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它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农业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受多方面条件制约(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因此,课本是在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生
2、态农业,商品农业,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为我国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典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总结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
3、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农业区域发展,关心农民生活。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方法 图表分析法:本节图表较多,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表,而且要学会绘制图,培养正确的读图方法和良好的读图习惯。归纳总结法等。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
4、学,如何合作,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目标多元化。教学用具 多媒体、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展示“中国的农业生产”图片,提问何谓区域?我国有几大区域?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演示“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商品棉、林业基地等的分布。学生讨论,回忆区域概念,明确区域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了解农产品再我国的分布情况。巩固第一单元内容,引入本区。指导学生回到课本。建立感性认识。地理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位置;东北地区在我国的农业地位?让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上黑板指出本区的大致的经纬度。分组讨论农业地位并选代表发言。提高学困生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多媒体展示
5、“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气候特点?读图 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总结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布规律。归纳气候类型、特点、农作物熟制等?地理原理一定要让学生分析、归纳,满堂灌则无“理”可言。多媒体展示 4.3“东北地区的地形”图说出高原、山地、平原及土壤特征。找到高原、山地、平原并思考农业生产的类型?熟悉区域地理特征。条件区域发展不仅靠自然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附表格总结)活动“安庆成为我国棉花生产基地的条件”“海南岛成为热带经济作物基地”?集体回答并总结社会经济条件。活动独立思考完成问题简单,活跃气氛养成良好思考习惯多媒体展示本区三大农业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作物
6、品种(粮、树、畜种)表格。学生讨论时多媒体演示相关图片。小组完成,互相校正。小组讨论中优化答案,同时提高表达能力。展示活动 4.1 表格,适当提示。结合课本完成阅读总结能力,农业布局特点超链接到“中国农业生产”图片,指出水稻、畜牧业在东北的分布区域完成活动 2-3。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课堂小节教师归纳总结知识纲要。布置作业:地理填充地图册(一、二、三题)一起回顾,情景再现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学反馈板书设计4.1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
7、,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二、地理条件1范围:2地位:3地理条件分析气候条件 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地形、土壤条件 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社会、经济条件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分布 主要粮(树、畜)种 特殊分布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看书总结 将杂乱知识进行梳理,利于记忆展示 4.8“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和 4.9“农业机械化生产”图。问:广袤的荒地能否继续开垦?看 4.8 图分析土地利用现状;4.9图感性认识农业机械化生产。思
8、考问题。通过读图理解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条件。通过提问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大规模专业化生产链接“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展示 4.10“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提问美国的小麦带和玉米带?帮助学生指出并分析冬小麦和春小麦?得出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前提。总结区位条件。学生回顾必修二内容“商品谷物农业”,比较两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通过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活动的实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农业展示 2007-3-15 新闻报道“黑龙江今年将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 240 万亩”内容,播放图片 4.11、4.12。总结存在问题。听报道,看图片,自学课本内容。通过上述系列活动,
9、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结合课本,讨论提出对“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总结并表格展示。讨论后代表发言并接受师生质疑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增进友谊,增长知识。发展方向提供“珠三角基塘生产”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结合老师提供的地理信息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完成课后活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节展示板书“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方向”。学生讨论理解。 指导学生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有助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教学反馈板书设计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
10、在全国的地位:2商品率: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水稻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玉米 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2发展方向:原则:目标: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农业发展方向重点 特点评析本课在充分分析了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灵活的设计。特点是教学思路以教材为中心,细微之处进行了修饰。如开始用区域图片、农作物分布图片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入区域农业发展。特别是对活动题的改动,即能说明问题,又联系实际,提高兴趣,一举三得,何乐不为?教学方式上,注重启发,注意全面,保持与学生交流,充分提倡对知识的探究,主动学习,在交流、讨论、归纳、整理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同时,注重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加深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