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8052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习五一庙会是民间游艺繁衍发展的重要天然舞台.依托于庙会的民间游艺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其一,庙会集市的剧场杂耍摊 ;其二,年节庙会的民间花会;其三,郊游庙会的跑马赛车会 .从古到今,丰富多采的庙会民间游艺,一直是北京城市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娱乐场所欠发达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各种依托于庙会的游艺活动,是京城各阶层民众游冶娱乐的主体.随着近代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庙会的郊游赛会日趋衰败,但无论庙市上的剧场与杂耍摊,还是年节的民间花会,都不断繁衍发展,演技日益精湛,成为京都民间艺术的重镇.当今,北京庙会的民间游艺项 171 已成

2、为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庙市剧场与杂耍随着京城庙会日渐兴起,依托于庙会的民间游艺活动日益活跃.据记载,从明清到近代,各庙会集市“百戏杂陈,锣鼓震天,游人纷集.“京城的民间艺人多在天桥一带卖艺栖身.每逢各类大型庙会,他们都纷纷赶往献艺,大显身手.多姿多彩的民间游艺,洋溢着淳厚的地方风韵,饱含着质朴的生活气息.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京韵十足,深受京都市民喜爱.依托于庙会集市的民间游艺,为商业性市民娱乐活动.民国135北京档案史料年问的社会学家指出,“在庙市之中 ,则娱乐实为一种商业“. 据 20 世纪 30 年代的学者调查,京城七大庙会主要的游艺场所统计如下:表一近代北京主要庙会民间游艺场所统

3、计表戏剧场地杂耍场地其他场地合计隆福寺 95216护国寺 910322白塔寺 43714土地庙 210517火神庙 22厂甸 10111东岳庙 134当年学者调查时,将形式多样的庙会游艺娱乐场地进行分类统计.调查报告写道:“剧场之中,约分:清唱,京戏,评戏 ,大评戏,大鼓,日光映放之活动电影等种.玩耍场中,则为相声,西洋景,留声机,幻盘,戏法,武术,摔跤等种,其他一项,则为星相命卜之士,传教士,书信代笔人等.“戏曲剧场开办在位于繁华闹市的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等寺庙.三十年代中叶,隆福,护国,白塔三寺共开辟简易剧场约二十余处,其中以曲艺,京剧,评剧等艺术演出为主,有时也放映早期电影片.虽然庙会

4、剧场不时有落泊的京剧,评剧艺人登台表演,但是真正体现民间文艺色彩的是曲艺.大鼓,单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评书,相声演技日臻成熟.白塔寺庙会二院和塔院西侧均开设民间戏曲剧场,许多民间艺人长期在此登台演唱.三十年代,在二院大殿石栏上为大鼓专场.其中乐亭大鼓艺人傅士亭,梨花大鼓艺人侯五德,嗓音宽136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亮,融说于唱,声情并茂,常常使观众留连忘返.塔院西侧的空场上,有许多民间艺人轮流在此表演.张秀峰艺名小蜜蜂,起初演唱西路评戏,后来说唱滑稽大鼓.小蜜蜂演唱的长篇刘公案,颇能叫座.乐亭大鼓艺人杨树林说唱的长篇杨家将,呼家将,好戏连台.艺人“大妖怪“ 与妻女演出的滑稽二簧 ,诙谐幽默,妙趣

5、横生.杂耍摊场开办于护国寺,土地庙,厂甸等地.三十年代中叶,护国,土地,厂甸三地共开辟杂技摊场约三十余处.杂耍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据续通典记载,明代正德三年(15o8 年), 朝廷令各省“选有精通乐艺者,送京师供应,自是筋斗,百戏之类,盛于禁掖矣.“每逢年节庆典,庙会集市之期,各种杂耍艺人纷纷献艺,精彩的艺技令人叫绝.清末民初,护国寺的杂耍摊场种类繁多,为京城之首.西庙曾有大型马戏,杂技表演.当时市民将驯兽表演称为“看海豹“但这里的杂耍以撂地玩艺摊场为多.皮影戏,傀儡戏,拉洋片等杂戏摊场,是以观赏为主的表演杂艺.京城的皮影戏艺人多来自河北滦州.傀儡戏起初由一人独演,后来发展为数人合作的木偶戏

6、.拉洋片又称西洋镜,即将照片或自制图片,放置特制的木箱内,让观众通过凸透镜观看.艺人一边拉动长片,一边敲着锣鼓,演说伴唱.这种简易活动影片,在二,三十年代的京城盛行一时,拥有众多的市民观众.其后,随着现代电影业的兴起,拉洋片逐渐衰落,终于成为历史陈迹.变戏法,耍猴戏,踢毽子,耍坛子,练把式等杂技摊场,是民俗性格鲜明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国古典戏法与现代魔术不尽相同,艺人在人群中间表演,手脚的灵巧,技术的娴熟,令人大饱眼福.着名民间戏法艺人“鸭蛋刘“ 在护国寺辟专场献艺.他的拿手绝活有吞长虫 ,吞宝137北京档案史料剑,吞钢针,吞火球等等,技巧精湛,独步一时.京城的耍猴戏艺人多来自河北深县,易县等地

7、.耍猴戏,以猴为主,往往有狗,羊辅助演出.通常由艺人鸣锣自唱俚歌,指挥猴演出“居官 “,“排衙“等戏.猴子自己打开木箱,找出羽帽乌纱,穿戴表演.演出“扶犁 “,“跑马“等戏时,“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猴子骑而赶之,滑稽有趣.踢毽子,是京城百姓喜爱的民间游戏.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儿童踢之,以活动筋骨.庙会上,踢毽子的艺人身怀绝技,以此谋生.他们能“顶,额,口,鼻,肩,腹,胸,皆可代足,一人能应数敌;自弄毽子终日不坠.“ 艺人的动作难度极高,“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 ,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踢毽子的技艺,经不断发展创新

8、,已步入现代杂技舞台.武术,北京地区俗称练把式.许多庙会都有练武的场子.清末民初,护国寺有许多摊场边练武,边卖药.仁义堂孟家摆练武场,卖“ 百补增力丸“. 开场时 ,先耍一场飞叉,等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时,他高喊:“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 便开始卖药.京都各大庙会上的算卦相面业,历来十分兴盛.民国年问,算命先生大多聚集在天桥一带开业,每逢庙期,便纷纷前往设摊.看相卜卦的顾客,从官宦富贾到市民农夫,来自社会各阶层.占卜业走红,京都相界名家辈出,如灵霞子,钓金鳌,李半仙,金钢眼等等.这些人出名后,下榻豪华饭店,出入上流社会,脱离对庙会的依托.星相占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民国时期剧烈

9、的社会动荡,常常使人感到吉凶难知,祸福莫测.这种命运的危机感,为占卜相面业提供了施展手段的社会心理基础.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庙会上的民间游艺活动多姿多彩,其艺术观赏价值日趋上升.如:乐亭大鼓艺人王佩臣,原在白塔寺庙138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会上辟场演唱,后来技艺 IEI 臻精湛,赴天津书场登台献艺 ,名扬京津.再如:拉洋片本是地道的民间杂艺,老艺人焦金池自制图片,自编自演,声情并茂,后常被邀请至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演出“ 西洋镜 “. 民间俗文化的社会地位呈现明显上升的势头.这种趋势反映出都市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市民文化的繁兴.然而,下层民俗文化的升级,显然受到以白话文运动为先锋的新文学大潮的影响,同

10、时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的崩溃与平民思潮的兴起.二,年节民间走会年节民间走会,是娱神与自娱相结合的大型民众游乐活动.它不同于庙会集市的民间游艺活动,不但带有宗教色彩,而且具有非商业赢利性质.走会,当今亦称花会,是大型民间歌舞杂技活动.北京地区的民间花会,起源于明代,传至清代,京城内外,民间花会盛行.每逢年节庙会,民间艺人汇集街头,边走边演,节目有飞叉,五虎棍,中幡,秧歌,高跷,旱船,小车,跑驴,杠箱,杠子,石锁,坛子,十番,太平鼓,龙灯,狮子等数十种.这些歌舞游艺,不仅形式多样,技艺高超,而且具有戏剧情节,引人人胜.届时,各路民间艺人荟萃街巷,载歌载舞,观众如潮,万人空巷.走会是民众自由结合的组织

11、,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表演各种技艺的角色,另一部分为管理会务人员.管理会务人员又分为四“把儿 “.每把儿有主事一人,称为把头儿.一,钱粮把儿,专管挑箱笼,里面装有走会使用的服饰等各种物品.箱笼即会标.每会有箱笼四挑,每挑一对.箱笼用金漆装饰,上插三角会旗四面.会旗上绣着会称,系着串铃,行走时139北京档案史料叮叮当当,传扬数里.会旗一般为蓝色.凡进宫当差,曾被皇帝御览的会,使用黄旗.二,大车把儿,专备大车数辆,走会结束时,供表演人员乘坐.杠子会多在大车上表演.三,忠和把儿,专为走会表演人员制作各种食物.四,神堂把儿,专司祭神仪式,并负责准备祭祀物品,如香,烛,黄表,黄钱,元宝等.每一种技艺的

12、表演者为一档会,均有一个把头儿.他手执三角形,镶着火焰边的“拨旗“前引,以“拨旗“为令箭,指挥表演.每次走会前,各会把头儿共同勘察路线,称为“踩道“.朝山进香时,在约定地点(如西直门,德胜门等)集合,称为“摆齐儿“. 走会表演开始时,各档会首先齐唱 群唱和小五佛,统一打三通鼓,表示三参拜,以示敬神.各档会排列顺序无严格规定,由各会协商.通常排档秩序为“开路头,中幡眼,跨鼓胆,狮子尾“.一般走会 ,有五,六档会,已颇为可观.超过十档可视为大会.开路会开路会即是舞叉,每次走会均以舞叉开路,亦称飞叉.钢叉长五尺,系有铃铛,一舞即响.走会时,五人一组,勾画脸谱,一人为大鬼,四人为小鬼.演练者身着青缎靠

13、,腰系丝绦,围虎皮战裙,脚穿青缎靴.演员技巧娴熟,抛叉,接叉,环身飞舞,动作连贯,寒光闪闪,叉不落地.惊险的动作,使观众躲避,叉进人退,开出一条通道.所练的名目有:“十字披红“,“ 玉带横腰“,“旱地拔葱“等.140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五虎棍其表演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棒打董家恶霸“五虎“ 的故事 ,故名五虎棍.演员勾画花脸,身着戏衣,手持齐眉棍和三节棍各种武术套路预先编排演练.走会时,在锣鼓伴奏下,通常有六至九人参加表演.按故事情节设计,如董家桥,燕青打擂,武松打虎等.双打,群打交替进行,各显奇技.与五虎棍类似的,还有少林棍.演练者不用木棍,而用真刀真枪对打,刀光枪影,惊险夺目.中幡亦称“ 幢幡

14、 “,“大执事“等.中幡经数道工艺制做而成. 先用一根粗壮的竹竿为主体,上端制做一顶小伞,缀上数个铜铃,再挂上由各色彩绸制成的幡旗,幡上绣有“中幡“ 等图案 ,高可达数丈,重约百斤.中幡的演练法有,单臂举三举,落三落,脑箭,牙箭,肘箭等法.演练时有锣鼓伴奏.耍幡的习俗历史悠久.晋代就有“幡舞歌“ 的记载.明清以前,耍幡多为宫廷舞乐,后来传人民间.清代,中幡已是北京地区民间走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清代竹枝词云:“铃铎声中金鼓撞,佛场弟子健能扛.彩帆正面凌风稳,一朵云飞如意幢.“民国年间,京城耍中幡的名家有天桥艺人宝三(宝善林).每逢年节庙会,城郊走会的行列中都有中幡表演.高跷秧歌和地秧歌秧歌在京郊

15、各地普遍流行,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走会形式.尤其深受妇女和儿童喜爱.“走桥妇女呼教往 ,好让秧歌唱过来“. 每逢秧歌会走会时, 围观民众拥街塞巷,故有“秧歌小对闹春阳,毂击肩摩不暇狂“之说 .北京地区的秧歌会常见的有141北京档案史料两种形式:一为高跷秧歌;一为地秧歌.高跷秧歌是演员脚踩木跷作舞的传统歌舞.演员身着戏装,边游行边表演.主要角色有头陀(即大头和尚度柳翠之戏),手持一对木棒,在前边引路,边走边打,随后的演员按木棒击打的节奏行进.其他的角色还有:小二哥(童子扮相,持花篮 ),傻柱子(丑扮 ),老作子 (花婆扮相), 柴翁(肩扛扁担),渔翁(身背渔篓), 俊锣 (俊扮女子,打小铜锣), 丑

16、鼓(丑扮公子 ,打小跨鼓),武扇( 丑扮公子,手持蝴蝶),文扇( 俊扮女子,手持扇),渔婆 ,卖膏药者.整个秧歌队伍共有十二个角色.演出情节多以八仙和水浒故事为题材.表演以两人一组的小场为主.其套路有单腿跳走,摔叉,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演员具有武功基础,否则难以胜任.秧歌吸取戏曲的表演技巧,演出中,演员即兴演唱短曲,打趣说笑.地秧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会.其演出阵容,与高跷秧歌大同小异.整个演出分为“堆山子 “,“走场“,“别篱笆“,“逗场“,“演唱 “五部分 .其舞蹈动作有六十四套 ,节奏明快,动作舒展 ,刚劲有力.逗场幽默有趣.演唱的秧歌调,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演员轮流独唱,

17、以合唱结束.清代以来,北京城郊各大庙会上活跃着许多秧歌会,着名的有:高庄,高碑店,官庄,弘寺,赵公口,“合义同善“ 等秧歌会.其中朝阳区弘寺(现改为红寺)村的地秧歌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该秧歌队在 1986 年北京地区龙潭湖杯民间花会大赛中获得优胜奖.小车小车会的道具,由竹竿绑成一个长方形框架,上边搭彩棚,下边围布帘,左右各画一个车轮,表示车辆.俊扮女子,浓妆艳抹,将“ 车 “套扮在身上 .车前一演员扮做拉纤的男僮 ,后边一142北京庙会民间游艺溯源演员扮做推车的老翁.走会时,边走边唱.每档会可用小车四辆,八辆不等.小车会往往与跑驴,旱船等会一起走.跑驴跑驴的道具,用纸或布制作一头

18、无腿的毛驴,演员将毛驴套在身上,下半身用布帘遮挡,驴背上垂着假腿脚,远远望去,如同真的骑驴一样.骑驴的演员扮成花枝招展的小媳妇,手持彩绢,不时擦汗.另一演员扮成赶驴的脚夫,手持小鞭,左右挥舞.跑驴演出,以唢呐,锣鼓伴奏.只见,毛驴时而慢步,时而疾驰,时而爬坡,时而伏卧,活灵活现.旱船旱船是以陆地行舟为戏的民间走会.通常以竹竿扎成彩船,上支凉棚,演员将“船“ 套在身上 ,手扶两帮而行,做游湖采莲状,边舞边唱,乘船者多为旦角.船内双人时,另一人扮做艄公.跑旱船的传统历史悠久.在南宋时,元宵佳节已有划旱船的演出.北京民间跑旱船的史料,最早见于清初的诗文.到光绪年间,跑旱船的习俗遍及城郊.那时“跑旱船

19、者,乃村童扮成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跨鼓跨鼓亦称大鼓,将大鼓嵌上铁环,跨在身上.每档会通常用八面大鼓,无数铜钹.演员身穿彩衣,大人跨鼓,小孩舞钹.演出时,大人鼓声铿锵有力,小孩舞钹翻筋斗.有时,孩子们用钹组成祝福词句,如:“天下太平“,“ 国泰民安“等.民国年间,北京地区的跨鼓会有角堡,中顶,白红坊等档 j四十年代以后,几乎绝迹.143北京档案史料与跨鼓相似的有太平鼓,亦称年鼓.道具为一把有柄的单面鼓,形如蒲扇.演员边击边舞,手法多样.太平鼓原为儿童春节敲打的玩具,传至清代广为盛行.每逢春节除夕,不仅街头巷尾有儿童敲打太平鼓,就是清宫内廷也有打太平鼓的习俗,取其“天下太

20、平“ 之意 .民国以后 ,太平鼓加人到民间走会的行列 .杠箱杠箱会通常在前头有八人抬着四个有响环的箱子.抬箱者有时翻筋斗,有时跳着走,但要求表演技巧的动作,与箱子上环子的声响节奏一致.在抬箱子后边,由一位善于抓哏打趣的演员扮成官员,谓之“杠箱官“, 身穿大红袍 ,头戴圆翅纱帽,嘴上饰短须,骑在一根竹竿上,后张一柄大伞.观众可以随意向“官老爷“ 鸣冤告状,打趣说笑.如有人诉说捐多税苛之苦 ,官老爷则煞有介事地说:“老爷我有五个姨太太,捐少能养得过来吗?“借以讥世讽俗.扮演衙役的演员打着“肃静“,“ 回避“的牌子 ,边走边喊,表示开道,犹如真官出巡.“据老艺人讲,杠箱会在清代是一种半官半私的会档“.“此会在清代多为六部衙役所为.走会时借用吏部大堂执事,因而地方上不敢阻拦.民国以后多为民间演出,往往因讽时政,当局不准演.大约在三十年代初,不再见此会演出.“杠子杠子会是练杠子的武会.走会时,木杠绑在大车上.每到一地,演员们轮流献艺,腾上腾下,花样翻新.民国年间,天桥艺人田瘸子,虽有残疾,但技艺高超,所练名目变化多端,如“单手大顶 “,“左右顺风旗“,“燕子翻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