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无疑是 1868 年的明治维新历史意义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 1895 年以及 1904 年1905 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 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
2、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 1877 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 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 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 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
3、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 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 年 9 月 2 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
4、了文明进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宇航时代和核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第三次是日本战后的民主改革背景 战后,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 年美国结束对日占领。 (2)措施 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结果 1955 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60 年代末,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80 年代,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
5、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1987 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 年代中期以后,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4回答者: 最佳答案在日本的战国时代末期,西方文化逐渐通过基督教的形式流入日本,使普通的日本人有了更多的学习空间以及认识世界定位自己的空间,在幕府时代的末期,黑船事件使日本更加的认识了世界,促使日本最终打开国门开始接受外来文明,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脱亚入欧的国家认识,使近代的日本逐渐走进了军国主义的发展路线,现代的日本在泡沫经济之后逐渐的重新定位了东西方文化,从而使日本更趋向于东方文明,但是,对于日本的文化特点。确实很难说明,我的几点仅供参考 原因基本就一
6、个:长时间(接近一千年)处于一种孤立的地理环境(政治,自然两方面)。从政治地理格局上来看,日本政权长时间游离在东亚文明的核心中原文化区以外,并且因为这种上千年的文化独立进化,使得日本本身即对东方文明具有距离感。后来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可以轻松的转身,毫无负担地试图进入西方文化圈,即来源于这种疏离感,福泽谕吉写出脱亚论就是这种特征的表现。但是在加入西方文化圈的过程中,日本因为长期的进化始终是在封闭环境下,导致其文化核心日渐保守化,也注定它只是进行皮毛式的修补,而不是彻底的反思,所以它最终没有真正融入西方文明。确切的讲,日本并非东西兼容,它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而且把东西方很多文明的表现都用自己的
7、套路重新解构而形成新的内容。这是个独立于东西方文明之外的一种文化。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 ,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 1895 年以及 1904 年1905 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
8、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 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 1877 年 6 月 18 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 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9、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 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 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
10、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明治维新是%;&;B%;=# 年间,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
11、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它以%;C$年“公车上书”为发端,到%;C;年第二,在日本,天皇虽是傀儡,但是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高于一切,而在中国,光绪就是个真真正正的阿斗;第三,在明治维新之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封建主(包括武
12、士,大名在内)要求力图变革,在常州,萨摩等番(日本当时的行政单位,等同于今天日本的县,当年的常州番,好像就是今天的山口县),已经成了革新派武士的根据地。而在中国,全国省分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另外支持变法的,全市一些文人墨客,一些没有实际权力的官员等,并没有护法伏魔的有力武器,反动者讲道理讲不过你,便会硬来,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屠刀砍向自己;第四:中国人民虽然勤劳善良,但是小农意识严重,冷漠麻木,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依山傍水,人民心宽体胖,抗争意识不强,惹不起,躲得起,讲究逆来顺受。日本国小地贫,资源短缺,深处孤岛,所有的这些上天给与的压力,使他们形成了斗天奋争的进取精神(不是什
13、么好事),有什么进步事件,自然是人人争先。 5最佳答案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多数人的国家,为了维护一小撮不劳而获的满清八旗的特殊利益,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愚民政策,而民智不开,社会就无法前进;为了维护一小撮不劳而获的满清八旗的特殊利益,满清还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强行收回民资建立的铁路卖于外国人,最终引发四川保路运动,武昌成功爆发起义,清倒台。 转贴慈禧太后的“四个不能变” 文章提交者:z2007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 慈禧太后的“四个不能变” 前不久吴国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慈禧太后的“四个不能变” ,读来感触颇深。 满
14、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 :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这“四个不能变” 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 ,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当 时有话语权的人们认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西方社会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只能用他们的器物,不能借鉴他们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可 以利用外国
15、的硬件,但必须使用中国的软件。只能让外国的硬件适应中国的软件,绝不允许改变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成长,也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的中国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没有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腐朽的专制体制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与其它国家的竞争中每况愈下。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社会制度变革,可是顽固不化的满清王朝统治者为了保住极权,拒不接受政治体制改革,残酷镇压提出变法改革的维新派。当权的顽固分子固然保住了眼前的既得利益,却坐失了改革机会,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此 前,日本国已经为清王朝做出了榜样。日本执政者经过激烈辩论,终于接受了学者提出的“脱亚入欧” 理论。即摆脱中国儒家
16、文化和社会体制的影响,学习接受西方 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进而驾驭来自西方的硬件这就是有名的“明治维新” 。先进的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和社会进步,日本很快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并在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慈禧太后的所谓“四个不能变”说到底就是保护专制独裁特权,这正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区别。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而平等,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律、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制度。君主有予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特权,官员是君主的奴才,草民是君主的奴隶。国家的一切制度
17、设计都是为了维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形态。 如 果中国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能够永久闭关锁国,那么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在严酷的专制压制下,清王朝延续的时间也许会长一些。可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已经打 开了中国国门。西方的文化思想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社会各界,觉醒了的国民不可能忍受这种极不合理、极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长期存在。 然而执迷不悟的慈禧太后看不到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依然把自己的“四个不能变” 奉为金科玉律,当成谁也不能触犯的高压线。这种一厢情愿的倒行逆使注定了满清王朝的灭亡他的敌人是所有被统治者因为说到底,没有谁心甘情愿当奴才、当奴隶。 世 界上许多帝王能够审时度势,通过出让权力换得社会改革平稳进
18、行,也保住了王室的延续。那些不肯拔一毛利天下的君主,最终只能与自己的腐朽王朝一同覆灭 你不允许社会制度变,社会制度就要改变你,这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只不过,这样的结果往往需要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但愿一千年前诗人杜牧的名言能给我们以启示。 文章提交者:亡秦者胡也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 坚持太后的领导不能变 文章提交者:blueair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 坚持某某理论 坚持某某主义 坚持某某党领导 坚持某某党指挥 qiang 文章提交者:花垣县 加帖在 猫眼
19、看人 【凯迪网络】 http:/ 这“四个不能变” 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 ,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佳答案背景 日本那里正好主张改革 “对外开放”中国这里是闭关锁国,虽然有外国人进来,但是原则上依旧是重农抑商领导 中国是没有政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是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康有为光绪都只是一个小小小小的团体,力量不够日本的天皇掌握了实权! 他要改革是肯定可以的而中国有慈禧等人的抑制参加者 日本都是政治方面的人,中国只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多为理论构想,实践的话受到许
20、多限制,日本就可以具体实施!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兴办学堂,西方制度,有区别的是 中国是君主立宪,日本那里貌似虽然是君主立宪,但是保留了天皇之类的但这个不是主要的。成功失败最主要的是改革者在政治上有无地位! 回答者: hx38255666 - 十 二 级 2008-10-10 20:20 时代背景:日本:19 世纪中期,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国: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尖锐。领导者 日本:新兴地主中国:皇帝和资产阶级上层人士 回答者: 捃桾 - 六 级 2008-10-10 20:34 因为天皇没实权,中国皇帝有。 事件背景在 19 世纪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
21、德川幕府实行的苛政,激起了大量农民的起义。 同一时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手工业或手工工场。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商人、特别是金融高利贷商人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在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大名(地方领主)、武士,与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商人们结成政治性联盟,与农民一并成为“倒幕派” 的骨干力量。 1853 年,美国殖民主义者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近海,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而不仅局限于长崎
22、,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停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斗争的目标。明治维新具体经过在地方上具有维新思想的藩主们(长州、土佐、萨摩等藩),开始结成军事联盟,以对抗幕府军队的讨伐,并尝试与天皇接触,寻求倒幕行动的“大义” 。1867 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1868 年底,明治天皇颁布 “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 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于天皇。与此同时,倒幕派组成了新的政府,用以对抗江户幕府政权。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盾,假意将政权归还天皇,却拒绝交换兵权与土地。倒幕派不甘于取得这样的成果,当得知德川庆喜从
23、大坂发兵时,新政府以萨摩、长州藩的军队为主力,在京都附近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三天的战事,新政府取得重大胜利。旋即新政府派遣东征军攻打德川幕府的最后据点江户。德川幕府最终献城投降。不过在日本东北地区,以会津藩为首组成“奥羽越列藩同盟” ,继续反对新政府。由于当地农民纷纷起义,新政府军进展顺利。1868 年 11 月,东北地区的叛乱被评定。幕府海军将领夏本武扬率八艘军舰和幕府残兵逃至北海道,并在 1869 年 1 月建立“虾夷共和国” 。同年 6 月,在新政府军的进攻下,夏本武扬投降。因 1868 年为农历戊辰年而被称为“ 戊辰战争”的内战结束。明治维新具体措施随后,新政府迁都东京(旧江户),建立明
24、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第一,在 1869 年 6 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 政策,将日本划为为 3 府 72 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 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候等贵族改称为 “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奉还版籍” 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第三,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发展近代教育。第四,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经过
25、明治维新而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 1895、1904 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帝国清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馀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回答者: 1868 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军事迅速超过了中国,随即发动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虽然战争对象不是中国,但两国不经清政府同意在中国领土开展,为所欲为,是对中国的欺辱到了极点)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对中国人的屠杀,掠夺一浪高过
26、一浪,比较大规模的有 1898 年日军在旅顺屠城( 南京大屠杀的预演),全城两万军民只留下 36 人收敛尸体(我不明白,日本攻打俄国人占领的旅顺口首页 书 名 、 作 者 、 ISBN 搜 索 排行榜 分类浏览 书评 购书单 1868 年的中国与日本读激荡的百年史 (一)2010-02-25 16:46:34 来自: 听涛 激荡的百年史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古代日本经历过一条与中国相似甚至相同的发展历程,同样历经过封建制社会,两国都视农业为国之命脉,同样信奉佛教,恪守儒家之道但在 1868 年以后的百年时间里,日本与中国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决定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的两个
27、关键转折点,一是明治维新,另一是战败之后的再崛起。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政权由德川家族掌控长达 268 年,在这一漫长的闭关锁国过程中,日本拒绝开放门户,只允许少量荷兰与中国船只往来。这种停滞、太平和孤立的状态一直持续到 1853 年,一支美国舰队在这一年访日,并于 1856 年签订了日美通商条例 ,从而打破了日本平静的美梦。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的政府领导者针对与美国的日美通商条例分为两派,一种是“开放派” ,另一种与此对立的意见是“攘夷派” 。 “开放派”充满了积极的色彩,希望通过开放港口能够让日本富强起来,继而培养使日本能够抵抗西方各国的能力。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的作者,也即日本战败后的首任
28、首相吉田茂看来, “开放派观点逐渐为更多的日本国民所接受” 。 正是在此种情形下,1868 年 1 月 3 日,一位名叫西乡隆盛的武士发动“王政复古” 政变,迎回被雪藏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日本明治天皇,以恢复天皇亲政、废除幕府,江户改称东京,成立新的中央政府。由此,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近代史的序幕。 明治维新成功的根本在于制度改革与国民思想转变。1871 年,明治政府逐渐废除藩置省,实行中央政府委任县知事来统治。在封建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制,武士是享有最高等级的社会地位,位列“士、农、工、商” 四个社会等级之首。武士享有特权,不事生产就可坐享奉禄,甚至可以自行处死其它阶层的庶民。
29、改革后废除了身份等级制度,鼓励从商,包括武士在内的任何人必须依靠职业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近代日本的国家体制就这样建立起来,并在这种体制之上继续搜寻工业企业的发展路径:国家开始逐步建立铁路、电信、邮政等可以促进工业顺利发展的部门;政府出面创办一些示范性工厂,用来鼓励民间兴办企业;给予那些新兴企业家们贷款等援助国际知名的三菱、三井、住友等企业便是在此间创办起来的。 看起来这很像中国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只是与明治时期的决策者们相比,清朝的掌权者并非从制度层面改良,而是认为“中国之落后只在物器而已。 ”在当时的当权派人物李鸿章看来,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因此,要强
30、国,就得造武器;造武器,就得办工业。 所以,在明治维新开端之年,隔海相望的中国(同治七年)也把一场“洋务运动” 搞的如火如荼。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机器兵船“惠吉号” 。同样在清政府的作用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一大批企业开始出现,其中代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算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前身。同时,也由此催生出大量买办现代经理人制度在中国最早期的萌芽。 明治维新让日本彻底觉醒,而中国的第一次觉醒戊戌变法,在中国上演则要等到 30 年以后。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戊戌变法并没能撼动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令光绪皇帝没想到的是,在日本能够成
31、功的改良运动在中国却只维持了 100 天,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也恰恰是上千年的封建体制。 你认为这篇评论: 有用 2 没用 分享到 推荐 还没有注册.2010-03-04 11:01:59 calmme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010-03-04 20:40:53 keviton其实很多事情就已经决定了中国的维新和日本的维新的败成。 首先中国的维新派没有得到必要的军事力量,而日本因为各藩割据,都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的长洲藩是开国派。很自然就拥立日皇。 其次在中国维新派没有取得军
32、事的情况下,无法撼动慈禧太后的权力,革命没有发生流血,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日本则因为当时的德川幕府权力的更替比较频繁,各个人掌握的权力都不足以影响全局,同时经过长洲藩里面的志士买入新型武器而完成了内战的胜利。 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最好的机会,是的君主立宪无法实现,造成了今天的悲剧。当然了后面有好几次机会,一次是 48 年,一次是 89 年。2010-03-23 13:31:35 草原上的咩咩杨明治维新是 1868 年开始,中国的自强(洋务运动) 则是 1864 年太平天国失败之后逐渐开展的,同时起步,结果迥异,why? dmeisheng 于 2008-10-26 15:12:12 上帖 发短信 从
33、 1874 年至 1945 年的 71 年间,中日有过三次半战争:第一次是 1874 年,日本入侵台湾,藉口是 1871 年一些琉球人在台湾遇害。那时台湾没设防,中国没有反抗,算是半次战争吧。第二次就是 1894 年(甲午)至 1895 年的战争。第三次是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日本参与了。第四次是以 1931 年的“九一八”为序幕,延绵至 1937 年“七七”爆发的八年抗战。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明治维新是 1868 年开始,中国的自强(洋务运
34、动) 则是 1864 年太平天国失败之后逐渐开展的,同时起步,结果迥异。是上帝偏爱日本人吗?不!第一,日本有封建制度,而我们没有。在封建制度下,权力分散,并受到有力的制约。不但天皇和幕府之间有矛盾,地方各藩和幕府之间有矛盾,而且哪一方的举措不对,其他方面有力量制约和纠正,不是一权独大,可以为所欲为。第二,我们有科举制度,他们没有。科举制给中国的知识阶层构建了一条比较公平的上升管道;但画地为牢,限制青少年的认知范围,并将知识意识形态化,让他们戴上难以冲破的紧箍咒。这是为害千年的排斥外来思想、文化的自我封闭堡垒的基石,也是 19 世纪至 20 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多少中国青少年的黄金岁
35、月都虚耗在四书五经上了!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偶然的,是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酿造出来的苦果。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用了将近 3000 万两,其中挪用了不少海军经费。光绪皇帝大婚用掉 500 万两。北洋海军哪里还有足够的经费?1888 年海军衙门和北洋舰队正式成立后就不买军舰了。而日本海军在 1888 年之后接连造了一批先进的军舰,他们的速度比中国的更快,火力更强。这只能用制度上的因素来解释了。注定的失败作为西方国家海上力量勃兴的反应,尤其作为日本威胁日增刺激的结果,中国决定建设海军。李鸿章恰是适逢其会,适充其任,他肩负起这一历史性的责任。不少学者认为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主要是为了巩固
36、自己的权力基础,他借应付外侮为名,而行扩张淮军势力之实。从历史发展的经纬来看,我认为这种解释殊属臆测,缺乏充足的证据。近代海军是 19 世纪一个革新事业。海军的发展要求有复杂精致的装备和高度专业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考虑到所有这些方面工业、科学和技术、人才、财政,中国当时完全不具备条件以支承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诞生,几乎全靠李鸿章一人的独自努力。他以 10 年持续不懈的努力,造就了一支拥有 30 艘战舰,120 门大炮和 4000 名官兵的舰队,它至少在数量上超过了日本的海军力量。李鸿章的任务比起今天人们所能想象到的要艰巨得多,因为他面临向北京政府寻求资金、说服各省官员给予合作、同时又要抵挡来
37、自各方的不断的批评这多重的任务。北京中央政府的弱点众所周知。清政府从整体上给李鸿章增加了许多障碍。它充满官僚主义陋习、地方主义观念和派系的明争暗斗。北洋海军本身也因组织不健全,装备陈旧过时而深受其患。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鸿章创建海军的努力,不应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应当从当时内部情况的整个背景作出评判。二、明治维新对清未中国的影响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时,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已有近 30 年的历史。当时中国出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所特有的官僚买办阶级,同时随着半殖民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与官僚买办阶级相对立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反映其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他们由于阶级利益的不同,对日本明治维
38、新的反应也不一致。那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官僚买办阶级根本不重视明治政府的成立,把它看作是一般的改朝换代。直到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尤其是侵略台湾后,才开始引起注意。但他们仍认为明治维新是天皇夺取将军政权;明治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不切合日本国情;反对废阴历改用阳历;嘲笑日本人生活欧化。而代表正在形成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的看法则完全不同。他们称赞日本明治维新,希望中国也走这条路。其中如黄遵宪、王韬、姚文栋、傅云龙等人直接到日本访问、考察,肯定了明治维新的意义,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日本学习西方卓有成效的经验,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向日本学习在思想上创造了条件。1877 年,
39、先进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黄遵宪,以参赞身份随中国首任公使何如璋赴日本。他在公务之余搜集日本历史资料,特别是有关明治维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资料,用 9 年时间完成日本国志一书。他写此书的目的是要借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来给清朝统治者作镜子。此书是近代研究日本的集大成的著作,又是提倡仿效日本变法维新的重要著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制造舆论准备,对其后的戊戌变法有重要的影响。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特别是 1905 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俄国,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尽管甲午战争中,日本也打败了中国,中国人痛恨日本,但为挽救中国,中国的资
40、产阶级改良派决心用改良方法进行图强自救。中国人感到要想学习西洋文化、技术,就得把学习的目标从西方转向日本。这在当时形成了一种风气。例如,康有为对明治维新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他的日本变政考序中说,“泰西以五百年讲求之者,日本以二十余年成之,治效之速,盖地球所未有也,然后北遣使以开虾夷,南驰使以灭琉球,东出师以抚高丽,西耀兵以取台湾,于是日本遂为盛国,与欧州德法大国颉颃焉迹其致此之由,岂非尽革旧俗,大政维新之故哉?”因而康有为在 1898 年戊戌变法时,就以明治维新的各种方法做为范本,向光绪皇帝建议变法,撰写了日本变政考,呈进光绪帝,作为中国维新变法的借鉴。他对维新变法满怀信心,认为中国的人民、土
41、地、物产均比日本多 10 倍,岂止事半而功倍呢?不妨以强敌为师。光绪帝认真阅读该书,经常采用书中康有为所写案语作为谕旨发下。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并亲自召见康有为,开始了百日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在百日内共上奏折 21 道,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议光绪帝进行一系列改革,希望让光绪帝象明治天皇一样,走日本明治维新道路。但是 1898 年的中国决非 30 年前的日本,维新变法运动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及西方列强轻面易举地扼杀了。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改良派所施行的新政全都被否定掉了,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政策没有取消。变法以前,张之洞曾向光绪帝呈进劝学篇,建议向
42、日本派遣留学生。两月后改良派监察御史扬深秀也建议说:“日本变法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始。”极力主张向日本学习客易成功。此后到1899 年,留日学生约 200 名,1903 年增至千名。1905 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全国各地设置了许多日本式的“学堂”,即后来的“学校”,并且招聘了几百个日本人做“教席”即现在的“教员”。1905 年后去日本留学非常盛行。1906 年达 8 千人之多(一说几万人)。许多留日学生在日本一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及天赋人权学说之后,政治思想立刻发生变化。有一部分人抛弃改良思想而转向革命,开始和孙中山接触。此时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国民报应运而生,章太炎
43、积极为它撰稿,反对改良,鼓吹革命。随着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日本成了中国革命的海外基地,许多革命家往返于中日之间。在中国近代史上,站在时代前列的许多名人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如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郭沫若等。当时不仅许多先进人物去日本留学,清朝的许多官吏也被派到日本去视察,把其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回国后在自已所主持的事业中加以实行。尤其 1895 年 10 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逃到日本横滨。在横滨成立兴中会分会,吸收旅日华侨及留日学生参加。1905 年 8 月中国革命党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中国革命就此进入新的阶段,因孙中山的共和国思想对天皇制不利,日本政府应清政
44、府之请求,将孙中山逐出日本。此后,孙中山将在日本的联系工作全部托给宫崎滔天,宫崎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无私的援助。日本是亚洲最早接受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甲午战争以后片山潜和幸德秋水等在日本组织社会研究会,1901 年日本社会民主党成立;1903 年幸德秋水创办“平民社”,出版平民新闻。当时章太炎、张继、何震等都是与幸德秋水往来,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7 月幸德秋水的著作社会主义精髓出版不久,立即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先进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向日本学习,留日学生一般学的是理、工科,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东西,希望从日本找到挽救中国的道路。辛亥革命虽然
45、成功,但没有真正找到挽救中国的道路。中国只有通过日本社会主义者之手接受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才是明治维新对中国所具有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日本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如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等。共产党宣言最早也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方面都同日本有很深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也从日本得到很多益处。虽然当时也可以往欧美派留学生,也有一小部分人赴欧美留学,但在语言以及费用方面困难都比较大,所以多数去日本留学。清朝末年,如果没有这些留学生通过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的理、工、医、农以至社会科学,那么,中国的现代化会迟缓得多,这说明了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这一高潮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