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前导语诗,是抒情的产物,古人云:“诗言志” “愤怒出诗人” “不平则鸣” 。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开始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他“以诗为词” ,借用诗这种处在文学正宗地位的优势文体,驾轻就熟地开发出当时被讥为艳科和末技的“词”的艺术表达
2、的可能性。辛弃疾继承了东坡词的这一作风,进一步创造性地融会了散文、辞赋入词,更加丰富了这一题材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可谓无意不入,无事不言。岳飞,作为爱国英雄名垂史册,他一生戎马生涯,写词很少,一曲满江红把苏辛的豪放词演绎成“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激烈壮怀。通过学习本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人生的阳刚之气。学习本课,要欣赏即事感怀词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还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定风波一、词人名片才情豪放之人生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其
3、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宋一代诗风。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师生妙对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 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
4、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师生之对,堪称完美。三、文题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居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莫听/穿林/打叶/ ,何妨/吟啸/且/徐 。竹杖/芒鞋/ 轻胜/ ,谁 ?一声 行 马 怕 蓑/烟雨/任/平 。 料峭/春风/吹酒/ ,微 。山头/斜照/ 却/相 。回生 醒 冷 迎 首/向来/萧瑟/ ,归 。也无/风
5、雨/也无/ 。处 去 晴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提示 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全词情感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
6、、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二、悟读,诗情画境不要去听穿过树林击打树叶的风雨声,不妨闲适地吟诗长啸,并且慢慢行走。拿着竹手杖,穿着草鞋,行走起来轻便得超过骑马,还怕什么呢?一身蓑衣,足够在烟雨中过它一生。微寒的春风把酒吹醒,在我感到有点冷的时候,山头暖暖的夕阳余晖却来迎接我。回头看刚才走过的风雨吹打树林作响的地方,回去再走走。那儿既没有风雨,也没有天晴。三、品读,鉴赏评析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答案 苏轼不愧为豪放派的开山之祖,就算是身居贬谪之地,就算是骤雨淋身,也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
7、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而字里行间所述心志,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就更令后人吟之而赞叹不已了。2开头“莫听” “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案 “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现在正在遭受的政治风雨,词人都轻而易举地用“莫听” “何妨”将它们化为乌有,毫不在乎。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答案 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
8、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灭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 ,归路依旧“萧瑟” ,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答案 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这首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9、全篇上下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满江红 写怀一、词人名片岳飞(1103 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人。家贫而勤学,尤好左氏春秋 孙子兵法 。少时有气节,沉厚寡言,力大,善挽弓射箭。徽宗宣和四年(1122)应募从军,勇武机智,为东京留守宗泽赏识,称其“古良将不能过” ,并传授阵图。后累立战功,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校检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等。高宗绍兴十年(1140),金人违背和约,复取河南、陕西等地,岳飞率兵出击,接连大败金兵,正欲渡黄河直捣黄龙府,一日内,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班师。次年奉诏回临安,授枢密副
10、使,不久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害死于狱中。孝宗时昭雪,以礼改葬,赐谥武穆。后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岳飞一生致力北伐,反对议和,为南宋抗金名将。其诗、词多自抒怀抱,表现精忠大义,惜传作不多。有岳武穆集 。 全宋词录其词三首。二、诗词故事莫须有岳飞被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立即被秦桧、张俊等人诬告“谋反”而下狱、严刑拷打。绍兴十一年(1141)农历除夕夜被杀害。岳飞父子之死激起了全国不满。抗金名将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件莫须有(也许有)” 。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临死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三、文题背景此词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11、。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节节胜利,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之势。但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痛感坐失良机,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此词。其词英勇悲壮,高亢激越,唱出了千百年来爱国热血之士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抒发了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 激 。三十/歇 烈 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莫/等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 。 靖月 切 康/耻,犹未/ ;臣子恨,何时/ ?驾/长车、踏破
12、/贺兰/ 山 。壮志/饥雪 灭 缺 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待/从头、收拾/旧/ 山河,朝/天 。血 阙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提示 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六句破空而来,通过刻画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 “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惟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闲”三句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下片进
13、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 ,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纸背。“驾长车”二句表达自己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结篇“待从头”三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全词由民族的深仇大恨转化而来的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和必胜信念,配合着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壮的旋律,凝结成词史上辉煌的乐章,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二、悟读,诗情画境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
14、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却;作为国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朝见皇帝。三、品读,鉴赏评析1词中的哪几句是作者“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原因?请加以分析说明。答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分别是作者“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主、客观原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作者从时间
15、和空间两个方面,写自己长期以来,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披星戴月,转战南北,但已经三十岁了尚且壮志未酬、中原未复的悲愤心情。在这里作者认为国难未已,国耻未雪,那么自己就谈不上有什么功劳,有什么名声。个人的功名、事业在国难面前就如同尘土一般,微不足道,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而“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耻,不能伸雪,是作为臣子的遗憾和耻辱。而迎二帝回朝,向君王报捷,是岳飞的强烈愿望,也是他忠君思想的体现。2这首词的韵脚字押的全是入声韵,这样能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只有“冠” “头” “河”三字是安排在句脚的平声,
16、其他的句脚全是仄声;尤其是偶句用仄声收脚,就好像是硬碰硬,没有调和的余地。这样就把激壮拗怒的“声”(声韵美)和激昂豪壮的“情”(情感美)和谐地统一了起来。3这首词是一首穿云裂石、激昂悲壮的杰作,词中很多名句至今具有激励人心、启迪人生的作用。请反复诵读作品,从中摘出你最喜爱的句子,说说你喜爱的理由。答案 提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名句,都具有激励人心、启迪人生的作用,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人名片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亲历金人统治
17、下的屈辱和痛苦生活,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公元 1161 年,金人南侵,中原起义军蜂起。辛弃疾聚众两千,隶属耿京为掌书记,奉命南下与南京朝廷联络。归来途中听说张安国叛杀耿京,便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为此,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二、诗词故事辛弃疾虚心求知音辛弃疾很喜欢自己写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在宴会上总爱唱它,而且每次唱完以后,都兴致勃勃地请其朋友们提
18、一些意见。一天,岳飞之孙岳珂在听唱完后向辛弃疾提出了用典太多的问题。他细细地琢磨了一下,很有道理。于是,端起一杯酒对岳珂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三、文题背景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州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此词为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建康,江苏南京古称。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赏心亭位于建康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尽观览之胜。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诵读该词,感知词的内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19、/ 螺 。际 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把/吴钩/看了,栏干 /拍遍,无人/会、登子临/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求田/ 问舍,怕应/羞见,意 未 刘郎/才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 !倩/何人/ 唤取,盈盈/翠袖,气 此 揾/英雄/ ?泪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体会词的感情,把握词的韵律。提示 稼轩写此词时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长期沉沦下僚,才志难伸,遂借登临之际赋此词,一吐胸中块垒。感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二、悟读,诗情画境楚地的天空,处处弥散着秋日的清爽,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那一
20、层层、一叠叠,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在满腹忧愁的人们眼中看来只是徒增愁恨罢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把宝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胸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用意和抱负。不要像张季鹰一样只是因为秋天鲈鱼鲜美正好品尝,便匆匆回乡。也不要像许汜一样,不思进取而只顾着买田置屋,像你们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什么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呢?可惜年华似水,树都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呢!是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手持红巾的歌妓,来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三、品读,鉴赏评析1诵读这首词,根据背
21、景,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答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无人会、登临意”句,慨叹自己空有收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了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是第四层意思,写辛弃疾自伤壮志不
22、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2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答案 (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 ,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2)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3)自喻为“江南游子 ”,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做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3 “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答案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4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