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http:/ http:/ http:/ http:/ http:/ 读分享,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心肺脑复苏 心跳骤停:急性原因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排血能力的病理生理状态,也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 心肺复苏( CPR):针对心跳骤停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 心肺脑复苏(CPCR):恢复病人的社会行为能力。 第一节 心跳骤停的原因、类型和诊断 (一)心肌收缩力减弱 1.心肌病变、机体内环境的异常变化、过度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2.急性气道梗阻引起的窒息和严重缺氧。,(二)冠脉血流减少:冠状动脉硬化、痉挛和栓塞及低血压。(三)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改
2、变: (四)心律失常 二、心跳骤停的类型 1.室颤:心肌纤维失去协调一致的有力收缩,呈现不规则快速蠕动的状态。 2.心搏完全停止:心脏大多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心电呈等电位。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但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和心音均测不到。心电图为宽而畸形、振幅低的QRS-T波,频率每分钟20-30次。,三、心跳骤停的诊断 1.原来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第二节 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措施: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
3、 一、呼吸道通畅 1.仰头抬颏法 2.下颌前推法 3.清洁呼吸道,二、人工呼吸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为潮气量的1.5-2倍,时间1-1.5秒,每分钟14-16次。 注意事项:1.口对口人工通气可致胃扩张,常见于小儿、气道不通畅和吹气过度的病人。2.如2人实施复苏术,人工通气与心脏按压之比为1:5。3.如单人实施心肺复苏术,则每压胸15次后迅速吹气两口(15:2)。 (二)口对鼻及口对口鼻人工通气法 口对鼻适用于牙关禁闭或口唇有创伤者,口对口鼻适用于婴幼儿。,(一)胸外心脏按压(ECC) A.有效的标志:1.大动脉处可扪及搏动;2.紫绀消失、皮肤转为红润;3.可测得血压:4.散大的瞳孔开始缩
4、小,甚至出现自主呼吸。 B. 改善胸外心脏按压效果的方法 1.增快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100次/分。 2.插入压腹心肺复苏(IAC-CPR) C胸外心脏按压禁忌症:1.重度二尖瓣狭窄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2.心包压塞3.严重张力性气胸4.胸廓或脊柱严重畸形5.晚期妊娠或大量腹水,胸外心脏按压,新生儿胸外心脏按压,(二)机械人工循环 (三)开胸心脏按压法(OCC) (1).适应症:1.开胸手术的病人发生心跳骤停;2.有胸外心脏按压禁忌症的病人;3.经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无效,且胸内心脏按压条件已准备就绪;4.多次体外除颤失败。 (2)方法;1.单手按压法2.双手按压法3.向胸骨推压法 (3)注意事项:1
5、.正确的按压方法;2.不要压迫心房、瓣膜口和冠状动脉主干;3.与人工呼吸密切配合,比例4-5:1。4.复跳后观察20分钟以免再次停跳;5.术毕心包不宜完全缝合,应留2-3cm引流口。,第三节 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ALS):在BLS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前述A、B、C并通过药物、电除颤等手段为心脏复跳和脑复苏提供有利条件。 一、控制气道 1.口咽和鼻咽通气道;2.喉罩;3.气管插管。 二、人工通气和氧疗 1.简易呼吸器;2.麻醉机和呼吸机的应用。 三、药物治疗 目的:1.提高心脏按压效果, 激发心脏复跳和增强心肌收缩力。2.提高心脑灌注压,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液灌注量。3降低除颤阈值,有
6、利于电除颤和防止除颤复发。4.减轻酸血症和纠正电解质,小儿气管插管,失衡,有助于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效应。 (一)用: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首选。上腔静脉系统给药。 2.气管内滴入法: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溴苄胺、阿托品、纳洛酮及地西泮等。碳酸氢钠注射液、钙剂及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从气管内滴入。 3.心腔内给药: 胸骨左缘第4肋间。禁止注入碳酸氢钠。 (二)心肺复苏时常用药物 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和甲氧胺。肾上腺素为首选。 机制:a.激动外周血管1受体,提高平均动脉压,增加心脑血管灌注。b.激动心肌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扩张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血供;
7、c.使心肌的细颤变粗颤,有利于电除颤。常用剂量为0.01-0.02mg/kg,大剂量为0.1-0.2mg/kg。 2.纠正酸中毒:常用药物NaHCO3,初量为1mmol/kg(1.66ml/kg)。应避免滥用:a.硷血症并不能提高除颤成功率和最终成活率;b.造成高钠血症和高渗血症,使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而抑制血红蛋白释氧;c. NaHCO3产生大量的CO2进入脑和心肌形成“反常性”细胞内酸中毒。d.碱血症使K+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造成低钾血症,诱发心律失常。e.可使同时摄入的儿茶酚胺失活。 3.钙剂:谨慎使用钙剂。适用于血浆高钾或低钙引起的心跳骤停或心跳已经恢复但心肌收缩无力、血压不升时。 4.
8、抗心律失常药:1)利多卡因:室性异位起搏最有效。剂量1mg/kg,儿童减半。2)溴苄胺:使细颤变为粗颤,治疗室颤。5mg/kg。,3)阿托品:治疗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不收缩。0.5-1mg/kg。 四、电除颤 (一)胸外直流电除颤 电击能量:首次200J,二次200-300J,三次360J。小儿为20-200J,首次为2J/kg。 (二)胸内直流电除颤 成人2.5-20J ,小儿1.0-10J 。 第四节 心肺复苏-长期生命支持 一、稳定循环功能;二维持呼吸功能;三、保护其他脏器功能、防治MODS的发生。,第五节 脑复苏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一)脑缺血时组织病理学
9、改变: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存在区域和时相性差异,越进化、越高级的脑组织越易受损。 (二)全脑缺血期间的病理生理 1.能量代谢障碍 2.脑生化代谢方面的紊乱 3.细胞内乳酸酸中毒 (三)再灌注期的病理生理 1.脑血流变异1)多灶性无再灌注相;2)全脑多血相;3)迁延性全脑及多灶性低灌注相;4)转归相,2.脑水肿:1)细胞毒性脑水肿:2)血管源性脑水肿 3.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原因:1)脑缺血缺氧能量耗竭,使兴奋性氨基酸的再摄取减少;2)脑缺血缺氧后,细胞内的Ca2+浓度增高,引起谷氨酸释放。机制:1)渗透性损伤;2)Ca2+依赖性损伤 4.细胞内Ca2+超载:1)电压依赖性C
10、a2+通道;2)受体依赖性Ca2+通道。 5.氧自由基增加 二、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一)实施有效的CPR ,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二)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颅外环境,(三)维持良好的颅内内环境 1.增加脑血流和改善脑氧供: 1)增加脑血流(CBF):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 措施: a.预防低血压;b.提高平均动脉压;c. 降低颅内压。 2)改善微循环 3)提高血液氧含量 2.控制高血糖 3.防止脑缺血后体温升高 (四)特异性脑复苏措施:1.降温2.高压氧治疗3.皮质激素,4.其他疗法:1)巴比妥酸盐负荷疗法;2) Ca2+通道阻滞剂;3
11、)自由基清除剂:4)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 (五)防止并发症 三、脑复苏的结局,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的病理改变是肾脏体积可较正常增大,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球。病理类型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通常为弥漫性肾小球病变,以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急性期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病变严重时,增生和浸润的细胞可压迫毛细血管袢使毛细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并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并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对水和各种溶质(包括含氮代谢产物、无机盐)的排泄减少,发生水钠潴留,继而引起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因此临床上有水肿、尿少、全身循环充血状态如呼吸困难、肝大、静脉压增高等
12、。肾小管病变多不明显,但肾间质可有水肿及灶状炎性细胞浸润。 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为主,少数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予透析,待其自然恢复。不宜用激素及细胞毒素药物。 一、一般治疗 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前应卧床休息。予低盐(3g/d)饮食,尤其有水肿及高血压时。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应保持正常(每日每公斤体重1g),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予高质量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仅明显少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才限制液体入量。 二、治疗感染灶 首选青霉素(过敏者更换为对革兰氏阳性菌高度敏感的大环内酯类、头孢第一代抗生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1014天,但其
13、必需性现有争议。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肾炎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小于(+),尿沉渣红细胞少于10个/高倍视野)可作扁桃体摘除,术前、后两周需注射青霉素。 三、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降血压。常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25mg,每日23次),必要时才予利尿剂如呋塞米2060mg/d,注射或分次口服。利尿后高血压值仍不满意时,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啶2040mg/d,分次口服或血管扩张药如肼酞嗪25mg,每日3次。但保钾利尿药(如氨苯蝶啶及安体舒通)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少尿时应慎用,以防诱发高血钾。 慢性肾炎 图书四、中医药治疗 本病多属实证。根据辨证可分为风寒、风热、湿热,分别予以宣肺利尿,凉血解毒等疗法。本病恢复期脉证表现不很明确,辨证不易掌握,仍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养阴,但不可温补。 五、透析治疗 少数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皆可)。由于本病具有自愈倾向,肾功能多可逐渐恢复,一般不需要长期维持透析。 ,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df肺25s血液f369血小板t5172红血球gdf55m白血球fd2)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综合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