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节 探究主旨意蕴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9辽宁)遗璞(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解析 本题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回答时首 先要做到观点明确,判定作者的结局方式合理还 是不合理,然后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给出能够支 撑自己观点的理由。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 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 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 来展开阐述。,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 年轻人突然
2、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 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 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 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 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 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 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 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 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 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 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 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2.(2009浙江)魔盒(原文见第2节“真题体验”)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
3、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观点不要求统一,应该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认为以“魔盒”为题合适,可以从故事情节、主题角度分析;如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答案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作为线索,贯穿全 文;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 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 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 更能紧扣中心;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 题。,3.(2009安徽)董师傅游湖(原文见第
4、4节“真题体验”)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 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 探究能力。(1)可以从分析文中描述的董师傅的 种种情况入手。他日子过得平静,这是知足常 乐;他领小翠游湖,这是助人为乐;他晚上湖边 闲坐,这是生活恬然之乐;他工作得心应手,还 做了雕花窗户,这是工作成就之乐。(2)关键是
5、分析清楚人物活动的背景校园渐向公园靠拢。 这个背景说明的是一种变化,校园范围逐渐扩,大,董师傅等人的生活环境也随之变化,但是从 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董师傅的生活状态并没有随 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看出董师傅的内心 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董师傅一直觉得“他很快 乐”。这就启发我们要向董师傅学习如何应对变 化的生活环境,保持内心的平和。当然,也可以 从小翠的角度入手。小翠之所以迷路,其实就反 映出她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这也给我们以启示。,答案 (1)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 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 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 评价,
6、董师傅也不在意。 因为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 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树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 塔影。 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 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 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两点即可),(2)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 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 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 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 生存。,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总是 在不断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存环境怎样 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本真;我们应该在 喧闹
7、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 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大家一起去营 造,去呵护。(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 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 言流畅。),真题探究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特色的一种 新题型,是文学类文章阅读命题的亮点。纵观其 他省份对小说考查,小说探究题有以下特点:1.命题题型多为基于文本内的阅读拓展评价 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质 疑,品味小说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 谋篇布局等;并将阅读感悟与自己的成长经历、 社会思潮结合起来,对小说中的某个观点、内容、 技巧进行评价、探究。
8、,2.小说阅读探究题作为一种新题型,其立意 强调小说的整体阅读,对小说的词语、技巧、人 物、主题进行深度或广度的探究,未来可能会出 现变化,如考查学生能否紧扣文本在领悟主旨的 基础上鉴赏形象、语言、作品的价值取向;强调 阅读与认知的关系,既要读者通过阅读深化认 知,又要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对作者的观点或文 本的重要语句进行评价,或对文本中某个观点或 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1.小说探究题的探究点与探究的整体性。小 说的探究点很多,如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得当,主 题表现社会的真伪、正误、深浅,人物身份与性 格、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等。但不论 探究点落在哪点
9、上,都要注意小说解题的四个关 键词:人物、情节、环境、主题。2.各类小说探究题的答题方法和模式。,阅读点拨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需要认真研读文本,联系作品的写作背 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真 分析。阅读、答题时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1.整体阅读、科学分析,从宏观上进行艺术 感受与把握。把握住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就等于 抓住了探究的精髓。2.注意标题和体裁。要分析小说的标题,因 为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注意小说这种独特文 体的特征。,3.抓关键性的语句。作品主要人物的语言、 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 说明问题,帮助我们把握探究方向。其中最
10、主要 的是抓“文眼”,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 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 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阐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 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4.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产生总要受到当时的 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写作动机、人生态度、秉性气 质、写作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知人论 世可以为我们找出许多重要的信息。,5.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 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 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6.注意分析方法。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要全面、深刻
11、,避免以偏赅全;要辩证统 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 度,不可含糊笼统。7.注意思维的整合。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 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形象 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整合起来揣摩;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迎宾竹 齐运喜郑副市长喜欢舞文弄墨,尤爱画竹,工作之 余总爱操起画笔涂涂抹抹地忙乎一阵。这天,郑副市长正在家中画台上创作“百竹 图”,红尘宾馆的马经理光临了。他似乎特别喜 欢“百竹图”。眯着眼睛点着头,绕着画台转来 转去,不时用手指指点点评论着。,竹子翠绿欲滴,生机盎然,做临风起舞状, 挺拔多
12、姿,似有清代郑板桥之竹韵。图上题有8字: 高风亮节,虚心向上。字体龙飞凤舞,潇洒遒劲。马经理不是门外汉,他的评论和夸赞都很中 肯,还指出了不足之处,郑副市长不能不对他刮 目相看。不知马经理是不是有备而来,他欣赏过这幅 画后,当即表示花两万元买回去,放大后镶嵌在 总台大厅里。郑副市长一怔,心想:前天我在红尘宾馆, 看见总台大厅里挂着一幅迎宾松,马经理为何还 要再花钱买?,未等发问,马经理就向郑副市长作解释:那 幅迎宾松档次太低,有伤大雅,昨天他下令撤了。 改革年代要有创新意识,许多宾馆落俗挂这个, 他们则挂幅迎宾竹,新颖雅致,别具一格。郑副市长放下画笔,洗净手,来到客厅。马 经理随后跟到客厅,说
13、是这幅画要定了,嫌价格 低可再加钱。郑副市长笑笑说:“人贵有自知之 明,我的画不值那么多,只收2 000元,我多一文 也不要。业余创作嘛,又不专职搞这个。你先回 去,我正儿八经画一幅迎宾竹,晚几天给你们送 去。”,马经理走后,妻子淑芬买菜回来。郑副市长 乐呵呵地迎上去,叫淑芬给他炒几道好菜。淑芬 见他一脸喜气,问:“有客人用饭?”郑副市长笑道:“客人走了,就咱俩,小饮 几杯酒,庆贺第一次获得润笔费。”淑芬先是一怔,问明事情经过后,微笑道: “老郑,的确该给你炒几道好菜,你的墨宝的确 够水平。不瞒你说,前不久省里举办书画赛,聘 请十几位专家学者任评委,我从你的作品中挑了 最好的一幅竹图,化名给他
14、们寄去。昨天,我打 电话询问,评委们用无计名投票的方式对150幅参 赛作品打分排名次,结果你的那幅”,淑芬稍一停顿,郑副市长便接过话茬儿: “不是自吹自擂,我的作品肯定名列前茅,至少 也在前三名。我是专门研究画竹的,不怕千招 会,就怕一招精。”淑芬长叹一口气,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 “评委们给每幅作品逐一打分,结果你的作品排 名109位,108将里没有你。”“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郑副市长一脸 惊疑再三摇头。,淑芬语音不高,却声声入耳:“实话告诉 你,前不久,我特意拿你的一幅墨宝到书画市场 去试价,有给5元的,有给10元的,最高的一个给 20元,这才是真实的价格真实的你!你以为2 000 元出
15、售是物有所值,是你应得的报酬?其实你出 售的不是才华和艺术,而是官衔和权力!”郑副市长脸色通红,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点 燃一支烟,一口连着一口地抽起来。淑芬瞥了他一眼,转身到厨房炒菜去了。不 一会儿,淑芬炒了几道菜,又取出一瓶酒,放到 餐桌上,招呼郑副市长用餐。,郑副市长慢腾腾地来到餐桌前坐下,发现几 道菜都是他最爱吃的,不禁叹息一句:“唉,可 惜无喜可贺!”淑芬朝他点头一笑:“人如其竹,高风亮 节,闻过则改,还有比这更值得庆贺的喜事吗? 来,我陪你喝几杯。饭后你趁酒兴再去画竹,陶 冶性情自娱吧。”郑副市长点点头,眉毛往上扬了几下,说: “我想通了,还是你做的菜最干净,吃得心安理 得,不生病。”
16、,第二天,郑副市长给马经理挂了个电话,谢 绝了他买画的要求。从对方说话的语气上听出, 马经理显然很吃惊,说是嫌价钱低可再加钱。几天后,淑芬告诉老郑:“我打探过了,红 尘宾馆撤下的那幅迎宾松,是赵副市长画的,上 个月赵副市长已退居二线。”老郑听后,自然几 多感慨。半年后,郑副市长在家中无意间翻到一个获 奖证书,打开一看,他的“百竹图”在省里举办 的书画赛中获得二等奖呢。 (选自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 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现场答案】这篇小说通过叙述郑副市长面对马经理求 画,后经妻子提醒而拒绝的故事,表现了当今时 代领导干部
17、能够廉洁自律、闻过即改的可贵品质。 理由是:小说是以郑副市长为中心人物,组织情 节,从而表现主题的。 【评分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能力。小说 主题具有多义性。该答案能从一个角度较准确地 认识主题,但在探究题最关键的环节多角度 阐述理由上却过于简单,不够充足,故判为3分。,【正确答案】示例:我认为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一个成功者 (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 支持和帮助。 首先,人物关系上,主人公是郑副市长的妻子淑 芬,郑副市长的洁身自好,知错能改,都是为了 从侧面烘托淑芬的形象,从而表现主题。 其次,情节安排上,小说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 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
18、小说的 重点是妻子淑芬“买菜回来”怎样做丈夫的思想 工作。最后,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更体现了淑芬 思想工作的成效。,答题要点:小说主题归纳正确2分,恰当结合文本 作探究性或深刻性分析4分。主题理解参考:一 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 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主要人物理解为副市长 和淑芬)领导者要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更要 警惕手法隐蔽而多样的拍马、行贿等不良不法行 为,同时要勇于接受批评,闻过即改。(主要人 物理解为副市长)领导者的亲属,对领导的工 作既要支持和帮助,更要勇于监督,对其错误要 敢于批评等。(主要人物理解为淑芬),【增分提示】无论是小说主题的探究还是其他方面的探 究,都
19、带有综合性、多层次性。故都要从人物、 情节、环境以及表现人物的手法等角度探究。,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核心提示:和谐的亲情变奏曲 提 琴 保琼斯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 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 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 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 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 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 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 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
20、,在爱塞克斯大街 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正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 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 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 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 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 “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 叫花子的,卡尔。”“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 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 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 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哦,迈克!”母亲很吃惊。“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
21、。”父亲说道。“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 “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 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 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 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 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 方。,“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 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 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 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 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 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 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
22、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 尔。”,“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 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 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 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 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 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我告诉他确实有。,“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 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 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 望那把小提琴的。”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 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在我离
23、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 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 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 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 琴呀。”我说。“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 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 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 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 尔恩格勒的女儿?”“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 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 房间去了。,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 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
24、眼。“琴呢?”她问道,一 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 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 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 家。”,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 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 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 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 爸?”“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 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1.小说第自然段:“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答案 (1)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
25、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2)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3)“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考点滚动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核心提示:沉重的国民性思考事故之后 韩少功有个村子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 个帮手,架设电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 一声,双双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 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 所有人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 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供
26、电公司,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 不打算进村了。村民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地 要连车带人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如果不是村 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总经理只是不想惹麻烦,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 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形势全面恶化,使他陷 入了有口难辩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地要求供电 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一齐砸过来。 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 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 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200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 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 家各赔12万。,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出现,
27、连声说自己来迟了, 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 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 但这算什么调解?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 一结果出人意料。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 但是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 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 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但事实究竟是事实”我支吾着。,. .,. .,“事实是,现在的三家都有了活路,有什 么不好?”“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太”“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 血,不过是九牛一毛,更不过是酒楼里少埋了几 次单,麻将桌上少点了几个炮儿。你还不知道他
28、 们?”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道法制的重要,但眼 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村民们心目 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 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 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 .,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 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 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 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 案。但村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 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 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 掏“银子”。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
29、,但三个贫困家 庭(受害者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 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生活,又不能不说 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能说什么呢。,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 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 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啊!老人 还由他们养,妻子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 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 同外出打工差不多。”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给供电 公司打工去!上吊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 条大河不是?”东一句,西一句,
30、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 (选自中外期刊文萃,有删改),2.解释下列句子中三个加点的“事实”在文中的含义。“但事实究竟是事实”我支吾着。“事实是,现在的三家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第 个“事实”和第 个“事实”含义相同,都是指 。第 个“事实”与其他两个含义不同,是指 。,解析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题中的三个“事实” 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这是由说话人对问题的认 识角度决定的。“我”是从法制的角度即客观的 角度看真相,而“乡长”是从现实功利的角度看 结果。 答案 事故不可改变的真相(或“该承担责 任的不是供电公司,而应是那个肇事者”)事 故处理的实际结果(或“供电公司承担事故责任 的实际结果”)
31、,3.村民们心中自有的那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是什么?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解析 “潜规则”的内容暗含在以“乡长”为代表的村民们的立身行事中,暗含在他们对“事故”的具体处理过程中,而这一切正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即对现实生活中“法外有法”的无奈和对村民的无知与麻木的批判。文中“事故”的真相、村民的做法、最后的结果、“我”的认识以及“乡长”的结论都对本题的答案要点做出了暗示。,答案 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必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受害者两家和肇事者一家都是贫困家庭,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更同情弱者,比如考虑到供电公
32、司和肇事者的赔偿能力,认为供电公司应该当替罪羊。(答出大意即可),4.“乡长”是小说中唯一用较多笔墨表现的人物形象。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形象?解析 文中主要采用叙述性语言和对话描写来塑造“乡长”的形象。他的“迟到”的出场看似无意却是有心,在他为“总经理”压惊和与“总经理”的联谊背后,在他与“我”的那一番推心置腹而又“理直气壮”的对话中,隐含着的是更多的内容。,答案 “乡长”是生活中尤其是社会底层“权” 的代表形象,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 面,他关心百姓疾苦,用混淆视听的方法保全了 三个濒临毁灭的家庭;另一方面,他又是假案的 操纵者,无视事实和法律。这是一个貌似正 义,其实邪恶的人物形象,与
33、建设真正的法制社 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 (答出大意即可。),5.从情节的发展上看,故事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时就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四段文字。试就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作一些探究。()解析 就情节发展看,没有后四段文字,故事本身仍然是完整的,也能给人以较深的启示。但有了这四段文字,我们发现,作者把笔触伸向了国民精神的深层,把“事故”典型化、普遍化、社会化、灵魂化了。,答案 这四段文字可以看成是故事的尾声,同 时也是对小说主题的深化,对全篇具有画龙点睛 的作用。如果说在对“事故”本身的处理中村 民们出卖了淳朴是出于某种“无奈”,那么村民 们对“事故”结
34、局的羡慕心理则完全是出于灵魂 的猥琐,是一个沉痛的民族悲剧。神圣的法 律,终为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 所替代。“真的这样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民族 病态心理的无奈和痛心。(言之成理即可。),考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核心提示:墙的背后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 墙 立 夏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有一堵墙,和一个名 叫婉的女人。一个寻常的午后,我骑车去往紫竹巷。这个 古老的街巷,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岁月。住过的房子如今变成了挂满饰物的店铺,只 有那堵老墙,斑驳着青苔的印记,一如往日的清 幽。,我发现在这个初秋我突然变得善感,很多记 忆如陈年老酒的熏香令人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 我
35、仿佛又看见婉坐在落日余晖中的剪影,听见她 在那儿柔声叫:“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我记不起当时她多大年纪,我叫她婉嬷嬷。 她独自带着一双儿女住在我家隔壁,儿子上高 中,女儿略小些。婉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 补家用。每天黄昏时分,她便搬出竹椅坐在门 口,边织毛衣边等着她的两个孩子放学,一年四 季从不间断。,我曾经听见过街坊四邻在议论婉的来历。这个 街巷没有隐私,大家都乐于打听别人的故事,而一 个女人孤身带着两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十 分感兴趣的话题。但婉似乎将她过往的一切都化成了一片云烟, 让风吹散得无影无踪,所有的人最终都无从得知她 的过去。在我的记忆中,婉穿着清雅,头发随
36、意挽成一 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她跟紫竹巷所有的女人 都不一样。现在想来,她身上确实有一种别样的韵 味让童年的我十分着迷。,她终究和别人不大一样,有时候街坊聚在一 起议论:“没见过这样的娘,伢儿去上学,看她 那个紧张样儿,一天到晚说什么别顺着墙根走呀。 不靠墙走,难道让他们走在马路中央?”“是呀是呀,那天我的伢儿在墙边走,她也 神经兮兮地来说这话。”“我看这女人,脑子有点搞不清。”隔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她和墙的故事。而 那时候的我,只知道一跑到那堵老墙边玩,她便 会放下手里的毛活,过来拉我:“小囡乖,不要 在墙边玩哦。”她眼里突然流露出来的关切和惊 慌,就像妈妈看到我摔跤时的眼神,让幼年的我
37、 无比地依恋。,那个天空暗沉的雨天,婉迈着小碎步跑到古 墙边,水花在她的脚下叭嗒叭嗒四处飞溅。她对 着那个贴着墙根行走的路人喊:“别顺着墙根 走!”她的手伸出去,像是要拉回一个迷路的孩 子。路人惊惧地退后,甩开了她的手,婉趔趄倒 地。那天,我看到一个令我陌生的婉,她坐在雨 巷的水洼里,无所顾忌,像一个孩子般肆意地哭 泣。我听见妈妈叹息着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 的委屈都哭尽喽。”,那天婉的眼泪打湿了整个小巷,打湿了所有 人的心。其实,婉的故事并不复杂,在一个战火蔓延 的年代,一户寻常人家在枪炮的间隙中东躲西 藏,却终究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一堵在轰炸声 中坍塌的墙壁,那堵沉重的墙,最终埋葬了婉曾
38、经引以为豪的一切她的丈夫、她幼小的儿子 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 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 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战争,一个多么遥远的故事。为什么我从来 没有感觉战争可以离我们那么近?为什么这个宁 静的午后让我感觉如此忧伤?“后来呢?”我望着面前这个女子。“后来她收留了我和哥哥,再后来我们就搬 到了紫竹巷。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妈让 我走之前来跟你告别一声。妈一直都记得你,说 你小时候是个很乖巧的娃娃。”从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紫竹巷,看看那 堵老墙,看看那条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童年岁月的 古老街巷。现在这个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甚至很
39、难看 到一堵真正的墙了。,6.当婉被陌生人“甩”倒哭泣时,我听见妈妈叹息着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这句话中的“一辈子的委屈”指什么?解析 “一辈子的委屈”既指婉不幸的人生遭遇,又指她受到的伤害。答案 (1)指婉被“墙”(战争)夺走了她引以为豪的丈夫、幼子和全部的生活希望。(2)指她的善良举动不被人理解,她被人伤害。,7.小说主要写的是名叫婉的女人,为什么以“墙”为题?()解析 该题颇有探究意味,应从多角度理解: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对主题的暗示作用。 答案 (1)“墙”是构成小说的线索。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墙,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墙”有密切关系。“墙”把文中所有的人和事都连接了
40、起来。(2)暗示社会环境,是“墙”(战争)造成了婉家破人亡。她和紫竹巷的人们之间好像也有一道无形的墙,“墙”造成了婉的悲剧。,8.说说画线段落“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在文中的作用。解析 该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既要分析其自身的作用,又要分析在抒发人物情感及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 环境描写,描写眼前生活环境的安静和平,生活幸福美好,和婉生活的战争环境形成 对照,表现战争的残酷,表达“我”对婉不幸遭遇的同情。,9.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文本探究小说主人公婉的形象特点。()解析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探究题,同平时的人物
41、形象分析概括无多大区别,只是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答案 (1)命运悲苦:战争夺取了她的丈夫、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靠她一个女人抚养两个孩子,紫竹巷的人又不理解她。(2)聪明勤劳: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3)清雅善良: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收留了两个孩子,对他们特别好,她怕紫竹巷的人像她一样受到伤害,总是嘱咐每个在墙边走的人。,技法总结小说探究题的探究点多种多样。不同的探究 点,有不同的探究思路和答题要求。1.探究人物(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提出观点。选准探究角度(情节、主题)。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 主人公的依据。(2)探究人物
42、的身份、性格和心理。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结合文中相关的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 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2.探究情节及结构(1)探究情节。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的安排及文章的主 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2)探究结构。表明观点。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分 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3.探究主旨(1)表明观点。(2)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及人物间关系、情 节安排与社会环境来分析小说主旨。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1)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2)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3)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 景分析归纳。,5.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1)表明观点。(2)到文本中寻找证明观点的依据并围绕观点 加以阐述。(3)有时既需要联系文本,又需要联系社会背 景,寻找答题的角度。,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