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P 范式理论演进及现实应用的文献综述摘要 :“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 范式)是产业组织应用问题研究的经典范式和规范分析框架,它试图用结构行为绩效的因果关系对某个产业进行观察分析。SCP 范式理论不断演进在于随着市场条件及企业行为的现实性变化,对市场结构选择、企业内部和外部组织方式选择等问题作出修正或全新阐释,从而推进了产业组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深入。本文将对SCP范式的理论演进及在我国现实应用做一个综述。关键词:SCP范式;理论演进;现实应用正文:“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理论演进与现实应用“结构(Structure)行为
2、(Conduct)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 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发端和诞生于20 世纪30 至60 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对产业组织经济学能够形成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SCP 范式是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经验研究部分的规范范式,它以对特定产业、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的具体考察分析为基本线索,揭示的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秩序或竞争状态,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虽然SCP 范式的理论内核,在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中不断得以创新和丰富,但在产业组织现实应用问题的分析中,作为经典范式和规范分析框架,由于借助其阐释现实问题的逻辑性和透
3、彻性,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生命力和应用空间。一、SCP范式理论本源与演进发展(一)哈佛学派与结构主义范式的建立20世纪3050年代,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的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SCP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 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 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形成, 并在其后的20 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和斯托金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流行的SCP 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
4、础上发展而成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其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是从市场结构推断市场绩效,通过对若干行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关系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其基本结论是:以某种方式度量的行为和绩效同市场结构具有很强的联系,特别是厂商或产业的可赢利程度与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SCP 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
5、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绩效基准之一的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并据此提出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因此,哈佛学派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是,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提倡实施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哈佛学派的这种主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和强化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哈佛学派建立的SCP 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
6、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径发展。(二)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对SCP 范式的修改上世纪60 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人对SCP 分析范式提出激烈的批评,形成了所谓芝加哥学派,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SCP 范式的批评主要在于:认为哈佛学派提出的SCP 范式过于简单,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决非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认为在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链中,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将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垄断势力
7、的提高视为等同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并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的那些高效率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象哈佛学派所指出的那样,是因为产业中存在垄断势力。芝加哥学派政策主张的主要取向是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和实行严格的兼并控制的做法。认为反托拉斯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上,其中主要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芝加哥学派的放松管制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对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到80 年代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
8、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努力,产业组织经济学在“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下奠定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坚实地位。(三)新产业组织理论对SCP范式的创新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特定产业内厂商的进入退出问题上,极大地创新了SCP范式。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对进入退出问题的分析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景泰的各种基本假设和逻辑上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原则决定厂商必须作出进入或退出的决策。而鲍默尔等人则提出了“进退无障碍理论”,克服了传统SCP范式中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的单向逻辑关系,更强调潜在竞争者对在位厂商的影响。鲍默尔等人提出的成本函数的次可加性概念,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增进功能提供了理论
9、解释。另外,新产业组织理论使产业组织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重视企业行为的研究,博弈论特别是非合作博弈理论,作为分析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策略行为问题的理想方法和标准分析工具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派理论对组织进入定价、产品扩散和技术创新、内部整合、区域独占、网络竞争、竞争中的合作、捆绑行为等策略性行为的动态分析,使人们对各种复杂交易现象的动机和效果的理解达到了新高度。可以说,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运用,产业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转变。正是由于案例研究与博弈论的结合,使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呈上升态势。(四)新制度学派对SCP范式的拓展以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
10、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也被称为“后SCP 流派”,在产业行为分析中引入交易费用理论,改变了传统SCP范式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逻辑,对深入剖析由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企业行为及市场绩效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交易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有限理性的约束,必然引发经济人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企业替代市场的制度安排可以使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尽管企业管理费用的存在且边际递增限制着企业规模的无限张,但由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费用相等这一均衡点决定的企业边界必然大于零交易费用假定下的完全竞争模型中的企业规模,这个企业规模是由资
11、源配置需求决定的。二、SCP范式在中国产业组织问题研究领域的现实应用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进行较为规范分析的研究成果。近年我国学者应用SCP范式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分析我国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为此应做出的努力和政府主要目标;结合国外发展历史和中国国情,分析行业规制和反垄断问题,研究产业组织政策成功实施的条件;应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和结论探讨中国某些具体产业内(如汽车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行为等。(一)将哈佛学派对于寡头垄断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方法用于中
12、国具体的具有寡占特点的部门和行业产业组织状况分析,使理论的应用有较好的贴切性 如结合我国钢铁(徐康宁、韩剑,2006)、轿车(干春晖,2002)、民航运输业(曹建海,2006)的实证数据资料,以分析产业集中度与产出和效益的关系为起点,具体分析和评判其产业组织状况。对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通过行业集中度、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成本结构、纵向一体化等方面展开。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主要通过价格竞争、服务竞争、品牌和广告竞争、新技术竞争、企业并购和重组行为、谋求企业战略联盟等方面展开。对经济绩效的分析则从生产效率、消费者剩余、行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其中一些有意义的观点是:(1)通过对产业生产集中度的分析,中国
13、轿车市场、民航运输业均体现出较高寡占型市场结构的特点,而钢铁行业则远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按“贝恩分类法”行业集中度CR4 即前4 名最大公司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比率30%,则该行业为竞争型;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型;65%CR475%为高集中度寡头垄断_型; CR475% 为极高寡头垄断型)。(2)轿车、民航业已发生的兼并和重组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主要目的进行的,中国对轿车、民航、钢铁业的产业政策均明显具有照顾现有体制格局的倾向,实际上是照顾国有企业的倾向,因而在其产业发展中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3)在寡占的市场结构下,厂商为获取超额
14、利润,可能通过相互勾结、串谋等措施,如典型的“价格联盟”式垄断行为,从而抬高价格、削弱竞争和损害消费者利益,因而,必须加快反垄断和公平竞争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还有学者应用SCP 分析框架具体分析中国制造业15 个主要产业的市场竞争状态和未来趋势(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2006);有的学者尝试在SCP 范式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作为内生变量,具体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何禹霆,2006)。(二)研究相互关联的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行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具体分析煤电两个纵向联系极为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部门(我国发电与供热所消费的煤炭占全部煤炭产量的50%左右),由于市场
15、结构差异、价格机制差异对上下游产业绩效、产业协调发展的深刻影响(史丹,2005)。认为煤电行业的市场结构差异在我国是以上游是竞争性市场、下游是垄断性市场的基本形式表现出来的,电力行业对煤炭形成一定的买方垄断。由于在上下游产业关系中,垄断的一方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随着煤炭与电力行业关联度的逐步提高,电力行业的垄断促使煤炭行业也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走向垄断,以增强价格谈判能力。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宽严不一,价格机制存在较大差异,煤炭行业较早实行市场定价,而电力行业实行管制价格,煤电上下游产业间存在着买方垄断剥削,对垄断产业的价格管制往往被迫让步于下游产业供给不足所带来的风险。因此,要充分
16、考虑各个能源行业在价格机制、市场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使各个能源行业有大致相当的市场条件。(三)对SCP 范示应用价值的现实评判及修正近年来,在价值链理论和模块化理论的推动下,国外部分学者对模块化的组织模式较为推崇,认为模块化生产网络是产业组织的一种新型美国范式(sturgeon,2002),模块化是新产业结构的本质(青木昌彦等,2003),并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涵、特征与分析框架提出质疑。国内对模块化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的学者也认为,传统的SCP 范示已出现全面危机,似乎这一理论的应用价值也走向了终结。其主要依据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产业融合的发生和传统企业不同业务
17、单元的分解、切割,产业赖以生存的微观基础企业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多数企业很可能具有多样化产出特征,企业与产品之间具有一对多的映射关系,此时,不仅产业的概念不能简单地表述为企业集合,而且在探讨企业之间关系时,因企业行为具有跨产业生产、跨市场竞争的特征,也难以用某一产品的市场结构特征简单地描述。如果企业是市场的行为主体、产品是界定企业所属产业标准的话,源于企业多样化产出的性质,通过企业聚类来定义产业的方式就失去了有效性,纯粹的以企业与产品一对一的SCP 范式就丧失了应有的解释能力。也有一些对模块化问题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国内学者提出:产业的微观基础毕竟是企业,建立在企业竞争关系之上的传统产业组织理
18、论的SCP 分析范式并没有出现致命的危机,只要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SCP 范式所阐释的基本内涵和观点仍然适用于相当多的产业形态。但是在实践中传统SCP 范式要根据产业的微观经济基础企业特征的变化予以修正,从而成为适应不同微观经济基础特征的范式(胡晓鹏,2007)。修正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起点,在于应用价值链、模块化的理论分析工具解读企业的新特质,即:价值链的可分割性,使得产业的微观基础具有多元化和层次性特征;以价值链功能聚合为特征的模块化,使得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网络化特征。根据企业形态变化的新特点,通过修正与补充实现产业组织理论重构的要点是:淡化竞争程度,突出竞争的形式(单
19、个企业间的竞争形式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和价值网之间的竞争)和过程(面对面竞争合作竞争和“ 背对背” 竞争);突破单市场分析框架,强化市场间协同效应(解决企业横跨不同市场、企业间合作问题);超越市场集中度教条,强调竞争位势(产业内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程度)理念。有的学者尝试在修正传统SCP 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新型产业组织分析范式DIM 分析框架( 李海舰等,2007)。DIM 泛指由规则设计商(Designer)、系统集成商(Intergrator)与模块(Module-maker)共同构成的企业簇群,在DIM 分析框架下,既要分析产业价值网络内各构成要素的市场结构状态(在模块化产品
20、价值网络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规则设计商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系统集成商市场结构趋于寡头,而模块制造商的市场结构趋于完全竞争特征),还要分析产品价值网络内部诸要素间的市场关系,还包括对不同产业间产品价值网络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同一产业内不同产品价值网络之间关系的研究。这样,从产品价值网络的视角,使现代企业间复杂关系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示。三、结论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的最初形成及创新演进的脉络看,由于“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可以将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容在一个简洁的框架内。因此,尽管产业组织理论不断演化、推进,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在产业组织问题分析中的逻辑顺序
21、和核心起点的认识不一,但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作为分析产业组织问题的三个端点却得到产业组织各不同学术流派的应用和沿承,垄断、竞争、博弈、合作以及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始终是产业组织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结构行为绩效”理论范式至今仍是产业组织经济学体系的主体逻辑构造如何运用SCP 这一产业组织应用问题研究的经典范式,是对动态变化的现实市场中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作出清晰梳理和合理精准的判断,是对学者运用理论融会贯通阐释现实问题能力的考量,其最终目标还是站在翔实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导向,这也是对学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能力的一种检验。参考文献:1 胡晓鵬.模块化时代的产业结
22、构:基于SCP范示的研究J.中国工业济,2007,(4) :63-70.2 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 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4 李海舰,魏恒.新型产业组织分析范示构建研究从SCP 到DIMJ.中国工业经济,2007,(7):29-39.5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史丹.产业关联与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7 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37-44.8 于立,吴绪亮.关于“过度竞争”的误
23、区与解疑J.中国工业经1济,2007,(1):5-13.责任编辑:李国燕9 于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723.10 美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 2 卷)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867872.11 韦伟、周耀东.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M.2003.12 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13 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14 波特竞争战略 I-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 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16 苗天青我国房地产业:结构
24、、行为与绩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17 吉思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18 杜立辉,王崇彩,基于 SCP 范式的我国钢铁工业产业组织分析 J.2006(5):51-52.19 吴仲起,马静 . 基于 SCP 范式的我国民航业市场现状分析J. 科技和产业 2006(5): 24-28.20 张 静,刘东勋. 我国轿车产业的 SC P 范式分析J. 经济问题.2006(11):32-34.21 牟家圆.我国汽车产业的 SCP 范式分析J.产业研究:166167.22 严旭阳,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些最新发展,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23
25、 代志华.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 经济师.2006(1):27-29.24 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 2004,( 3) .25 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6 卫志民.近70 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J.经济评论, 2003,( 1) .27 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 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 9) .28 多纳德海, 德里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 中译本)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29 李悦(主编) ,1998:产业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6、.30 马建堂,2003年,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1 植草益(日):产业组织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32 J卡布尔(主编) ,1994: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33 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 (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35 张炳申,李华民.寡头竞争均衡:效率促进与市场稳定J.中国工业经济经济,2004,4:78-80.36 刘易斯卡布罗著,胡汉辉等译.产业组织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
27、02.37 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8 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9 Boulding, Kennth E. (1942)The theory of the firm in the last ten yea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2:791-802.40 Tirole, J.(1988)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IT Press.41 Hart, Oliver and John Moore, 1990
28、,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 6) , 1119- 1158.42 Michael E porter . Location , clusters ,and the new 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sts , 1998(6): 76-79.43 Sforizi ,F .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and the New Italian Economic Geograph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2(4) : 44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