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大豆生产,弘扬华夏文明(续二)2OO7 年第 5 期(总第 9o 期)大豆通报文章编号:10092765(200705000104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发展大豆生产,弘扬华夏文明(续二)郭庆元李志玉肖唐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2)新中国成立后,大豆生产得到迅速恢复,1951年的产量达到 954 万 t,1956 年超过 1000 万 t,分别比 1949 年增长 87.1%和 96.0%.1957 年的面积恢复到 1278.9 万 hII12,为 1949 年的 1.53 倍.1960 年后,由于粮食压力,加上认知上的偏差,大豆生产进入滑坡和徘徊期
2、,面积缩减,总产降低.1980 年以后,大豆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期,至 2001/2004 年,播种面积恢复到 900 多万 h,总产达到 1600 万 t,分别为 1951 年和 1960 年的 83.3%和 174.0%,而单产则提高了一倍(见表 1).表 1 近百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发展*以 1951/1960 年的平均数 100%2004 年全国大豆总产 1740 万 t,为历史最高年,单产 1815kg/hrn2,面积 958.9 万 h,与 1954 年相比较,50 年问总产增加 738.0 万 t,增长 80.9%,单产增加 1095kg/hm2,增长 1.5 倍,面积尚
3、减少309.5 万 hII12.总产的增加主要是单产的提高所致.2.3 半个世纪来大豆生产发展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豆生产虽有较大发展,单产提高,总产量增加,但与我国其它几种作物相比,与世界大豆生产发展相比,与社会消费增长相比,大豆生产发展相对滞后.2.3.1 滞后于其它主要作物的发展从 11999 年的 50 年间,我国主要作物的产量增长幅度很大,稻谷,玉米,小麦分别增长 3.55 倍,6.6 倍和 9倍,棉花,花生,油菜分别增长 7.62 倍,8.97 倍和12.8 倍.而同期大豆只增长 1.8 倍,大豆增幅远低于其它作物;其次是大豆单产的提高大大落后于其它作物.1949-1999
4、 年,稻谷,玉米,小麦,棉花单产分别提高 3.35 倍,4.14 倍,5.15 倍和 6.23 倍,油菜提高 2.04 倍,而大豆只提高 1.77 倍.在几种主要作物中,大豆单产增长是最慢的.大豆总产增长落后于其它作物的主要因素是面积变化不同.19491999 年,几种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大豆面积是减少的,且一度减少一半以上,其次是单产提高慢.这是多年来指导思想,政策和投入上重粮棉,轻豆,油的结果.2.3.2 滞后于新兴的大豆主产国家二十世纪初,收稿日期:2OO61122*通讯作者:郭庆元(1938 一),中国油料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大豆科技推广协调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农
5、业科学院油料所原所长.2 大豆通报 2007 年第 5 期(总第 9o 期)我国大豆产量达到 1000 万 t 以上,占世界总产 90%以上,独占世界出口市场.19511955 年的大豆平均产量,中国 928 万 t,占世界总产(1936 万 t)的48%,仍居首位,此后我国大豆生产进入徘徊期,而世界大豆生产进入发展快车道.2000 年,2004 年中国大豆产量分别为 1540 万 t 和 1740 万 t,仅为世界总产的 8.8%和 8.1%.年产量退居世界第四位,美国大豆产量 1954 年超过中国,巴西 1974 年超过中国,阿根廷 2000 年超过中国,现在分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位.世
6、界大豆生产发展主要是面积增长快,单产也有较快增长.2004 年世界大豆面积 9263 万 hm2,总产 21432 万 t,与 1949 年相比,55 年间面积增长 6.2倍,总产增长 14.3 倍.同期内,中国的大豆面积仅增长 15%,总产仅增 2.4 倍.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最近 4 年(20(X)-2004 年),世界大豆面积增长 28.5%,总产增长 33.1%,中国只增长 3.1%和 12.7%.以上数据表明,1949-1999 年,20(0)2004 年都是世界大豆生产发展迅猛,而中国发展缓慢的时期.2.3.3 滞后于大豆产品消费增长 1980-2000 年,我国大豆产量由 933 万
7、 t 增至 1546 万 t,同时期的大豆消费量由 830 万 t 增至 2354 万 t,增长 1.68 倍;最近 5 年(1999-2004 年),大豆产量由 1429 万 t 增至 1740 万 t,增长 21.8%,年增长 4.4%,而大豆消费量由 2339 万 t 增至 3600 万 t,增长 53.9%,年增长 10.0%.表明 1980 年以来,我国大豆生产虽有较大增长,但远不如消费增长快.大豆粕和大豆油的消费增长远高于大豆产量增长.由于大豆及其主要产品大豆粕和大豆油的消费增长快,造成大豆产不足销,1996 年我国大豆进口 111.4 万 t,出口 19.3 万t,首次进口量大于
8、出口量,此后进口量不断增加,2003 年进口大豆 2074 万 t,出口仅 29.5 万 t,进口量超过自产量.200312004 年度,世界大豆出口总量 5585.9 万 t,大豆油出口量 898.1 万 t,我国大豆进口量 2074 万 t,大豆油 272.9 万 t,分别占世界大豆出口的 37%,大豆油出口量的 31%.我国成为进口大豆产品最多的国家(见表 2).表 21999-2004 年中国大豆生产量,消费量与进口量3 我国大豆生产潜力与发展前景,大豆生产发展,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增加种植面积.我国大豆提高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均有很大潜力.3.1 我国大豆单产潜力我国大豆生产不平
9、衡,高产省区,大面积丰产以及小面积高产典型的产量结果,表明我国大豆单产有很大增长潜力.尽管近几年来全国大豆平均单产还只有 1700kg/hm2 左右,但大豆年产量在加万 t 以上的主产省中,近四年有 7 个省平均单产超过 2(130kg/h,其中吉林,新疆,江苏已达到 27002800kg/h(见表 3).超过同时期内世界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单产.高产省(区 )的出现显示我国单产的巨大潜力.近几年来一批大面积丰产和小面积高产典型也表明我国大豆单产的潜力巨大.如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三分局 1996 年 7.3 万 hm2 大豆,平均产量达2805kg/h(李王成等 1997);辽宁省抚顺市
10、章党乡邱家卜村 72h 春大豆平均单产 3750khm2,其中有 7.7h 单产 4050kg/hm2(王连铮 2oO3);国家“九五 “攻关 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1996-1999 年黑龙江省实现 6.7 万hm2 示范区单产 193.2kg/667,(2898kg/h)(何志鸿,刘忠堂,杨庆凯 2000).位于新疆伊犁新源县2007 年第 5 期(总第 9o 期)大豆通报 3境内的农四师 71 团,4333hrn2 大豆,2003 年,2004年,2005 年的平均单产分别为 3450kg/,3540kg/和 3975k(罗赓彤,2005),创造了一个生产单位连续
11、三年大面积高产纪录.近几年在东北,西北(新疆) 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多年多处出现小面积(667rn2 以上)300kg/667m2(4500k)以上的高产纪录( 见表 4),最高产量达到397kg/667m2(5956.2kg/),在南方多熟制栽培区也出现了 250kg,667(3765klII12)以上的高产纪录(邱家训 2006).大面积丰产及小面积高产纪录的创造,充分表明我国大豆增产潜力还很大.对一大批高产典型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推广,将促进我国大豆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全国平均达到25003000kg/是完全可以实现的.19r711980 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 1042.4kg,hm2,
12、19912O00 年为 1592.6kg/,2o 年提高 52.78%,依此增长速度 2004 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 1815kg/hm2,到 2024 年增长 52.7%即可达到 2700kg/hm2.从已有的生产实践也可推知,再经 10 年,2o 年的发展,我国大豆平均单产提高1.12700khm2lA_Ir.是可以预期的.表 32003 年我国大豆主产省的面积,产表 41994m2005 年小面积 4500lIrr 以上高产纪录4 大豆通报 2007 年第 5 期(总第 9o 期)3.2 我国大豆扩大面积的潜力二十世纪世界大豆生产快速发展,主要是种植面积扩大,其次为单产提高,1949-19
13、99 年的五十年间,世界大豆面积增长 5.6 倍,单产提高 1 倍.我国大豆面积在二十世纪 30 年代曾达到 1400 万 hm2,此后较长时间徘徊于 700800 万 h 之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越过 900 万 hrn2(见表 1).农业生产的历史经验表明,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总产量有利于粮食作物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如解放后我国大豆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 1941957 年,大豆面积由 831.7 万 h,扩大到 1274.8 万 h,增长 52.3%,大豆产量由 509 万 t增至 1005 万 t,增长 97.2%,同时期的全国粮食产量由11318 万 t 增至 19503 万 t
14、,增长 72.3%.这一时期是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1983-1993 年是我国大豆生产又一个较快发展期.大豆面积由 756.7h 恢复到 945.4 万 hrn,产量由976 万 t 蝤至 1531 万 t,10a 间分别增长 24.9%和56.7%,大豆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由 5.3%升至 6.4%,同时期粮食产量由 38728 万 t 增加到45649 万 t,增长 17.1%.以上两个时期经验表明,大豆生产与粮食生产可以同时增长,适当增加大豆面积提高大豆产量有利于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由于大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我国从热带到亚热带到温带的广大农业区都
15、适宜种植大豆,都有扩种大豆的潜力.潜力最大的是亚热带,热带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华南,西南地区.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和经济带,耕地占全国的 38%,人口占全国 56%,也是大豆消费量最多的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就是我国的重要大豆产区之一,特别是宋代以后,水田地区推广稻豆复种轮作,大豆的播种收获四季相承,呈现处处有豆之大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大力推广双季稻,增加粮食总产量,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水田种豆面积逐渐减少.但几乎是与此相同时期内,巴西,印度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大豆生产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扩大种植,而且获得高产.巴西1970 年前大豆主要种植在南纬
16、30.附近的南部亚热带地区,1970 年后在中部热带稀树草原发展大豆,至 2003 年大豆总产达到 5200 万 t,其中热带地区3100 万 t,占全国 60%产量,平均单产达到2710kg/hm2,成为主产国中单产最高的国家,创造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大豆的成功经验.印度大豆生产 1970 年前主要是北部的亚热带地区,1970 年以后在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的中部热带地区发展大豆.1971-2003 年,印度大豆总产由 1 万 t 增至 600多万 t,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扩大了种豆面积.我们应当总结和吸收历史经验,借鉴巴西,印度的近代成功经验,加快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生产发展
17、.着重发展稻豆或豆稻两熟制栽培,或加种冬作物(油菜,小麦)的一年三熟栽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衡阳,零陵等地区农科所在二十世纪 70 至80 年代的试验研究结果,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水稻集中产区,部分实行大小麦(或油菜)一春大豆一晚稻,油菜一早稻一秋大豆及春大豆一杂交晚稻的一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栽培,不仅当年能比麦一稻一稻,稻一稻增产增收,还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全氮和速效氮磷钾含量,降低土壤还原性物质浓度,从而改善土壤肥力性状,促进下年度作物总产量增加,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郭庆元等 1975,1982,1983,费家驿等 1978,198
18、3).四川,浙江,江西,江苏等省近期都在推进稻豆复种(沈克琴,申和平等 1993,1995,朱丹华,朱文英等 2005).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作物及林果的种类多样,在旱地,林地可以继续发展大豆与棉花,玉米,甘蔗,红薯等作物及幼年果林的间作套种,推广田埂豆,多途径增产大豆.最近几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厅在滇南地区的多年试验结果,种一季冬大豆可有效利用当地丰沛的水,光,热和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当季获得 21353862kg/hm2 产量(周边生,王玉兰等,1995).2004 年的热带,亚热带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4 个品系的多点平均产量达到 2550khm2,最高的达到2700kg/hm212A_k,有的试验点(海南省农科院)产量达到 3795hH12(陈艳波,陈应志,年海等,2005).展现出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大豆的良好前景.只要加强宣传,加强协调,加强研究和技术推广,使本区的大豆面积翻一番是不难实现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