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造单位与第三方物流单位联动之协同发展探讨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世界工厂迁入中国固然反映出中国的某些优势,但并不代表经济的竞争力也有优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制造业的价值正在迅速向产前的研发、产后的分销及服务领域转移。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产业转移与升级,在此期间制造业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日益剧增,亟须外包非核心业务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合业务流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中国制造业只有与第三方物流业联动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物流业
2、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之一,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有关资料表明:一个制造企业的纯生产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 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 90%; 个工业产品,其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 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总成本 90%; 个工业产品,其生产利润只占总利润的 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总利润的 90%。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制造业物流业务的分离外包、发展第三方物流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就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物流企业力量薄弱,服务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地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物流企业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在供
3、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就是管理和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使其分别承担供应链上的各项业务职能,以使主导企业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而非核心业务则通过外包等形式由其他企业承担。物流企业承担供应链上制造企业物流业务的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关系将愈发密切,因此,第三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紧密融合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两业联动发展。2007 年 9 月 25 日,国家发改委在上海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旨在为推动制造业和第三方物流业的有机
4、融合、紧密渗透,引导制造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释放物流需求,提升物流业服务能力,营造联动发展的外部环境2。自此,我国两业联动发展被提到了国家层面。2008 年 12 月 18-20 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在青岛举办了两业联动发展培训班。2009 年 2 月 25 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确定了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其中第五个重点工程即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要求制造业加强物流业务的外包,改造业务流程,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009 年 10月 29 日, 第二届全国制造业与
5、物流业联动大会在昆明举行,大会总结了首届全国两业联动发展大会以来的经验,针对两业联动发展遇到的问题、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经验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可见两业的联动发展正在逐渐受到政府、制造业和第三方物流业相关企业、以及学术界的重视。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主题是在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联动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探究与评价,揭示出两业联动过程中不协同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进一步促进两业协同的发展策略。1.1.2 研究意义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互为依托,加强两业的沟通与衔接,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渗透、紧密联动,不仅有利于两
6、业的协同发展,而且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本文对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联动的协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看,将产业联动与协同学理论引入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上,与强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是一致的。同时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两业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这对于相关部门把握两业联动发展状况,研究制定相适应的发展对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从实践角度来说,对我国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联动协同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有如下重要意义:(1)通过建立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度量两业协同发展水平,可以从定量角度了解和掌握我国两业
7、联动的发展程度,明确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两业进一步协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2)有助于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因为两业的联动最终要靠联动主体企业的行为才能实现。通过联动机制与模式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参考,以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定位,找到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动的契入点。第二章两业联动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2.1 第三方物流理论第三方物流TPL)的概念由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首次提出,90 年代末期才引入到我国。TPL 源自于业务外包,将业务外包引入到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形态,
8、第三方物流使物流从传统的商贸流通与制造业等的业务流程中脱离出来,能够为流通制造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而被称为新的利润源泉,受到了产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35_36。二十多年来,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定义。国外很多学者和机构对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做出了描述。Lieb 等37认为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Coyle 等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商品供需方之外的物流供应商向客户提供配送、运输等部分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Simchi-Levi 等39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完全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公司提供给客户的商品配送、运输和物料
9、仓储等物流服务。2002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4D作出定义:第三方物流是生产和流通企业将自身非核心的物流运作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去经营,在外包过程中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国内学者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总体上与国外是一致的。从广义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41为:只要物流职能是由商品供需双方第一方和第二方)以外的第三方企业承担的,那么承担全部或者部分物流职能的企业都属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些企业提供的服务均属于第三方物流范围。狭义的定义41认为: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一体化物流服务属于第三方物流的范围,这时传统的仅能提供单一的运输、仓储服务的企业被划在范围
10、之外。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定义没有同现代物流服务进行区分,范围太宽,不利于研究和认识现代物流;狭义第三方物流概念由于定位较高,以此界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会导致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实际。第三章 两业联动发展的协同运作分析. 26-453.1 两业联动的协同现状 .26-333.1.1 制造业物流发展 .26-283.1.2 第三方物流业发展.28-313.1.3 两业联动的协同发展.31-333.2 两业联动的协同共生. 33-373.3 两业联动的信息协同. 37-393.4 两业联动的金融协同 .39-443.5 本章小结. 44-45第四章 两业联动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
11、45-594.1 两业联动系统协同度模型. 454.2 两业协同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45-514.3 两业协同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优化. 51-554.4 两业联动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55-584.5 本章小结. 58-59第五章 我国两业联动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 59-745.1 指标基础数据. 59-615.2 序参量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61-665.3 我国两业子系统有序度的实证研究. 66-695.3.1 序参量指标的有序度. 66-67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7-685.3.3 子系统有序度计算 .68-695.4 我国两业联动系统协同度的实证研究 .69-7
12、15.5 促进两业联动协同发展的若干建议. 71-735.6 本章小结. 73-74结论本文从产业联动与协同学理论入手,对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联动的协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紧紧围绕我国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两业联动的发展现状,在广泛收集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两业联动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具体如下:(1)运用 Logistic 模型,分析了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的协同共生关系。从理论上证明了协同发展时,两业的产出水平均比独立存在时有很大提高,而且增加的水平与两业之间的相互贡献度有关系。(2)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融入
13、制造业原材料釆购、产成品分销供应链来实现与制造业的联动协同发展,得出了四方保兑仓和仓单质押两种金融模式在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运作方案。(3)对现阶段两业联动协同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整合,结合序参量指标的选取原则以及制造业、第三方物流子系统自身的运行特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造业、第三方物流业序参量指标体系。(4)以协同学分析方法为基础,构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系统的协同度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将我国 2005-2010 年间的两业发展相关指标数据带入模型测算,得到了反映我国两业联动协同发展水平的系统协同度,以此判断出我国制造业与第三方物流业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但总体协同度不高,协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