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制造业发展与环境关系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1985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发展与环境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制造业发展与环境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制造业发展与环境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制造业发展与环境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制造业发展与环境关系文献综述近 30 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已成为了世界制造第二大国。但是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来许多问题,而环境问题无疑是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制造业是目前中国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行业,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许多自然资源濒临枯竭,严重影响了国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内关于制造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1 制造业发展与污染排放戈雪梅(2011)通过计量检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制造业的快速扩张确实是加剧我国环境污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按照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做进一步细分后的研究表明,制造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力量实际上来自资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并没有对环境污染造成显著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发现,城市化并没有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研究同时表明,政府部门的环境治理投入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薛智韵(2010)通过研究制造业的碳排放来论述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 文章采用指数分解分析法对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重要因素;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但作用很小,且长

3、期以来变化不大;技术效应对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减排作用还不够大,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2 FDI 对制造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刺激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和恶化。这种观点中以“污染避难所”为代表,该假说认为:由发达国家的环境管制标准会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格一些,为了追求成木最小化,跨国公司会将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出现所谓“肮脏”产迁移和“污染避难所”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跨国公司总是先进技术的发明者和拥有者,外商直接投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用新技术的动机和机遇,促

4、使其实现清洁或绿色生产,进而提高全球环境质量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UNCTAD, 2007)。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带到东道国企业,提高东道国企业保护环境效率。郭红燕与韩立岩(2008)将环境污染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系统内生变量,建立联立方程,运用中国 1992-2006 年数据对联立方程进行估计,最终认为FDI 分别通过作用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技术进而影响环境污染水平。其中,规模效应最大(0.76% ),依次是技术效应(-0.73%)和结构效应(-0.11%) 。而且,正面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已经超过了负面的规模效应,FDI 对环境的总效应是积极的。王文治与陆建明

5、(2002)针对 FDI 流入最多的制造业,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全面地分析 FDI 流入对我国制造业污染排放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终得出的结论是,FDI 主要流入我国制造业的清洁行业,FDI 的直接排污效应较弱,即 FDI 并非造成我国制造业污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认为 FDI能有效减少制造业污染排放的结论存在片面性,因为某行业的污染排放不仅受到本行业 FDI 流入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行业外资企业需求的影响,这种间接效应某种程度上导致行业的污染排放增加黄庆波与赵忠秀(2011) 选用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的指标,以 MTC, WW, WG 和 WS 分别表示制

6、造业向中国转移(用中国制造业实际利用 FDI 额与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额之和衡量)、中国制造业废水排放量、中国制造业废气排放量和中国制造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通过建立模型,判断协整关系,进行格兰因因果关系检验等一系列计算,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而制造业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外包的主要行业。在三种污染物中,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最为密切 。3 产业聚集对制造业污染排放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主要观点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规模的扩张。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可能会增加,因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集中的区域多是 F

7、D I流入集中的区域。这样,根据“污染避难所”理论,伴随 FD I 大量流入的产业集聚发展就会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其次,产业集聚的发展也有可能会降低环境污染,因为产业集聚发展会诱发技术进步、技术扩散与竞争效应。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压力将逼迫企业积极进行环保保护以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信誉。另外,伴随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扩散与知识外溢也群内企业采用环保型生产技术提供了可能。 最后,产业集聚的发展与污染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一方面,环保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力供给和城市的规模化发展,进而影响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实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

8、各项政策在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和提高人们收入的同时不可避免牺牲了环境。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降低催生了人们的环保理念,这将逼迫政府提高环保标准。此时,产业集聚发展虽然会出现衰退,人们的收入增长也会受到影响,但环境质量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闫逢柱等人(2011)示)借助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 G ranger 因果检验进行扩展,通过这样的方法考察产业聚集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即产业聚集是否加剧环境污染。最终得出结论,短期内产业集聚发展对环境改善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产业集聚的发展不仅不是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污染;但在长期内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外部性效应很难确定,产业

9、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李伟娜等人(2010)研究了制造业聚集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以中国制造业 30 个两位数行业为样本,借鉴库兹涅茨倒 U 型曲线的经典模型检验产业集聚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的存在性,从经验上勾画出中国制造业集聚发展阶段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曲线,判断中国制造业集聚所处的阶段并分析其环境特征,从而揭示节能减排内在动力的政策着力点。最终通过分析,结果表明,以二氧化硫为例的大气污染集聚 N 型曲线是存在的,且估计结果证实了我国制造业集聚正处于中级集聚阶段,其环境特征与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相吻合。在这一阶段,虽然大气污染正在得到缓解,但是,目前通过环境规制、产业转移等方

10、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并从进一步估计结果中看出,环境规制、能源消耗、FD I 对污染的作用仍非常显著,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产业自身节能减排的动力不足。4 国际贸易对制造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徐圆(2010)以制造业及其进出口品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并特别强调加工贸易在这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出口品的污染排放强度小于进口品的事实,证实对外贸易优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也是利于环境的。加工贸易对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清洁”也起到了显著作用。傅京燕(2008)采用两种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污染避难所效应进行分析:第一,通过检验我国制造业产出和出口中的污染含量 ,以此观察我国是否专业化于污染产业的生产;第二,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我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贸易模式的变动,并对污染密度与 RCA 指数进行相关分析,以考察贸易自由化是否使我国专业化于污染产业的出口。最终得出结论,“污染避难所“ 假说在中国不能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