18.任何部位(肺部或肺外)结核分支杆菌;,19.弥漫性或肺外其他种别或未鉴定种别的分支杆; 20.卡氏肺囊虫肺炎; 21.反复发作的肺炎; 22.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 23.反复发作的沙门菌败血症; 24.脑弓形虫病; 25.由HIV引起的消瘦综合征。,谢谢!,西医

15、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

16、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 至于循证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医学等所谓“医学”,都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关于这一点在灵魂医学有关章节中将有相关点评。 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

17、相同。主要包括: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如动物受伤会舐其伤口、遇热会避入水中,人与动物一样有着本能救护。人类的求食本能在寻找食物时,逐渐发现了葱、姜、蒜、粳米、薏米等虽为食物或调味品,却具有治病作用;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先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的形成,也是古代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保健养生观;医、巫的合与分。由于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开化,对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宇宙间的一切反常现象,心存恐惧,难以做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误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故巫、医合

18、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医学教材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

19、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等。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差异中、西医学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其基本理论各成体系并有根本差异。中西医学的差异不仅仅是有否实证的科学理念,最主要的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差别。从理论上讲,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可能统一的医学体系。“中体西

20、用”曾成为中西医汇通派的指导思想,但由于两种医学的根基不同,硬在中医之体上套上西医之用,近一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汇通医学的体用判断脱离了中西医学的事实认识,以价值认识代替了事实认识,决定最终结果劳而无功”,因此,中、西医学应并存共荣而不必强求统一。 古代(经典)中医史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

21、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轩辕黄帝早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分科。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 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制度。 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

22、0年前221年)时期名医辈出,秦国有名医医缓,齐国有长桑和他的徒弟扁鹊。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后世则尊称他为神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七本,合成“七经”。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 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

23、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秦代的封诊式对法医鉴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人命案件中,鉴定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尸体的位置、创伤的部位、数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检验完成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称为“爰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鉴定和现场勘察报告。秦代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传染病医院“疠迁所”,并制定了最早的治疗传染病的隔离制度。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记载:当时规定,凡经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后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这说明中国古代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很早就已经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汉时期(

24、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非常完备,名医则有太仓公淳于意和公乘阳庆。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著有伤寒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的医书被并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近代、现代医学史 近代的医学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6世纪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手工工厂出现,生产力的增长也促进对新市场的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15191522

25、年麦哲伦环绕世界一周。许多药物(如鸦片、樟脑、松香),由东方传入欧洲,美洲发现后,欧洲也有了金鸡纳、愈创木、可可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以此来反对神学的统治。他们一方面传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钻研和模仿古代希腊的文化,因此此时期称为“文艺复兴”。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是科学史上文艺复兴的开始。 医学革命。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14931541)为代表的医学革命。 中世纪的医学校中,主要讲阿维

26、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师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规,毫无生气。文艺复兴的狂潮,很快就波及医学领域。帕拉切尔苏斯指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化学过程。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顽固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 细胞病理学。19世纪初细胞学说提出,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R.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

27、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细菌学的建立。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由于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诞生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由“整理材料”的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综合起来的体系。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分子生物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二

28、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的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综合医学宇宙伦理学(张云飞著)中提出了一种“综合医学”,以下是原文摘录: 医学的发展,是提高医疗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是朝综合的方向发展。或许,一种在各个方面(预防、诊断、治疗、善后等)都融合各种医术(包括自然疗法、心理疗法、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等)之长综合医学

29、,即将产生。这种医学已经有了许多基础(例如中西医结合医学),而且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许多人所运用,只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罢了。这种医学在产生之初可能很不完善,但必将得到发展,趋于健全。综合医学并不是要求医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同样是要求大多数医生有专长,有专攻。它只是要求医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全面学习和研究治疗该类疾病的各种方法(综合医学即在这样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在医疗实践中,则根据需要,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综合医学的基础是综合的理论,其理论必须采各种医学之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例如,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就属于某种综合的理论了。 综合医学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诊断的综合。于是,就

30、要有现代医疗设备,不断发展检测手段。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法。最理想的状态是:医生不但懂得高科技检测手段,而且懂得望闻问切,并能够全面运用,整体把握。但综合不是要把问题复杂化。目前,许多医院的检测过程本来就太多,而且许多都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再“综合”地加上其它检测手段,什么都来一遍,那么,即使是没病的人也会被整出病来。“诊断的综合”不是说要把各种手段都对患者用一遍,而是说医生要综合掌握这些方法,至于在具体实践中,则要以自身对所有方法的熟练掌握为基础,从中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运用多种方法加以检测。,医学健康系列精品课件,珍爱生命 关注健康,本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现状与发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