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虚实结合篇一:虚实结合望江东 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 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 3 分)(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 分)送 魏 二 王昌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 )这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 分)(2 )第一首诗中的“
2、江风引雨入舟凉 ”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 分)琅琊溪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 分)凉州词三首(其一) 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 “丝绸之路
3、”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碛(q):沙漠。(1 )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 (4 分)(2 )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4、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 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 “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篇二:虚实结合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设计者:田建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2、掌握诗歌鉴赏中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 “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2、通过对高
6、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课前诵读: 柳永雨霖铃二、导入新课:(一)温故知新: 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二)知识小结: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 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实写?2 、什么是虚写?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
7、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 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 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 柳永雨霖铃(2 )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 )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4 )诗人想象
8、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实战演练: 越中览古 唐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问题:1.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明确:1.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2.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热闹繁华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旧墟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人生无常之感。四、巩固
9、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明确: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以虚写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五、链接高考:【 2014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琅琊溪 宋 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
10、滁州琅琊山。 槎(ch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5 分)明确: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六:归纳总结答题思路: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点明)2结合诗句说说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3分析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效果。 (总结)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了古典诗歌中虚与实的相关知识,通过练习归纳出了高考诗歌的答题思路。但是,从广义来说,虚实手法还包括实的写景、虚的抒情、实的叙事、虚的议
11、论。要对虚实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此类题型有更熟练的发挥,绝非一节课所能达到,所以还需要同学们更多的练习。八、作业布置:赏析欧阳修踏莎行 和杜甫月夜两首诗词的表现手法 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 踏莎行 篇三:高考语文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和“实题” 。这两种题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一、虚题实写“虚题”给出的题目或材料十分抽象,通常用某个概括、充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
12、比如 2011 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 ,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 “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 “掌声” “父亲” “友人”等;“你”也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 “苏轼” “鲁迅”等;“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 “古道热肠” “侠肝义胆”等。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二、实题虚写“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比如 2011 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书”
13、 ,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实料” ,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再比如 2010 年高考安徽卷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也是个实题。这种实题通常以情景描绘、人物言论、故事情节等形式出现,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寻找、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实题虚起来,让具体的内容灵动起来,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三、虚实结合,平中见奇还有一些题目,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则要虚实结合,虚实
14、相生,充分拓展写作的思路。如 2010 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这个题目,看起来既具体,又空泛,是个有虚有实的题目。对这种题目,我们既要考虑到实的内容,也要充分拓展虚的空间。实的方面,我们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校园生活的丰富和生动?虚的方面,我们可以写凡人小事带来的温暖和启迪,可以写家乡的变化带来的沧桑,可以写校园生活带来的成长感悟和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审查这一类题目,虚实结合,思路才会更加开阔。如果只考虑虚的方面,则容易空虚飘渺,阻塞写作思路,增加写作难度;假如只是一味实写,文章主题会逼仄、狭窄,也很难操作。审题时,要让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达到“虚实相生,平中见奇”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