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出版集团化现象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17668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5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版集团化现象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出版集团化现象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出版集团化现象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出版集团化现象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出版集团化现象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授予单位代码 10459学号或申请号 _密 级 _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姓名、职称:董广安教授2005 年 5 月 6 日论 文 题 目: 出版集团化现象研究作 者 姓 名: 朱华学 科 门 类: 文学级 学 科: 新闻传播学专 业 方 向: 新闻学新闻业务得不认真思索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这样的目的,通过搜集大量的资 料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了出版集团化的原因、进展现状,同时也对出版集团 化的发展趋势初步进行了战略化的思考。本论文第一章分析了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背景和动因;第二章提出了出版集团 成立的战略规划,简单陈述了出版集团的发展过程及类型;第三章结合出版集团

2、 的实例,描述了集团成立后对我国出版产业的影响;第四章从目前国内出版集团 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策;第五章从战略角度对我国出版集团化、出版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关键词:出版集团化研究AbstractWhen New China was founded, our country set up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unified socialist publishing industry through administrative means, which formed the governments dir

3、ect administractive management mode on it and solely depended on national appropriation. At that time this system was really advantageous to th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in policy propaganda,guarantee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al order unimpeded. However, this also made an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on C

4、hinas publishing system that has much influence until now.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media mechanism and structure remained until 1980s, and the shortages of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structure exposed day by da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state economic system, the change of media concept as w

5、ell as its requirement changes,the problem of the publishing houses in small size and large numbers, and of the same structure became quite serious, the market of publishing materials appeared in quite large number and much too loose status,and publishing resources could not be well integrated resul

6、ting in lagging in scale efficiency. On the other hand,with Chinas entrance into WTO foreign media groups continuously joined in our publishing market, which further threatened our publishing enterprises. How to compete with the foreign publishing lords has become an quite practical problem that we

7、should solve urgently. Following the huge domestic pressure and the serious foreign threatening,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reform is so necessary that demands the publishing group be established immediately.In 1990s the steps of market economy being speeden up,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in large e

8、nterprise group, promulgation of company lawas well as policy tendency have laid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reform of publishing and the founding of pubishing groups. As a resul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publishing group Shanghai New Century publishing group has made a tide in founding publi

9、shing groups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fourteen groups have been set up in seven years. I can say the emerging of publishing groups do brings vitality and vigou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and play an active part in nurturing new market bodies, norming and promoting the market. Especially th

10、e reform on publishing groups starting in 2004 signs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enteprise management is gradually coming to an end. And this important measure will surely promote the publishing to health and properity,however 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groups are going further

11、on, and the reform speeding, weve found that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tatus of publishing groups still has a gap with the goal that our state publishing bureau predetermined.The origin of problem still lies in itself. The system reform on publishing groups is still in its preliminary stage, and there

12、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ublishing groups being carried on,such as : the thought of publishing managing staff stagnate, management in strips and pieces, serious local protection,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lack of unifieJ management on publishing process and so on, which

13、have already hindered the publishing group from developing larger and stronger and influenced their development, thus, what we must do right away is to find way out for the problem,which is the compulsory duty for everyone in publishing industry. How to develop publishing groups and how is the group

14、 going on in the future are the difficulties we have to think over.“The road is endless, and we will try our best.“ With such purpose, through collecting a great deal of data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I observed and probed the reasons of publishing groups and its present status, meanwhile I ca

15、rry on preliminary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publishing group.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and initial reason of our state publishing group in the first chapter, and the second chapter puts forword a strategic pla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shing groups, stating

16、 simply the development and types of the group. The third chapter depi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group upon our state publishing industry, combined with some examples. The forth one carefully analyses the sharp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ublishing group development, and also makes out strategies to the

17、 problems. And lastly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predication on the publishing gro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industry in an eye of strategy.Keyword: publishing group research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 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学位论文作者: J 2005 年 5 月

18、 6 日引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当然也是中国出版业的主题。 中国出版业改革 20 多年,出版集团从无到有,成长之路亦步亦趋。7 年后的今天, 出版集团的基本状况如何?改革进展情况怎样?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于正 处在新一轮发展关键时期的出版集团来说,将是带有决定性、全局性、战略性的 问题。这正是我研究的动机和目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为我国出版 媒介的发展提供参考,提供经验正是本篇的目的。第一章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背景和动因第一节出版业进行集团化的背景一、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简要历程我国出版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全行政垄断阶段(1956 年至 80 年代 初)

19、,行政性垄断与相对自由竞争并存阶段(80 年代初至 9年代中期)和从相对 自由竞争向完全市场竞争过渡阶段(90 年代中期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行政手段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 形成了政府对出版的直接行政管理模式和单纯依靠国家拨款的经济管理模式。当 时这种体制的确有利于政策宣传上的集中管理,保证国家政令畅通,但也由此形 成了影响至今的中国出版体制的行政性垄断。它以行政权利配置出版资源为实质, 以区域划分、系统划分为基本特点。出版的批准建立权从属于相应各级党政机关, 并与之始终保持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其领导。在局部地域形成了相当严格的区域壁 鱼,等级严明,不存在竞争。这种完全行政

20、垄断旳媒介机制和格局直到 80 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 步转轨,媒介观念的转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需求变化,垄断壁奎才逐渐被打破。 在媒介观念上,媒介传播信息的服务功能的引入,使媒介确立了自己的事业和产 业的双重属性。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革已经逐步 开始,这种变革使“市场”逐渐为企业所重新认识;同样的经济压力也在媒介内 部发生以往由国家提供的财政保障正在削减,而实际上媒介发展所需要的物 质资源的数量却在逐步上升,媒介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 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以有限财力支撑日渐庞大的媒体规模,实在不胜负荷。媒介在 经营上步入市场,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媒

21、介既能发挥喉舌职能,又可自负盈亏, 因此主动给予媒介更多的政策扶持,加快媒介进入市场的步伐。1985 年,国家在 统计分类上,第一次把出版列入第三产业,加快了媒介进入场的步伐。1996 年 江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过去的传媒只讲宣传,如今,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新闻传媒既要宣传,又要经营。”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出版旧有的系统内部垄断被打破。从社会需 要看,市场体制下社会决策主体多元,社会决策权趋于分散,随着市场作用强化 和企业改制的加速运行,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信息需求。其必然结果就是竞 争的产生和发展。二、我国出版业发展中的几个明显问题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

22、经济的转变及出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原有 的出版结构和体制存在的牌病日益暴露出来。1、数量的膨胀,造成“散、滥”现象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出版业一方面发展迅猛,生机勃勃,另一方 面也暴露出行政垄断与分散自由竞争交织下的弊端。在向市场机制转轨过程中 国家行政权利整体上也从集中走向分散,这就意味着以行政权利建立和管理的出 版资源在行政系统内部逐步开放。于是八十年代国内出版社“雨后春萝“般地裂 变生长,1982 年全国出版社总数约一百三十余家,几番“分社”之后,原有的一 家省级人民出版社“母鸡孵蛋”的裂变为若干专业社;教育编辑室扩建为教育出 版社、文艺编辑室扩建为文艺术出版社,科

23、技编辑室扩建为科技出版社雪球 一路滚下去,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大专院校、公安武警也纷纷建设挂牌。短短 几年,300 家、400 家、500 家,新出版社数不胜数,一路攀升!仿佛一个历史悠 久,文化发展的狭泱大国没有成千上万家出版机构,便气虚志短,便失去了 “上 下五千年”的文明光华。然而数量惊人的出版社的出现并不是完全与市场需求相适的。由于是行政内 部的资源开放,不少地方与领导部门单纯看到社会信息需求带给出版媒体的可能 的经济效益,或仅仅出于地方、部门扩大影响的需要,不从长远的规模经济角度 考虑。轻率地批建出版社,导致结构上“散、滥”现象。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 过量的市场竞争者涌入,势必造成市

24、场被严重分割,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从而 使出版规模效益降低,精品节目不多,低水平重复建设。2、出版业规模偏小,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速度长期以来,各出版单经由于受国家髙度垄断保护,普通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 理,缺乏发展扩张的动力,未能形成经济规模。即使在国内 500 家出版社中颇具 经济规模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其 1996 年的销量码洋也不过 5 亿元左右,而 美国兰登书屋(下辖 40 多家出版社)1995 年产值即为 12 亿美元,1996 年整个图 书出版行业图书销售金额为 557.42 亿元,出版利润总额为 14 亿元。这样的经济规 模显然过于偏小。从增速上看,89 年以来图书

25、出版的种数看,增长速度并不慢, 1996 年全国共出书112813 种,比 1988 年增长 73.56%年均增长 9.2%。但品种的增 加,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图书版业的发展状况,若从反映实物总量增加图书印数看, 1996 年全国图书总印数 71.58 亿册,比 1988 年增长 13.85%,平均仅增长 1,73%, 大大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指标,也远低于同期全国社会发展总指数 10%左右的 增长速度。3、出版效益落后,资源幵发和利用畸形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国家行业职能政策 的保护,尤其是著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审批制”,导政了出版资源开发和利 用上的一种

26、结构性浪费。一是表现为仅限于对图书出版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其 他出版资源的幵发,造成当时出版社基本上是单一的图书出版社,出版社没有成 为一个综合的出版资源开发体,许多出版资源有待开发。二是对某些图书资源过 度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明显的表现是“古籍,、“中外文学名著”和“教 辅”等几类图书的过度出版中。各种古藉整理和文学名著的今译和中译的图书已 经到了泛滥的程度,教辅读物的过多过细,已到了一种极限,这种结构性浪费不 仅严重制约了出版生存发展的空间,制约了出版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这种 对单一品种的图书出版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分依赖,还产生了 3 种负面效果。第 一,影响和制约了其他图书出版

27、资源的幵发;第二,使整个出版业停留在一种低 水平发展层次;第三,导致出版业的产业基础薄弱,无法形成持续发展的态势。 此种现状持续下去,出版社的路会越来越窄。4、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构化”问题严重研究当时出版业的问题,除了规模原理、质量、经营水平等方面外,一个最 明显的特点是缺乏特色。就产业结构来说,出版社因专业分工过死而使图书结构 趋同,难以形成特色。一个地区或一个出版社的实力都是“大而全”、“小而全”, 以图书的品种多、覆盖面广制胜,往往一本很不起眼的书,也可以发行几百万甚 至几十万册,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因为在髙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 的地方出版社,一个最明显的外在特征就是各省区

28、不论经济实力如何,出版资源 有差异,出版单位几乎是同样的数量,同样的规模,同样的专业划分,同样的出 版宗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结构格局使得这样的出版业结构模式 得以生存,并且也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但当图书也和其他商品一样,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开放性市场时,这种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图书生产单位 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不能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模式,因此必要须改变这种 局面。5、出版体制不规范,影响出版业合理发展出版业多年来形成的全国大多数局社合一的出版体制,在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有悖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影响了出 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推进。局

29、社合一的出版体制过去的确有优势所在,但认真研 究起来,这只能是过渡阶段的一种短暂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这种政事、政企不分的体制,本身既是执法行政机关,又是经营实体单位,既是 出版物市场的管理者,又是出版物商品的生产者,日益显示出了自身的矛盾。这 不但影响了其依法行政管理的公正合理性,而且也妨碍了所属各企事业单位的积 极性、协调和自主权的发挥。一些权力机关在经济热的年份,从自己的经济利益 出发,纷纷创办了一些出版社,利用手中的特权进行图书的征订和发行,致使一 些长期以来专业分工明确、经营上遵循规律的出版社基业松动,日趋衰败。这种 情况的存在和蔓延严重地影响了出版工作由规模数量型

30、向质量效益型的转移。6、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需求不 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出版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型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与传 统的计划体制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运行 机制的日益凸现,出版在资金上对财政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出版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使得产权关系模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权责不清:只 讲投入不讲产出,经营意识不强,不讲成本不讲核算,内部管理欠科学,内部管 理松弛,发展意识淡漠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能力有限,自身不能及时筹集 到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因而严重制约了需要高投入的出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1、,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进入世界市场竞争。三、企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出版业单位的转型提供了借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为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提供了体制背景的同 时,也为出版集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从 1991 年国务院选择第一批大型企业 集团进行试点,到 1997 国务院下发 15 号文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 段。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阐述了现代企处制度的基本特征;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为大型 企业集团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提出了方向。出版

32、集团在进 行制度创新时也借鉴了现代企业制度。另外,公司法颁布实施,为出版业进行体制改革,组建出版集团提供了法 律背景。公司法于 1993 年 12 月颁布,1994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公司法是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法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的方面。虽然我国的出版 机构因其特殊属性不能划为一般的企业,但“企业化管理“却是改革自身、谋取 发展的方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运行机制也就成了必然选择。四、出版单位从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型的有利条件1、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已定,同时对拨款每年减少 1/3,实行分类管理;2、国家明确要求国有出版单位政企分开;3、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它

33、适用于国务院确定的生产特 殊产品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4、国家允许出版业经营广告业务;5、经过多年的努力,出版业从业单位还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广告经营,版 权贸易经济活动中以及改革中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6、出版业从业单位,一些一开始就是自收自支单位,依靠贷款,集资等方式 发展起来的,基本上按照企业单位运作。第二节出版业进行集团化的动因过去区域经济结构格局所造成的出版社林立而市场上闹“书荒”,使出版资 源没有充分开发,而国家对出版机构的断奶,使得出版业开始面向市场经营。省 级出版社开始了受众群体的激烈争夺,同时也就是出版市场的争夺。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面前,出版业要获取发展,就要解决内部存在的最

34、大问题,如何实现资源 的优化利用?区域联盟成为治散、治乱合理和有效的方法。通过“重构”各 K 域 的出版机构格局,形成 E 域优势,为区域间的竞争形成良好的平台;同时各地出 版实力的强化,使中国的整个出版行业实力攀升,形成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所以出版机构的组织重构就成了我国出版业获取发展的着眼点,而集团化则 是实现重构的手段和方式。出版集团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内在需求,援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原理来看,就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微观经济组织形成与社会化 大生产相适应的必然结果。其具体动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市场竞争的压力我国出版集团的产生是世界传媒业迅猛发展和我国传统

35、业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我国出版行业被推向市场,有着深刻的世界经济背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开始,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跨国集团公司的 跨国经营,是全球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为了增强实力,国外许多大公司竞相合 并。世界出版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出版垄断集 团形成及其对全球文化市场的扩张。从国内情况来看,一方面,过去造成的诸社林立,使其出版布局内部竞争激 烈;另一方面,随着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纷纷成立、报刊、广电实力的增强加 快了大众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对出版行业造成了新的竞争压力;加 之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崛起,造成受众的分流,

36、使出版物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在国际国内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的出版业必须熟悉资本运营以及出版选题、 出版管理、市场营销和网络经营等。然而多年的体制所带来的出版资源相对过剩、 书刊生产不足的状况,制约着我国整个出版行业水平提高。分散、独立的出版社 因受能源、原料、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生产条件的限制,在竞争中势单力薄, 生存的需要迫使他们导求某种途径来集中力量,由劣势、弱势转为强势。即使是 实力雄厚的出版社,有时也为了保护自己的优势地位,或者是扩大自己的经济力 量,扩大自己的市场权利和份额,也会感到需要借助某种外力,这便是扩张的需 要。所以,随着竞争的加剧,通过集团化发展的运作方式,来解决出版业内部

37、的 固有问题,强化竞争实力,使中国的整个出版行业实力攀升,实现跨部门、跨行 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成为一种必然。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出版业信息的传输以及出 版行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新技术对出版行业的影响表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上。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 网络媒体出现后,巳经体现了时效性强、全球传播、形态多样、交互性强的特点。 虽然在我国网络传播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其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1995 年全国的第一代网民只有一万人,而在 6 年之后的 2001 年已达 3000 万,出版业 己开始争相与网络联合。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开展,正在

38、促使出版行业的现行体制发生变化。网络的形 成,加剧了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提高图书杂志的质量, 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这就需要进行资产重组,积聚财力,增强竞争力,也 就推动了出版行业之间的横向兼并。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的兼并或合并,目的就是 为了增强实力,开拓和扩大国内外市场。我国出版行业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也要 求尽快上规模、上水平,走集团化发展之路,以大型出版产业集团的形态应对挑 战。三、交易费用的节约:市场交易的内部化企业之间任何一种产品交易过程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交易费 用。交易费用的大小决定于企业组织规模及形式的变化。如果存在一个多企业的 联合体,在它的内部

39、有内在的交揚市场,这种内在的交易与一般市场交易不同, 它有一定的保障条件,如契约关系,这样交易双方都减少了风险和过度竞争,并 减少了寻找交易伙伴和达成交易过程的活动费用,从而使交易费用降到最低点。 这种以节约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对多企业的联合体的需求就成为企业集团产生的一 种动因。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出版集团产生的动因。因为出版业在进行联 合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趋势下,必然在内部要产生交品,如选题的分工屯产和交互使用。这种理论观点的基础是新制度学派创始人罗纳德哈里科斯 (Ronold. H. Coase)的关于企业形成理论。科斯认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 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

40、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运 行成本。它可以低于它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因此,企业作为 通过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替代物而出现。市场交易内部化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 分别是由巴克莱(P. T. Buckley)、卡逊(M. Casson)与海纳特(J. F. Hennart)在科 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海纳特还认为.有时候不仅市场功能会失调,企业 功能也会失调。因为将企业市场交易内部化即是管理,而这种管理过程本身也会 产生费用,即组织成本。而组织成本也会高于市场交揚成本,即企业组织过于庞 大而造成低效率,使新的费用增加,所以,企业集团的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也 称

41、之为摩擦成本)的比较将决定企业集团的规模。 四、规模经济的要求 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指人们合理地选择或控制工厂、企 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的规模,以最优集聚、组合生产力因素而取得的效益。即通过 生产集中、经营集中、开发集中,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获得 规模效应。一般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是靠企业内部投资扩大; 二是通过企业合并、联合。显而易见,仅靠企业内部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是有很 大局限性的因此,集团便成了极为有效的企业联合的形式之一。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单个企业无法避免劣势所带 来的负面效应,但如果若干个企

42、业组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企业的优势所产生的 正面效应来补偿或抵消另一个企业劣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形成优势互补。换一 种说法,就是各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条件不同,均拥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抵消或淘汰各自的劣势,联合就成为实现这种需求 的途径,也就产生了 1+12、1+1+13的协同效应。若干个企业对这种协同效 应或组合效应的需求,即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一种动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出版行业已经幵掘和积累了较厚的资源。但是由于受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受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出版行业的资源利用 并不充分,资源配置还不合理,整体资源配置亟待优化。而优化整体资源配置的

43、 重要途径,就是面向市场的集团化发展。10出版资源包括:信息资源、选题资源、网络资源、编辑资源、技术资源、市场 资源、人力资源等。组建出版集团就是为了调动各出版社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开 发和利用出版资源。通过集团化运作的方式,以优化出版行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实质上是对出版行 业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这种调整,既是对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调整,也是对 人员结构的调整;既有资产重组的问题,也有体制创新的问题。在调整方式上, 既可对内实行整合,也可对外实行兼并。通过联合,取长补短,集中力量进行生产开发,使 S 域内的出版机构产生协同 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这是出版集团产生的一大动因。 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需

44、求 媒介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优势产业,为在 H 趋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赶超发 达国家,我国政府自然会对出版业存在的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目前出版产业结 构的不合理主荽表现在:E 域内的出版机构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专业化协作程度 低,行业封闭,地区分割,自成体系,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突出,组建出版集团, 既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依托,也是出版业谋求发展的保证。一批出版集团的形 成,可以在中国的媒介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在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协作配 套产品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大型出版集团发展的多样化、产品市场多元化的内 在需求,必然使其向跨行业、跨地区方向发展,这是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的重要 推动力。大型出

45、版集团既是存量资产的载体,又是增量资产的投入者,用增量投 资引导存量资产的调整,是实现存量整合与增量优化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国家 对出版产业的政策既带有强制性,也带有引导性,其目的是提升本国媒介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这种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出版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相大的促进作 用。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出版媒介同时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 务。S 前过于庞大的媒体数量和种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污染,适当控 制减少媒体数量,组建出版集团,在塘强其经济实力的同时,还可强化其政治上的舆论响力和导向功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第二章认识我国出版集团第一节我国出版集团的战略规划一、

46、改革任重道远,创新原则是根本指导思想1、中国出版改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出版媒介产业生存背景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形势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一方面外部的来自于电信、网络和新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出版内 部原有的宏观政策、管理体制和现行的出版媒介运作实施之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 烈,中国出版改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2、松散管理和粗放经营是出版系统的两大顽症出版行业自身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视野狭窄,体制不顺,机 制不活,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方向不明,后劲不足”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总的说“目前又松又散的现状根本应对不了内挤外压的形势。“管理方面:出版系统的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

47、以块为主,力量非常弱,不论 是出版社内外部之间,管理始终是一个顽症;加之各种行政厅局角色混乱旣当裁 判员又当运动员,更是造成管理上的层层矛盾、种种冲突。松散的管理严重阻碍 了产业的发展,使每年的经营收支很难控制,资金积累困难,设备购进和淘汰没 有计划,甚至于使某挂出版社领导被各个部门的诸侯经济的强势所架空。经营方面:粗放经营造成整个出版系统资源没有节制地幵发和使用,各地出 版社数目膨胀,结果就是图书质量粗制滥造、可视性差,在市场上造成受众分流、 出版市场互相杀价致使经营上处于严重劣势,其它多元经营形势受全周影响仍处 在原始状态。WTO 的冲击: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压力 R 益加剧,尤其是随

48、着中国加入“WTO“的 临近,以后国内传媒还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国际出版集团将会在某些区域市 场获得有条件的准入,中国出版对于半开放政策的挑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123、技术进步已经引发出版系统内颠覆性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引发出版系统颠覆性变革,网络与出版的结合使网络会有 更为富有经营性的用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渐成熟,作为传统媒体出版其技术 领域的进步一方面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在挑战着出版媒介以前的运作观 念和操作流程。由此看来,出版媒体形式更为严峻,改革任重道远。4、创新原则是引领中国出版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对压力,中国出版媒介没有理由满足现状,沾沾自喜,更不能小富即安, 不思进取

49、,关键是如何行动。出版媒介不能只是做一些修修补补,査缺补漏的工作,不触及实质性的内容, 而是应该以一种创新的原则引领出版媒介的改革。出版媒介的改革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除了从理论上积极探索中国出版媒介战略发展的规划外,还要积极推 进出版体制上的改革,通过体制改革放下包裉,整合资源,最为重要的一点,就 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基础,创造中国出版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二、集团化是进行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集团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既强化了管理又优化了资源,集团运作方式 强调的就是整合资源,形成集中管理效益和规模效益。面对新形势,中国出版可 以考虑通过集团化的运作方式,积极应对复杂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出版媒介系统内 部的调整,充分发挥出版资源的优势。1、通过集团化打破壁垒,强化合作中国各地的出版资源虽然在一个系统内,但是原来各个资源实体即出版社都 处于不同区域、机构之间各自分立而独立运作的状态之下,即使有沟通与合作也 仅仅局限于一些重大的活动或者某些项目的合作,合作上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点, 并且合作形式非常松散。如果组建出版集团,那么各自分立的实体就可以打破以 前媒介类型间的壁呈,而合作也就可以成为一个集团内部、基于共同发展前提下 的合作。2、通过集团化优化资源、调整布局,完善出版媒介产业架构形态中国出版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