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近代前期的西方其他思想第一节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 、革命的背景 (1) 社会经济的变化: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从制呢业扩展到采煤、炼铁和造船。 资本主义农业出现“ 圈地运动” ,使农民贫困化、成为雇佣了人,它导致资本主义农牧场的出现和发展。 开拓海外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都铎王朝鼓励发展丁商业和海外掠夺。 资本原始积累加速: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和田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厂资本。 (2) 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场主实力大增。 新贵族出现:经营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的贵族
2、与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 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旧贵族的势力被削弱农民不断被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3) 政治矛盾 ( 直接原因) : 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矛盾尖锐表现为议会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结成反对派,拒绝国王征收新税,矛盾尖锐。 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宗教专制、迫害“ 清教徒” ,清教徒代表资产阶级追求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迫害清教徒造成社会政治的紧张局面。 (4) 根本原因: 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尖锐。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导火线:1638 年苏格兰人民为反抗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举行起义。(2)革命开始:1640 年 11 月,查理一世召开议
3、会,企图征税讨伐苏格兰人;反对派不仅拒绝征税,而且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由此开始。(3)内战:查理一世讨伐议会,1642 年挑起内战。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和马斯顿荒原等战役中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于 1649 年 1 月在伦敦处死查理一世。(4) 共和国时期: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等人掌握大权以武力维护统治。 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竭力维护英国,维护海外贸易。 1653 年底克伦威尔宣布为“ 护国主” ,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5)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倾向复辟。 1660
4、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不久便实行反攻倒算。政治斗争日益尖锐,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政党- 辉格党和托利党。 詹姆士二世继位后企图恢复天主教进一步危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 (6) 光荣革命: 1688 年,辉格党联合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第二年议会决定威廉和玛丽继承王位。 “ 光荣革命”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7)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发展: “ 光荣革命” 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影响最大的是 1689 年通过的 权利法案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
5、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三)革命意义 (1) 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 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大革命 (一)大革命的爆发 1 背景 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等级森严。 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根本原因 国内 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尖锐的阶级对立 直接
6、原因) 因财政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条件成熟 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思想理论基础 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二)爆发经过 1 、导火线: 1789 年 5 月三级会议的召开 2 、第三等级的斗争: 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 要求改变陈旧的开会方法和表决方式 三级会议(改) 国民议会(后改又为制宪议会)的成立 1789-6 制宪会议的成立 1789-7 3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土底监狱,标志大革命爆发。(1789-7-14 法国国庆日) (三)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1789 年 7 月
7、1792 年 8 月)(1)1789 年 7 月 14 日以后,制宪会议实际成为法国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机关(1791 年前)立法会议(1791-1792.8 ) 起主导作用的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2) 制宪会议宦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动摇了封建制度,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789 年制宪会议发布了 人权宣言 。评价: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夺取和巩固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上“ 自由
8、”“ 平等” 实际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4)1791 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规定的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反了 人权宣言 的精神。 (5) 制宪会议解散,让位于根据宪法选出的立法议会,君主立宪派掌权。 (6) 立法议会遇到了许多困难,1792 年 4 月,领导了反对昔奥武装干涉、保卫革命的战争,人民群众组成义勇军开赴前线。 (7)1792 年 8 月 10 日,巴黎人民起义(第二次起义) ,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 原因:国内:经济困境,政治斗争尖锐 国际:奥、普、俄武装干涉 对外战争的开始: 1792.4 法国对奥宣战,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 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
9、国 普奥联军公开支持路易十六 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 (1792.8.10 ) (8)1789 年 7 月 14 日至 1792 年 8 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领导权,大资产阶级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 (9) 阶段特征:他们在当权时期对法国进行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初步改造,运用立法手段确立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成果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由于反对共和制、维护君主制而被赶下台。 (四)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8-1793.6 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 (1) 政治:8 月起义胜利后,代表工商业者
10、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了立法议会,掌握了行政大权,召开了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 (2) 经济:会颁布了新的土地法以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 (3)9 月,法军取得瓦尔密之战的胜利,外敌人侵被制止。 (4) 国民公会取代了立法议会,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的决议,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5) 经国民公会审判,1793 年初路易十六在巴黎被推上断头台。 6) 内外形势:内:王党分子叛乱;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城市贫民要求最高限价遭到吉伦特派反对 外:英、普、奥、荷、意、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7) 巴黎人民于 1793 年 5 月底 6 月初发动了第三次武装
11、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把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推上了统治地位。 (8) 阶段特征:1792 年 8 月至 1793 年 6 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握了行政大权,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扩大了革命成果。由于法国大革命面临强大的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国内形势也十分严峻,吉伦特派无力领导群众战胜困难,因此倒台。 (五)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 年 6 月一 1794 年 7 月)(1)雅各宾派上台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2)国民公会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从
12、而取得了农民的支持。(3)实行恐怖政策 政治:颁布限价法令,对生活必须品实行最高限价经济:通过了惩治嫌疑犯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监管。(4) 国民公会发布总动员令,大量青年应征入伍,到 1793 年底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1794 年,将战场转到国境之外。 (5)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形势下雅各宾派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导致分裂。 (6) 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势力于 1794 年 7 月 27 日发动“ 热月政变” ,把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主要伙伴送上了断头台。 (7) 阶段特征:1793 年 6 月初至 1794 年 7 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三阶段,资产阶级民主派 雅各宾派掌握领导权。
13、为了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雅各宾派采取了恐怖统治( 违背了资产阶级意愿,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从而战胜了敌人、克服了法国面临的危机;但是危机过后,内部矛盾逐渐暴露,最终又导致了雅各宾派的分裂和下台。 (六)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1)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规模最大,最彻底(2)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显示出了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急中挽救出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3)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法国 1000 多年的封建制度,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4)为此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三、美国独立战争 (一)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1
14、、建立( 1607-1733 )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2 、居民结构:移民(英国人为主) ,印第安人,黑人奴隶,欧洲其他国家 3 、经济成分:工商业为主;北部,工商业(造船业) ;中部,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 4 、管理模式: 总督议会 二) 、背景1、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主流,各殖民地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2、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3、民族意识逐渐觉醒。4、18 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民族民主意识日趋增强。 (富兰克林和杰斐逊)5、英国的统治压抑、束缚了北美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5、。基本原因(或主要矛盾)6、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1773.127、1774 年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商讨对付英国的办法。(三) 、独立战争1、1775 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2、1775 年 5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第二届大陆会议成为政权机构。3、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 (美国独立日)4、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5、法国、荷兰、西班牙参加对英作战。6、1781 年 10 月北美英军在约克镇投降7、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
16、立。 战争胜利原因: 北美人民英勇奋战 国际援助 华盛顿的军事才能 (四) 、美国政体的确立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主权,根据三权分立学说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 (作用:避免了暴政的出现,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作用:否定了封建君主制) ,规定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局限性在于允许奴隶制合法存在,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1789 年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五) 、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 1 、性质( 本质) :既是一场民族
17、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 、意义: (1)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2) 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节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几个特点 马克思唯物史观: 1 、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 、思想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思想独立化的根源和手段。 “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思想,一般是受统
18、治阶级支配的”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 1789 年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 自由即所有人皆拥有的,做一切不伤害其他人的自主权。除了保障社会上其他人享受同样权利外,此天赋的权利不应有任何限制。 ”“ 不自由毋宁死” (Vivre libre ou mourir ,1775 年由美国政治家帕特里克 亨利提出,法国革命后流行于世,后来成为希腊国家格言)成为共和国的一个重要格言 平等: 平等指所有人视为同等,废弃各人生来和地位的差别,只考虑各人对国家作出的贡献。1793 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795 年,平等的定义为“ 于法律面前
19、,无论受法律保护者,或受法律惩罚者,人人皆平等。平等承认生来的差别,和不受遗传影响的能力。 ” 博爱 1795 年的法国宪法中,博爱即“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所欲者,常施予人” 的精神。 法国杂志 Esprit 的哲学编辑 Paul Thibaud 说:“ 我们有多么视自由和平等为权利,也多么有义务以博爱去尊重他人。故此,这是道德的格言。 ” 由来:纵然“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革命的原则,但它并没有成为革命时期的口号。革命爆发时,巴黎镇长让尼古拉巴什在巴黎的墙上涂上 “自由、平等、博爱,或死亡 ”(法语:Libert, galit, Fraternit, ou la mort) 。首次使用
20、它的政治人物是罗伯斯庇尔,他在 1790 年的国会会议中的演说中,改编了巴什的标语。在第二共和时期,这口号才确定为“自由、平等、博爱”,直至第三共和时期,它才被定立为官方格言。波旁王朝复辟期间,这口号被摒弃,直至 1848 年才被后来成为国会中的人民代表,勒鲁重新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法国总统贝当把国家口号改写成“工作、家庭、祖国”(法语:Travail, famille, patrie) 。二战之后,较温和的“自由、平等、博爱”版本被写进 1946 年和 1958 年的法国宪法中,现在已成为法国的国家格言。二、商品拜物教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市场社
21、会中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型态,其中社会关系体现为一种基于商品或货币的客体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商品化和异化。 “商品拜物教”一词由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867 年)中首创。马克思之所以用拜物教一词,可以解释为对工业社会“理性”、 “科学”心态的嘲讽。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个词主要是用来形容原始宗教。商品拜物教意谓著如此的原始信仰体系其实还留在现代社会的核心。依他的见解,商品拜物教是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造成的幻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中心地位。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
22、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由于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换言之,由于市场在资本主义下的作用,社会关系体现为其中介,即商品。人及社会的力量体现为商品的力量。由于这种现象,社会上的种种关系,特别是剥削的关系都被遮盖了。一如哲学家斯拉沃热 齐泽
23、克( Slavoj iek )指出的,商品拜物教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单元,它不像其它信仰可以靠着批判的自觉来克服。马克思在 资本论 采用的办法是从商品的抽象面向价值出发,一步步追踪到现实的社会生产及生活形式。货币拜物教 货币本来是一切价值的代表,但在实际情况中却颠倒过来,一切实在的产品及劳动都成了货币的代表。技术本来是人类力量的延伸或放大,但在实际情况中却也颠倒过来。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高贵的金子!只着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 雅典的泰门 这一切都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商品交换来
24、完成的,作为这种交换的媒介,是人的异己的媒介,也就是说是物,并非人本身是人的媒介。而人本身的一切愿望和目的却只有通过这种异己媒介才能实现,似乎这种异己的媒介是支配着并凭借着它才能把人们的关系表现出来的真正权力。这样,媒介就成为了真正的上帝,对他的崇拜成为我们自我的的目的。 第三节 西方社会公民的思想 西方一般把他们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成为公民社会。顾名思义,是有公民按照自身利益、自由订立契约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功名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社会具有自主性,远离国家的控制和监视,国家在调整社会生活方面的职能受到限制,公民按照社会生活的利益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
25、vil Society )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 公” 与“ 私” 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 ) 、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公民社会是个历史范畴。两千多年来,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公民社会概念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1.公民社会的古典形态“公民社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中,指的是“城邦国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
26、”。公元前 1 世纪时,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将其转译为拉丁文, “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在保留“政治社会” 含义的同时,更多的带有 “文明社会” 的含义。 此后,一直到近代之前,包括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 阿奎那等基督教神学家在内的西方思想家,都是在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1718 世纪期间,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以反对封建王权的君权神授思想。他们认为,人类最初是生活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之中的,但这种自然社会由于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要通过权利让渡并订立
27、社会契约的方式过渡到公民社会。于是, “公民社会”获得了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含义,与“政治国家”是同义语,指的是人们生活在政府之下的一种法治的、和平的政治秩序。 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到洛克、卢梭等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政治社会、政治国家相同一,这反映出了西方文明一直到 17 世纪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即国家与社会并未分离或者并未完全分离,整个社会表现为高度政治化的一元结构。这一状况在中世纪达到顶峰-“中世纪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就是国家的原则。 ”“市民等级和政治等级的同一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同一的表现。
28、 ”2. 公民社会的现代发展 以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民社会理论,是在二者在现实中实现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以 17 世纪的英国革命和 18 世纪的法国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发展和私人领域的独立存在确立了根本的政治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进程。 作为对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社会现实的观念反映,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形成。他们应用“政治国家-市民社会” 的两分法来分析社会的总体结构,把市场经济当作公民社会的核心部分,认为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
29、治国家的,主要由“需要的体系” 构成的经济交往领域、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直接从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不能与政治国家相混淆、不能为政治国家所淹没的非政治的社会自主领域。作为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进行明确区分的理论先驱,黑格尔认为, “市民社会,这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就是在抽象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在黑格尔的基础上,马克思把公民社会主要理解为私人利益关系领域,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
30、会组织”。3.公民社会的当代转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公民社会观念是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观念反映。20 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公民社会观念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30 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深刻反思,提出了“文化领导权” 的思想,赋予了公民社会新鲜的文化生命,开创了从社会文化意义上研究公民社会的理论传统,启动了公民社会观念的当代转向。经过帕森斯的“社会共同体”、前期哈贝马斯的“ 公共领域”和后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 的当代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通过对 20 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发展过
31、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深刻反思,提出了“重建公民社会”的理论主张,认为应该把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把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当作当作公民社会的主体,并系统提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就公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私人领域、社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运动等。 1.私人领域 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两分法中,私人领域主要是指私人自主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领域。其中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构成这种私人领域的两大要素,它们保证个人能够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和追求特殊的私人利益。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
32、经典作家早期著作中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而在“政治国家-经济系统 -公民社会”三分法中,私人领域主要是指个人私域(privacy)即个人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领域。私域构成个人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的领域,个人在这一领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隐私权。 2.公民社会组织 当代公民社会论者一般都把公民社会组织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和主体。当代一些主张三分法的学者甚至在二者之间划等号,把公民社会等同于或狭义化为公民社会组织,将公民社会组织的数量作为判断公民社会成熟程度的测量工具。一般认为,公民社会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它不同于传统的
33、社会共同体,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也不是带有强迫性的组织,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它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非政府性,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而是相对独立于党政权力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与政府没有关系甚至与政府相对抗,恰恰相反,它并不排除国家的进入或干预,而需要国家为它的活动提供一种秩序,同时也需要国家对它的不足进行救济。 (2)非营利性,即它们不把获取利润当作自己的主要目的,而通常把谋取公共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当作其首要目标。 (3)相对独立性,即它们拥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管
34、理机制,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无论在运行上、管理上,还是在财政上,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政府。 (4)自愿性,即参加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都不是被强迫的,而完全是出于自愿。公民社会组织的这些特征,使得它们明显地区别于政府机构和经济组织。 公民社会组织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和水平。公民社会组织愈发达,公民的自组织水平就愈高,就愈有利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繁荣发展。 3.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的思想主要得益于哈贝马斯。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政治系统之间的一个领域,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主要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及由其所组成的自治社团组织进行自主交往和自由辩论的一种非官
35、方的文化批判领域。公众通过在这一领域的合理交往形成公共意志和公共观点(公共舆论),自由的、理性的、开放的和批判性的讨论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在当代,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成为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或新社会运动是当代西方左翼公民社会理论家所强调的一个重要要素。所谓“ 新社会运动”,是相对于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所领导的工人运动而言的,以捍卫私域和私人公共领域自主发展的合法权利不受经济系统和国家的侵犯为目标的单一主题的抗议运动,如女权运动、生态运动、民权运动等。它以居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各种新社会
36、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内核的价值观。上述这些结构性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外显的方面,除了它们以外,公民社会还包含一个与它们互为表里的一系列价值原则所构成的精神内核。这些基本社会价值或原则包括: (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公民社会的理论基石。它强调人的尊严、人的基本权利以及人性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平等性,认为国家和公民社会都应以保护和增进公民权利和利益为旨归。 (2)多元主义。公民社会强调个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提倡宽容、妥协、互惠与合作精神。 (3)公开性和开放性。公共领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公开性和开放性,这是公众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当
37、代公民社会论者都十分强调和坚持公共生活领域的公开性和开放性。 (4)参与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公民社会强调和倡导公民个人或公民社会组织,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5)法治原则。公民社会论者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务的随意干涉,强调要从法律上划定国家权力和国家行动的边界,确保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使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 以这些基本价值为内核,形成了以契约精神为基础,以公民精神或公民性为集中体现的,包括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公民社会的文化特征。第四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方资产
38、阶级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在西方有长远的影响。在西方有长远的影响,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而且是西方政治经济学领域内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学派。 亚当 斯密 生平亚当 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现代经济学鼻祖 17231740 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 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 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 1764 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 1759 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 1768 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 。1773 年, 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 年 3 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 “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 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 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