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1 页 共 9 页第二章 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第一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由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其反映的经济活动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使会计能够连续、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有用信息,必须对会计实务中那些尚未确知或无法正面论证的先决条件及其环境,根据客观的或经常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规定。这些合理的推断和规定,就构成了会计的基本前提。因此,会计基本前提有时也称为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 会计基本前提反映了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和制约。离开这些前提条件,会计工作就不可能正
2、常地进行,更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等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为之进行会计核算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只能记录反映各项会计主体内的经济活动,不反映主体之外的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也不反映主体的投资者即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以便会计记录和报告能准确反映该主体的实际情况。 会计主体不同于企业法人。所有的企业法人都是会计主体,但有些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将长期持久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和解散。 持续经营这一前
3、提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在会计实务中,持续经营前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由于假定企业的持续经营,才要求企业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采用现行市价; 2持续经营前提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才使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成为必要; 3由于这一前提的存在,才产生了资本保全问题。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从时间上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期间,以便分期及 时地提供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企业的盈亏情况,从理论上讲,只有在企业终止经营后,才能最终加以确定,但这样做是不可能的。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国家有关部门及企业经营者都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求企业定期提供决策和
4、征税依据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因而不可能等到经营活动全部结束时才进行结算并编制财务报告。这就需要将企业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若干相等的较短期间,这种划分通常以一年为标准,称为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2 页 共 9 页会计年度,以便及时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的信息。会计年度是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会计年度还可再分为季度和月度。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 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会计分期这一前提对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有了会计分期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概念,进而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两种可供选择的业务处理基础,也才产生了收入与费用
5、的期间配比原则以及跨期间经济业务的应付、递延、摊销、预提等一系列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是建立在货币本身的价值稳定不变基础之上的,它奠定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故货币计量前提有时也合称为“货币计量与币值不变假设” 。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是指开展会计业务应遵循的原理和规则。现代会计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三大方面,十三个原则 。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相关性原则 (三)可比性原则 (四)一贯性原则 (五)及时性原则 (六)明晰性原则 二、确认和计量的一般
6、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也称应计制,是指按本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和收入是否应计入本期损益为标准,来处理有关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基础。 权责发生制的权指某一会计期间取得收入的权利,责指承担费用的责任的形成。 权责发生制的涵义是指收入应当在收入权利形成期间予以确认,而不管该期间是否收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费用应当在费用责任形成期间予以确认,而不管该期间是否付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由于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客观地反映企业各个期间的经营成果,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3 页 共 9 页(二)配比原则 (三)实际成本原则 实际成本原则,亦称历
7、史成本原则,指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三、修订性原则 在许多情况下,在遵循上述一般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以下三个补充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并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对于收入费用损失处理持稳健态度。 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费用负债 收入实现后才确认,少或不预计可能的收入 (二)重要性原则 对于重要会计事项,应按规定的
8、方法和程序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失真和产生误导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为了使会计核算工作能科学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并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和阅读,需要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 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分类而形成的基本项目,就构成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项目,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也是财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
9、)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4 页 共 9 页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企业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
10、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
11、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费用 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5 页 共 9 页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可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12、 3、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会计等式 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与权益,是对同一经济资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有资产就意味着有权益,资产和权益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数量上来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与权益的总额必定彼此相等。这种关系可表述为如下基本等式; 资产=权益 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上述基本等式可发展为如下一般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与收入和
13、费用的关系可用以下等式表示: 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是由所有者投资组建的,其经营成果必须影响所有者权益。若企业的收入大于费用支出,即企业实现利润就会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反之,企业发生亏损也会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同理,企业的经营成果也必将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的数额变化。企业实现利润将使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发生亏损将使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将上式代入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则可以得出如下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第四节 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指会计履行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监督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这里只说明手工记账条件下的会计
14、核算方法。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通过核算,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加工,产生主要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 会计核算是一个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过程。会计从取得经济业务的原始数据到输出信息,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或步骤。即一切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记录,以账簿记录为依据编制会计报告,并将报告提供给使用者。 一、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会计确认是指将某个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 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6 页 共 9 页从内容上看,会计确认包括确认标准和确认时间。 确认标准
15、指确认为某会计要素要有明确的标准,包括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的基本条件,按标准进行确认; 确认时间指确认为某会计要素加以记录的时间。 从时间上看,会计确认包括原始确认和再次确认。 原始确认指编制会计凭证时的确认。 再次确认指账簿记录和编制会计报表时的确认。 某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根据原始凭证确定为某一个会计要素及对应的会计科目,据此编制记账凭证; 某些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后,由于发生变化,还需要再次确认; 编制会计报表时,某些数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也要再次确认。 会计计量是指以货币和其他量度单位确定经济活动的量。具体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由于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因而会计计量主要解
16、决采用何种相关而可靠的金额记录经济业务的问题。 二、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分散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共七种。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形成会计数据处理程序。如图所示。 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7 页 共 9 页由上可知,会计从对各项经济业务数据的筛选到输出信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从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与记录,到期末提供会计报告,这些工作从每一会计期间的期初至期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会计工作程序的循环。 第五节 会计
17、法规体系 一、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规范就是指对会计业务处理与信息生成过程中的各种会计行为所做的限定和约束,或者说是在会计业务处理与信息生成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各种规范的总称,它是会计行为的客观标准。 在会计规范体系的各构成要素中,最主要的是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三种。 1、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是指所有对会计工作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各种法律。 2、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关于会计核算的统一规范,是企业进行价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3、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根据制定机构和作用范围不同,通常有两种形式: (1)如果会计制度由政府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则这一通用会计制度就属于法规的范畴。
18、 (2)如果会计制度由某一特定主体自行制定并在该主体内适用的话,这一会计制度就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应在会计准则的指导和约束下,结合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特点而制定。 二、会计法 会计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计法于 1985 年首次颁发施行。1993 年 12 月,1999 年 10 月,2 次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正。 三、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关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统一规范,是企业进行价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预算会计准则两大子系统。其体系结构如下图。 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19、 书第 8 页 共 9 页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是所有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并对具体准则起制约作用。 基本准则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 2、具体准则 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会计核算与报告中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所做的规定,它对企业会计实务具有直接的规范作用。 2006 年 2 月我国已经颁发的企业会计具体准则有:保险合同、财务报表列报等 38 个具体会计准则。 2006 年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准则为指导原则,以存货、固
20、定资产等一般业务准则为主线,兼顾石油天然气、生物资产等特殊行业中的特定业务准则,按照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等报告准则列报,涵盖了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形成了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此外,2006 年 10 月,财政部又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会计处理与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具体的指导性规范。 四、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而成,直接具体地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规则与规范。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为三个层次。 1、企业会计
21、制度 会 计 学 原 理 教 科 书第 9 页 共 9 页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除金融保险业和小企业以外的全部企业。 2、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 3、小企业会计制度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小企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规模小,筹资困难,且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统一。由于我国小企业众多,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比较困难,因而,颁发并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尤为必要。2004 年 4 月 27 日财政部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于 2005 年 1 月1 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