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近现代史测试 31在我党历史上,做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决策的重要会议有八七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十三大A B C D2. 毛泽东说“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最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民主革命的反帝与反封建两大任务是相互关联的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最坚决,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A B C D3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的关系出现了斗争一合作一斗争的转变,其决定性因素是A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 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国共两党政治主张
2、的差异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4.19291932 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大反攻前夕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比较,不正确的说法是A、都是在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B、前者主要集中于南方,后者偏重于北方C、前者被大城市和铁路线分割,后者包围铁路和大城市D、江西和山西先后成为根据地的集中区域5、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的态度是A、列强共同支配中国东北 B、承认日本侵占中国东北C、恢复事变前的东北原状 D、对日实施经济制裁计划619311936 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特点是A地域波及东北、华北、华东 B参加者具有各阶层各阶级的广泛性C抗日救亡与反蒋斗争相结合 D中国共产党起了主要领导作用7 “九一八 ”事变
3、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最重要影响是A削弱了革命力量 B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C助长了日本侵华的气焰 D巩固了蒋介石的统治8、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A、奠定了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B、发出了以武装斗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C、提出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策略原则D、改变了对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反抗政策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着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B、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C、两党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 D、两党对日本侵略者认识的程度不同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不包括A、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 B、无统一的纲领和指挥
4、机构C、两条不同路线的斗争贯穿始终 D、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11抗日战争与以往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最大不同在于 DA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正确领导 B取得了国际支持与援助C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 D实现了全民族抗战121940 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胜利,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当百团大战进行时,欧洲战场正在进行 C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不列颠之战 D诺曼底登陆战役13.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斗争中,英勇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有南满抗日游击队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蒙古抗日游击队 回民支队A B C D1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A国共关系问题 B
5、和平建国问题C中美关系问题 D民主团结问题15这一时期,各党派相互斗争妥协的主要成果是A通过了双十协定 B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C召开了国民大会 D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16、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主要原因是A、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 B、土地改革提供有力保障C、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配合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17、解放战争时,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后方挖蒋根”是指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国统区的经济崩溃(以下为 03、04 高考题)18、下列毛泽东的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A、 井冈山的斗争 B、
6、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 论持久战 D、 论联合政府19、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分到了田地 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 摆脱了封建剥削与债务 摆脱了政治压迫A B C D20、1927 年日本“东方会议”通过的侵华方针是A、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分裂中国,控制中国东北C、扶植国民政府内部的亲日势力 D、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21、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3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22、1935 年
7、,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呼吁各界同胞、党派和军队捐弃前嫌,抵御外侮,是因为A、党修改了民主革命的纲领 B、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D、党重新认识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3、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24、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A、晋绥根据地 B、冀鲁豫根据地 C、苏南根据地 D、晋察冀根据地25、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是A 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 “统制” B 抢夺银行,掠夺金
8、银和现款C 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 D 将沦陷区经济变成日本的附庸经济26、观察下列纸币(图中年份为:中华民国三十年) ,它发行于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7、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引自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 )这段话表明了对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28、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国民党结束“训政”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D、改组国民政
9、府29、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A、粉碎重点进攻 B、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 D、渡江作战30、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二、问答题(31 必作,32、33 任选一题,共 40 分)31、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 “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10、什么?试从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432、19 世纪末到 1937 年日本侵占中国领土有哪些步骤?中国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有什么反应?西方列强又持什么态度?33、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结合有关史实,简要分析出现两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5中国近现代史测试 3 答卷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1、26 27 28 29 30二、问答题(31 必作,32、33 任选一题,共 40 分)31、 32、 633 7中国近现代史测试 3 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D A D A A C C A B D D C B B B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A C A B B A B D D D C B D B C二、问答题(31 必作,32、33 任选一题,共 40 分)31、依据:(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数最多,又深受压迫,有强烈的革命要求。(2)
12、无产阶级虽然最先进阶级,但人数较少,要领导革命胜利就必须与农民结成同盟。(3)过去孙中山多次领导革命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农民。教训:大革命期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之一,就是压制农运,导致革命失败。经验:(1)大革命时期,农运高涨,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2)国共对峙时期,中共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使红军和根据地不断扩大。 (3)抗战时期,中共实行减租减息,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抗战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我党进行土改,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保证了解放战争胜利。32、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割占台湾、辽东半岛。
13、清政府完全接受。俄国为了南下扩张,联合法德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1904 年,为争夺中国东北,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攫取东北南部,清政府予以承认。英国为了抵制俄国南下扩张,支持日本对俄国作战。1914 年,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占领中国山东,袁世凯不反抗。巴黎和会将山东权益归日本,引起“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府拒绝和约签字。华盛顿会议,由于中国的斗争,加上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对日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归还山东,胶济路由中国备款赎回。1931 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抵抗,美国在保障侵华权益和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对日本侵华实行行绥靖政策。1935 年华北事变,国民
14、政府继续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日本在华北的扩张,损害了英美在华的经济利益,他们就扶植国民党内亲英美派来抵制日本。81937 年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不仅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也威胁到英美在华利益,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英美也表示支持中国抗日。(可概括为三次战争、两次会议、四次事变。 )33、 (1)战争领导: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