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藏书楼“重藏轻用”论辨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26688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书楼“重藏轻用”论辨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藏书楼“重藏轻用”论辨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藏书楼“重藏轻用”论辨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藏书楼“重藏轻用”论辨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藏书楼“重藏轻用”论辨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藏书楼“重藏轻用”论辨析Ancient Library of China “collection-oriented concept” is used Analysis成 骥(开封大学图书馆 河南 开封 475004)摘 要“重藏轻用”是国人对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固定认知模式,但这种认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史料文献证明藏书楼“重藏”是实,而说“轻用”则不符史实。我国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深入挖掘藏书楼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与西方图书馆的精华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发展道路。关键词 藏书楼 重藏轻用 校书 四部分类法 借阅中图分类号 G256.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Col

2、lection-oriented concept “ is the people of the Ancient Library of China fixed cognitive model, but the obvious cognitive deficiencies,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prove that Collection House “ Collection oriented “ is real, and that “ Look down on application “ is in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fact

3、s. Building needs of our library collection building dig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 essence of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Western libraries and eventually the formation of ou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ultimate path of development libraries. Key Word Ancient library of china; Collectio

4、n-oriented concept; Emendation book; 4 classification; Lending 一 “重藏轻用”论的缺陷今人提起中国古代藏书楼,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重藏轻用” 。这种带有蔑视甚至是歧视的定性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界的固定认知模式。这种认知由来已久,对我们在藏书楼以及图书馆的研究上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认知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图书馆界普遍认为藏书楼与图书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的区别是“藏书楼的本质是文献的藏 ,图书馆的本质是用 ” 1。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就曾言:“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此近代图书馆学之精神,而亦近代图书馆之

5、所以异于昔日之藏书楼者也。 ” 2这样,中国五千年藏书史就被鲜明地划分为藏书楼阶段和图书馆阶段,并且认为我国从藏书楼到图书馆“是一种取代,而不是演变过渡” 3。由此我国图书馆界也出现了“图书馆是藏与用的矛盾”之学说。但“在许多种外来地词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别” 4。英语、德语以及俄语中的“图书馆”一词,同时也可指藏书楼。本人认为这并不是语法翻译的问题,而是以西方本质主义的研究特点来看,西方图书馆界没有“藏”与“用”的严格区别。西方图书馆学研究认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体现。收藏是图书馆众多职能中的一种,而且是首要的条件,也是图书馆最本质的内容,缺少收藏,图书馆其他职能无

6、从谈起。1975 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图书馆职能的科学会议,会议总结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其中第一条便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5。虽然在我国也有学者承认“收集和保存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特有的基本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 6,但我国图书馆界却普遍把图书馆“藏”的职能从其它职能中剥离出来,直接与其它职能对立起来,从2而引发图书馆“藏用观”的长期争执。 “图书馆是藏与用的矛盾”之学说之所以不能真正反映图书馆的本质,与这种认知误区有莫大关系。所以说“重藏轻用”论首先在理论上是无法解释通的。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重藏轻用”论也是行不通的。藏书楼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理念

7、和价值,但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势侵入,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藏书楼被贴上腐朽落后的标签而倍受激进人士的抨击。以西方图书馆的理念,按照西方图书馆的模式改造藏书楼成了理所应当和必然趋势。但这样做与其说让我们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轻装前进,还不如说是我们在构建新型图书馆的同时,又抛弃了一套完整的文化遗产。藏书楼与图书馆其实就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历史与现实,我们必须为它们之间创造一种链接,没有了这个链接,我国的藏书文化就会中断。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图书馆人会不会说今日图书馆“重纸质化轻数字化”而对今日图书馆另眼相看呢?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国的藏书文化定将面临又一次的链接断裂。我国的藏书史将永

8、远是断代史,而不会有通史。所谓承上启下,如果我国图书馆事业不能承上,又如何启下呢?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重藏轻用”论否定了古代藏书家对中国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如果古代藏书楼真的是“重藏轻用” ,那么中国五千年辉煌文化如何做到增容和增值?古代帝王难道就只靠武力和强权维持统治?所以本人认为古人对藏书楼藏书不仅利用之,而且是充分利用之。二古人对藏书的利用2.1 收藏我们常常叹息古代典籍屡藏屡毁的书厄,却没有注意到古人为古代典籍屡毁屡藏付出艰辛和执着,这种艰辛和执着正是我们五千年文明延绵不绝的重要保证。中国古代藏书楼一般可分为皇家藏书楼、私人藏书楼、书院藏书楼、寺庙藏书楼,而以皇家藏书楼、私人藏书楼为主要

9、形式。我国历代统治者均能明白“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因此历代统治者不仅重视收藏图书,而且以所藏书籍来吸引有才学的封建文人利用,以达到“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目的,这在重文轻武的宋朝体现得尤为突出。宋皇家藏书楼馆阁不仅是藏书修书之所,也是“储才之所” 7 卷五四.职官八 ,据统计,太宗期间,50% 的执宰大臣来源于馆职人员 8。历代帝王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利,用收缴、购买、借抄、优赐、授官的手段征集天下典籍。从历代帝王收集典籍的方式来看,私人藏书是官府藏书的主要来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私人藏书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主体,私人藏书的发达经常会弥补皇家和官府藏书的不足,如梁朝秘书监任昉死后,梁武帝派人去他家整

10、理书目,发现很多书是皇家藏书楼中没有的,于是“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9。中国古代战乱灾难频繁,每经历一次战乱灾难都会使皇家藏书损毁殆尽,而流失于民间的典籍却能有幸流传下来,所以说私人藏书家为中华文明的延绵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私人藏书在春秋时期就很盛行, 庄子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国策秦一中说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 但私人藏书直至西汉惠帝废除了禁止私人藏书的挟书律后才得以合法化。并逐渐繁荣。相比皇家拥有的特权和便利,民间私人在收藏图书方面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但这丝毫没有减退古代民间藏书的发展,一些人为购置图书即便倾家荡产也不3惜。明代藏书家祁承爜嗜书成癖,为购置图书,将“内

11、子奁中物,悉以供市书之值” 1094。抄录图书千卷,以致“十指为裂” 1095,胡应麟“盖十余岁而尽毁其家以为书” 11。王世贞更是为了一部两汉书 ,居然不惜用自己的一座庄园去换取 12。藏书的不断增加,需要有存放之地,历代帝王为收藏图书,专门修建藏书楼,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有西汉的天禄阁、石渠阁,北宋的天章阁、馆阁,明朝的文渊阁,清朝的文津阁、文澜阁等等。而私人藏书楼则相对简陋,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精致,出现了范氏天一阁、毛氏汲古阁、钱氏江云楼、陆氏皕宋楼等著名藏书楼。书院藏书和寺庙藏书大都来源于朝廷赐赠、官府和私人捐赠和自行购置,因种类单一、数量有限而未能在中国藏书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2.2

12、、著书中国历代修纂的工具书名目繁多,以字典、书目、类书、政书尤多,如汉代别录 、 七略和说文解字 ,三国魏编纂的类书皇览 ,唐代政书通典 ,宋代太平御览 、 册府元龟 ,元代文献通考 ,明代则有世界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 、 四库全书总目 ,这些工具书基本上是由官方组织编纂,在查考古代文化和典籍方面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封建统治阶级极其重视史书的修撰,著名的二十四史就是由历代帝王组织编纂的。很难想象这些工具书和史书的编纂如果离开对藏书楼的充分利用将会如何能够完成。不仅帝王在利用皇家藏书楼编纂书籍,私人藏书家也在充分利用私人藏书楼著书, 资治通鉴就是一部著名的私著图书。古人著

13、书的过程既是完善封建体制,强化王权意识,以达到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播高度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的过程,为我国悠久的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的内容。2.3、校书在古代,借书抄写是收藏图书的一个重要方式。而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在抄写过程中免不了要出现错误,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曾引用过一则谚语:“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这也由此成就了中国发达的古籍校勘学。为恢复典籍原本面目,校勘便成了整理图书的基本一环。藏书家欲得到内容精准的书籍,就需要访求刊本,比较勘订,以更正错误。刘向校书于皇家藏书楼天禄阁,并在校理古籍的过程中用到“校雠”一词,逐渐形成专业的、单纯的校雠学。北宋起,

14、有了“校勘”一词,被称为“校勘学” 。杜定友先生曾言:“除了一般图书馆学之外,还有一种同时进行而很有价值的科学,这就是我国向来所有的校雠之学。这种学问是图书馆学者必需的。 ”13除元明两代外,我国各代帝王颇重视校勘工作。史载汉代共计校书七次,魏吴两晋校书六次,南北朝校书十余次,唐代校书四次,宋代校书五次,清代重点校写四库全书14143-161。各代在增加校书次数的同时,也注重校书质量。在宋朝,官府对所收集图书先进行整理,挑选专人校勘。 “凡校勘官校毕,送复校勘官复校。勘毕送至判官馆阁官,点校、祥校、复于两制择官一、二人复点校官,俟主判馆阁官点校祥校,讫复加点检,皆有程课,以考其勤惰焉” 15。

15、当然,官府校书也时有浅人妄改,庸人臆造现象出现,这倒反衬出私人校书的的严谨。 “私家校雠则有异于秘阁,其功不在于整理而在于搜罗与比勘,搜罗之富,比勘之精亦远胜于秘阁之敷衍了事” 14163。宋人“宋授,博学喜藏异书,手自校雠,尝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每三四校,犹有脱误” 10110。 “宋次道所蓄书,皆校雠三五遍” 10108。清初戏剧家李渔的寝室就在藏书阁下面,早晨早起,洗漱4完毕,即“登阁披阅校雠,有舛错者,则补正之。其六纪三史注疏暨切要诸书,辄用丹铅点勘,俾后人易读” 16。周必大“实事求是,多闻阙疑”的严谨校勘思想正是古人对图书质量的精益求精的集中体现。2.4、编目“凡读书最切

16、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17。目录的本质是使繁杂的文献信息有序,从而更好地利用图书,这也就是说目录是图书事业发展到相当水准的时候的产物。我国古代编撰的目录大体有官修目录、史志目录、地方志目录、私藏目录、以及记载古籍版本的版本目录和藏书志。我国目录学的主要形态便是四部分类法。刘向父子的别录和七略开创了中国目录学并树立了提要目录的范例。西晋大臣荀勖开创图书四分类法即将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经史子集四部。 隋书经籍志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的统治地位,从此沿用两千余年。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封建社会目录学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我国古代官方编目取得了相当高的水平,私家编目同样达到了相

17、当的水准。私人编纂目录起始于南朝齐王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 。比较著名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清代范氏的天一阁书目 。自从西方图书分类法传入中国,近人和今人对四部分类法的批判之声就不绝于耳,其批判焦点集中在四分类法的一大缺陷政教合一,顾颉刚认为四部分类法造成“中国的学问是向来只有一条观念而没有分科观念的” 18,它造成“学术既不专门,也不能发达” 19。这些批判显然只看到了四部分类法的特有局限性,却也忽视了四部分类法所具有的中国独有的文化价值。张尔田在校雠学纂微序中言,我国目录之学“其重在周知一代之学术,及一家一书之宗趣,事乃与史相纬。而为此学也,

18、亦非殚见洽闻,疏通致远之儒不为功” 20。余嘉锡谓:“知凡目录之学,实兼学术之史,账簿式书目,盖所不取也。 ”21正所谓中国古典目录学体系的核心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而西方目录学体系的核心是“图书的描述”20。当我们彻底放弃四部分类法,转向西方分类法后,我国的图书馆便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了。没有文化的图书馆必定是没有灵魂的图书馆,没有灵魂的图书馆注定是缺少创新和生机的图书馆。2.5借阅古人藏书爱书不借与人,一直是近人和今人最为诟病的缺陷,也是常常拿来与西方图书馆作比较来证明藏书楼落后的证据,但这种认识过于笼统。历代帝王由于要吸引人才,所以皇家藏书楼也并非绝对不外借,只是外借对象不可能是平

19、民,而是官员和上层精英。唐朝皇家藏书楼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 7经籍考总叙 。叶德辉曾言:“宋元明官书许士子借读 。宋版大易粹言册末纸背印记,云:国子监崇文阁官书,借读者必须爱护,损坏阙污,典掌者不许收受 。 ”22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崇文院的藏书对近臣、馆臣、特许读者、高级官员和殿试考生等均可借阅 23。对于私人藏书,今人常常引用唐杜暹在其藏书卷末题写的“鬻与借人为不孝” 10,或者就引用明代范钦为其藏书楼天一阁制定的有些不可理喻的家规:“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楼。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厨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

20、祭三年。因而典鬻者,遂不与祭” 24,来印证古代藏书楼的“重藏轻用” 。但私人藏书家也并非不将藏书借予人,只是民间收藏书籍甚是艰辛,私人藏书家通常情况下,允许借书人在自己藏书楼中借阅抄写,不得带出。如“刘道原就宋次道家观书,宋曰:具酒5馔为主人礼。道原不受,闭阁抄书,旬日而毕” 10。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很早时候便有了公共图书馆的雏形。 “宋人之藏书家者,已能兼为图书馆之事业”25。苏轼曾记载, “李公泽藏书于庐山五老峰下,凡九千余册。不藏于其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26。据广信府志记载,在南宋“绍熙、庆元年间(1190-1200) ,直敷文阁赵不迂(晋臣)建书楼于江西铅山

21、县以供众览。谓邑人旧无藏书。士病于所求,乃储书数万卷,经、史、子、集分四部,适一人司钥掌之。来者导之登楼,楼中设几席,俾能纵览” 。这种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要比西方公共图书馆要早得多。只是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未能形成发展态势。而在西方,法国公共图书馆学家诺德于 1627 年撰写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意见一书,正式提出图书馆不应该专为特权阶级服务,必须向一切研究人员开放。所以说“西方直至十七世纪才零星地出现带有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馆,现代图书馆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则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事了”27。而十七世纪之前的西方图书馆与我国藏书楼的性质并无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对图书馆的利用上远远不如我国古人

22、,否则如何证明十七世纪之前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西方呢?但西方图书馆界并没有否定十七世纪之前的图书馆,而是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图书馆。而我国图书馆界从一开始便只看到十七世纪之后的西方的公共图书馆,遂彻底抛弃了藏书楼,全盘接受了西方图书馆理论思想。 “重藏轻用”论其实反映出我国图书馆界既没有认真探究藏书楼,也未能深入了解西方图书馆。这种论调实则是西学东渐以来国人对西方科学的引进充斥功利性,而缺乏对科学精神深入理解的缩影。三、不能把藏书楼总“藏”在历史里对藏书楼的分析评价,不能“一言(重藏轻用)以蔽之” ,而应更多考虑其特定语境。综观我国古代藏书楼“重藏”是事实,但就此说“轻用”则显肤浅。我国古代各时期

23、上至帝王下至民间藏书家,对藏书的利用都是相当重视的。只是受到各自朝代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对知识传播理解有限,对藏书楼的利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侧重点。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古代藏书楼,必然会得出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这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结论。目前我国图书馆基本上是以西方图书馆为模板打造的,也可以说我国图书馆是活在别人历史中的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今天我国图书馆建筑越来越高大华丽,设备也日趋先进,却也越来越让人感到缺少亲近感。不是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国的图书馆缺少中国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图书馆具有中国味呢?我国图书馆学先驱沈祖荣先生曾

24、指出:“中国式的图书馆,应该有纯粹的中国色彩,合乎中国人情,合乎中国书刊出版物字形和表帧样式,我们虽然取用了人家的科学管理方法,但应在具体工作上变为中国化图书馆,如分类、编目、存贮和使用设备等,都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姿态,从图书馆里体现出来” 28。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国图书馆仍不能“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姿态”出现在国人眼前。这种现象既体现在我国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对西方图书馆思想理念的刻意追求上。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学者孜孜不倦地以西方人文主义来构建我国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却忽视了我国古代藏书家在长期的收藏利用图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文化瑰宝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正是今天我们

25、图书馆人欠缺的精神品质吗?从梁启超时代起,图书馆学界就一直呼吁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但6普遍缺乏“中国元素”的中国图书馆学是不可能建立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29。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应遵循这一宗旨。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过程中,不能总把藏书楼“藏”在历史里,而是要深入挖掘藏书楼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积极吸取藏书楼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采撷西方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精华,使之相融合,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发展道路。参考文献:1吴稌年.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研究中的若干概念问题J.图书

26、馆,2009(2):29-31.2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J.图书馆学季刊第一卷第 2 期,1926.3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2-3.4赵世良.图书馆的演变及其根源G. 吴慰慈、邵巍编.图书馆学概论教学参考文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02212.5伍若梅,纪小平,杨晓菲.倪波先生图书馆学思想探微J:图书馆.2009(5):29-32.6刘景宇.图书馆学五定律、信息资源共享四定理和图书馆学 2.0 五定律J.图书馆,2007(5): 14-17.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8徐凌志.中国历代藏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

27、版社,2004:161.9(唐)姚思廉.梁书卷十四列传第八任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明)祁承爜 . 澹生堂藏书约G/王余光主编.藏书四记.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11(明)王世贞 .二酉山房记G/ 王余光主编.藏书四记.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12黄玉淑,于铁丘编著 .趣谈中国藏书楼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15.13杜定友.图书馆学之研究J. 图书馆杂志创刊号,1925.14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徐松.宋会要辑稿 .宋儒四M.中华书局,1957.16(清)李渔 .藏书阁记G/ 王余光主编.藏书四记.武汉:湖北辞

28、书出版社,1998. 17(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8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M.北平朴社,1926.19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J.独立评论,1932 年 8 月十四号.20彭斐章.中西目录学的比较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6):141-147.2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22(清)叶德辉 .叶德辉书话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16.23赵益民,柯平 .五千年国家藏书机构和职能考J.图书馆,2009(6):38-42.24缪荃孙.天一阁始末记.艺风堂文漫存乙丁稿卷 3M

29、.台北:文史哲出社,1973:1.725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书店,1983:303.26(北宋)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G/ 王余光主编.藏书四记.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5.27利求同.民主摇篮,非免费公共图书馆莫属J.读书,2009(7):123-128.28沈祖荣.我国图书馆事业之改进J.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季刊.第 5 卷第 34期,1933.2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作者简介:成骥:男,1970 年生,任职开封大学图书馆技术部,副研究馆员。联系电话:13569531996 e-mail:通信地址:河南省开封市大梁路开封大学图书馆 邮编:475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