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贞节牌坊考论.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31244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贞节牌坊考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贞节牌坊考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贞节牌坊考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贞节牌坊考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贞节牌坊考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贞节牌坊考论聊城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贞节牌坊考论辛灵美?(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要】牌坊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而贞节牌坊又是牌坊文化中最令瞩目的一种.贞节的最初含义以及贞节观念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都是随着封建伦理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贞节牌坊恰恰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一座座巍峨耸立的贞节牌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贞节;牌坊;民俗文化;【中圈分类号】I(8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217(2006)04007105在形形色色的中国民俗文化中,牌坊文化无疑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有人说:“牌坊这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

2、建筑,长久以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都被公认为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和标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o-IJ 在留存至今的建筑中 ,牌坊可能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其实.这些留存下来的牌坊还仅仅是曾经建起的一小部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铁忱在清代之旌表制度)一文中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样的开场白:旅行中国社会的观光者,差不多在游踪所到的城邑乡村或郊外墓门之前,总可以看见一种旌表的牌坊或牌楼,在市声鼎沸中或苍烟落照中直立着,这些都是古色古香的前代遗物.这些古色古香的遗物,有的因为年代太久荒远了,石柱或已倾倒在碧草黄沙之中,在风露中微喘着,有草虫在其下低唱着不知名的曲调,顿使旅人

3、们油然生思古的幽情,微感到人世的沧桑之悲绪;有的仍巍然独秀,在夕阳里发挥无限的光辉,无形中流露着一暮悲壮热烈的史实,使人临风悼意,使人起舞低昂;有的则又华芙如新,它那壮丽的雕刘和古意的构图,在在都表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轮廓,又绩大,又威严,如同鹤立鸡群似的,又如同鲁殿灵光似的,岸然痴立在乡村生活的迷惘里.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代建坊旌表的对象有: 节妇孝子,乐善好施,累世同居,百岁期颐,急公好义,一产三男等.这些形制各异,历经风雨冲刷的牌坊,为他们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正如,辛弃疾破阵子)里所说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贞节的含义及贞节观念的发展和演变贞,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4、,说文解字释日:“ 贞,b 也.从卜,贝以贽.“这是贞的原意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贞“的原意是占卜.节,气节,操守之意,常指一个人能够坚守信念,不污于事.贞,节连用而成的“贞节“,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坚贞的节操.如张衡在思玄赋中所咏:“ 伊钟情之信修兮,慕古人之贞节.“这个“ 贞节 “并没有带上性别的色彩.贞节的坚守和取得与性别无涉,男性也可以在“贞节“ 项目和前提下得到表彰.宋书?盂怀玉传记载,盂怀玉的弟弟孟龙符跟随宋武帝刘裕出征,勇敢力战,终于因为寡不敌众而战死.刘裕下表褒勋,说盂龙符“忠勇果敢,陨身王事,宜蒙甄表,以显贞节“.中国古代史籍中 ,这种例子历朝历代都有.而我们要关注的是贞

5、节的第二层含义,即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从一而终.在这个意义上,贞节与贞操是同义词 0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他的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中写道,“用曹大家之明训,守宋伯姬之贞节 “,就是在表彰尔朱氏坚守贞操,丈夫死后坚决不改嫁的行为.贞节用作特指对女性的要求,流传极广.从先秦时期贞节观念与行为的产生,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其中,贞节观念的流弊以极大的渗透力,给各个时代的女性以不同程度的束缚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贞节观念在先秦时已经产生.在先秦的文献中,已出现“贞女“ 的记载 .易? 恒卦:“ 妇人贞节 ,从一而终.“ 不过那时两性关系还比较自由,尚

6、有桑濮遗风,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即使在上流社会,改嫁,再嫁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到了大一统的秦始皇,开始关注国民的性道德问题,并试图在全国树立男女有别,谨守贞节的榜样.秦始皇从称帝到死十二年中,共出巡郡县五次,其目的在于“示强威,服海内“2】(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在出巡中,多次刻石,倡导贞节.泰山刻石有【收稿日期】2006 一 o4 一 O2【作者简介】辛灵美(1979 一),女,山东 II 缶朐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民俗学.71云: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碣石门刻石有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秦始皇以“巴寡妇清“,“

7、为贞妇而客之“,“为筑怀清台“(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四川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处).在秦朝,对于贞节所指的仅是有子女而再嫁的妇女而已.汉朝以后,开始广泛构筑帝国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通过政府行为公开旌表女子守贞节.不过汉代的贞操只是对妇女品德上的要求,还谈不上生理的约束.东汉的蔡文姬初嫁卫仲道,再嫁匈奴左贤王,三嫁董祀,一生中“三易“ 丈夫,仍因“才行高秀 “受到人们的尊重 ,并名垂后汉书 ?列女传.朱买臣之妻离婚再嫁,亦不以为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后又回来“当垆卖酒 “,向父亲索回了彩礼.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被休回家,太守,县令一起为之做媒,议婚这些事例都成为汉朝社会性开放的一种标志.

8、汉承秦制继续旌扬贞女烈妇,使贞节观念得以倡导.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妇女贞节观念又相对松弛下来,不仅妇女的改嫁与再嫁比较随意,两性交往也相对自由,从一而终,妇无二适的贞节观尚未深入人心.南朝宋山阴公主竟然公开设置“面首“, 这让后来的女皇帝武则天也感到汗颜和望尘莫及.盛唐之时,虽然两性淫乱的事时有发生,也未见这些女子受到什么法律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当宋朝的理学家公开喊出“存天理,灭人欲“ 的口号时 ,一些不怎么“博学 “的人物就在推崇这种思想的幌子下,开始把本属于“人之大欲 “的男女问题与道德范畴的男女观念混为一谈,并逐渐将贞节与女性的生殖器联系起来,从此宋朝,元朝在压抑人性(尤其是女性)的

9、道路上愈走愈远.历史也开始记载那些耸人听闻的妇女的美德.新五代史?杂传记载,虢州司户参军王凝因疾卒于官,凝家素贫,一子尚幼,妻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东过开封,止旅舍.旅舍主人不许其住宿.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而长恸日:“我为妇人,而此手为人执耶,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IlpJI 斧自断其臂,路人见者,环聚而嗟之,或为其弹指,或为之泣下.开封府尹闻之,白其事于朝廷,为赐药封疮,厚恤李氏.元朝明善所作的节妇马氏传记载,大德七年十月,(马氏) 乳生疮,或日当迎医,不尔且危.马氏日:“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竞因乳疾而死,死后被尊为“ 节妇 “.礼教到了这个份

10、上,自然是害人至极了.明清时期,崇拜贞节的变态心理与专制主义的巅峰状态相结合,使得对贞节的道德要求日益走向宗教化,制度化的轨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言,一烈妇殉夫而死,其父一边悲痛欲绝,一边强作欢颜地叫:“死得好!死得好!“而一旦整个社会发展到了为贞节而贞节,甚至于盲目遵从举国痴迷的地步,道德的愚昧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舆论和一般民众对妇女贞操的要求日益严酷,寡妇再嫁尤其是离婚成为女人最大的耻辱与罪过.自愿殉节的风气在“道德“ 的廉价奖赏下愈演愈烈.“妇道惟节是尚 ,值穷之变,不溺则刃耳“, 成为明清时期制度化的贞节理念.历代每次战乱,都会造成成千上万的未婚女子或已婚女子为了保守贞节而做了

11、72殉情烈女.其中全家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同时集体自杀的也屡见不鲜.仅古今图书集成中收入的明代烈女,就达三万六千人之众.据统计,仅清代旌表的节妇一项便有百万之众.董家遵根据古今图书集成汇集的明代的节妇数 27141人3】 ,如果这个数字可以作准,清代的节妇竞超过明代近 40倍.明朝的旌表规模与清朝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二,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贞节牌坊牌坊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中叶的“衡门“,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至宋朝时成为较为固定的形制1.中国大百科全书第 133 页解释: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空间作用的建筑.贞节牌坊的建立缘于封建统治者对守节妇女的旌表,其出现较迟.

12、在汉代就有明文奖励贞节的事了.汉书?宣帝纪记载,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 58 年)下诏,赐“ 贞妇顺女帛“,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下诏褒奖贞顺.到了东汉时安帝元初六年(公元 119 年),又有旌表贞节的事.后汉书? 安帝纪 记载,元初六年二月,诏日:“赐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间 ,旌显厥行.“ 唐李贤注日 :“旌表者,若今树阙而显之 .“这可以看作是贞节牌坊的雏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建立贞节牌坊的方法.如:北魏时,泾州女兕先氏被下诏旌表,“标墓旌善,号日贞女“.卢元礼妻李氏被追号日“贞孝女宗 “,“易其里为孝德里,标李,卢二门“.南史?孝义传记载,南朝梁卫敬瑜妻王氏,十六岁时丈夫亡故,

13、“父母舅姑咸欲嫁之 ,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为誓乃止.雍州刺史西昌侯藻嘉其美节,乃起楼于门,题日贞义卫妇之间“.这里的 “起楼于门“并题名, 就是在王氏所居的街门前建立类似于后代的牌坊的建筑,以彰显王氏的贞节行为,申扬教化.隋代韩觊妻于茂德被“下诏褒美,表其门间,长安中号为节妇阙“.即与唐人的“树阙“相类似.这种标墓,改易里名,“树阙“ 的方法把贞节的观念附在春秋时期的“衡门“ 上,变为有实体的东西 ,已是贞节牌坊的雏形了.贞节牌坊的建立成为定制最早见于明代.明初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旌表贞节:“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核,转达

14、上司,旌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以后,“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间.“【5J 建立贞节牌坊有了法律上的保证,因而逐渐兴盛.清朝初年则明确规定,旌表贞节时,由官府拨银三十两,专用于建立贞节牌坊.从此以后,贞节牌坊开始泛滥,甚至无处不在.贞节牌坊建立的方法,明代法律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只是笼统地述及“乌头绰楔 ,照耀井间“. 清代是建贞节牌坊最力的时期,并且已经有了较为详备的方法.根据嘉庆会典事例顺治十年(公元 1653 年)题准,“凡旌表节孝在直省州府县者,官给银三十两,满洲蒙古汉军支部库银三十两,听其自行建坊“.按这种方式建立的是专坊 ,一般为一人一坊,偶尔也有“双节坊 “,“

15、三节坊“等将贞节妇女二人或三人合并建坊加以旌表的情况.专坊的建立地点,一为贞节妇女的居处附近,如家门,街道口,这是早期的方法,在南北朝时就已有了雏形.如前面提到的对梁代卫敬瑜妻王氏的旌表就是在王氏居住的街道门前建立类似于后代贞节牌坊的建筑.清代前期,这种方法已经相当普遍.二是贞节妇女的墓前.此类贞节牌坊的建立多为生前未得旌表,而于身后树坊以显,加以旌扬.也有的是活着的时候已获旌表,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牌坊,由后世追建.三是贞节祠,节孝祠门.这种专坊与旌表贞节的专祠合建,用以旌扬显宦之家或节烈行为特别堪嘉者.由于专祠的建立并不普遍,所以祠坊合建尤其是被旌扬的家族的荣耀.自贞节牌坊诞生以后,直

16、至清朝前期所建多为专坊.由于统治者对贞节的大力提倡,获得旌表的家庭即有声名上的美誉,又有物质上的实利.据光绪清会典事例卷 403,徐栋保甲书卷 1 引“户部则例“ 载:“民妇已旌表者,照例优免一丁,侍养终身,之后子孙,仍旧当差.“另据康熙衢州府志载,“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四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说明国家对受旌表节妇还有免除本家差役的优惠.自后实行“摊丁入亩 “,免丁免差失去了作用,故后来多不加以提及.政府所给的三十两白银,用于建坊后还有剩余.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诱惑使得许多妇女,家庭对贞节牌坊趋之若鹜,节烈妇女激增,贞节牌坊亦呈建不胜建之势.大量建坊银的支出使得入不敷

17、出的封建财政更加困顿,所以清朝后期,专坊建的越来越少,而代之以总坊.乾隆十四年(公元 1749 年) 七月,正式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对节妇分等级旌表.对于“节而孝廉 ,或能教子成立,或贫无倚靠,艰苦自守,着于闾阎,非寻常可比者“,仍维持原来的给银建坊,殁后入祠的旧例.对于“循分守节以老者“, 也就是够了旌表的年头,但无特殊的事迹的,待遇稍有修正,可酌量给匾嘉奖,后来又匾镌“清标彤管 “四字,附疏汇题,仍于祠内统一建碑,其题后陆续镌刻姓氏,载入本州县志.至于单独拨银建坊,就统统免了【6j.从此以后,遭遇突发变故殉难妇女人数较多时,一般不再建立专坊,而是按乾隆故例,建立总坊.逐渐地,这种情形又扩展开

18、去,将某一地方的部分贞节妇女集中旌扬,如道光十八年(公元 1838 年),清政府旌表山东曲阜节烈妇女孔王氏等 67 人,建立总坊.道光后期,建立总坊已成定制,专坊的建立基本上已废除.光绪会典事例记载,“ 道光二十五年奏准: 嗣后各省汇题节妇一项,查明隶向州府厅管辖,统治所属节妇若干口,题准后给银三十两,于各该州县厅内,官为总建一坊,毋庸按口给银.“同治户部则例记载,道光二十七年户部奏准,“直省孝子顺孙义夫孝悌贞节列妇女,礼部年终汇题后,在各州县内总建一坊,毋庸按口给银三十两;续行题准,镌刻姓名于上.已满,再行建坊 .“可见,在各地建立总坊已成一般的定制.当然,建立总坊主要是因为政府财力所限.但

19、是,对于有钱有势的显宦之家或富商之家,则可以依靠自己的财力建立专坊,如上述道光二十七年“户部奏准 “就明确规定 :“如本家绅士愿捐建者,听其自便.“ 贞节本是统治者旌扬的,既然不需要政府出钱又能达到教化的目的,封建政府自然乐此不疲.实际上,显门望族建立的贞节牌坊往往雄伟而巨大,花费远远超过三十两白银,区区三十两白银对于他们家族来说是微薄之资,而且显贵富贾们往往借建牌坊之机互相攀比,满足自己膨胀的怪异欲望.所以道光以后,专坊并不鲜见.如座落于安丘市西南35 公里的庵上镇庵上村的庵上石坊,建于清代道光九年(公元 1892 年),是为了庵上村马若愚之妻王氏所建的节孝坊,上面镌刻着“圣旨“ 和“节动夭

20、褒,贞顺流芳“十个大字 .直到现在,前去瞻仰的人们仍然受道光圣旨旌扬的感染,对节妇王氏肃然起敬,却聆听不到贞节牌坊下痛苦的呻吟和血泪的控诉.清朝后期,各地习惯于搜罗历代贞节妇女,总建一坊,同时建立一集体贞节祠堂,题名设牌位加以旌扬.总坊建立的地点:一为通瞿大路,市井繁华之处,其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将旌表的影响扩展至民众.从而在人们观念中渗入忠孝节烈的成分,以便通过倡导封建伦理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如雍正三年(公元 1725 年)12 月 2El,法国人龚当信在广州写给爱梯哀纳?苏西埃神父的信中有句话:“ 皇帝说,国泰民安尤其取决于妇女们的忠贞.“二是宗族祠堂或贞节专祠前.宗族建立祠堂祭祀祖先,是中

21、国礼法中悠久的历史现象,明清时期更加普遍化,制度化,成为维系宗法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宗族祠堂外建立贞节总坊,题名,致祭,对家庭的吸引力直接而持久,因此它对贞节之风的推动更大.贞节祠堂的设立自清朝始成为通例.雍正元年谕示“旌表节义,给银建坊 ,民间往往视为具文 ,未曾建立,恐 El 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有所观感,着于地方公所,设立祠宇,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皆标姓氏于其中,已故者则摄牌位于祠中祭祀.用阐幽光而垂永久,其建坊银仍照旧支给,钦此.遵旨议定设立祠宇,由顺天府,奉天府,直隶州县卫分别男女,每处各建二祠,一为忠义孝弟祠,建于学官之内,祠门内立石碑一通,将前后忠义孝弟之人,刊刻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

22、位祠中;一为节孝祠,别择地营建,祠 fqJ,b 建大坊一座,将前后节孝妇女,标姓名于其上,已故者设位祠中.“总坊和总祠堂的建立带有拾遗补缺的性质,大多是将该地历代有贞节堪嘉而未能获得旌表者加以补充旌表,实际是一部历代贞节烈妇的地方史.尽管清政府的旌表越来越多,口子开的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但是仍有很多人被拒之于外.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被旌表的多集中在有钱有势的范围里.一般贫苦无依者因为摸不着申请的门路,特别是无法满足吏胥和各级官员的勒索,而甘愿放弃这种荣耀.据统计真正家徒四壁,清贫自守的而能得到表彰的也就是 10o,620o,6.其二,受旌者地区分布不平衡.大致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所占

23、的比例比较大,边疆和偏远贫困地区人数少.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首先,中心地区的居民耳濡目染,见识一般较边疆要广,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亦较偏远陋乡要高.其次,通都大郡,国家的政权建设也较边疆整齐完备,下情上转,上情下达运转相对快速灵便.最后,还有一个观念问题.“边地夷愚,不知节孝之足73众!在他 (她)们看来,死了丈夫,再嫁与不嫁,都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不关乎贞节风化.“有人曾对“穷乡僻壤申请寥寥 8J 的局面,颇有感慨,其实这包含了主观和客观的许多因素,一时很难改变.牌坊的形制,按照金其桢在中国牌坊:独特的人文景观一文中叙述的,最早雏形是春秋时期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 衡门 “.至隋唐时期 ,出现了建在里 ,坊的“乌头门“(亦称棂星门).即把雕工相当精致,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移植到了坊门上,成为两根立柱,形成了这种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合成的“乌头门“. 乌头门华贵庄重,气势威严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 中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