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4-1《大学》节选(word有详解答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30732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4-1《大学》节选(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4-1《大学》节选(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4-1《大学》节选(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4-1《大学》节选(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4-1《大学》节选(word有详解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A此之谓自谦 B如恶恶臭C故谚有之曰 D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解析 A 项, “谦”通“慊” 。答案 A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一律。B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平时居住。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哀矜:怜悯,同情。D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尊敬老人。解析 B 项, “闲居”指“独处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2 分)A知止而后有定 定:决定。B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掩盖、掩藏。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开辟。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非:不对的。解析

2、 A 项, “定”:目标、志向; C 项, “辟”:有偏向;D 项, “非”:批评。答案 B4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见君子而后厌然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解析 “焉”:代词,这;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那样。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上老老而民兴孝A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B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先诚其意解析 A 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活

3、用作动词。 B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 项,名词用作动词;D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 A6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2 分)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解析 C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是判断句。答案 C7填空。(4 分)(1)古代所说的“四书”是_、_ 、 论语 、 孟子 。(2)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答案 (1)大学 中庸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 812 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4、,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

5、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解析 A 项, “止” ,应为“最高的境界 ”。答案 A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A 项,代词,的人; 代词,的东西。B 项,都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

6、,构成名词性短语。C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都是介词,用,把。答案 A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2 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A B C D解析 不是直接阐释,是“小人”的做法,是从反面说明。排除这三项即可。答案 B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

7、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 D 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答案 D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 分)(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4 分)译文:_(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5 分)译文:_(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4 分)译文:_解析 在这三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如“明明德”的“明” , “诚于中”的“诚” , “形于外”的“

8、形” ;以及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答案 (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8 题。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 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扌卷扌卷然 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荆佽非 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

9、体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 而不为用,出而鬻之。 ”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 ”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 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 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

10、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注】 入人:与世人和谐。扌卷(qun) 扌卷然:勤苦貌。佽(c)非:人名。罢(p):通“疲” ,疲劳,病弱。下同。暍 (y)人:中暑的人。龙渊:宝剑名。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 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解析 C 项, “荫”应为“把 安置到树荫下” 。答案 C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A.E

11、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A 项,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 B 项,连词,所以;名词,事情。C 项,介词,跟、同;动词,送给。D 项,动词,是;介词,替。答案 A15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2 分)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 (焉)解析 B 项,应是“罢武” 。答案 B1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 “行小覆大” “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2 分)扌卷扌卷然守一节,推一行 ,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

12、,而天下称仁焉 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A BC D解析 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只是表现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答案 D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圣人内有操守, 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D文王 葬死人之骸、勾践

13、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解析 C 项, “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答案 C1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 分)(1)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4 分)译文:_(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5 分)译文:_ _(3)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4 分)译文:_解析 在这三句中,翻译的重点是“小行” “大体” “尽死”等词的古今异义。答案 (1)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2)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3)那些勇敢的

14、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参考译文】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

15、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 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 ”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 ”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 衷心地归附田子方。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他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 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 ”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 ”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扇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 ,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