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本试卷共 24 小题, 时间:150 分钟,分数:150 分)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参禅/封禅 海量/量体裁衣 自怨自艾/ 方兴未艾B熨斗/熨帖 诘问/诘屈聱牙 薄利多销/ 日薄西山C款识/识记 勒紧/悬崖勒马 拾级而上/ 拾人牙慧D刊载/下载 露脸/抛头露面 鬼使神差/ 差强人意解析:选 D。A 项,chn/shn,lin/lin, y/i;B 项, yn/y,ji/j,b/b;C 项,sh/sh,li/l,sh/sh;D 项,zi/zi,lu/l, chi/ch。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2、当的一项是 ( )A名著续写难似乎是世界级难题,除 飘的续集斯佳丽赢得赞誉外,像高鹗续书之于红楼梦 ,果戈里付之一炬的死魂灵(二) 之于原著,都难逃画虎类犬的命运。B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十月围城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头论足,称赞该剧是“拯救贺岁档”的片子。C文州牙雕工艺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明清时,象牙外贸集中在广州,广州牙雕规模居全国之冠。D在火箭队与超音速队的比赛中,姚明被对方球员殴打,麦迪鼎力相助,这使得姚麦关系紧张的传闻不攻自破。解析:选 C。C 项,玲 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精巧,也指人聪明伶俐。A 项,画虎类犬:比喻模仿得不到家。不符合文意,可改为“狗尾续
3、貂” 。B 项, 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 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感情色彩、使用 对象有误。D 项,鼎力相助:大力帮助,敬辞,表示请托或感 谢时用。不符合语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海外华人的努力,中国的春节被很多的亚洲国家和欧美城市所接受,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显示出中国春节越来越浓重的国际化色彩。B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格局明显体现为土地财政特色,而这一现象所折射的积淀风险已有时日,风险因素明显。C最近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经营者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变相提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D1 月
4、 11 日上午,一座总高 9.5 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解析:选 D。A 项,句式杂糅;“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的主语不明确;B 项,用 词不当, “积淀”可改 为“累积” ;C 项,成分残缺,应在“变相提价”后加上“等价格违法行为”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衔接较好的一组是 ( )我把老李找来,让他立刻写报告,他写完报告马上把它交上去了。我找来了老李,老李立刻写报告,报告写完交上去了。古都西安,许多古代建筑坐落在主要街区,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古
5、都西安的主要街区坐落着许多古代建筑,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A BC D解析:选 B。第 2、3 分句主语不统一;第 2、4 分句主语统一,因而话题集中,叙述角度一致,衔接比较好;“肃 穆的官府风格独具的民居 ”不能作任何句子的成分;把“肃穆的官府风格独具的民居”连接在“古代建筑”后,作“古代建筑”的复指成分,连接合理。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9 题。(22 分)汤琵琶传王猷定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 时
6、,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 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 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 嘉峪、 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戏下 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 须眉甚古,自 丛箐中跳入蓬窗
7、,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 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 为我一奏石楠之下。 ”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轸石王子 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 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 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曰:“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
8、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 ,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选自明文授读 ,有删节)【注】 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戏下:麾下。轸石王子:作者自称。土锉:土锅。不偶:命运不好。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偶泛洞庭,风涛大作 泛:泛舟B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危险C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鬻:卖D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 曩:从前解析:选 B。B 项的“殆”从词性上可以推断为副词, “几乎、将要”之意。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B令弹塞上之曲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
9、之盛矣C赐以碧镂牙嵌琵琶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D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越五年,乃克为之解析:选 D。A 项, “其”都是代词,他的。B 项, “之”都是助 词,的。C 项, “以”都是介词,把。D 项, “为”都是动词 ,演奏, 写作。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3分)( )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殿上弹胡笳十八拍 ,激楚动人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A BC D解析:选 C。是说汤应曾从小对音乐有深厚兴趣,是说在墓地旁弹奏琵琶深
10、情地祭奠已亡的妻子,均不能说明“ 高超的技艺” 。含 项的应该 排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但为了赡养母亲,他不得不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以致他不忍再操旧艺,猖狂自放,日荒酒色。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文末作者交代了其“投身黄河之岸”的结局。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
11、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解析:选 C。“桃源人”见到而同情他,然后才“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 。“投身黄河之岸”也非汤应曾的结局。9断句与翻译。(10 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 分)应 曾 闻 母 言 掩 抑 哀 痛 不 自 胜 夕 陈 酒 浆 弹 琵 琶 于 其 墓 而 祭 之 自 是 猖 狂 自 放 日 荒 酒 色 值 寇 乱 负 母 鬻 食 兵 间。(2)将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4 分)译文:_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3 分)译文:_答案:(1)应曾闻母
12、言/ 掩抑哀痛不自胜/ 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2)都来学习蒋山人的技艺,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王为此深感遗憾。汤应曾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世道沦落,命运不好,叹息知音太少的人,难道只有汤应曾吗?参考译文:汤应曾,是邳州人,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 。他自幼爱好音乐,听 见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崇祯年间,当 时李东 垣擅长弹奏琵琶,江 对峰继承了他的技艺,名声传播京师。江对峰去世以后,唯有陈州蒋山人继承了他的技艺的妙处。当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队,都来学习 蒋山人的技艺,但没有学得很好的,周王为此深感遗憾。汤应曾
13、前往学习,不到一年就学成了。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见他,把碧镂牙嵌琵琶赏赐给他,让他穿上宫中锦衣,在宫殿上弹奏胡笳十八拍,声音高亢凄清,十分动人。周藩王深为赞赏,每年供给米万斛,以供养他的母亲。汤应曾因此在大梁一带非常有名。后来,征西王将军招募他到幕府之中,跟随游历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的乐曲。有个叫 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 战布 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然后他才上 马杀敌。有一天下雪,(汤应曾 )到榆关时,在 马上听见觱篥的声音,忽然想念母亲而失声痛哭,于是辞别将军回家去了。襄王听说汤应曾的名声,派人聘 请他。他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在洞庭
14、湖上泛舟,当时风声大作,波浪涛天,摇船的人惊惶失措,汤应曾端坐于船中弹奏洞庭秋思,摇船的人才稍安定下来。船靠岸时,只见一只老猿,眉毛胡须都很白了,从水草丛中跳入船窗中,哀声号叫直至半夜。天亮时,(老猿) 突然抱住琵琶跳入水中,不知到哪儿去了。汤应曾从此失去了心爱之物,就惆怅不再弹琵琶了。后来,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还健在,但是妻子已经去世。母亲告诉他说:“媳妇去世的那天晚上,有猿在窗外啼叫,打开窗户又见不到。媳妇对我说:我等待郎君不见来到,只听见猿叫,是什么原因呢?我将要不在人世了,只是很久没有听过郎君的琵琶声,如果郎君回来,请他为我在石楠树下 弹奏一曲。 ”汤应曾听了母亲 的话,心情沉痛哀
15、伤到不能承受。晚上他摆设了酒水,在妻子坟 墓旁边弹奏琵琶来祭奠她。从此以后,他 变得癫狂放纵,每天沉迷于酒色。正值战乱,他背着母亲在军队里卖食品(给士兵) 。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 带。有桃源人 见到而同情他,载着他的母亲一同到了桃源。后来不知道他的下落。轸石王子说:戊子年秋天,我讨 食的时候在路上遇见过汤应 曾,已不 见他往日穿着锦衣的风光了。第二年,又拜访汤应 曾,他用土锅做饭,拿勺子和筷子侍奉母亲。人 们都看不起他,我却对他更肃然起敬。汤应曾仰天 长叹:“世上很少知音了,等我母亲去世后,我将到黄河一带去!”我凄凉地答应他给他写传。五年之后,我最终写好( 传)。唉!世道沦落,命
16、运不好,叹息知音太少的人,难道只有 汤应曾吗?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7 分)寒 食陈与义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客袂空佳节, 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1)颈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试分析。(3 分)答:_(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 分)答:_解析:这首诗中充满着萧瑟、落寞之感。虽然春天的景色很美,鲜花纷纷开放,装扮着田野,村边柳树绽芽了。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 萧 瑟, 过节是草草了事,诗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阳的故园。但是,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诗人的心头充满了人生无奈的怅恨。答案:(1)“空”和
17、“忽” 。诗人看到花木繁荫的景象,想到家家寒食,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但自己客居在外,不免悲愁,只有突然传来的莺声让他感觉仿佛置身故乡。 “客袂”后面着一“空”字,写出了客居孤单而又无可奈何的景况,而“忽”字,写出了瞬间失神怀念故土的情态。(2)写出了寒食节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的落寞空虚,以及对故土的思念。本诗前四句叙事写景,因为是春天,树木长出浓荫,花光照着田野,绿柳围绕着村庄,但在这美景之中,却隐藏着不见烟火的寒食节景象,并引发诗人悲愁伤感的情绪,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共 6 分)(1)不以物喜,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2)
1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_,_ 。( 诗经氓)(3)连峰去天不盈尺,_。飞湍瀑流争喧豗, _。( 李白蜀道难)(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_,_。(老子 第六十四章 )答案:(1)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3)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4)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形象思维的逻辑性人们只认为抽象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而将形象思 维看成是一种非 逻辑思维。 这里,我们要更正这一看法,而提出这样 的观念:形象思维也是受逻辑 制约的思维。我们把形象思维看作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因 为我们进
19、行 这种思维时,并未明确地想到通常所说的逻辑。然而,事实 上,当我们一开始这种思维时,就在逻辑的轨道上。不管我 们如何强调形象思维的散漫性、随意性和模糊性,它总在一些恒定不变的逻辑关系的指挥下虽然这种指挥总是在幕后,与抽象思 维相比,它是下意 识地接受 逻辑的。如果没有逻辑性,任何思维都是无法进行的。正是因 为人们都在心中记住并默 认了这些逻辑关系,人 们才能与文学艺术进行对话。如果没有共同的 逻辑性,人 们又怎能与你的所 谓艺术发生关系呢?对话只能发生在承认公约的情况下。人物性格从这一点弯曲到另一点,情 节从这一点运行到另一点,开头至结尾,中间所发生的一切,总得如同我们 常说的符合逻辑。像推
20、 导 一个美学体系一样,一部长篇小说或一部话剧也可能是推导出来的。作家 们在进行创作时 ,并非都是在一刹那 间就有了一部完整的人物性格史或完整的情节运行线索,而往往是据以一点,向前逐步推进的,而这种推进并不是绝无任何规则的。有反驳意见:从这一点(A) 并不一定就只能推出那一点 (B);从这一点(A)出发,有可能 过渡到各种不同的点上去(C、D、 E)。反驳者并举例:哈姆莱特立即为父亲复仇也是成立的。可是现在,他却几次错过了复仇的机会,而且,我们还可以有各种(几乎是无数的) 设想, 创造出无数个哈姆莱特来。反驳者 紧接着问:逻辑在哪?这里难 道有必然吗?反驳者的错误在于将事情的内容变化与事情发展
21、的形式混淆了。内容可能是多 样的,但逻辑形式不变。逻辑形式只保 证这件事到下一件事的必然性,它本身并不是事情,也不要求事情只朝一个方向变化。一个原因可以有很多 结果,但不管有多少结果,这在哲学上都叫作因果关系。我们在评论艺术作品时常说“这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这里的“意料之外”实际上就是指事情的内容的无限可能性,而“意料之中”就是指 这件事情到另一事情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必 须有,也就是 说,艺术创造必须是在“意料之中” 。只有“意料之外” ,没有“意料之中” ,也就意味着它失去了内在的 逻辑 性,从而也就意味着它们是不能成立的。12以下对“思维”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
22、 分)( )A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B思维可以都是散漫、随意和模糊的。C思维必须遵循同样的逻辑形式。D思维的规则除了逻辑还有其他要求。解析:选 BC。B.抽象思维就不能“都是散漫、随意和模糊”的。C. 逻辑形式多种多样,不会都是“同样的”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义” 。13对“我们评论艺术作品时常说 这是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一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两项是(4 分)( )A “意料之外”是说艺术作品的事情内容具有无限的可能性。B “意料之中”是说艺术作品的事情形式具有必然的逻辑性。C “意料之外”是说艺术创作时超越人们的想象,越有艺术效果。D “意料之中”是说艺术创作时要
23、受到逻辑形式的制约,才能令人信服。E “意料之外”是说创作中艺术构思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内容。F “意料之中”是说创作中艺术构思都必须按照一种必然的逻辑向前推进。解析:选 CF。C.文中没这样说,也不合理; F.逻辑不一定是 “一种必然”的。考 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4请根据作者的思路,说明本文是怎样论证 “形象思维也是受逻辑制约的思维 ”的。(4 分)答:_解析: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可以 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答案:作者首先提出“形象思维也是受逻辑制约的思维”这一观点;接着分析形象思维是下意识地接受逻辑的,并举例说明;第三又罗列并分析反驳者混淆事情的内容变化与事情发展的形式的错误
24、;最后以“艺术创造必须是在意料之中 ”总结,证明形象思维确实是受逻辑的制约。15简要说明形象思维的逻辑性有什么特点。(4 分)答:_解析: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有明确表述,注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同点即可。答案:(1)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受到逻辑的制约。形象思维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推进的,推进只有符合内在的逻辑,按照共同的逻辑形式发展才能够成立。(2)形象思维接受逻辑是下意识的。我们进行形象思维时,并未明确地想到通常所说的逻辑,是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来进行形象思维的。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25、。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拷红(选段)(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云 夫人休闪了手,且息怒停嗔,听红娘说。【鬼三台】 夜坐时停了针绣 ,共姐姐 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着夫人,向书房问候。 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红云 他说来,道 “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着小生半途喜变做忧” 。他道:“ 红娘你且先行,教小姐 权时落后。 ”夫人云 他是个子孩儿家,着他落后怎么! 红唱【秃厮儿】 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 须你一一问缘由?【圣药王】 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下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
26、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 贱人。红云 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红云信者人之根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 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
27、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迁就) 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麻郎儿】 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幺篇】 世有、便休、罢手,大恩人怎做敌头?起白马将军故友,斩飞虎叛贼草寇。【络丝娘】 不争和张解元参辰卯酉,便是与崔相国出乖弄丑。到底干 连着自己骨肉,夫人索穷究。夫人云这小贱 人也道得是。我不合养了这个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红娘唤那贱人来!红见旦云 且喜姐姐,那棍子则是滴溜溜在我身上,吃我直 说过了。我也怕不得 许多,夫人如今唤你来,待成合亲事。1
28、6老夫人为什么要出尔反尔,不让莺莺与张生相爱?(4 分)答:_解析:老夫人是封建道德伦理的化身,从老夫人要求 张生外出赶考一事上可以看出,是门第观念作祟。答案:主要是封建门第观念在作祟,危难时许下诺言,危难过去后就试图反悔,后逼张生赶考,都是这种观念造成的。17在拷红这一折中,红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老夫人成就张生、莺莺美满婚姻的?(5 分)答:_解析:注意【圣药王】一段中“乃夫人之过”后红娘的话,要分出层次,逐条概括。答案:坦陈张生莺莺相爱的现实;指摘老夫人的失信;说明如果不顺水推舟的危害。18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红娘是一个怎样的人?(6 分)答:_解析:有关红娘这个人物,现 在已经成为成人之美
29、的代名 词,分析符合其性格特点即可。答案:红娘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短短一段话,说得老夫人无言以对,充分反映了红娘的能言善辩、通晓大义、机智过人、富有正义感。在主仆地位悬殊、礼教严谨的封建家庭中,红娘不畏老夫人的胆量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十分明显。(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曹禺传(节选)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 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 过 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 ,比 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 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 19 岁在天津南开大学 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
30、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 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 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 愤怒, 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 传,其数量 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 1932 年,我在清 华大学三年 级
31、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他写出雷雨时才 23 岁;这个岁数, 对于一般人来说,也 许 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 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 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 ,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 ,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 这些抑压 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 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 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
32、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 显明地意 识着我是要匡正、 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激流来推 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 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 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 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 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 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
33、,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 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 、“蛮性的遗留” 、“神秘的吸引 ”,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 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 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 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 的憧憬” ,是情感 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
34、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 、“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 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 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 的氛围。19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有哪些?(4 分)答:_解析:曹禺创作雷雨的生活基础在文章第 2、3 自然段中有明 显的表述,概括 这两段中的相关内容要点即可。答案:自己的生活。包括看戏,演戏,改编戏,导演戏等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以及他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和创作经验。思考他人的生活。包括观察、思考周围其他人的生活。( 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他思考的人物和世态 )20文章前半部分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 ,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
35、雷雨序 ,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 分)答:_解析:文章中的引用是为了增加议论的力量, 这是议论性文本中引用的共同特点。答案:作者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与雷雨序 ,都是为了力图真实展现曹禺创作雷雨的历程与动机。文章前半部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 ,还有设置悬念,引发下文的作用;后半部分较多引述雷雨 序 ,还有用来佐证作者对于曹禺创作雷雨动机的判断的作用。21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 “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 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
36、式,并简要说明理由。(6 分)答:_解析:此题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表达题,只要有 鲜明的观 点和自圆其说的理由即可。答案:(1)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2)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五、(本大题 2 小题,共 12 分 )22(2010 年高考广东卷)
37、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晚会节目单1 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演出:高一(2)班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演出:高二(5)班(其他略)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 60 字。(6 分)答:_答案:感谢高一(2)班的精彩表演。是啊,我们知道,封建传统礼教的一统天下无疑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民主思想和封建传统出现斗争的一出作品。有请高二(5)班为我们带来雷雨!23下面是某
38、市与全省互联网络使用状况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请仔细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表 1 网民学历结构比较(%)文化程度 某市 全省小学及以下 6.3 5.4初中 29.7 28.0高中 43.4 39.4大专 11.0 13.9大学本科 9.1 12.2硕士及以上 0.5 1.1表 2 网络使用情况比较(%)应用类别 某市 全省聊天交友 30.8 29.2网络游戏 24.5 21.3信息检索 15.2 16.5电子金融 12.4 13.8电子政务 10.4 10.9网络教育 6.7 8.3(1)从表 1 可以看出,某市网民的学历结构与全省相比,情况是:_。网民学历整体情况是:_。(2)从上面表
39、 2 中某市和全省的网络使用情况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_答案:(1) 市高中及以下学历网民的比例高于全省,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比例低于全省 网民学历偏低(2)使用网络聊天交友和进行网络游戏的比例偏高,而利用网络工作和学习的比例偏低。六、(本大题 1 小题,共 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田野里、山坡上、道路旁、花园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朵朵鲜艳的花,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也不管是否有人停下来欣赏,它 们总是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地悄然绽放。其实,从这些绽放的花儿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生活的启示。请以“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