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分布研究(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1644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79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分布研究(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分布研究(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分布研究(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分布研究(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分布研究(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分布研究姓名:李君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西方经济学指导教师:徐长生2007060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行业,其本地化程度越高;越是多样化的工业生物圈,其核心能力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如果想要在本地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则必须从产业全球化的视角来考察;如果想要在本地发展多元化的工业圈,则必须从核心能力共享和专业化的角度去思维。6通过运用地理集中基尼系数对 19942003年间中国 17个制造行业的绝对集中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国 17个制造行业的地理集中度都比较高,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是的集中度最高

2、。从地区看,绝大多数行业的绝大部分都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从时间上看,制造业向东部集聚的趋势一直都在增强,除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和医药制造业之外,其余 14个行业的地理集中度基本上都保持了上升。采用行业专业化系数对 17个制造行业相对集中度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业结构的差异程度 (相对集中度)都比较低,但烟草加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相对集中度相对较高。从动态的观点看,除烟草加工业之外,其余 16个制造行业的行业专业化系数都保持了上升,其中化纤制造、食品加工业上升最快。7根据 1952-2005年各省工业增加值数据,

3、运用截面数据回归对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和集聚现象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业分散占主流,20世纪 80年代以调整为特征,而90年代则出现了从内地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看,江西、陕西和新疆三省基本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而其它省市区之间则存在转移和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西部各省的变化较小。从协整检验的结果看,除了西部内部各省区之间可能存在产业分散和均匀化的趋向外,其它区域内部各省区之间和全国各大区域之间均服从由随机因素和共同因素同时主导的随机性过程。8利用 2002年度中国省区/行业二维数据对中国制造 业布局影响因素建模的回归结

4、果表明,比较优势、新经济地理、知识外溢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对于中国制造业分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新经济地理和知识溢出效应在集聚过程中具有因果累积循环性质。9利用 19992003年度中国 29个省区、20个制造行业的三维动态面板数据对中国各地区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的结果表明:行业地理集中、地方专业化对于地区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但对于其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显著性不够高;地区全部工业的集中度与地区产业增长、人均收入增长呈非线性II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关系;工业多样化对于各地区产业增加值和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企业规模对于两者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各地区产业的竞争活

5、跃程度与地区工业的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但对于人均增长的影响不明显。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分布,中国制造业布局,知识溢出III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probe into the general mechanism of industry agglomerationand distrib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based on which, to analyze the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6、 industries and its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It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and calculatescurrent centralized situation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distribution, and testifiesempirically both the influences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the contri

7、bution ofcentralization situation to regional industry growth.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n thisdissertation is to combine normative economic models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Inempirical study,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Gini coefficient, the unit roots test andcointegration test, panel data regression.T

8、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ings:1.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s possibly exogenous from resources endowment, or ispossibly endowed in various kinds of external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returns. Inturn, agglomeration possibly strengthens the intensity of external economy and

9、 theincreasing returns. In other words, agglomeration and these endogenous factors have aneffect of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2. Agglomeration equilibrium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centrifugal force andcentripetal force. The centripetal force factors mainly include: Knowledge spill

10、overs orlearning-effect, economy of scale, economy of scope, diversifying economy, demandexternality, local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policy, social capit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resources endowment, human capital and its property right, FDI, ect The centrifugalforce factors mainly include: spatia

11、l distance, transporting cost, congested effect and thenegative externality, and so on. The process from the autarkic equilibrium to the citycomplex equilibrium and to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equilibrium is propelled by thechanges of transport costs and learning-effect intensity (or other self-i

12、ncreasingendogenous factors) of regions and inter-regions. Once the number of regional specializedpopulation reaches to a certain point, even if each parameter remains unchanged, theproduction system will enter into a continuous dynamical transition process till the nextsteady equilibrium.3. Knowled

13、ge spillover or learning effect has special importance to industryagglomer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 itself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IV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ers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and receptivity, regional culture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geography distance between the sender and rece

14、iver of knowledge spillover, similarity oftheir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volume of regional knowledge stock, the character andcoding degree of knowledge-spilled, frequency and density of intercommunion.4. When local governments input public goods in special central-place, in order toobtain rights an

15、d scarce land around them, there is competition and congestion amongpopulation and manufacturers in the process of agglomeration. The incomes that producersand consumers earn from public goods are sensitive to distance, which leads to populationtransfer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congestion ens

16、ures equilibrium existing.5.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are twocompatible concepts. The higher globalization the industry is, the higher localization is;the more diversified the industry biosphere is, the more specialized the core capacity is. Ifyou want to de

17、velop a competitive local industry, you should consider things at a globalview; if you want to develop a diversified industry cycle, you should think from angle ofcore capacity sharing and specialization.6. Through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Gini index defined by author, thisdissertation measures

18、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Chinas 17 manufacturesfrom 1994 to 2003.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degrees of Chinas17 manufactures are relatively high, among them, electro-communications equipmentsmanufacturing, apparatus, instrument, culture facility machine manufac

19、turing, chemicalfiber manufacturing are line in front, distributing mostly in some eastern provinces alongsea, including Guangdong,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and Shandong. Seeing about thetime-processing, except foodstuff, beverages manufacturing,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products and tobacco pro

20、cessing,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Gini index of other 14manufactures keep boosting up. Using industries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 ofthe tests of relative concentration degree to 17 manufactures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cedegrees (relative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le

21、ver and industry structure ofmost industries are relatively low, except tobacco processing, electro-communicationsequipments manufacturing, chemical fib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a dynamic view,industries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of 16 manufactures excluding tobacco processingindustry keep ri

22、sing, among them, chemical fiber manufacturing, foodstuff processindustry increase rapidly.7. The auther applies the panel data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andagglomeration among reg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industrial value-added of ChinasV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rovinces from 1952 to 2005, a

23、nd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among Chinas region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hasesbefore the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mainstream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the decentralization,the adjusting in 1980s and tended to centralize the littoral in 1990s. In vi

24、ew of the unitroots test, except Jiangxi, Shanxi, and Xinjiang are balancedly rising, there exist transferand relation of ebb and flow in the rest provinces, but the change degree of the Westernprovinces is little. In light of the cointegration test, except the tendency of industrydecentralization e

25、xisting among the western internal provinces and areas, the nationalareas and the internal provinces of other districts obey the stochastic process dominatedtogether by stochastic factor and common factor.8. The auther estimates a model of determinant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distribution, u

26、sing two-dimension data of province/industry of 2002. The regression result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knowledge spillover andregional protection ect., have much influence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distribution, among them,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knowledge spi

27、llover have aneffect of the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 in the agglomeration process.9. Using three-dimension dynamic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and 20 manufacturingindustries from the year of 1999 to 2003, the author analyzes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growth of Chinas regional industries. It is

28、 evident that both industrial geography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effects on regionalindustry growth, but insignificant on per capita income.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regionalentire industries is non-linearity with regional industry growth and per capita i

29、ncomegrowth. The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has insignificant effects on both regional industrialvalue-added and per capita income growth, but enterprise scale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effects on them. Competitive activity grade of regional industrie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with industrial value-add

30、ed, but is in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er capita income.Keyword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dustry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of China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Knowledge SpilloverV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31、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月日 日期: 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经济生活中,普

32、遍地存在着产业集聚与集群现象。尽管这些集聚现象的规模和层次各不相同且形态各异,但它们确实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共有特征,并且在各个层次上支配着世界经济的运转。从全球范围看,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群集在北半球一些较小的产业中心,并且随着距离这些产业中心越远,其人均生产力或收入也越低(Hall and Jones, 1999)。站在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考察,各国 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它的核心区域的支配。拿日本为例,其经济受到包括东京市和神奈川县辖区、爱知县辖区、大阪和兵库县辖区构成的核心区的控制,这个核心区只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 5.2%,却拥有日本总人口的 33%,GDP 的 40%,制造业就业人口的

33、31%(Masahisa Fujita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 2002)。相对于整个东亚而言,日本核心区只占东亚总面积的 0.18%,其 GDP却占东亚 GDP 的 29%。集聚可能反映在国家和地区的层次上,也可能反映在城市、县乡和村镇的层次上。并且,在任何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集聚中心,这些集聚中心可能以综合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高度专业化的形式出现。象伦敦、纽约、东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区可能是高度多样化的,而象美国的底特律、洛杉机、好莱坞、印度的提诺普尔、中国广东的东莞、浙江的温州这样的中等城市或地区则可能是相对专业化的。尽管在世界经济的

34、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综合型城市和经济区域,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多数地区的产业分布仍旧呈现出相当程度的专业化特征。而且,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越高,产业区位的专业化特征就越明显。从历史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即便是那些综合型大都市区,也在朝着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它的各个分区可能专精于某些特定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一些大都市区可能正在或者已经将其制造业迁出核心区、并逐渐地使自己演化为全球或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或其它服务业的中心。在更小的区域层次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象餐馆、服装店、五金店或者其它售卖相似产品的商店成群地聚集在相邻地区或同一个街道,有时甚至可以采取出售某类专门

35、产品的大型购物城的形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并且常常给那些初步理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解了这种简单集聚现象的城市与集镇的规划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其设计能力的有效平台。更有意义的集聚现象是那些被称作“第三意大利” 的传统产业区和象硅谷、大田、新竹那样的高科技产业园。由于这些产业区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相当骄人的经济绩效,因此,它们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显得格外地引人注目。早在前工业革命时代,产业集聚现象就已经星星点点地出现在地球上了。撇开农业的区位布局和各个区域的商业中心不说,单从原始制造业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早期产业集聚的锥形。秦汉时期,临淄地区盐、铁、丝织天下闻名,定陶为丝织物著名产地,江陵为造船

36、中心及鱼盐集散地。明清时期,苏锡常地区为棉纺、丝织之物的聚集地,景德镇为著名瓷都。工业革命以来,产业集聚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集聚地有,谢菲尔德的刀具制造,北安普敦的服装产业,阿克伦城的橡胶生产,乔治亚州的地毯制造等等。今天,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集聚现象几乎已经遍布全球了。与集聚相对应的另一种经济现象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集聚程度的加深,全球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分工形式被破坏了,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生产地点,而集群正好是跨国公司所喜爱的最低成本洼地,生产趋向于向集群地区靠拢和集中,连跨国公司的投资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当国内市场饱和后,产业集群便开始在国外寻找市场

37、,将它的销售系统扩展到全球,产业集群成为其所在的全球价值链上的一个节点群,同时,随着其市场的扩大,集群本身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壮大。集聚导致产业向集群地区靠拢,生产要素向集群地区集中和转移,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生产布局。在我国,东三省曾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中西部的许多 “老三线” 企业也曾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如今这些地方大多已经风光不再。而东南沿海的小渔村和落后地区今天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制造业集聚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的地面上遍布着各式各样的产业集群。东莞是赫赫有名的 IT产业大市,顺德是闻名全国的家具制造基地,佛山聚集着无数的瓷砖生产厂家,江苏省的许多专业化生产地区成为了外商投资的乐

38、土,浙江省的各个市、县、乡、镇、村也在演绎着 “块状经济” 的经典故事。完全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 20多年中,中国的产业布局已经经历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大洗牌。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产业布局正在逐渐(在某些方面已经)融入到全球分工的大体系中去。产业布局的上述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推动全球产业集聚和转移的背2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集聚程度的加深,全球或一国的产业布局将如何演变?中国产业布局的现状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因素是什么?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中国的产业集聚对中国各地区行业增长的影响如何?产业的集聚中心如何迁移?发展中国家

39、如何在全球分工中建立自己的产业中心?产业集群如何冲破自己的藩篱,实现自己的产业升级?笔者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经济集聚现象呼唤着理论的产生。当马歇尔看到群集的地方性工业聚合体的时候,他提出用技术外溢、劳动力市场共享以及专业化中间投入等因素来解释之。当 “里昂惕夫之谜” 开始困扰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理论的时候,克鲁格曼出台了他的有关 “规模报酬递增” 的系列文献。从这一方面看,现实的变化是理论的摧生婆。而理论的意义之一便是它能给现实提供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同时,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对违背客观规律的实践具有预先的警戒作用。这就是说,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产业布局与集聚

40、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应用价值。当投资者对产业集聚所引起的收益有比较深刻和准确的理解时,他的投资决策必然会多一层考虑,也可以减少一些其它与此无关的顾虑。当地方政府对产业集聚的效应和它的影响因素有比较深刻的把握时,他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就不会盲目地跟从各种不切实际的流行风尚和头脑发热的奇思幻想,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为了构筑地方产业的长期优势,政府和实业界更有必要把握好集聚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和它所依赖的条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 (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 )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集中。虽然有大批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孜待澄清。关于产业

41、集聚的成因和产业布局的的影响因素,虽然许多思想流派的学者均有所探讨,并多有建树,但各个流派的观点大多自成体系,与其它流派并不相容。这就使我们无法清晰地把握好推动产业集聚的真正原因。目前,新经济地理学可能是研究产业集聚这一问题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核心观点是规模经济与流动成本之间的权衡是影响产业布局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即使是克鲁格曼(Krugman)、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 这些国际最顶尖的新经济地理学家也没有说清楚规模经济到底是什么、影响规模经济程度的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虽然有许多学者区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规模经济,但他们并没有说清楚各种不同类型规模经济之间的共同

42、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关于马歇尔外部性的研究文献,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虽然马歇尔(Marshall, 1890)本人对产业集聚与外部性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他只是给了一条思路,并没有详细地论证。后来许多思想流派的学者都将马歇尔的论述作为其思想的渊源,然而,各个流派和学者对马歇尔外部性的理解却是非常不同的。关于制度和社会资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目前仍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之外,但是,是否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将这些因素与主流观点勾连在一起,很少有人进行这种努力。总之,研究产业分布与集聚这一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第 2章将对影响产业集聚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并试图用一条共同的线索和基础因素将所些

43、因素勾连起来。最近以来,关于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的应用与实证研究问题成为了一个更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哪些行业的集聚程度更高?哪些地区的集聚能力更强?通过对各个行业和地区的状况进行测算和对比,可以分离出各个地区的优势行业。通过对各个地区行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和检验,可以分离对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对于地方政府、企业而言,将各种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分布状况、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哪些因素正在中国制造业的分布与变迁之中起着重要作用等问题弄清楚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集聚与地方公共政策、企业的区位决策密切相关,而地方政府也确实可以选择一种较好的政策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比

44、方,地方政府应当如何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合理配置各种辅助性设施,以增强所辖地区的学习效应强度和知识交流,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向特定地区提供优越的公共物品,在该地区建设工业园和科技园区,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如何选择一个地区的专业化与多样化战略,从而确保该地区的长期繁荣?企业为了获取长期优势,是应当靠近竞争对手与之展开面对面的竞争,还是应当远离竞争对手分割地区市场?所有这些实际问题都与本文的研究有关。总之,关于产业集聚与分布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实际意义。1.2 文献综述1.2.1研究线索和理论渊源研究产业布局与集聚问题的空间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45、它融合了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在经济学产生之初,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揉合在一起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各门分支经济学。随着人4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们认识的加深,各门具体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才逐渐产生出来。因此,如果我们要探寻产业布局理论或者空间经济学的起源,就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在每一门与空间理论有关的经济学分支科学产生的源头和发展的节点上,我们都可以找到研究这一问题的早期渊源。为了探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有必要对空间经济理论的各条研究线索进行一番梳理。1)国际贸 易理论对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经济学可以追索到重商主义时代,但真正意

46、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由李嘉图(David Ricardo)所创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比 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对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以致人们一谈到国际贸易的有关问题,就必谈李嘉图。直到今天,这种理论依然在国际经济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也正是这一理论将空间因素从主流经济学中驱除出去 (Ekelund and Hebert,1999)。在李嘉图的模型中,有一些致命的缺陷。缺陷之一是,李嘉图模型对运输成本问题考虑不当。在该模型中,运输成本是以作为与其它成本毫无差别的方式并入模型的,也就是说,运输成本仅仅 “暗含在生产成本之中” 。这种方法显然不恰当,因为,按照这一理论,任何地区或

47、国家总是会在一些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因此,国际或地区间的贸易就总是必要和可能的。然而,实际上,如果我们引入运输成本,国际或区域间的贸易并不是必然的。当运输成本大于通过贸易和分工所获得的收益时,贸易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时各国或各地区倾向于各自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自给自足)。通常,一个地区运用贸易方式发展其优势产业的边界是通过贸易获得的额外收益正好足以补偿其运输成本。李嘉图用比较利益替换了空间运输成本,这样空间问题就从李嘉图的模型中给删除了。缺陷之二是他的地租理论。李嘉图模型所定义的经济空间是一种基于土地自然属性差异的异质空间,他所提炼出的区位差异仅仅表现在一般土地生产力上(Ekelund and

48、 Hebert, 1999)。因此,李嘉图的地租就是基于土地肥力而产生的地租。李嘉图运用地区之间土地肥力的差异复活了在替换运输成本概念时所遗失的空间问题。这种基于土地肥力的地租与比较优势结合在一起,决定了产业的区位必然是依土地和劳动力的自然属性而分布的。20世纪 30年代,比较优势理论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要素禀赋论,该理论认为,一国贸易优势和产业分工取决于要素禀赋。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奥林(Ohlin, 1933) 证实:国际贸 易理论仅仅是一般布局理论的一部分,为此,该书对价格的空间或区域方面给予了充分考虑,对在国内生产要素的供应和运输费用方面的5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地区差别的影响

49、也给予了适当的考虑。然而,要素禀赋论与比较优势学说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要素禀赋论充其量就是用要素禀赋的生产力差异替代了李嘉图的土地生产力差异,由要素禀赋所引致的产业区位分布仍旧是由要素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奥林首先在商品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无运费)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讨论了要素的丰歉如何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这实际上就是李嘉图所讨论的情形,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意味着不同的地点在生产力存在着差异。然后,奥林放弃了商品流动无运费的假设,讨论了进口税和运费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最后,奥林甚至放弃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讨论了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和生产布局的影响。奥林的进步在于将运输成本和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引入到国际贸易和产业布局理论之中。然而,囿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假设的束缚,奥林仍旧只能在完全竞争框架下处理其产业布局模型。由于完全竞争框架与规模报酬递增不能兼容(Sraffa, 1926),因此,尽管奥林反复声称大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生产的重要性,但要素禀赋论的一个基本假设仍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样,奥林最终还是只能通过外生的要素禀赋(自然属性)来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