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照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要 字号 : 小 中 大 前 言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 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 “十一五” 时期是 我市抓住机遇, 应对挑 战, 站在新起点, 实现 新发展的关 键时期。 编制实施 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对于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日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充分展现 “美丽富强、 文明开放” 新日照的崭新形象, 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 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立足我市 实际进行编制的, 突出贯彻
2、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是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全市人民共同 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一五” 规划纲要 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的、 指导性的。 要利用各种媒体,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 纲要 。 要通过制定年度计划、 专项规划等, 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和行政等手 段, 动员全社会力量, 认真组织实施规划, 努力实现 纲要 确定的各项奋斗目 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回顾总结 “十五” 时期, 是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一系列指示 精神, 积极探索和实践 “港口立市、 工业强市 、 科教兴市、 生态建市 ” 战略并取 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 是积
3、极探索和实践跨越发展之路,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社会出现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 是积极探索和实践发挥优势, 大力发展特 色经济, 并大见成效的重要时期; 是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发展模 式,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地位空前提高的重要时期。 五年来, 全市人民不断解放 思想, 干事创业, 克难 奋进, 奋发有为, 顺利 完成了 “十五” 计划,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五”以来,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4 年实现生 产总值352.25 亿元, 提前一年实现 “十五” 计划的预期目标。2005 年实现生产 总值426.5 亿元,年均增长 15.2%,
4、高于全省 2 个百分点。人均GDP 达到15829 元,比2000 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36.08 亿元,年均增长 40%。 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 86.42 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4.75 亿元, 同口径年 均增长23.1%。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例由 2000 年的26:36:38 调整到 2005 年的 16:47.9:36.1 。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 37 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 54% ,水产、茶 叶、畜牧、果蔬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钢铁、 能源、 浆纸、 化 工、 机械、 粮油等临港 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273 亿元,
5、 占规 模 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 52%。 机械制造、 食 品加工、 纺织服装、 建 材等优势产业 不断壮大。 销售收入超过 10 亿元的企业达到 9 家, 超过50 亿元的2 家。 以港口 物流、 旅游、 会展、 房 地产等为特色的服务业日益繁荣, 商贸流通、 餐饮娱乐等 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2005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5.1 亿元,年均增长 14.9%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 8421 万吨,集装箱运量达到 21.36 万标箱。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五年累计完成投 资717.6 亿元, 年均增长 29%。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完成 70
6、亿元, 是 “九 五”期间的9.7 倍,25 万吨级矿石码头、木片码头、集装箱码头等相继建成投 产。 交通、 通信、 电力 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482.2 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39.6 公里。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数达 125.36 万户。电 力装机容量达86 万千瓦。日百新玛特购物广场、利群购物广场等一批商贸设施 相继改造和建成营业。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开工建设了日照水库、 青 峰岭水库等4 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78.5 万亩。 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 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乡及乡以上企业改制 面达到 98% 。直
7、接融资取得突破,1 家企业成功上市。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粮棉流 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投资、财税、住房、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 接轨青岛、 融入半岛城群工作不断深入。 对外交流与贸易继续扩大, 开通对韩海 上航线,与国外4 个城市新建友城关系,与 129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2005 年进出口总值达到 25.47 亿美元, 年均增长 35.5%。 五年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6.15 亿美元。 生态市建设开创新局面。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循 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 大气质量一直保持在优良水平, 近岸
8、海域水质保持国家一类标准。 先后被批准为 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全省首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71.5% , 城市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76%,森林覆盖率 达到31.6% 。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教兴市” 战略深入实施,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7.9%,提高2.9 个百分点。“普九”水平不断提升, 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 达到 8.3 年。 大学科技园迅速崛起, 高等 学校发展到7 所, 在校生达到 5 万人。 文化精品不断
9、涌现。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 件得到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推行。争取国家批复设立岚山区。 连续被国家授予 “全国双拥模范城” 荣誉称号。 连续五年被省委、 省政府授予人 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等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82。广电新闻、史 志档案、气象地震、妇幼老龄等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05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9809 元, 年均增长 8.6% ;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123 元, 年均增长 7.7%。城 市人均住房面积和农村 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 22.56 平方米和30.1 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到19 平方米。 社会保障
10、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市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农村特困群众得到有效救助。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 14.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3.5%以内。 城市形象实现新提升。成功入围全国 40 个“魅力城市”评选,荣膺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 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山东省人居环境奖,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顺利通过 技术核查。 建成了世帆赛基地和灯塔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 成功承办欧洲级帆船 锦标赛、世界帆板精英赛和全国乒乓球锦 标赛等体育赛事和第 10 届金凤凰电影 奖颁奖典礼, 获得2006 年470 级世界帆船锦标赛和 2007 年首届中国水上运动会 等赛事的承办权, 精心组织了三届茶博会、 房博会
11、。 一系列的重大体育赛事和文 化、经贸活动,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对外形象。 “十五” 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 “十五” 期间 取得的巨大成就, 是全市人民认真 贯彻中央和省一系列方针政策, 抢抓机遇, 团结奋斗, 开拓进取的结果。 五年来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牢牢抓住发展 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的 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省 委、 省政府 “一二三四五六” 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 要务, 确立了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 在任何情况、 任何时候下都坚持抢抓机遇加 快发展不动摇, 靠发展解决问题
12、, 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巩固发展了全市的大 好局面。 二是必须坚持发挥优势, 努力做好结合文章。 始终坚持从日照实际出发, 创造性 地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 充分发挥港口、 区位、 生态环境三大优势, 认真实施 “港口立市、 工业强市、 科教兴市、 生态建市” 四大战略, 大力培育港口经济和 旅游、 大学、 房地产、 体育等特色经济, 努力把自然环境优势转化 成发展优势和 竞争优势,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以市场化改 革为主题, 设立政府创新奖, 广泛开展政府工作创新活动。 坚持 “凡是能交给市 场去办的事情, 政府决不包揽; 凡是
13、能用经济手段解决的问题, 决不用行政手段; 凡是能够花钱直接办的事情, 决不拿钱 养人 去办” , 先后探索出 “用直补方 式运作经济适用房政策” 、 “用市场化的手段 建设管理城市” 等一系列举措, 使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四是必须坚持一心为民、 真抓实干, 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 始 终把 “执政为民”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实施 “为民办实 事” 工程, 努力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 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说干就干、 一抓到底,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和支持。 五是必须坚持用心把握、
14、用心工作, 创造良好 的发展环境。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舆论导向和工作导向, 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想发展、 谋发展、 促发展 上来, 努力做到既加快发展, 又保持稳定。 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文明 高效的投资环境、 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 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绿色可持续的生 态环境,使日照 的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二、环境展望 综合分析我市的环境和基础条件, “十一五” 及今后一个时期, 日照市既面临加 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还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的考验。 (一)战略机遇。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 人均 GDP 由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 经济发展将处于加 速阶
15、段。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均 GDP 将超过3000 美元,将是我市工业 化、 城镇化步伐加快, 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 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 世界经济正走向较快发展的轨道, 和平、 发展、 合作 仍是国际形 势的主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 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生产 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 国内政治安定、 社会和谐,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省委、 省政府 围绕建设 “大而强、 富而
16、美” 的社会主义新山东, 加快建设半岛城市群、 半岛制 造业基地和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 为全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这些 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我市分析, “十五” 以来, 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 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的 稳定性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临港产业已经搭起框架; 港路、 区位和生态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特色经济不断壮大; 经济发展的环境不 断优化, 全市上下凝心聚力、 加快发展的氛围业已形成, 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 基础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搭起了新的平台, 站在了新的起 点。 展望未来一个时期, 我市已经具备了加
17、快发展的经济基础、 市场潜力和体制 环境, 将是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期, 对外开放格局的全面拓展期, 经济增长方式 的加快转变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内涵提升期,赶超全省平均水平的历史转折期, 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二)竞争和挑战。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一是国际国内竞争压力加 大。 我国加入WTO 过渡期结束后, 在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同时, 也面临着更苛 刻的规则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尤其是我市产业结构层次还不高, 产业竞争力 还不强, 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周边城市你追我赶、 快速发展的势头强劲, 我市 将面临着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 二是我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
18、比较突出, 县域经 济发展滞后; 资本市场发育迟缓,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人才总量小、 结构不合理,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力量薄弱; 经济国际 化程度不高, 对外开放有待进一步 加强; 城市化水平不高, “城中村” 改造的任 务艰巨。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繁 重。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 快, 就业压力增大; “ 三农” 问题比较突出, 社会保障能力比较脆弱;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维护稳定任务依然艰巨。 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内外形势, 如果应对得当, 就能化挑战为机遇。 我们既 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更要有必胜的 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
19、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同心同德, 凝心聚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二章 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 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 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 着力抓好改革创新和结构调 整两个关键, 深入实施港口立市、 工业强市、 科教兴市、 生态建市战略, 加快工 业化、 城市化、 市场化、 国际化进程, 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赶超全省平 均水平,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根据市十次党
20、代会确定的跨越发展的目标思路, “十一五” 及今后一个 时期的总 体任务是,努力实现“一个赶超、两个提前”,即人均 GDP 赶超全省平均水平; 在全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020 年在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积 极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则,“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 2010 年,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910 亿元, 年均增长 15%。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2500 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9.7 亿元,年均增长 15%。三 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9:53:3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达到245 亿元, 年均增长 15%。
21、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 制在104% 。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 循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万元GDP 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80%。生 态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率提高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 35%。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0%。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投资、 财税、 卫生、 社会保障、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取得 突破性进展, 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显著 增强,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
22、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 20%。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0%。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城市化水平达到 50% 。 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发展环 境更加优化, 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深化, 农村公共事业建 设得到加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加快, 初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 农村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储蓄大 幅增长, 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4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800 元,年均分别增长 7%左右。各项
23、社会事业 进一步发展,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 年以上,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病床数超过 13 人和23 张,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8。 社会和谐程度继续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流转,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 增加,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 2 万人,城镇每年新增就业 3.85 万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慈善 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和精 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 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日照建设取得新进展。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 2020 年
24、,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3000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 到97000 元左右,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经 济体系, 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 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充分 展现“美丽富强、文明开放”现代化新日照的崭新形象。 三、指导方针 实现“十一五”任务目标,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坚持跨越发展不动 摇。 发展是硬道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精会神抓好发 展这个第一要务, 始终保持加快发展、 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不断丰富发展内涵,更新发展理念,创
25、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 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按照 “优化提高第一产业, 突出发展第二产业, 繁 荣发展第三产业” 的思路, 对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突出发展临港大工业, 形成一批优势企业、 名牌产品, 提 高工业整体竞争力; 大力发展服务业, 突出发展特色经济, 促进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 合理引导产业布局, 调整优 化城镇结构。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
26、 度, 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 加快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县乡竞相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 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 点,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全面推 进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 着力培植发展的新优势。 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 放,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不断扩大开放领域, 继续 优化投资环境, 千方百计引进项目、 资金、 技术, 膨胀经济规模, 扩大经济总量。 坚持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
27、生活水平。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搞建设, 促进充分就业, 增加 居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 发展社会事业, 实现社会公平。 高度重视解决人民内 部矛盾,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 “富裕日照、 文明日照、 平安日照、 生态日照” 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要求, 加大各级政 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培育壮大县域经济, 搞好 乡村规划建设, 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 乡的长效机制,
28、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结 构调整为主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村经 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 在提高单产、 稳定总产的前提下, 以 发展优质、 高产、 高效 、 生态、 安全农业为核 心, 按照 “调优、 调特 、 调强” 的 工作思路, 合理安排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 围绕我市的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各 类经济作物, 重点发展茶叶、 桑蚕、 瓜菜、 黄 烟、 药材、 花卉等优势 农产品, 提 高茶叶、
29、 蚕丝和瓜菜加工基地在全省、 全国的影响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形成淮北 最大的绿茶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蚕丝生产基地。 二是做大做强畜牧业。 加快发展肉牛、 肉羊和奶业, 稳定食粮的, 积极发展食草的, 大力发展奶业, 乳制品和肉制 品年加工能力均达到 10 万吨,牛存栏量达到 14 万头,特种动物存栏量达 30 万 头,肉鸡肉鸭存栏量达到 1200 万只。改良畜禽品种,扩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 经营和规模化养殖, 提高畜牧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改良率达到 70% 以上。 三 是巩固提高水产业。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严格控制近海捕捞, 积极发展海水增 养殖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搞好日照中心渔港和岚山
30、渔港扩建工程建设。到 2010 年, 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 100 万平方米, 捕捞产量达到 50 万吨。 全市 实现渔业产值达到 70 亿元,年均增长12%。四是加快发展林果业。坚持经济效 益、 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 益相统一, 着力扩大名 、 特、 优、 稀 、 新品种 和加工专用 果品生产, 重点建设鲜果、 板栗生产基地; 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 优质林果苗木基地。到 2010 年,林牧渔业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60% 以上,农 业良种普及率达到 95%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 60%。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鼓励龙头企 业通过资产
31、重组、 资本运营、 兼并联合等方式迅速膨胀规模, 提高管理水平和技 术装备水平,培育 40 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二是支持和引 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专业协会的发展 ,为农户提供承贷承还、贷款担保、 技术信息等各类服务, 充分发挥它们在开拓市场、 行业自律、 保护行业权益等方 面的作用, 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强化品牌意识, 加大对特 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 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识制度, 做大做强名牌产品。 四是加 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 大力发展无公害、 绿 色、有机食品,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 巩固农村税费
32、改革成果,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加大粮食 直接补贴、 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 控制农资价格上涨。 走通过减少农 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加快 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 信 息提供和服务管理, 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工 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 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加快征 地制度改革,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积极推进 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 加大政策性金
33、融支农力度, 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 探 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 由自然人或企业 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培育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增强村级集体 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十一五” 期间, 要按 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把县域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分类指导, 加大扶持力度, 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济结构明显优 化,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到 2010 年,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 10 个百分点,力争有 12 个区县跨入全省30 强。 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县支柱产业。
34、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 产业, 是推动经济迅速崛起的关键所 在。 要发挥优势, 科学定位, 积极发展城市 辐射型、 临港工业型、 资源加工型、 主导企业带动型工业。 坚持以膨胀规模、 优 化结构、 提高效益为主攻方向,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 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 搞好机械、 食品、 建材 、 轻纺等传统产业的改造,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 特殊 地质资源条件、 区域经济联系和分工为依据, 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三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 一批重点民营企
35、业,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是积极 发展镇域经济。 激励和扶 持优势突出的乡镇率先发展,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强园区建设。坚持集约化发展,突出园区建设,培植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山东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要以推进技术进步为出发点, 采取引进、 消化、 吸 收和自主开发等形式, 努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 推动高新 技术产业化, 避免引进一般工业尤其是三类工业进园。 山东岚山经济开发区, 要 突出抓好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特别要把技术密集、 产业关联度高的钢铁、 石 油化工等大项目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结合产业基地培植,完善配套产业体系。 山东莒县工 业园区,
36、 要 以建材、 塑料、 食品、 服装产业为重点, 扩大 规模, 加强 产业集聚。山东五莲工业园区,要重点发展农用车、汽车配件和纺织服装产业, 并努力向产业链的高端产品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要坚持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依托产业支撑, 引导企业向 城镇工业区集中, 人口向城镇集中, 提高规模效益。 依托区位优势, 在重要工业 区、 交通枢纽、 旅游开发和商品集散地,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垃 圾等环境污染问题, 重点发展两城、 涛雒、 巨峰、 夏庄、 招贤、 东莞、 潮河、 街 头、 于里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中心镇。 到 2010 年, 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 36万人。 完善县
37、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城乡统筹的财政和公共服务制度。 进一步改革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快推进 “乡 财乡用县管” 改革, 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 逐步为农村提供城乡统筹公 平的教育、 卫生、 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二是抓好区县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莒 县县城和五莲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市区到莒县、 五莲以及两县之间的 快速通道, 打造 “半小时经济圈” 。 建成五莲县和岚山区污水处理厂, 建成莒县、 五莲县和岚山区生活垃圾无害化中心。 三是优化生产力布局。 区县工业要与临港 工 业融为一体, 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主动承接重大项目
38、, 积极参与市场分工, 大 力发展与钢铁、 浆纸、 液体化工等临港大工业相配套的产业, 拓宽临港工业发展 空间,使县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带动区县跨越发展。 (三)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进一步改善农村 生产、 生活条件, 完善 基层民主制度, 使全市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环境更加优美、 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健全。 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对农田水利、 农村道路、 教育卫生、 文化娱乐 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搞好五莲县长城岭水库、 石亩子水库和莒县小仕阳水库、 岚山区巨
39、峰水库等中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全面提高水库防洪蓄 水能力; 搞好沭河、 傅疃河及绣针河等河道的综合治理, 进一步提高河道防洪标 准,保证防洪安全。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 2010 年, 全部解决市域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通柏油路、 通有线 电视、 通无线通信, 农村学校无危房, 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的目 标。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按照社区建设模式, 编制乡村建设总体规 划, 建立多元化的 资金投入机制, 确保规划稳步实施。 支持城市内和城郊农村加快旧村改造, 集约 利用土地, 以城镇新城区建设带动农
40、村发展, 走新农村建设多元化发展道路。 到 2010 年, 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30%以上农村建成环境 友好、 生活富庶、 舒适的生态村。 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 在各乡镇建设标 准化文化中心, 村村建设文化大院, 倡导健康、 文明、 科学的生活方式, 创造农 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到 2010年,全市85%的乡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的标准。 加强农村民主管理。 推进村务公开, 发展基层民主, 完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制度,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选举权、 知情权、 参与权、 监督权。 加强农村法制建 设, 扎实推进农村管理法
41、制化和规范化。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法律 素质,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发展工业 深入实施 “工业强市” 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 着力抓好 “三 个一批”,依托重大项目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集中打造六大产业基地, 改造提升优势产业,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到 2010 年,工业增加值达到 427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 1500 亿元。争取年销售收入过 100 亿元的企 业3 家。 (一)着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 按照 “大项目 产业链 产业基地” 的发展方向, 依托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集团, 高水平规划各类工业园区, 搞好产业布局和产业
42、配套, 加大资金集约投入, 增强 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引进跨国集团,集中力量规划建设钢铁、化工、能源、 浆纸、粮油加工、机械制造六大产业基地。 钢铁基地。 立足优良深水大港的优势和国家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 加快日钢 250 万吨/年热轧带钢工程项目建设,联合济钢、莱钢等企业组建大型钢铁生产 联合体, 建设日照钢铁基地, 积极争引跨国 集团投资参与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钢 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 着力推进钢铁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高 级热轧薄 (卷) 板、 冷 轧薄板、 宽厚板 (含船 板) 、H 型钢等系列产 品。 加快推 进莒县钛不锈钢项目的建设。到 2010 年,钢产量达
43、到 800 万吨,成为全国重要 的钢铁生产基地。 化工基地。石油炼制,大力推进 900 万立方米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和 1000 万吨 原油加工项目的实施进度, 积极培植岚桥沥青、 源丰沥青等骨干企业, 采用先进 技术, 加快提升汽油、 煤油、 柴油、 润滑油、 石蜡、 沥青等主导产品的加工能力, 到2010 年, 石油炼制能力达到 1500 万吨。 精细化工, 采用高新技术和工艺设备, 重点发展塑料、橡胶轮胎、褐藻酸钠、甘露醇、碘、柠檬酸、胶乳等优势产品, 到2010 年,精细化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45 亿元。 能源基地。 加快电源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华能日照电厂二期工程, 新增电力装机 容量2
44、60 万千瓦, 积极推进岚山超超临界电厂建设进度, 新增电力装机容量 466 万千瓦。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完善提高 500 千伏电网主网架建设, 加强220 千伏送电网和110 千伏高压配电网建设。 规划建设5 座220 千伏变电站, 9 座110 千伏变电站, 逐步建成以华能日照电厂、 岚山超 超临界电厂和 500 千伏 日照站为主的供电源, 以 220 千伏为骨干的送电网架,110 千伏为主要配电网的 现代化电力网络。 浆纸基地。 加快技术升级和装备改造, 大力扩张原料木浆的生产能力。 重点推进 森博100 万吨阔叶木漂白硫酸盐商品浆、和林浆纸项目的建设。优化纸品结构, 突出发展白卡纸
45、、 箱板纸、 特种纸板、 高档文化用纸等主导产品。 积极发展制浆 造纸配套产业, 鼓励发展高档次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加快建设原料林基地。 到 2010 年,制浆能力达到 150 万吨,造纸能力达到 200 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木 浆生产基地。 粮油加工基地。 依托港口 优势, 培植黄海粮油、 新良油脂、 邦基三维油脂等骨干 企业, 加快推进中纺日照粮油加工及物流仓储项目的实施进度, 快速膨胀大豆的 加工能力与规模,到 2010 年,大豆、花生等油料的加工能力达到 500 万吨,植 物油炼制能力达到 150 万吨, 成为中国北部沿海重要的油脂加工基地。 粮食加工, 改造提升以面粉为主的粮食加工
46、水平。加快制糖业的发展,到 2010 年,形成年 加工40 万吨原糖生产能力。 机械制造基地。 重点发展以汽车、 农用轻型车制造为主导、 发动机及零部件、 电 气设备制造为支撑的机械制造业。全力推进韩国现代集团汽车发动机项目建设, 形成 年产发动机、 汽油滤清器、 汽油泵等汽车配件 250 万台 (套) 的能力; 积极 推进五征与杭州飞碟合作生产汽车项目的实施进度, 规划建设五征轻型车潮河产 业园,形成年产轻型车 10 万台的能力;大力提升山东遨游、五莲顺达、旭日饰 件等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分工、协作和配套能力。积极采用先进设计与工艺技术, 搞好农用运输车生产, 到 2010 年, 农业专用设备制
47、造业实现销售收入 100 亿元。 大力发展电力器材、输配电控制设备等主导产品。到 2010 年,机械制造业实现 销售收入400 亿元。 (二)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围绕骨干企 业和优势产品, 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力度, 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努力壮大企业规模, 加快发展食品加工、 纺织 服装、建材、木制品加工、修造船等优势产业。 食品加工。 重点发展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 水产品加工, 重点培植水产品精深加工、冷藏以及海洋仿生食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到 2010 年, 水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100 亿元。 其他食品制造, 着力发展酿酒、 茶叶加工
48、、 果蔬及畜禽加工等优势产业。到 2010 年,食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200 亿元。 纺织服装。 重点壮大以棉纺印染及精加工和针 (梭) 织服装制造为主体的纺 织服 装加工业。 棉纺印染及加工, 加快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 引进 CAD/CAM 先进生产 技术, 提高设计水平, 重点发展棉纺化纤、 高档地毯、 高档面料、 高档高支纱线、 绗缝抽纱制品等优势产品。 服装制造, 提升针织、 梭织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来料 来样加工业务,全力打造自有服装品牌。到 2010 年,纺织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 50 亿元。 建筑材料。 重点发展以水泥、 石材为主, 轻型建材为辅的建材业。 水泥。 利用临 港优势
49、和石灰石资源,重点培植莒县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鼓励发展日产 2500 吨 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干法水泥比重达到 85%以上,到2010 年,争取建成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810 条;大力推进水泥粉磨生产线建设,争取建成 250 万吨水泥粉磨站34 处, 重点做好东南亚、 南非、 欧洲市场的水泥出口。 石材。 鼓励发展规模化石材加工企业,提升石材加工档次和水平,石材产量达到 1300 万平方米。 轻型建材。 全面禁止实心粘土砖生产、 使用, 积极研究开发新型轻体 建材技术, 充分利用高炉废渣料和粉煤灰, 大力发展节能利废环保型多功能墙体 材料及轻型建材。到 2010 年,建材业实现销售收入 70 亿元。 木制品加工。 重点发展以家具制造为主导的木制品加工业。 加快三木集团等骨干 企业的规模扩 张, 以发展规模化、 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