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堂生成倡导与学生思维活化的关系初探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一、 课堂生成的理解应该说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课堂生成具有以下两个特性:1、不可预测性:是指教师在预设时较难预测到流变的课堂会出现的哪些形形色色
2、的情况、事件以及成果。2、即时性:是指教师对变化了的情形作出立即的反应, “就在这一刻”的调整,应变,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即时性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作支撑。其表现为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二、 课堂生成的意义(一) 能够焕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拘泥于预设的方案,根据教学现场,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在这之中,教师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学生则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生命处于最大
3、限度的激活状态。(二) 能够推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学生不断地呈现变化状态,教师即时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展开探究,如此循环,教学真正成为高效互动过程。(三) 能够促成三维目标的统整融合。生成的课堂,知识不再是机械沉闷地授予,能力不再是机械乏味地习得。教师根据学情,放手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地展开探究过程,并在过程中及时调控,使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方法,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发现的成功
4、感,从而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整体提高。三、 课堂生成与思维活化的关系课堂千变万化,需要接纳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生命信息,所以生成又不能固于预设。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故而,要大力张扬学生富有生命力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的活化,必须做到课堂中的散而不乱,高难度调控。四、 促使课堂生成的有效策略(一) 课堂目标可以预设,更应及时完善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驾驶员在跑路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计划,但计划
5、无法做到详尽和周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情况,如塞车、山体塌方等等。针对具体情况,驾驶员会灵活地采取应对措施,或改道或调整目标。同样,课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又不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1、目标可以删补2、目标可以升降(二) 课堂环节可以预设,更应随机调整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
6、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所以,环节与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变化的环境,随机调整。1、环节次序的调整2、环节数量的增补(三) 方法可以预设,更应随机活化“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法和教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的推进,更应创造教法、学法。1、教师教法的创造2、学生学法的创新综上所述,课堂的生成和学生思维的活化需讲究教师即时的应变来迎学情的多变,简言之,就是“以变制变” 。五、 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此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以下的三点当是努力的着力点。(一) 努力提高理论素养这需要教师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第
7、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前有人,教时要目中有人,更要心中有人。第二,全新的教学观。坚持为学生的学习而预设我们的课堂教学,坚持为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的焦点放在学习和学习者身上,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二) 积极提升预设本领这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多角度切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潜隐信息,了解文本的辐射信息,做到心知肚明。要吃透学生,对学生有充分的估计、预测,做到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课前要努力地预演课堂。要将自己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 ,让自己、学生、教材、情境等等因
8、素都动起来,获得一种对不确定性的会意,促使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努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三) 全力发展课堂机智这样的课堂,会不断涌现学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会不断产生始料未及的信息。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课堂上教师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任由发展,而是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综合把握课堂各种各样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如此高超的教学机智非一朝一夕可以拥有。笔者以为惟有积极实践课堂教学,积淀宝贵的教学经验,全力锤炼、发展教育机智,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付,自如应变,才能做到以变制变。21 世纪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呼唤将思维活化的育才机制。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定能焕发勃勃生机,焕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活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