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考试范围:必修 1、必修 2 一至二单元)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时量 90 分钟,满分 100 分。第 I 卷 选择题(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己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
2、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解析D 汉代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执行,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唐代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规定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由此可知 D 项正确。2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敕三、四出” ,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3、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C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解析D A 明显错误;中书省可以草拟诏敕,故 B 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中书省和门下省,不能说明三权分立,故 C 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故 D 正确。3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法定的辅政机构。 ”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秦朝的御史大夫 汉朝的尚书令 明朝的殿阁大学士 清朝的军机大臣A B C D 解析A明显错误;明朝的殿阁大学士始终不是正式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错误;正确。4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
4、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 ”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解析】B 本题考查对所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以前只知“服从法律”到现在去“检验”法律的合法与否,可以看出当时希腊人自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用理性思维去判断事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故 B 项为正确答案。5美国通过 1787 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 19
5、54 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A B C D解析C 美国 1787 年宪法强调了三权分立原则,各州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管理本地区事物的权力,中国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机构也具有一定的制定本地法律法规的权利。故的说法错误,排除即可。6某国的宪法中有以下一些条文:“皇帝任命帝国首相” ;“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 ;“帝国
6、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颁布该宪法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解析B 材料反映出,帝国皇帝可以任免首相、官吏、统率军队、主宰议会等,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这是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宪法标志德国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7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在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1860 年以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材料中“海外移民又逐
7、渐恢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特征( )A半殖民地性质 B半封建性质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封建性质【解析】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 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 “允许华工出国” ,列强借此大肆掠卖华工,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8有人说,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这种现象反映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应包括 定都天京,建立农民政权 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洪仁玕提出空想的资政新篇 抗击洋枪队的进攻A B C D解析A由材料 “注视着过去 ”可知说法正确;反对外来侵略和发展资本主义
8、的方案属于新特点,排除。9有学者指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A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解析D 结合材料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 、 “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等信息得出要求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故 D 正确。101903 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
9、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解析C由材料“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是”可知政治主张是学习德国的君主立宪制。11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解析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可知是在辛亥革命后。12 “
10、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 ”这次“结合”是指A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C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相结合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解析B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取得初步成果,所以选 B。13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解析】C。 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
11、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141948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 。材料表明其实际对华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D希望由其它党派来取代国民党【解析】A 从司徒雷登的话来看,他担心国民政府迫害民主力量导致丧失民心,表明其实际对华立场仍然是站在国民
12、党政权这边,没放弃对其的支持。15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将革命进行到底” 。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革命任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有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经分析符合条件的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应该选择 B。16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
13、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 ”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解析B材料“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 ”说明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故选 B。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 25 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
14、国际政治舞台【解析】C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全球通史作者认为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逐步弱化,多极化趋势出现,其原因不包括美苏两国矛盾的缓和。182009 年 6 月 27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岛上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说明“一国两制”A其实践日益丰富发展 B保证了澳门经济的繁荣稳定C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 D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解析A “一国两制”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横琴岛属于广东省珠海市,澳门大学在横琴岛建设新校区并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管理,这件事能够办
15、成,是“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生动体现。19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说过: “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等人要高不少。 ” 以下对于 70 年代初“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的背景,认识不正确的是A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扩大 B美国和苏联争夺霸权的斗争C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国力增强 D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正确决策解析C “文革”时期,我国经济全面破坏,故选 C。20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
16、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表现为“一超(即美国)多强”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 A、B、C 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1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 “好战”“狡诈” “危险” ,到了 70 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
17、勤劳” “智慧” “灵巧” “善于进取”“讲求实际” 。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B美苏“冷战”的影响; 1971 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中苏建交,70 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解析A 此题注意抓住时间线索,分析不同时期的中头关系,60 年代美国人对华是敌视的,70 年代以后则带有赞赏的倾向,这些与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联系。221961 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
18、指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解析A 注意时间是“1961 年” ,美苏“冷战”导致了柏林墙的修建。东德政府修建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西方势力的渗透,因此, “法西斯”实际是指西方势力。23 “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口口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解析】C 从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朝代已经完全打破了“市” “坊”必须分开的规定,只可能是唐朝后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这
19、个朝代是宋朝。24清朝湖南巡抚王文韶的一段话:“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如机器盛行,则失业者渐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胜言矣。 ”这段话表达的基本统治思想是A重农抑商的思想 B中体西用C农耕是统治稳固的保证 D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析C材料没有体现“抑商 ”,故 A 错;材料内容不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故 B 错;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农业的重要性,故选 C;王文韶反对的是机器盛行,并不能说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 D 错。251839 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我们调查发现,大面积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财产问题,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任何可考虑到的抢劫财物的犯罪,
20、其根源在于万恶的贫困和匮乏。 ”有历史学家说,19 世纪上半叶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导致当时英国犯罪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拜金主义盛行 B工业革命迅速推进C法律制度不健全 D城市化进程加速解析B 依材料看犯罪的根源在于万恶的贫困和匮乏。工业革命迅速推进,并没有速成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工人阶级更加贫困,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犯罪率日益上升。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第 27 题 13 分,第 28 题、第 29 题 12 分,共 50 分。 )26 (13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 1843 年、1844 年、18
21、45 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舍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 备把刀叉供 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一家著名的 伦敦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钢琴,但是中国人仍然热爱 自己的锣鼓,不能接受 这种美意。 ”摘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材料二 1852 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说过:“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 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 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 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含鸦片)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 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 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 结局。 ” 引自 18
22、52 年密切尔报告书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一八九四年甲午之役逼迫满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敌酋田中的奏折竟肆无忌惮地宣布“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东亚,欲征服 东亚,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计划。一九三七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 半世纪来,我中国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 年 9 月 5 日解放
23、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1)1843 年至 1845 年,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找出材料一中的错误,并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 分)(2)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 ,英国当时采取了什么对策?19 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4 分)(3)1895 年,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50 年后,中国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结合史实分析产生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 (6 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问题。第(1)问考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内容。 第( 2)问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附件等相关内
24、容。第(3)问要从领导、群众基础、路线和政策、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答案(1)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 分) 错误:北方各商埠。 (1 分)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只开辟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 (1 分) (2)对策: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十口通商;通过北京条约通商天津。 (1 分)有帮助。 (1 分)原因:马关条约清政府向日本开放了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四个通商口岸和允许其在华办厂等;英国援引南京条约附件中“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在上述四口通商和在华办厂等。 (2 分)(3)原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
25、单纯依靠官兵抗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甲午战争中,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势单力孤;抗日战争中,中国得到海外华侨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 (6 分)27 (13 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 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 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 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
26、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 中华民族 ”的概念。梁启超 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 1902年 2 月4 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 义对中国的国家认 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 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 世纪的辛亥革
27、命。30 至 40 年代的抗日战争和 1949 年革命是标 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徐迅:民族主义据材料一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 、 “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3 分)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 ,孙中山早期却提出“驱除鞑虏” ,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谈谈你的看法。 (4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 、 “中华民族”概念的原因(3 分)如何理解“30 至 40 年代的抗日战争和 1949 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3 分)【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民族关系。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
28、综合分析,从 19 世纪的民族危机严重来分析;第(2)问,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来分析;第(3)问,要注意题中的“五族共和” 、 “中华民族” ,从民族的角度回答。第(4)问要理解抗日战争和 1949年革命在“民族主义”方面的作用。答案(1)19 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3 分)(2)梁启超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号召,有利于借助清政府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的失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 ,有利于分化瓦解清朝统治力量,发动广大民众
29、推翻清朝统治。 (4 分)(3)推翻满清的目标已经实现;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团结各族人民维护民主共和、建立近代民族独立国家,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3 分)(4)抗日战争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为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3 分)28 (12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30、。(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材料二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1971 年 7 月 6 日)材料三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 ,并把 1973 年定为“欧洲年” ,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 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
31、:“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岳麓版必修一教材材料四 1983 年 1 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材料五 二战后仅 25 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美
32、)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据材料三概括美与西欧的关系。 (5 分)(2)据材料四,指出日本怎样谋求政治大国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 (3 分)(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的力量”除了以上材料提到的力量之外还有哪些?综合以上材料,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并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美国地位下降的
33、因素;美与西欧的关系要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关系的变化,其背景是欧共体成立和美国的衰弱;第(2)问,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谋求其相应的政治地位;第(3)问,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角度回答。【答案】 (1)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 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或从越南撤兵) 。 关系:美国承认西欧伙伴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5 分)(2)方法: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 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 (3 分)(3)新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新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因素
34、: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4 分)29 (11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 “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叶梦得 说:“ 古耕而不犁,后世 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 ”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 江南地区人稠地狭的情况,在明清 时期已十分严重。而在这一过程中,牛耕也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 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 时 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
35、性,根本的原因在于 铁搭用人,而江 东犁用牛。在传统中国,人是最可宝贵的,养人是不计成本的,相比之下,养牛却要计算成本,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 “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 ,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
36、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4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分析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4 分)(3)材料三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 ,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4 分)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改进的考查。第(1)问从耕犁和耕牛两个方面论证牛耕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由于是论证题,所以要写结论。第(2)问难点在回答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落脚点在发展二字上,耕牛的减少意味着技术的退步、小农经济的长期化、不利于走规模经营之路。第(3)问上开放性的问题,要注意史论结合来回答。答案(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1 分)耕牛的运用,它节省了人力;( 1 分)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1 分)(2)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养牛成本较高。 (2 分)影响: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3 分)(3)一种: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另一种: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 (观点 1 分,能用两个据点论证得 3 分;列出一个据点 1 分。满分 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