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东欧独联体转型二十年――经济市场化任务再思考.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1439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东欧独联体转型二十年――经济市场化任务再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东欧独联体转型二十年――经济市场化任务再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东欧独联体转型二十年――经济市场化任务再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东欧独联体转型二十年――经济市场化任务再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东欧独联体转型二十年――经济市场化任务再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东欧独联体转型二十年经济市场化任务再思考论文摘要:回顾中东欧独联体国家转型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转型是一个多维度的内涵丰富的社会历史事件。从基本任务看,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是转型的基础性任务,经济市场化转型任务的确立有其内在的逻辑基础,市场化转型的内容和判断标准内含于经济转型的资源配置效率诉求中。论文关键词:转型,基本任务,逻辑基础 迄今为止,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转型已经走过了大约 20 年的路程。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全方面社会转型为这些国家开启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冲击。20 年的转型历程相对于人类历史长河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人类探索自

2、身未来的发展却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因此,剖析有关转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回顾和总结关于转型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尽管转型以来,相关的研究文献已经汗牛充栋,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世界各国深入反思和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这一历史节点上,从理论上剖析和反思有关转型的基本问题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转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涉及到转型目标、任务、策略、道路等无数的问题,转型任务也复杂多样,本文仅限于对经济市场化基本任务的思考和讨论。 一、转型的核心维度与转型基本任务 1转型的多维度性与核心维度 对于原苏联东欧国家而言,集权政治制度结构的坍塌和计划经济制度运

3、行的终止是1989 年至 1991 年开始的转型的最主要特征。但从实际情况看,“转型”在这里是一个内涵更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多个层面的转型,同时又包括这些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地,如果从 20 年来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转型实践看,转型包括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结构多层次化以及宗教习俗演化等多个维度的变化。那么,是否这些转型维度是相互完全平行的,或是前后之间逐次决定的?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从转型演化的速度和次序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宗教习俗等社会维度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并非完全平行或彼此决定的关系。 在这里,就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转型实践而言,政治和经济转

4、型是 20 世纪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的大规模转型的核心维度。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转型决定了其他领域转型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2经济市场化只是转型基本任务之一 那么,从集权政治和命令式经济这一给定的转型初始状态和条件出发,中东欧独联体国家向一个政治公平、社会稳定且经济运转良好的社会转型包括哪些基本任务?如果我们仔细考虑转型的最终目的,就会得出结论,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只是转型的阶段性任务,转型需要最终有利于社会发展、福利分享和民族国家的安全,实现社会发展、福利分享和国家安全是转型的根本任务。因此,考察转型是否成功,需要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社会效应中寻找答案。 从上述讨论出发,

5、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转型前的苏联东欧国家而言,其转型的任务是多重的,经济市场化只是其转型基本任务之一。多重任务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制约和相依互存,从而决定着转型进程发展的轨迹。强调这一点,是为了避免对转型理解的简单化和片面化。 二、经济市场化的基本逻辑 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转型,其基本任务之一是实现经济的市场化。这一任务和目标的确立源于计划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和计划经济实践的失败,内置于中央计划经济的建立逻辑中。 1计划经济国家经济市场化转型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制度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效率问题,中央计划经济制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及其制度特征存在某些危及计划制度模式自身存续的致命缺陷,

6、主要体现在: 第一,制度运行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这反映在两个方面:就正规组织而言,中央计划经济是一种过于中央集权和呆板地组织起来的经济。命令式经济中官僚组织的一些特征导致从中央计划部门到下属的每一个机构都普遍缺乏灵活性。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过于强调垂直的协调和控制,忽视企业间的水平联系,这增加了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要的信息,加大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成本;与此同时,计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对巨量信息的需要和处理,加上计划的间断性特点,导致:(1)行政管理反应迟钝,(2)忽视特殊需要和条件的非正常变化(3)计划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如尽力压低储备),使累积的短缺现象特别尖锐等。另一方面,尽管计划经济体制拥

7、有高度集权的正规组织,但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在制定和执行计划时,各级单位形式上的垂直命令与实际上的普遍协商是计划体制的实际决策机制。大量经济决策往往是依据一些非正式的规则进行通过非正规协商形成的。协商的结果往往反映了参与政策博弈过程的个人的利益。这种政策形成的博弈过程常常无法置于正式规则的监督之下,助长了官僚利益的膨胀和制度腐败的蔓延。 第二,计划机制的信息承载量过低,不能给出可靠的价格标准。计划经济的制度特征导致价格不规则地偏离商品短缺率和计划者偏好。按照兰格等人的设想,计划经济可以通过“试错法 ”找到经济决策的影子价格。事实也的确如此。实践中,计划经济若不采用反复“试错法” ,就难以确定一

8、套哪怕是仅包括几种商品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格体系。而在一个中央集权的经济制度中,对互相联系的价格的调整或全面的价格改革,其代价是非常大的,因而不能经常进行。从而,由于:(1)过于强调垂直联系而忽视经济主体的水平联系,导致信息传递缓慢,可靠性低;(2)强调完成以实物计算的生产定额的物资平衡,把计划过程中的财务核算降到一个从属的地位;(3)紧张的计划造成周期性的供应短缺,等等,这些计划机制妨碍着计划经济国家制定经济上有意义、又有足够灵活性的价格。 第三,微观经济效率低下。就激励制度而言,计划经济内的多重衡量标准造成不确定性或不明确的生产推动力;同时,计划经济的激励方法缺乏连续性,这夸大了成功与失败之

9、间的区别或两张皮的推动力。最后的结果是一个要么失败要么全胜的生产管理哲学。这样一来,第一,在某些部门中就强烈的鼓励生产部门谎报生产情况(比如为了显示比较有利的结果而有意地进行错误的商品归类)和突击高潮(即为了完成产量定额而有规律地在某个季节拼命地突击生产)。第二,经常性的为了完成下一期的计划而进行非法的囤积,从而使企业的生产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就劳动生产率而言,粗放型的发展战略、强制性经济、封闭型经济的共同作用导致微观经济的效率:技术和生产革新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低劣、劳动力和资本的不合理和低效率使用,等等。第四,宏观经济失衡。计划经济普遍忽视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为生产而生产。把经济发展等同于重工

10、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维持高储蓄率以满足各业发展积累需要的做法,造成产业结构的畸形化,消费品生产发展缓慢,致使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2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经济市场化转型的历史逻辑 既然内含着上述诸多问题,计划经济制度为什么能够建立?这一问题已经有许多文献给予了回答。概括地讲,其之所以能够建立,是源于历史逻辑,是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客观条件促成了原苏联东欧国家的这种政治经济选择。而且,在特定条件下,计划经济制度还具有其他经济制度(如自由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实践中,也曾经实现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成就。自 1929-1933 年大危机之后,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计划

11、经济制度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内在缺陷逐渐暴露出来,成为苏联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表 1-1 列示了前苏联官方统计数据、西方估计数据和经过调整后的数据。它显示,1960 年代是前苏联经济增长的转折点,这个时期仍可以在增长速度上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一较高低。但和自己此前的情况相比,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 70 年代,情况急转直下,70 年代末经济增长陷于停滞。 表 1-1 前苏联 19221985 年的经济增长率:选择性估计值 (由物质生产净值的年增长率换算而得,%) 年份 苏联官方指标 西方估计值 选择性估计值 192240 15.3 56 8.5

12、194150 4.7 缺乏可靠资料 -0.6 195160 10.3 6.57.5 9.3 196170 7.0 56 4.2 197180 4.9 2.53 2.1 198185 3.6 2.0 0.6 注释: *物质生产净值或国民收入:计划经济国家国民账户体系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在 GDP 账户体系中,它通过价值加总的方式表达,那些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产出价值要从总产出价值中扣除。物质生产净值法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的选择性调整,与 GDP 或GNP 实现一致。具体见 MarieLavigne(1995):TheEconomicsofTransition,FromSocialistEconomy

13、toMarketEconomy,St.MartinsPress.P.45. 资料来源:欧洲经济(EuropeanEconomy)杂志 1990 年 12 月第 45 号专刊之卷一和卷三:“稳定、自由化与改革” 。转引自 MarieLavigne(1995):TheEconomicsofTransition,FromSocialistEconomytoMarketEconomy,St.MartinsPress.P.45. 即使只观察前苏联官方统计资料,情况也是一样的。如表 1-2 所示,前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制度存续期间呈逐渐下滑趋势,其中,70 年代之前有过 40 年左右的辉煌(不包括战争

14、年代),之后就逐渐落后了。 表 1-219511990 年前苏联主要经济指标变化率(%) 年份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投资额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511955 11.3 13.1 4.1 12.0 9.6 19561960 9.1 10.4 5.7 13.0 7.4 19611965 5.7 8.6 2.3 6.2 3.9 19661970 7.1 8.5 3.9 7.3 6.8 19711975 5.1 7.4 2.5 6.7 4.5 19761980 3.7 4.4 1.7 3.7 3.3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90 1.3 2.6

15、0.5 0.3 2.0 注释:此处使用的是前苏联官方统计资料,数据夸大了真实增长率。 资料来源:经互会统计年鉴,1971 年和 1986 年卷;欧洲经济委员会和联合国的“19901991 年欧洲经济观察”(ECE/UN,EconomicSurveyofEuropein1990-91);苏联相应年份的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苏联东欧国家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曾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 1950 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就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1960 年代原苏东国家的经济改革和改良进行最活跃的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包括苏联都尝试了自己的改革计划。赫鲁晓夫在 1956 年推行的垂直水平关系重新调整(

16、条条块块)改革,1960 年代初的利别尔曼改革等,都是试图解决计划经济制度缺陷的努力和尝试。但实践证明,局部的改良和体制内的改革都无法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问题的根源,从而推动中东欧独联体国家走向根本的经济制度转型。三经济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就经济层面而言,中东欧独联体国家转型的基本任务是解决经济体制的效率问题。经济效率表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中观层面的组织效率和微观层面的生产效率或技术效率。 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对于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效率和以经济制度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有诸多的探讨。经典文献如企业的性质(科斯,1937)对企业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边界和相互替代的层次和范

17、围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原计划经济国家以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的经济转型提供有益的启示。原计划经济国家把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按照一个企业的方式进行组织,这是问题的根源。因此,经济转型就是要引入市场这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并使之成为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因此,原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转轨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经济的市场化,建立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制度体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为准确反映资源相对稀缺性的可信的价格体系。市场经济运行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自主决策的经济主体、权力边界清晰的产权体系、明确可遵循的制度规则体系以及非歧视的市场准入。针对计划经济中制度下有企业效率低下、计划体制信息

18、反馈滞后和扭曲、缺乏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真实价格体系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转型的基本任务在实践中就被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企业改造重塑市场经济主体,通过产权改革建立明晰的产权体,通过价格放开形成合理的准确反映资源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通过市场开放营造自由竞争的经营环境,同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稳定。 以上基本任务在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转型初期被锁定为“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政策组合。其中,有些国家如波兰、捷克、俄罗斯等在执行“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 政策时,实行了激进的 “休克疗法”,三大政策几乎同时推出;其余国家如匈牙利等的转型政策组合相对缓和,上述三方面的政策

19、是逐次展开的,属于渐进改革的政策策略。但无论如何,它们的经济转型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放开和市场准入放开。其中价格自由化包括消费品价格自由化、生产要素价格自由化、货币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等多个领域。 在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的过程中,终端市场即消费品市场的价格自由化以及消费品市场的形成是相对简单的,而且通常是经济自由化的开端,但不同国家消费品价格放开的速度及范围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放开涉及民生问题,存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后果,需要谨慎处理。生产要素价格自由化是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建立,是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和具有稳定生产盈

20、利预期的前提,但再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产权再分配的政治后果都严重影响着该领域经济自由化的进程和效果。贸易自由化包括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对内市场准入两个方面。 私有化是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经济市场化转型中最为复杂的领域。产权的重新划分和配置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同时也要求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配合,因此,私有化方案在各国不尽相同。 稳定化是对隐性通货膨胀在转型开始后显性化的一种政策反应,同时,也是保证经济有效运转的基础。稳定化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由于转型开始后复杂的补偿问题以及财政资源的限制,转型后稳定化政策经常遭到财政问题的干扰,同时,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相对弱小也增加了实行

21、稳定化政策的难度。 经济市场化在更深层次上是市场制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市场体系是以法律规则为基础的契约体系。因此,制定和有效执行市场制度的法律规则是建立市场制度的基础。而规则的演变具有渐进性,即使正式规则可以很快确立,但它是否与正式规则的解释机制非正式规则相协调,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无数国家的发展史上,外来规则的植入经常遭遇排斥反应,在中东欧独联体转型国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如何判断市场化转型任务的完成情况 如前所言,经济市场化的核心是要解决经济效率问题。经济效率表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中观层面的组织效率和微观层面的生产效率或技术效率。 应

22、当说,中东欧独联体国家在经济转型 20 年之后,通过产权改造和经济组织创新,企业层面的生产效率已经接受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检验,中观层面的产业效率和行业效率也有很大改观。但是,俄罗斯转型后的市场经济被批评为“似是而非的市场经济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一些转型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都说明市场化转型和加入世界经济循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判断经济市场化任务的完成标准上,有许多的观点和标准,诸如价格形成机制和政府干预、市场准入、国有经济比重,等等。但显而易见的是,对照上述经济转型的目的,判断市场化转型任务完成好坏的标准集中在两个方面: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化产权基础。 第一,最关键的是资源配置效

23、率。这方面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经济增长及其稳定性。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对于经济主体而言,盈利性经济机会与投资形成是核心。比如资本国际流动的方式,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包括一套产权保护体系和政府“良治”,此时,经济机会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会推动资本流入,而且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为主,债券型外资流入为辅。这就像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意味着赢得股东信任,这样股权型融资将更加容易。良好的资源配置效率意味着经济增长稳定,低失业率和自用充分利用。此时,经济的产出水平接近潜在产出水平,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第二,基本不再需要再分配性质的产权变革。意味着社会的产权配置靠近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埃琦沃斯盒状图的契约曲线

24、,或者可以通过交易靠近契约曲线。这样,经济的产出效率和交换效率趋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以上两个方面的标准意味着,经济市场化转型初步完成,新的市场经济制度矩阵已经确立,并发挥出了适应性效率。 五、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经济市场化只是中东欧独联体国家大规模转型的任务之一,另一个核心任务是政治民主化转型。在实际转型过程中,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但是,整体转型的实际效果却需要通过社会发展和福利分享的状态进行评价,因此,转型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福利分享同样是转型的重要任务。同时,及时融入国际体系,创造安全的国际生存空间,并利用外部资源服务于国内的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整体转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显而易见的是,经过 20 年的转型,在众多转型国家中,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巨大差异。这既与各自转型的约束条件和策略选择有关,也和转型的阶段性演进与深化的路径有关。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地反思并加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