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试策略浅析.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83691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试策略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试策略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试策略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试策略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试策略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误区及应试策略浅析河南 杨海令紧张繁忙的高考评卷工作已经落下帷幕。纵观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1 的考生答题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情况很是不容乐观。该题是整个试卷中得分较低的一个题,也应该是能拉开学生分数档次的一个题。当然,这也暴露了我们平时教学和训练中此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下面笔者将结合今年阅卷的感受谈谈现代文阅读中考生的答题误区、错误倾向和此类试题的备考策略、方法技巧,以期能对广大高三师生有所帮助。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全国卷 1 的文学作品阅读题。今年的文学作品阅读的体裁依然是散文,题材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此题共设四个小题,原题如下:14在“细

2、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 分)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 分)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 分)14 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对相关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15 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当然落脚点还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16 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即把握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7题考

3、查的是对全文思想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整个试题是对考生理解、分析、概括、筛选等能力的综合考查,并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力度。如 15、16 题都牵涉到对农夫形象的考查;14、15、16 题都牵涉到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其中的表达技巧题,好像备受命题人的青睐,其题干表述多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好处)。”等。如 14、15 题。针对上述设题及对相关能力的考查,考生的答题情况怎么样呢?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如下误区和错误倾向:1、 审题意识薄弱,对题干要求要么理解不准确,要么把握不全面,不会分

4、步作答。2、 答案要么只会堆砌术语,过于笼统,大而化之,不会结合相关文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要么只会照搬原文词句,不会加以筛选整合;要么就局部而论局部,断章取义,不会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体把握。3、 过度拔高作品的思想内容,硬往社会政治热点上扯,唱高调,戴高帽。给人的感觉不是在分析文学作品,而是在答政治题。4、 答案的语言组织不通顺,书写不过关,错别字连篇,包括常见常用字也是错误连连,让人啼笑皆非。下面结合具体试题来做一下简析:14 题大部分考生都答成“因为作者长久以来都生活在都市里,已经忘记了植物生长的声音。这样写可以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并和结尾嗅觉在都市里退化形成照应。”

5、给出如此答案的考生,并没有研读画线句子所在的文段,只是结合全文想当然的作答。如果仔细研读画线句子前后的文句不难发现,作者用描写的手法道出春末夏初自然界的蓬勃生命力,以及作者亲近、品味、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而且“想着”一词用了通感的修辞,其作用大多为“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生动、富有表现力”等。分析了这些,答案是呼之欲出的。此题答案要点及评分细则为:(1)、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原因和好处各占 2 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其中好处分为两种即艺术表达的内容和对艺术表达的好处,二者各占 1 分

6、。艺术表达的内容只要不超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范畴即可,如“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情感”“更好地体会生命的力量”。对艺术表达的好处除“富有表现力”外,还可说成“表达更形象、生动、具体”等。15 题大多考生一般笼统的答为“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衔接上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等,很少具体分析,或者干脆胡乱分析,没有研读句子所在文段及上下文,没有分步作答,导致得分不全,仅得 2 分而已。本句是一描写句,其中有两个描写对象即稻埕和农夫,而且都和阳光密切相关,而下文主要写这两个对象,且农夫为重点。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分步作答。答案要点及评分细则为:(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

7、)、“农夫成果”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答案分为三个要点即第一个小句子的作用,第二个小句子的作用,整个句子的作用,各占 2 分。第一个小句子的作用还可答为“体现了对劳动成果的赞美”等之类的意思。第二个小句子的作用还可答为“表现了阳光下农夫的坚强(淳朴、健康、强壮)”等之类的意思。整个句子的作用还可答成“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承上启下(过渡、衔接上下文)”“照应下文”等。16 题大部分考生还是败在审题上,忽视了第一问,而极具政治意味的回答了句子的含意,说成农夫回农村是大学生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献身精神的体现,夜来香和昙花的

8、香是城市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生活的象征等过度拔高的意思。实质上仔细阅读题干后,只会发现此题还可变形为“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阴香的原因?这两种花香没有壮怀的原因?农夫为什么要选择在家乡务农?”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第一问的答案就在倒数第四段中,第二问的回答要抓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阳光下的花香和夜来香、昙花的花香的关系,之所以点出客体是为了衬托主体,让二者形成对比。当然还要注意本句的修辞手法即拟人的作用。第三问的回答要研读重点段倒数第五段即写农夫为何决心留在家乡的段落,以及倒数第四段。从中可以看出农夫对阳光的赞美、喜爱,对阳刚之美的肯定,对农村的热爱及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怀。答案要点及评分细则为:(1)、

9、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为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家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每个要点各占 2 分。阴香的原因除参考答案外还可说成“它们没有经过阳光的照射。”没有壮怀的原因如果没有答出拟人不影响得分。这句话的含意还可说成“体现了农夫对阳光的赞美”“表现了农夫对农村的热爱”“表现了农夫渴望回归自然的情怀”。17 题考生犯的错误大多是过度拔高,硬往社会政治热点上拉。很多考生答成“文章通过写作者与农夫的相遇及谈话,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发出青年大学生要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呼吁。”或“通过写农夫的选择,

10、告诫我们不经过一番艰苦奋斗和历练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等之类的意思。而完全没有对原文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概括,没有抓住重点文段和语句,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文章的题目为“阳光的香味”,文中一再提到阳光和农村,况且文章的第二段和倒数第一段里都有明显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情感的句子。如“细心想着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其实在文中“阳光”就代表自然,纯朴、纯真的生活。结合概括主旨的表达格式,答案不难写出。答案要点及评分细则为:(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

11、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第一个要点 4 分,“发现阳光的香味”“农夫的生活、劳动和选择”“对夜来香和昙花的评价”“强调人的嗅觉退化”各占 1 分。“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还可答成“表现了人们对都市生活的厌倦或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类的意思。第二个要点占 2 分,回答的内容只要是“向往自然,渴望回归自然,追求纯朴、纯真的生活”之类的意思即可。上述这些错误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大部分的考生的主观体验和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理解、分析与综合,尤其是鉴赏与评价能力相对不足,缺乏对重点文段的研读能力,抓文章重要词句的能力(如内容上表达作者或主人公情感

12、、观点和态度的重要词句即我们常说的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警句;结构上体现文章发展脉络的重要句子即起始句、问答句、过渡句、总结句)。针对广大考生的这种答题现状,笔者综合各位同仁的经验及个人见解提出如下备考策略和方法技巧以供参考。(一)强化两种意识:强化文本意识、强化整体阅读意识。反观当前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复习,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味强调课程的“开放”,强调“拓展”“延伸”,强调多元化,强调课堂气氛的“活跃”,鼓励学生“借题发挥”,如诸多所谓的优质课大赛就是这样;一种是兜售结论,教师讲解,学生听记。这两种做法都存在着对文本重视不够的弊端。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理解、欣

13、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础工程是培养理解能力。这里的“理解”,首先是对文本的解读。学生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暴露出的要点不全、理解偏颇、归纳不准、套用术语毫无己见、胡乱发挥等失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平时学习与复习中未能做到扎扎实实地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揣摩、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与意旨,品味和鉴赏文章语言与表达技巧。由于淡化或脱离文本,就必然导致“空对空”,在高考中解题只能是盲目瞎抓,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而命题的设计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文解文”;所以,一定要强化文本意识,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14、深入文本,在悟透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提高阅读效率和解题的准确性。尤其是散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注重自身感受,复现作者的情感。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文学作品是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为主的文章,其主题往往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中,应首先从宏观上分清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来理清所读之文的物象特征。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文学作品,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

15、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之所以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是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者为认识问题,即认识、了解把握语料;后者为解决问题,即借助认识把握、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前者,或前者做得不够好,认识理解不到位,后者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二)加强四项训练:加强审题训练、加强筛选整合信息的训练、加强表达技巧模式化训练、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1)训练学生审读题目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觉对题目进行细察深思的意识,从中发现题干的隐含要求和角度暗示。

16、经过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角度,从而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减少无谓的失分。(2)加强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训练。近几年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往往不是仅从原文就能找到贴切的答案,需要学生学会筛选,将重要的词语加以整合,需要对文本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3)加强表达技巧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修辞知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表达技巧(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以及人称的变化等)、布局谋篇的技巧(线索设置、过渡、详略安排、埋

17、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等),以课本或训练材料为例子,牢记这些表达技巧的特征及其表达效果,形成模式化的答案,在具体的阅读中只需联系文本内容稍加处理,就能准确作答。如同是“拟人”修辞格,即使在不同的文章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都一样,(形象生动,充满感情)解答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即可。当然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只套用术语。(4)加强规范答题的训练。规范操作程序。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的失误来看,一些考生可能面对整篇的文章不知从何入手,陷入“老虎吃天”的尴尬境地,情急之中只好随意作答。如果我们在备考时注重了现代文阅读程序的训练,并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学生就不至于在考场上抓耳挠腮了。当然,每个人的

18、阅读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一般应遵循的规律是:感知整体理清思路全面扫描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综合分析鉴赏评价。这几道基本的步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前一步未做好会直接影响到后一步,比如“信息的整合”必须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之上,“筛选”不当“整合”便有误。学生能规范操作,也就可避免一些失误。规范操作程序,还包括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程序: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从阅读材料中寻找相对应的范围,最后选用合适的语句作答。这样,可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失分。 练好表述内功。产生表述不当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认识不明,理解不透或不正确;二是明于心,却难以“言传”或语言错误多。前者要求我

19、们平时要多训练学生针对问题来分析判断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地整合相关的信息。后者要求我们平时多练语言功,训练学生针对问题把话说明白,根据要求把话说准确,纠正语病把话说顺畅,做到不苟简,无赘语。练好表述内功关键在于一个“练”字,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懒于思考,惰于动笔,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三)遵循三项备考原则精讲多练,简单有效的原则。精心选择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训练材料,巧妙地引导学生有效地“练”。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备考复习过程中,许多同学甚至老师把语文课本上的文学作品(现代文)丢在一边,认为高考与课本是根本脱钩的,

20、认为此时再花力气用课本是浪费时间,高考文学作品肯定选择课外的,但笔者认为,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出题角度,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当然,在备考时还要精挑细选训练题,除了经典的高考题或有价值的模拟题外,课本上的鲜活的例子千万不能丢,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学习文学作品,一直以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的感悟、阅读知识的积累,备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重视学生阅读应试技巧的训练。把曾经有过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教材的实用价值。帮助学生用好课本中的鲜活例子,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中的观点,帮助学生熟记课本中的精彩语段,帮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明晰框架,帮助学生认识

21、课文中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 12 篇)、第三册(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等 8 篇)都是经典散文,充分利用好,将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迁移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利用早读诵读散文名篇,强化语感。对语言表达题和写作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使就文学作品阅读而言,只有学生肚子里装有各类现成的作品,在考场上才可能顺势迁移,才可能发现与曾经学过或做过的哪一篇写法相似,答题时就有了相关经验做基础。方法点拨与自我感悟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过程中点拨文中找答案的方法:定区域(研究解题要求,确认有效区间)、明方向(结合语境,捕捉有效信息)、写答案(筛选、提取、整合信息或根据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按字数要求整理答案)。点拨答案表述的原则:务必忠实于题干、忠实于原文、忠实于语言规则。点拨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要多鼓励肯定学生,不要被参考答案吓倒,要明确参考答案的由来,寻找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距,给自己的答案评分或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在自省自悟中提高水平。(本文已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