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乡教育、年龄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2214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教育、年龄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城乡教育、年龄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城乡教育、年龄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城乡教育、年龄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城乡教育、年龄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 年度上海政法学院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结 项 成 果 报 告项目名称 教育差别与收入差距研究所 在 系 经 济 管 理 系 指导教师 刘 宪 申 请 者 张 云 钦 项目成员 张云钦、孟茹、褚芳铭、陈赛焱结项日期 2011-12-6 2010 年度上海政法学院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验收报告1、项目成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收入差异问题从教育差异上予以解释,提出潜在的教育与收入差距的相关性。本文通过理论和计量分析,揭示了我国现期的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的相关性,分析了我国政府近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以及重视程度,并提出今后应如何更好的利用教育资源增进国民的生活水平,给与国家一定制度性的政

2、策建议。另外,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巩固所学的相关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了收集文献的能力;沟通交互;收集数据的能力;统筹思维并使用专业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分析的能力;假设并验证;提出政策建议的能力。2、研究方法本项目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综合分析,分析了我国现存的教育资源分配。借助教育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的内容以及我国的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的内在机制性联系, 研究教育不平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后果,首先对多个典型城乡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运用教育基尼系数等相关和研究方法,对我国城乡教育平等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整个课题研究分为 4 个阶

3、段:第一阶段是对教育投入与收入差异的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析;第二阶段是对我国城乡收入现状做一个归纳性的总结;第三阶段是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对实际采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阶段是运用制度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消除系统性误差以及必然性误差;第五阶段是提出今后我国如何根据地域和时期的不同而执行针对性的政策I依靠教育缩短城乡收入差异。3、本项目的创新之处1)运用明瑟方程、教育基尼系数等技术分析工具,说明城乡教育差距的程度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2)提出解决公共教育支付能力财政约束的条件下,引入民间资本投资于教育的可行思路的理论指导。3)提出发展公共基础教育的可行性方案,降低或减少因公共教育支付约束而

4、带来的基础教育发展难度。4、项目心得从 2010 年 7 月项目开始到次年 7 月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研究小组秉着认真、细心和不畏艰辛的态度,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回顾了众多学术论文以及自学了不少相关经济学基础知识。通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力挫艰辛,研究小组终于在一年后完成了对教育与收入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这次实践研究经历提升了我们原先几乎为了零的学术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研究课题的难度,以及科研过程需要的坚忍不拔、甘于寂寞的精神和心态,并且体会到了科研成果出来后,天道酬勤般的喜悦之感。在与指导老师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科研小组逐渐理解了作为一个科研学者需要具备的基本学术素质

5、,以及培养了相关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了出色完成科研任务和培养我们大学生基本的学术能力,我们在课题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和消化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学术思维,并且力争以一个合格学者的视角与指导老师研讨课题内容。这次宝贵而又不平凡的研究旅程,使我们在一年的学术实践时间内基本培养了大学生必备的科研精神及能力,对此我们深感荣幸。II前 言教育差别与收入差距研究为我校本科生以改革开放 30 年期间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证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富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中高等教育的大范围普及,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为背景,结合时代特点与需求,针对当下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6、而展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居民对教育的投资也逐渐增加。然而,在教育的投资问题上,城乡居民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而导致了教育对城乡居民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教育对收入的影响问题,是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此问题的分析角度多种多样,既有通过定性研究肯定教育对收入的积极影响,或者支持其反面影响的;也有通过定量分析得出教育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不大,甚至起消极作用的结论。本文学者们也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尝试探索、解释其中的关系。在当今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者

7、,结合经济学知识,基于计量分析等重要手段,以山西太原城乡调研结果为核心数据,对比上海、河南等其他城市,研究城乡教育差异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文章以教育对收入有正相关作用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角度独特、思路清晰,分析全面。作为此项目研究的导师,学生的态度和毅力令我印象深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得出有效的研究视角后,他们进而展开资料查询,文献搜索,数据调研等工作。研究期间虽遇到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状况的相反性等问题,但也无法削弱年轻学者的钻研斗志。他们大量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数据,由特定的数据推导新数据,方法新颖独特,精神可嘉。与此同时,我希望本研究可以对大学本科生等年轻学者有引导作用,利

8、用本文提出的观点作为起点或思路,让更多人加入到本项目研究中来。在历时一年的研究里,在学院和系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生们潜心钻研。学院领导的关心,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起着莫大的鼓励作用,方能使得III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此,再次感谢院系领导及山西城乡相关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没有他们提供的珍贵文献资料和数据,本项目将难以展开,也无法得出有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刘 宪 2011 年 11 月 IV目 录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第一章 绪论 1第一节 教育及教育差异概述 1第二节 居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异 2第三节 基尼系数、明瑟收入方程、教育收益率 4第四节 民间资本助力教育 7第二章 收入不 平等和教育不公

9、平关系及对策 9第一节 收入差异与教育不公 9第二节 教育对收入的关 系和影响 10第三节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路径选择 13第三章 教育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16第一节 前 言 16第二节 城乡教育差别及收入水平的基本概况 17第三节 实证分析 19第四节 对实证结果 的解释及结论 24第二部分 应用部分V第四章 城乡教育、年龄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分析 29一、文献回顾 30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31三、具体分析过程与结果 31四、结论和建议 44第五章 河南省 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教育经费支出状况分析 45一、河南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水平分析 45二、河南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水平分析 48三、河南农

10、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和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分析 50四、政策建议 51第六章 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比分析 53一、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与恩格尔系数现状分析 53二、扩大农村消费,缩小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对策 64第七章 CPI 权重调整的必要性及调整对策 67一、CPI 对宏观经 济的影响 67二、CPI 权重调整的必要性 69三、我国现行 CPI 权重缺陷 .75四、调整 CPI 权重的对策 .760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1第一章 绪论第 1 节 教育及教育差异概述要研究教育与收入的关系,我们必先明确教育和收入的含义,以及他们两者之间在定义上的联系,并由此展开教育和收入内在关系

11、的系统研究。何为教育?教育乃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说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从大方面讲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四化主义建设人才。现实生活中教育的目的是指在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及在进入社会时,能够获得立足于社会,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教育亦是培养人,感化人的过程;教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

12、恶,明辨是非。总之,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不断崛起的城市群,改变着中国的整体面貌,同时也对我国的教育理念与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我国的教育从地域角度来说,仍存在着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差别,在教育地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指向上仍存在着差异。以城市人口为对象的城市教育往往产生于城市,并为城市的经济和城市发展服务;以乡村人口为对象的乡村教育往往产生在乡村,并为乡村经济和发展服务。相比之下,城市教育代表着工业化的进程,先进的理念与现代文明的演进,而乡村教育则往往是传统、滞后的代名

13、词。这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倡导的和谐发展的社会宗旨是相违背的,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协调城乡教育2的差异、推动和促进我国城乡教育的全面发展,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的优缺点。城市教育存在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城市中,学校里往往拥有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些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拥有较充足的资金与设备,其教学环境优越,交通便捷,教育者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资源获取大量的信息与资料以供参考; 作为学生而言,城市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先进事物,实现国内交流,国际互动。但城市教育也存

14、在一些缺点,如远离自然,远离农业劳作,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缺乏全面了解和体验,城市复杂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往往对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相比之下,乡村教育的优点便突显出来:乡村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与快乐,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从大自然中了解学习到很多动植物、地理水土、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陶冶自己的性情,培养自己适应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但由于交通不便利,科技不发达,乡村教育在科技水平,观念信息上明显滞后,乡村简陋的生活条件,陈旧的思想观念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性,而且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又

15、是相互共存,不可或缺的:离开的乡村教育的城市教育就仿佛是空中楼阁,无法产生质的飞跃 ;离开了城市教育的乡村教育就仿佛是闭门造车,无法与先进的生产力接轨。因此,只有扬长避短,互通有无,才能真正缩短城乡教育差异,实现城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 2 节 居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异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个人得到的全部收入。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城乡居民收入

16、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适度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阶段中难以避免的,也有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但是,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居民收入差距稳步扩大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中国城市的基尼系数在 0.2 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约为 0.210.24,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在收入分配上高度平均的国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从 19781999 年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 133.6 元增长到 2

17、210.3 元,年均增长 13.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从 343.4 元增长到 5854 元,年均增长 13.8%,然而,统计上的平均指标总是掩盖了总体内部群体或个体变动的差异性,在中国人均收入普遍增长的同时,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这里我们首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情况,然后再对三种主要的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加以分析。从全国总体上看,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根据朱新武、阮大伟的研究,他们将居民收入分为已统收入、未统收入和漏统收入三部分,并区分了两种情况分别加以测算,第一种情况是以 1998 年“已统收入”及其分组为基础,对“未统收入”

18、作迭加处理,而不考虑“漏统收人” ,这时算得基尼系数 0.413;第二种情况是以“已统收入”及其分组为基础,对“未统收入”及“漏统收入”一并作迭加处理,计算出 1998 的基尼系数为 0.456,同时据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讲,2000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39,由此可见,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已相当严重。表 1: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变化表 单位:元/人年东部与中部差距 东部与西部差距东部 中部 西部绝对值 % 绝对值 %1980 年 695 570.78 567.63 124.22 21.76 127.37 22.441999 年 10382.17 6895.44

19、 6821.8 3486.73 50.57 3560.37 52.1941.地区收入差距。为了研究的方便,仍按传统的东、中、西三部分来看,从 19801999 的 20 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收入差距也同时扩大。由表 1 可知,虽然 1999 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比 1980 年分别增长 14.9 倍、12.1 倍和 12 倍,但三个地区居民收入之比却由 1.22:1.01:1 扩大到了 1.52:1.01:1,可见地区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行业收入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不断增加,使不同的行业收

20、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 年全国几大行业中,电、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平均工资最高为 850 元,社会服务业平均工资最低为 392 元,而 1999 年全国 16 大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平均工资高达 12046 元,而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仅为 4832 元,最高行业工资与最低行业工资的绝对值为 458 扩大到 7214 元,比率由 2.16:1 扩大到2.49:1。4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33.6元提高到 1999 年的 2210.3 元,增长了 16.54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 年的 343.4 元提高到 1999 年的 5854

21、 元,增长了 1705 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 1985 年以前呈现逐步缩小态势,1978 年为 2.57:1,1985 年为 1.86:1,但自 1985 年起,又呈现逐步扩大态势,到 1999 年时达 2.65:1。不仅如此,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除了“工资性”收入外,还有来自国家及单位的福利性收入未统计在内,而农村居民无任何福利收入,因此实际城乡收入差距更大。第 3 节 基尼系数、明瑟收入方程和教育收益率在研究收入差异领域,有着许多常用的知名研究方法,这些常用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及侧重点。本节首先对这些基本方法和概念做概要解释,为文章后部分的实际应用做铺垫。另外,本节还将引出民间资本应用于教育的

22、可行性。一、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5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有很多学者展开了对人力资本分布不均等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分布不均等问题上,并提出了一些衡量人力资本分布不均等状况的指标,最常用的是教育基尼系数。在分析教育平等时,标准和基尼系数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教育标准差作为测算教育不平等的常用方法,因其缺乏稳定性,有时会得到误导的结果,相比较标准差,教育基尼系数是测度教育平等的更好的指标。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

23、方法,基尼系数是广义的分析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而且可以用于一切分配问题和均衡程度分析。目前,教育基尼系数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上测度教育平等程度的通用指标。二、明瑟收入方程明瑟教育收益率是美国经济学家明瑟(Mincer)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研究中首次将个人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用受教育年限来代替)以及工作经验(用工作年限来代替)联系起来,并于1974年提出了明瑟教育收入函数,而且运用此函数计算了居民的教育收益率。因其简洁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与工作经验等投入要素的回报, 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经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回归方程。此后,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用这一方

24、法估算世界各地的居民教育收益率。明瑟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决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拥有量越高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也越高,所以获得的劳动报酬也就越高。Mincer 根据实证数据得出的年龄收入图 , 发现教育年限与收入呈正向线性关系, 年龄与收入呈二次性关系, 随着年龄增加, 收入会依次呈现出加速递增、减速递增与递减的趋势。另外, 用工作经验年限替代年龄与收入的二次性关系更加吻合, 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明瑟收入方程。因此,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的关键因素。如果接受学校教育唯一的成本是接受教育期间的机会成本,如果增加受教育年限导致收入增加的比例在其一生中保持不变,那么

25、,劳动者收入的自然对数与其个人的受教育年限线性相关。这种线性关系的斜率可以理解为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如果劳动者参加工作以后,其劳动6生产率会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而提高;但是,随着个人年龄增大,体能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会下降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不能随着社会技术进步而及时更新,于是劳动生产率就开始下降。在这2个假设的基础上,明瑟将人力资本度量指标设定为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构建出用于估计教育回报率的明瑟工资方程基准模型。另外,明瑟在其博士论文个人收入分配研究中指出,美国个人收入差距与受教育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他从人的后天质量差异及其变化入手,提出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即人力资本投资是个人收入增长和收

26、入差距存在的根本原因。此外,明瑟在 1974 年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导出的研究收入决定的函数,他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解释收入差异时,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人力资本决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也较高,因此应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而人力资本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以及在工作中通过“ 干中学” 、知识外溢或在职培训中获得的能力。因为很难精确地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到底有多大,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它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因此受教育年限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变量。同样道理,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也是难以测量的,在劳动者开

27、始参加工作后,劳动技能随着实践的增加而提高,但是随着个人年龄的增大,体能逐渐下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下降,同时,随着世界知识和技术进步的突飞猛进,劳动者原有的知识和技术也会老化而被淘汰,因此,劳动者工作到一定年龄时,劳动技能或劳动生产率随着个人年龄的增加反而会下降。于是,明瑟的个人收入函数中仅仅包含了受教育年限和工龄。其模型如下: 21xcbxaLny式中: y 表示收入, 表示受教育年限, 表示就业者的工龄, 表示随机扰1x 动项, a 表示截距 , b 表示受教育年限的回归参数 , 、 表示工龄及其平方项的12回归参数。式中的 b 即是教育收益率,也称为明瑟收益率,其含义为就业者多接受一年

28、教育引起的收入增加的比率。三、教育收益率自从人力资本理论创立以来,对教育与收入关系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在这7些研究中,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教育收益率研究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个人和社会(政府教育支出)投资收益率的大小,又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本文所论述的是前者。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确立了把教育看作一项投资的基本理论模型,因而成为估算教育收益率的理论基础。目前,计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本文计算的是便捷法教育收益率和明瑟收益率。四、便捷法教育收益率科恩和爱迪生(Cohn、Addison, 1998)提出了便捷法教育收益率计算的基本公式: 21lnsyr

29、i式中, Y 表示某一级教育水平人群的平均收入(例如高中毕业 ), 、 分别1y2表示低一级教育水平和高一级教育水平的平均收入, 、 分别表示这两种教育1s2水平的受教育年限,则 ri 就表示多接受一年某级教育带来的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即为某级教育的边际收益率)。第 4 节 民间资本助力教育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 GNP、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0 年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不明显,2000 年后的增长较大,到 2007 年时,经费支出是 1993 年时期的近十倍。教育支出在 GNP 中比例较大的 2002 年,达到了

30、GNP 的 3.36%,但与 4%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我国财政收总的来看,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在 GNP 中所占的比值有较大的增长,但与财政收入所占比例的增长相比却不够明显。从各个地区的教育经费的差别来看,在 1997 年,人均教育经费总额最大的省份或直辖市为北京,数额达到了 641.08 元,最小的是贵州只有 62.38 元,差值为 578.7 元。全国范围内的均值为 157.98 元。在 2001 年,最大的省份或直辖8市北京的人均教育支出数额为 1227.96 元,最小的贵州只有 108.27 元,差值达到了 1119.69 元。全国范围内的均值为 258.27 元。在 2007

31、 年,最大的省份或直辖市仍然为北京,数额为 1556.82 元,最小的为江西,数额只有 269.94 元,差值达到了1286.88 元。全国范围内的均值为 526.64 元。以上数据说明,在人均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方面虽然各个省的教育经费的总额已知是增加的,省与省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总额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教育一直是由公共财政所支持的。然而,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教育支付能力本身所具有的财政约束,教育产业开始需要来自于其他方面的资本来协助其发展。2010 年 5 月 13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意见对民间资本的

32、准入范围、投资环境等做出了更为开放的规定。2010 年 7 月 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大力支持并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等。民间资本,这里主要是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相对应的概念。资本的占有者是“民” , “民”能够自主地决定资本的贮存与流通,而这个“民” ,不仅指普通的公民,还包括依法组合的股份资本、合伙资本等。如今在我国,民间资本已经开始渗透到各级教育,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民间资本开始为我国教育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民间资本量扩增后所提供的参与教育的可

33、行性如下:一、目前,国内居民存款及各类金融资产已达 10 万亿元人民币,民间资本已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的 40%,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投资效益最好的部分。一些民营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了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使其投资教育产业成为可能。二、教育产业作为卖方市场对民间资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目前,从市场供应关系看,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供给有限,考生只能通过高考这一唯一公平的选拔方式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接受人数仅为适龄青年人口的 13%。三、政府支持鼓励和引导。2002 年 12 月出台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民办教9育促进法 ,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

34、依据。据中资教育研究所出品的中国教育机构融资深度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在 2010 年 12 月份,国内有包括汇众益智学院、东方标准、东方剑桥学院、华图教育、聚成培训等在内的 316 家教育机构获得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注资,涉及金额超过 390 亿元人民币。以上民间教育资本实施的可行性反应了我国继续推进民间教育投资的时代必要性,通过施行促进策略例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民办教育集团、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等途径,从而达到民间资本助力教育事业目标,实现多方共赢。10第二章 收入不平等和教育不公平的关系及对策第一节 收入差异与教育不公2005 年 6 月,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

35、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 结题鉴定会上,课题组首次披露我国“ 教育差距”的调查数据,并得出结论: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三项指标来看,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目前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不公的突出地表现为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和巨大落差。在十六届三种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则是这一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关键的是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站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系统地、整体地考察城乡间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及时地、全面地调整相关法律和政策,

36、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而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一、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显著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受教育年限的差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15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33 年,比城市 10.20 年低 2.87 年。这种差距主要在于人口中各种文化层次分布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明显相对偏低,为 8.46%,比城市低了 35 个百分点;而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又相对过高,为 47.62%,比城市高出 31 个百分点。城乡教育投资差距。以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01 年

37、我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 1484 元,农村为 798 元,城镇是农村的 1.86 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 1955 元,农村为 1014 元,城镇是农村的 1.93 倍。在生均预算11内公用经费上,城乡差距更大:2001 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为 95 元,农村为 28 元,城镇是农村的 3.39 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 146 元,农村为 45 元,城镇是农村的 3.24 倍。二、城乡教育普及率差距。在城市,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 98以上,而农村还有 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同时,农村辍学严重,长期得不到彻底遏

38、制。不少农村存在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现象。第二节 教育对收入的关系和影响一、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的理论基础。比较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是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构建者,而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进行计量分析的要首推丹尼森(Denison)。人力资本理论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开辟了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

39、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口质量,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二、教育水平差距对收入的影响城乡受教育水平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显示,12受政府公共投入和家庭收入水平的约束,城乡劳动力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当前城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更重要的是质量的差异,

40、其差异影响到劳动力生产率并最终反映为收入的差异。有专家测算,教育差距每上升 1%将提高城乡人均收入比例 0.4-1.4 个百分点左右。人均 GDP 可以间接的看成是我国的个人收入情况。从人均 GDP 来看,在1998 年,最大的省或直辖市是上海,达到了 25193 元,最小的省份贵州只有 2301元,差值为 22892 元。全国的均值为 7140 元,标准差为 4674 元;到 2004 年,最大的省或直辖市上海为 42768 元,最小省份贵州只有 4078 元,差值为 38690 元。全国的均值为 13170 元,标准差为 8428 元。这说明省与省之间不但人均 GDP 是不断在扩大,而且省

41、际之间的离散程度也是一直在加剧。在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方面,在1998 年,最大的省是山西,数额为 5313 元,最小省份吉林为 1823 元,差值 3490 元。全国的均值为 3066 元,标准差为 825 元; 2004 年时,最大的省份上海为 9616 元,最小省份黑龙江 4466 元,差值为 5150 元。全国的均值为 6043 元,标准差为 1452元。这说明省与省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不但在继续扩大,而且省际之间离散程度加剧。总之,从 1998 到 2004 年,教育发展程度省级间差距在加大,离散程度加剧,经济发展程度差距也在加大,离散程度也在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省级间同样差距在加大,

42、离散程度加剧,但是并不完全一致。从上述实证,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中国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教育发展规模也迅速扩大,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缩小各个省份以及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这中差距反而在不断扩大。除了教育的原因之外,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人们都趋向于由较贫困的地区和省份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省份流动转移。这部分使用的数据来源于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从中随机抽取了20%的样本 ,涉及全国范围内的 2585481 名个体。本文的分析对象是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州),因此不考虑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此外,西藏自治区情况特殊

43、,而且经筛选后的样本量非常小(仅 2 人),因此在本文分析中也不予考虑。最终用于本文分析的个体样本数为 183215 人,涉26 个省、自治区的 326 个地级行政单位。调查中询问了被调查者 2005 年 10 月份取得的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不包括在内,可视为其工资性收入。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的分析均按照国家统计局人口司提供的地13区权重进行了加权调整。首先,在控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不平等程度以及教育收益率分布的情况下,随着一个地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工资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当然,从系数估计值来看,这一效应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小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受教

44、育年限提高一年使得工资基尼系数下降约 0. 101。其次,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工资不平等,这与大多数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一致。从系数估计值来看,教育不平等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基尼系数减小 1 个百分点能使工资基尼系数减小 0. 17 个百分点以上。最后,在平均教育收益率越高的地区,个体之间的工资差异越大。从系数估计值来看,平均教育收益率提高 1 个百分点将导致工资基尼系数上升约 1 个百分点。教育收益率衡量的是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导致的收入增加的百分比,这意味着如果教育收益率提高,那么不同教育水平劳动者的相对工资差距会拉大,而且绝对工资差距会更大,从而工

45、资不平等程度上升。1. 城乡教育差距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差异根据 2001 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仅文盲率这一项乡村就比城市高出 9 个百分点。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每十万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比较中,随着教育水平的上升,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地在大专及以上人口数这一档次的,城市的数量是农村的近 30 倍(1990 年)和近 20 倍(2000 年) 。这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受益者是城市居民。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将根据边际原则支付各种要素报酬,劳动力的劳动报酬等于其边际收益产品。尽管实际不严格相等,但至少反映了这种趋势。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单位时间

46、的产出越多,从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即报酬越高。人力资源显然既有量的方面又有质的方面,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质量投资,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和劳动力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投资(主要的是教育和培训)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有理由认为,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教育市场中的不公平最终将反映为工资收入上的不平等,受教育的差异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在长期中可能是根本性原因。2.城乡教育差距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劳动力市场,这在中国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对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表明,在城乡劳动力市14场严重分割的

47、条件下,受过高中、初中和小学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比文盲劳动力要分别高出 60.1%、50.8%和 27.5%。实践证明,非农产业比农业有着更高的劳动报酬,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由此可以预期,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将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而有理由认为国有经济比重高的地方(通常是私营经济相对不活跃的地方) ,城乡差距会较大。3.城乡教育差距弱化了农村劳动力应付经济非均衡状态的能力现实经济并非总是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并且从非均衡道再次均衡需要时间,而时间的长短,效果的优劣取决于人们

48、有效地感知、把握失衡状态的能力,有效地对失衡作出相应反应并重新达到均衡的能力。简单地说,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人们的资源配置效率,因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是,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收入增长 3.5%至 5.5%。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时间增加 4 年,达到城市的水平,则城乡工人的收入差距将会减少 15%-20%。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在农业活动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复杂,上学的回报将会增加,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将变得越来越重要。4.城乡教育差距导致了现代文明成就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断层种种现象表明,多数农村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城市文明已经开始与世

49、界接轨。一方面,农民成为与现代经济格格不入的族群。他们对于新鲜事物不愿接受,对于现代文明成果也持排斥态度,社会上出现了“民工是城市的农民”的说法,就是说即使让农民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并不清楚,甚至中央出台了相关保护农民权益的文件,他们也不是十分理解,要么蛮干,要么默默承受。在保障自身权益方面,我国农民长期没有“ 话语” 。不是他们不想要自己的权益,而是不懂权益是什么,不懂如何去保障自己的权益。更谈不上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理念来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等这些问题了。15第三节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路径选择实现教育公平,缩小教育收益率差距,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1.加大调控,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存量部分在本地区均衡,增量部分向薄弱地区倾斜,才能在教育产品这一公共属性上实现起点平等、普遍受益。尤其在基础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