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文学模拟试题(四)一、选择题(10 分,每格一分,把正确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里):1、 长诗时间开始了的作者是 。 ( )A、郭沫若 B、胡风 C、何其芳 D、贺敬之2、 十七年诗人中,对于“楼梯式”“政治抒情诗” 贡献最大的诗人是 。 ( )A、 李季 B、闻捷 C、贺敬之 D、阮章竞3、 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的作者是 。 ( )A、 王愿坚 B、茹志娟 C、赵树理 D、李准4、 梁三老汉是 里的人物。 ( )A、 创业史 B、 山乡巨变 C、 红旗谱 D、 林海雪原5、 三里湾取材于 。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反右 C、大跃进 D、革命战争6、 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杜鹏程
2、的?( )A、 保卫延安 B、 我们夫妇之间 C 、 六十年的变迁 D、 三家巷7、 散文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是 的作品。 ( )A、 魏巍 B、刘白羽 C、杨朔 D、秦牧8、 夏衍的话剧考验是 。 ( )A、 工业题材 B、农业题材 C、知识分子题材 D、革命战争题材9、 下列哪部剧作属于“第四种剧本” 。 ( )A、 关汉卿 B、 春风吹到诺敏河 C 、 洞箫横吹 D、 同甘共苦 10、 话剧蔡文姬的作者是 。 ( )A、田汉 B、郭沫若 C、老舍 D、曹禺二、填空(14 分,每格 1 分):1、 和 是十七年“政治抒情诗” 创作的优秀代表。2、 曹禺在十七年期间执笔创作的历史剧 表现了鲜明的
3、现实主义精神。3、 青春之歌反映了从 到 的爱国学生运动。4、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是 。5、 孙犁的小说因其在朴素的现实主义描写中所透出的浪漫主义气息而被称为 。6、 老舍在十七年最有代表性的剧作是 和 。7、 从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初期出版的长篇小说有 、 、 、 、 等等。三、 名词解释(16 分):“两结合” “三结合 ” “样板戏” “第四种剧本”四、论述题(60 分)1、试述解放后赵树理短篇小说创作的特色。2、谈谈孙犁战争题材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3、试述老舍话剧的艺术特征。答案:一、选择题:1、B 2、C 3、D 4、A 5、A 6、A 7、B 8、A 9、D 10、B二
4、、填空:1、郭小川 贺敬之 2、 胆剑篇 3、九一八 一二九 4、李英儒 5、战地浪漫曲 6、 龙须沟 茶馆7、 红旗谱 红日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岩三、名词解释:“两结合 ”: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1958 年提出这样的主张,受“大跃进” 的时代气氛影响很深,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存在很多偏颇。“三结合 ”: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者结合的创作方法,是 “大跃进”期间提出的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主张。“样板戏 ”:指现代京剧 智取威虎山 、 红灯记 、 沙家浜 、 海港 、 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 、 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7 年 5 月 31 日
5、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这八个剧目称之为“革命样板戏” 。“第四种剧本” :是 1957 年 6 月 11 日南京日报发表的一篇署名黎弘(刘川)的评论话剧布谷鸟又叫了的文章的标题。该文认为这种剧本首先考虑的不是人物的社会身份,而是生活本身的“独特形态”。即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而不是从人物的社会身份出发,依照人物的阶级属性去编排生活。后来又有人将同甘共苦等反映“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的剧作,都归人“第四种剧本” 的范围。这种概括有利于话剧题材的开拓和突破创作的公式化与概念化,后来在“反右”和“批修” 斗争中却遭到了无理的批判。四、论述题(要点)1、一般说来,
6、赵树理的短篇小说比较重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情节的结构比较单纯,线索清晰,脉络分明;注意时间发展过程和起承转合的叙述与交代;善于运用悬念和戏剧手法加强叙事效果;塑造人物多用白描手法;语言糅合日常口语、俗语和民间说唱艺术的风格,既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又朴质明快,合辙上口。除此而外,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尤其以塑造人物见长。2、孙犁的作品虽然以战争和革命历史为题材,但却不去写具体的战役和战斗场面,也一般不涉笔牺牲和渲染苦难,而是喜欢选取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日常生活情感,表现抗日军民的爱国热诚和献身精神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孙犁的作品有常常喜欢借助富有地方特色的日常景物渲染人
7、物活动环境,通过典型的日常生活细节和高度个性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故而他的作品随写战争却不闻战争的硝烟,随写时代风云却充满了日常生活情趣。因为注重这种艺术表现的日常性,所以他的作品也不在结构上可以经营,只用一种散文的笔致进行艺术描写。而小说语言则朴实清新,间接流畅,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战地浪漫曲” 。3、 龙须沟和茶馆是老舍本期的话剧代表作。这两部戏剧集中体现了老舍的话剧最基本的一些艺术特征:其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其二,表现为戏剧冲突的生活化;其三,表现为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此外,因为老舍话剧中的人物大多是一些普通市民和生活中的“小人物”,故而他的剧作语言又幽默风趣,有一种世俗的市井语言独特的韵味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