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杨善洲篇一:杨善洲教师观后感杨善洲观后感象达乡中心小学 匡兴旺2014 年 4 月 9 日,象达乡中小学校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 杨善洲这场电影,观看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杨善洲同志大公无私、心系群众的公仆本色和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的奉献精神确实令人感动。这又是一次生动的现实的公仆教育! 杨善洲同志 88 年退休前是云南保山地区的地委书记,为改变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百姓的贫困生活,他长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是“草鞋书记” 。退休后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主动承包荒山的绿化,临终前把 20 年来价值 3 亿多元的山林交给了国家。杨善洲同志走了,他艰苦奋斗的业绩、无私奉
2、献的精神和共产党员的本色永远在人民的心中!永远跟党走,这是我们入党时的誓言,决不会改变!观看影片后,我认为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他的精神:一、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退休前,他废寝忘食,忘我工作;退休后,他志在千里,植树造林,把“我要回家乡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这句话讲的铿锵有力,开始了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征程。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不断磨练自己意志。二、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同志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
3、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甘愿放弃退休后的优越待遇,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山区的发展和山区人民生活的改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持了共产党员本色。我们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三、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要牢记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来说,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质就是公仆情怀。杨善洲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他光明磊落,心里装满党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却折射出万丈光芒。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
4、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在工作中认认真真的为人民群众服好务。四、学习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任何私利。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富裕了,工作条件也更好了,但是我们不能丢掉这个好的传统,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营造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良好风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更加
5、积极的投入创先争优活动。篇二:学习“杨善洲 ”精神的教案学习“杨善洲” 精神的教案一、 教学目标1、 回顾杨善洲生平事迹。2、 学习杨善洲精神品质。3、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二、教学重难点1、讨论杨善洲有哪些良好的精神品质。2、中学生学习杨善洲,应该如何做?三、教学方法视频观摩法、讨论法、点拨法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退(转载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作文:杨善洲)休又钻山沟沟?”这是在云南省施甸县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杨善洲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2、观看小短片。3、结合小短片,以及对杨善洲的
6、了解,说说他又哪些可贵品质?( 1)坚持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共产党人一时克己奉公、自觉奉献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追求奉献,不求索取。(2 )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诠释了杨善洲同志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高尚精神。他用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人格,筑起了一座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丰碑。(3 )俯首甘为儒子牛他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在职期间,他抓农业、兴科教,改善民生;退休后上荒山植树造林,造福社会。他用满腔的热情和执著的追求实践入党誓言,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无私奉献,不求
7、索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党的好党员“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高尚情操,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度。(4 )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学习杨善洲同志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胡总书记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二十多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无愧与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公仆”称号。4、从杨善洲身上,我们还应学到: “四不”:首先,信念不能移。理想是精神的灯塔,信念是生命的支柱。杨善洲以“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坚定信念和钢铁般的誓言,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次,宗旨不能丢。杨善洲有句口
8、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 ”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最讲实事求是,老百姓最讲实际和实惠。再次,工作不能怠。杨善洲用他脚踏实地、知难而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实践了他“共产党员身份永不退休”的价值追求。第四,生活不能奢。 “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 ”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中学生要从小学会勤俭节约。5、小结通过学习杨善洲爷爷先进事迹,以杨善洲为榜样,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加强内心自省,营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
9、神状态,力争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篇三:从“杨善洲 ”谈做人做事从“杨善洲”谈做人做事康县职业技术学校 杜永亮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利用平凡的人生,给无数党员和领导树立了旗帜,成了广大党员的楷模。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奉献的一生。一、抗旱工作看“民生” 。 “民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最好写照。杨善洲担任宝山市委书记时,某年严重的旱灾直接威胁着农民的生计问题,他带领群众积极开展抗旱工作,把所有工作全部转移到抗旱工作中来。但由于连日干旱,使得旱情日益加剧,群众人力浇灌无法解决旱情,他毅然下令
10、丢掉“面子” ,向省委告急,请求急救粮,用他的话就是“领导的面子重要,还是人民的命重要” 。在万般无奈下,他又决然用修建市委政府办公大楼的资金用于打钻水井,以解决当前旱情。在大灾大难面前,他始终能他人民放在第一位,身体力行的注重民生工作,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二、 扎根群众、务实求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扎根于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杨善洲为了让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科学种田,群众插秧只会“满天星” ,这样的插秧法使水稻产量不高,他毫不犹豫跳进水田,亲身示范,为群众插出了“双龙出海” ,为农民群众教会了行式插秧法,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是否真的做到了服务于人民,就看他是否能沾
11、得了泥土,无论什么工作,只有扎根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会深刻体会人民大众的真实心声,才会脚踏实地得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三、公私分明、大公无私。 “朝里有人好做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徇私舞弊的不良做风侵袭着无数领导,无数领导在“人情”中丧失了道德底线,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丢掉了原则,最终没能经得住诱惑,身闲囫囵。杨善洲的一生,是清平的一生,是高风亮节的一生,亲生女儿几次央求调动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利用他手中的权力为己谋私。但他为了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能“兴师动众”请各位领导,解决民办教师转正问题,解决了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大公无私,公私分明的
12、高风亮节的崇高品格。四、 乐于奉献、甘愿清贫。 “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是不少腐败分子的真实写照。但杨善洲从政一生,不多花组织一分钱,哪怕小到公车出差,也不能多用一滴公家汽油,多余路程,打表交钱,廉洁从政是他坚持一生的工作原则。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个乐于奉献、甘愿清贫的人,为了表彰他植树造林的业绩,县政府和市政府对他分明给予十万元和二十万元的奖励。杨善洲说:“县里困难,十万我就没有要,市里的二十万我要了,十万资助了学校,剩下十万,六万给大亮山职工修个澡堂,剩下四万就就给你妈,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妈了!” 。多高的境界啊!我们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官多大,无论你多富有,都要能够保持这样
13、一个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社会需要的时候能伸出一双温暖的双手,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美好的明天。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善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在工作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退休后更是先人后己,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为大亮山的后代留下一片绿荫。从一九八六年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大亮山人民植树造林七万多亩,经济价值达三亿多元。从退休植树开始到离开大亮山,植树造林二十余年,当树木成才时,他毅然将整个林场捐献给国家。从他兢兢业业奋斗一生的事迹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优秀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如都能保持这样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我们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会取得成功,也会成为同行的楷模,成为他们的领头燕、排头兵。我不是党员,但我被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所鼓舞、所感动,杨善洲同志所做的点点滴滴就是我们广大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不断地被他的精神鼓舞、感动,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为下一代种出一片绿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