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成功复台与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郑成功复台与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陈梧桐郑成功驱荷复台,不仅扞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扫荡了荷兰的殖民文化,而且将大量的汉人特别是闽南人迁移入台,促使台湾社会逐步演变成以福建汉族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有力地推动着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郑成功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则又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汉族移民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优势地位,使汉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关键词】郑成功;台湾;汉文化;移民社会;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8014407陈梧桐(1935 ), 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主要研究方向为明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北京100081)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南明的抗清斗争相继陷于失败之际,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师东征,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郑成功的这一历史功绩,对于扞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台湾的开发和建设,鼓舞和支持亚洲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具有重大的意义,史学界已有定评,此不复赘.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郑成功复台对推动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发展及其深远影响,作一简要的评述.从远古时代起,福建的土着居民一直是百越民族的一支闽越人.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发兵攻打闽越,置闽中郡,福建被纳入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汉初年,汉高祖因闽越首领无绪
3、助其夺取天下有功,封他为闽越王,闽越逐渐壮大,成为雄踞东南沿海的一股割据势力.元封元年(前 110 年), 汉武帝发兵击灭闽越,“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il卷 东越列传,并在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设置军事基地,加强对福建的军事控制与统治.闽越的历史遂告中断.汉晋之间,北方汉人开始南下闽中,滞留原地的闽越人日渐汉化,在福建便形成以汉文化为主融合闽越文化的闽文化,而纳入了汉文化的范围.我国的宝岛台湾,是祖国大陆的自然延伸,为华夏古陆的一部分.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早期,台湾海峡和东海的大部分尚未沉降,台湾和大陆还是相连的.距今 5400 年前,海平面上升到郑成功复台与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接近现在的位置
4、,台湾才最后一次被海水隔开,变成了一个岛屿.台湾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即生活在距今 3 万年前的左镇人和生活在距今 1.5 万年前的长滨人,就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是闽越人的一部分.因此,台湾的旧石器文化以及后来的新石器文化,同大陆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都有相似之处,是同根同源,息息相关的.此后,台湾与大陆仍存在密切的联系,三国的吴王和隋朝的炀帝都曾派遣水师到过台湾,并都掠其民数千人而还,但却未见有汉人移居台湾的记载.台湾的居民以土着人口为主逐渐形成为高山族,台湾文化也沿着土着文化的轨迹向前发展,从而与福建文化逐渐拉开了距离.台湾文化与福建文化虽然同属中华文化,但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自
5、唐代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北方长期战乱不休,大量汉族人口不断南迁.及至宋代,原先人口稀少的福建,一跃成为全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 年),福建路已有 1599214 户,3230578 人】 【P 坫.由于“ 土地迫狭,生籍繁夥,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卷89(:),P2210),民间便自发地向外移民.除大批迁往广东,海南,广西及浙江温州之外,也有少数迁至澎湖列岛.方志载称:“澎湖屿在巨浸中,环岛三十六,人多侨寓其上有争讼者,取决于晋江县.“【1卷引泉州方志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澎湖“ 条也说 :“泉人结茅为屋居之.“元代,更有大陆商人到台湾经商,“贸易之货 ,用土珠,玛瑙,金
6、珠,粗碗,处州磁器之属“I51琉球条,).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片板下海.到了明中期,由于福建人口激增,土地不敷耕种,加上朝政腐败,灾荒频发,沿海居民为生存计,纷纷冲破禁令,逃往海岛垦殖,有的甚至渡过海峡,到“地广而腴“, 人口稀少的台湾“ 规鱼盐之利 “.【6】卷.(鸡笼传),脚台湾西部与澎湖相对的北港一带,成为大陆渔民的避风良港.北港海域渔产丰富,一些渔民逐渐定居下来,形成若干个小渔村.随着定居人口的增加,农业也逐渐得到发展.后来,林道乾,林凤,袁进,李忠,颜振泉,郑芝龙等海盗商人,为躲避明朝官府的打击,先后人踞台湾.不少沿海贫民,三五成群地前往依附.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出于掠夺当地资
7、源的需要,也曾招募大陆居民赴台建造城堡,商场,仓库等,或垦荒种植.崇祯初年,熊文灿抚闽,福建大旱,归附明朝的郑芝龙,曾“招饥民数万人 ,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厥田惟上上,秋成所获,倍于中土,其人以衣食之余,纳租郑氏“f7.先后人台的福建移民,陆续把汉文化带到台湾,汉文化开始在台湾落地生根,拓展延伸.不过,在郑成功复台之前,移居台湾的汉族人口数量还不是很多.据施琅后来的上疏所言:“查故明时,原住澎湖百姓 ,有五六千人,原住台湾者,有二三万.“81卷上尽陈所见疏)这是列入户籍的编户,系指汉人.而据 17 世纪中叶荷兰人的调查,荷占时期荷兰统治区内的台湾山地土
8、着人口为 4 万至 6 万,区外则无统计.据此推测,当时台湾全岛的土着人口约为 10 万.t9汉族人口在台湾尚占少数,汉文化的传播也就十分有限.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很早就同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隶属岭南节度使管辖,宋代隶属福建晋江县管辖,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还在澎湖 “作屋二百区,遣将留屯“(卷汪大猷传),.元代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属厦门市).明初一度撤销澎湖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 )重新恢复 ,并派兵驻守.天启四年(1624 年 ),侵占澎湖的荷兰殖民者被明朝军民击败并赶走之后,他们随即入侵台湾南部.不久,西班牙殖民者也侵
9、占台湾北部.此后双方展开火并,崇祯十五年(1642 年),荷兰殖民者击败西班牙殖民者,独占了台湾.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荷兰殖民者以宗教为工具,强制推行殖民化江西社会科学 2009.8教育,“ 其所以教者,敬天( 天主)也,尊上也,忠爱宗国(荷兰)也“.他们派遣传教士到各地传播天主教,并在新港,目加溜湾,萧垅,麻豆,大目降,大杰颠等高山族各社设立教堂,“每逢星期(E1),众皆休息,群集于此,祷福讲经 “,不去教堂听传教士祷福讲经者罚捐鹿皮一张或其他可用的物品.荷兰殖民当局还在上述各社设立小学,“ 每学三十人,课以荷语荷文及新旧约 ,牧师嘉齐宇士又以番语译耶教问答及摩西十诫,以授番童“.这些小学不
10、仅教授荷兰的语言文字,还教以用罗马字母拼写本地“番语“ 的方法,并且使用西欧传统的鹅毛笔,自左至右横书,于是“番人多习罗马字 ,能作书,削鹅管,略尖斜,注墨于中,挥写甚速,凡契券公文均用之“. 【. 】 卷.教育志), 大陆移民大多顽强抵制殖民化教育,荷兰殖民者则限制他们与土着的高山族妇女结婚.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38 年,他们的殖民化教育,又大大地抑制和削弱了汉文化的传播.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从厦门,金门率师东征,经澎湖列岛,登陆台湾.在台湾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经过顽强的斗争,终于在当年十二月迫使荷兰殖民长官在投降书上签字,一举收复了台湾.荷兰在台湾设置的殖民统治机构及其殖民化教育设施,从此
11、被彻底摧毁,这就为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扫除了一大障碍.与此同时,郑成功及其后继者又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汉文化在台湾的迅速传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首先是迁移大量的大陆特别是闽南人口入台,使汉族人口在台湾占据优势.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师东征,首程部队 2.5 万人,二程部队5000 人,入台将士共约 3 万人.后来清廷在大陆沿海实行迁界,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又檄令洪旭,黄廷与郑泰等载诸部家眷过台,并“驰令各处 ,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 ,开辟草莱,相助耕种“【“ 】 (卷 12,). 据说,当年不愿意内迁的沿海居民应召渡台者达数十万.【1】-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但迁台人数之多可想而知.永
12、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 年),郑经又带去“官兵并眷口约有六七千“ 【.】(卷上 尽陈所见)o 后来,他还多次携带官兵,绅士赴台,并有一些福建沿海居民不顾清廷的禁令,渡海赴台.据连横的估计,郑氏治台之时,“郑氏陆师七十有二镇,使镇有千人,则有七万二千,加之以四民,应倍其数.是台湾之民,此时已近二十万“】(卷,户役志,n .移台之汉族人口已超过土着居民,从而使台湾社会逐步演变为以福建汉族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移民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汉族移民超过台湾原住民族的人数,有力地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郑成功复台后,还依照明朝的制度,在台湾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对台湾实行直接
13、的治理.郑成功本是南明隆武政权的臣僚,受封为忠孝伯.隆武政权败亡后,他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抗清,后转隶永历政权,受封为威远伯,漳国公和延平王.大陆的抗清斗争陷于失败后,他誓师东征,为的是在台湾建立抗清基地.把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后,即将大陆的郡县制推行到台湾,着手建立行政机构.他改赤嵌城为承天府,台湾城为安平镇,总称为东都明京,表示将迎永历帝来此“巡狩 “.并“设府一县二“Ho(卷 建国纪)t),在承天府下设立天兴,万年二县,分别管辖北路和南路.还设立三个安抚局,分别管理北路,南路和澎湖.郑成功去世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改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在南t-“路和澎湖仍设安抚司.并按明朝在大陆实行的里甲
14、制,将东宁划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坊置签首,管理民事.东宁之外划为四十三里,里设总理.里下设社,社置乡长.居民“十户为牌,牌有首.十牌为甲,甲有首.十甲为保,保有长,理户籍之事“.】卷(陈永华传 P525).“凡人民之迁徙,职郑成功复台与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业,婚嫁,生死,均报于总理.仲春之月,总理汇报于官,考其善恶,信其赏罚.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严盗贼,而又训之以诗书,申之以礼义,范之以刑法,励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此则郑氏乡治之效也“】 卷.乡治志),.郑氏这套行政机构的设置,既便于整合,调动台湾汉族移民的力量,也利于其经济,教育设施的推行,从而大大加速了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15、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郑成功复台之前,台湾人口稀少,劳动力极为缺乏,经济的开发自然十分有限.郑成功率领数万大军初至台湾,粮食供应就非常困难,“官兵日只二餐,多有病殁“,有时甚至 “食木子充饥“【13JI2).复台之后,郑成功利用自己的军队和福建移民带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加大台湾的开发力度.他没收荷兰殖民当局非法侵占的“王田 “,改为“官田“,租给百姓耕种 ,“耕者皆为官佃,赋仍旧“【.】( 卷.赋志,眦,按上,中,下三等征收租税.同时,实行“寓兵于农 “的政策,令将士“ 按镇分地,按地开荒“,“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而耕“.【】(20,P772)除留下勇卫,侍卫两旅驻守承
16、天府和安平镇外,其余诸镇各按分地,分赴南北屯垦.以“左先锋扎北路新港仔 ,竹堑,以援剿后镇,后口镇,智武镇,英兵镇,虎卫右镇继扎屯垦,以中冲,义武,左冲,前冲,游兵等镇扎南路凤山,观音山屯垦“【 13】s,“ 五军,果毅各镇,赴曾文溪之北,前锋,后劲,左冲各镇赴二层,行溪之南“】 卷建国纪),其余各镇驻扎台南的新营,下营和高雄的左营等地,皆按地开荒,“ 插竹为社,斩茅为屋“ 【 “】(卷“?. 官兵屯垦的土地称为营盘田,每个屯种的士兵都先发给半年的俸银作为屯垦的资金,三年后按土地的肥瘠分为上,中,下三等,征收获物的三分之一作为赋税.后来,郑经嗣位,继续执行这种“寓兵于农“ 的政策,“ 分配诸镇
17、荒地 “.永历十九年(康熙四年,1665 年)二月,侦知清将施琅欲率师出攻澎湖,郑经曾“令洪旭抽各镇屯田者十之三 ,又拨勇卫,侍卫各半旅,共万人“,奔赴前线御敌.五月,施琅舟师遭遇飓风,撤回厦门,六月郑经又“ 令勇卫,侍卫之半旅, 仍归伍.其各镇调拨之三者,仍归屯所耕作“.】 (卷,八月,谘议参军陈永华担任勇卫后,“分诸镇土地,复行屯田之制,于是辟地日广,远及半线“【l0】(卷.赋志,.他“ 还亲历南北二路各社, 劝诸镇开垦,栽种五谷,蓄积粮糗,插蔗煮糖,广备兴贩_,【Il】(卷 l,P227).郑成功还允许各级文武官员及家眷圈占荒地,上报亩数而后开垦,永为己业.普通百姓也可圈占荒地,开具亩数
18、上报承天府,而后垦殖.】 【P 瑚文武官员和百姓耕垦的荒地,都属于私田,其中除一些百姓是自耕自种的小自耕农之外,文武官员和某些富裕的平民则是将土地租给佃农耕作,“自收其租,而纳课于官 “15】(卷佃赋志)“.郑经时,继续鼓励文武官员和百姓私垦荒地.因此,在郑氏治台期间,台湾开始出现一些富甲一方的封建地主,如靖宁王朱术桂入台后,“以竹沪一带土厚泉甘,垦田百数十甲 (1 甲约合11 亩 3 分多),岁人颇丰,有余则散之故旧,不需汤沐之奉“】 卷.佃赋志,呲.陈永华垦殖的参军庄,每年收获的粮食也多达数千石.【】(附陈参军传)这说明大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已被移植到台湾,台湾也就从此跨进了封建社会的门槛.
19、此外,郑氏治台时期,还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仅见于史籍记载的就有 30 余处.台湾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垦田面积比荷占时期增加了两倍多,达到 18454.264 甲(每甲约合 11 亩 3 分多)【l7】(卷 经济志).台湾西部平原的许多新村镇,如彰化,云林,新竹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郑成功还积极向土着的高山族人民传播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当时的高山族大部分尚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知用犁耙口锄之快“,“ 不识钩镰割稻之便利“,“近水湿田,置之无用“. 郑成功采纳户都事杨英的建议,给周边的高山族“每社各发(汉族)农民一名 ,犁耙锄各一副,熟牛一头,使江西社会科学 2009.8教口牛犁耙之法,口口(播植)五谷割获之方,聚教群习“.经过汉族农民的传授,高山族人民“ 见其用力少而取效速,耕种易而收获多“,莫不“ 欣然效尤“,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I1.】(P259 一新港,目加溜湾,萧垅,麻豆等社,逐渐呈现出“知勤稼穑,务蓄积 ,比户殷富 “1(卷中的景象.郑成功复台后,利用台湾靠近祖国大陆,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优势地位,自己又拥有庞大船队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与大陆和海外的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