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搞好安全生产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急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具有一般管理的规律和特点,还有自身的特殊范畴和方法。本章简要介绍了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和现状。第 1 节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1、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管理(1)安全生产辞海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安全生产”解释为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也是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要
2、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后者将安全生产解释为企业的一项方针、原则和要求,前者则解释为企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特点,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
3、程中人与机械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涉及到企业中的有关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方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2、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重大危险源(1)事故现代汉语词典
4、对“事故”的解释是: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在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些指导性文件,将企业事故定义为:由工作引起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并导致致命或非致命的职业伤害。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 20 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铆钉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 、中毒、窒息及其他伤害。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安全生产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或
5、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 ,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事故隐患国家安全
6、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第 16 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面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企业、政府、公众等多方综合性地开展隐患辨识、评价、消除、整改、监
7、控等活动和措施,使生产安全系统的事故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的过程即为隐患治理。(3)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共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 R=f(F,C)R-风险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等五类。而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
8、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4)海因里希法则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 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5)危险源从安全生产角度解释,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后果越严重。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第一类危
9、险源客观上已经存在并且在设计、建设时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因此,企业的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6)重大危险源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分级,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就是重大危险源。3、安全、本质安全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按照系统安全工程的认识论,无论是安全还是危险都是相对的。(1)安全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指的是 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工程上的安全性,是用概率表示的近似客观量,用以衡量安全的程度。系统工程上的安
10、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性度,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2)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1,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者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
11、工艺本身固有的 ,即在它们 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第 2 节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管理随着安全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的出现,使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方法原理都有了很大的拓展。1、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2、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与原则。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
12、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1)系统原理1,系统原理的含义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显然,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2)综合分析原则。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结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
13、重要内容考虑。(3)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 的反馈。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不断变化,所有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行动。(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中,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有紧密的连续,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2)人本原理1,人本原理的含义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
14、动都是以人为本开展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 、推动和实施。2,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励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对于管理系统,有 3 中动力,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2)能级原理。现代管理认为,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以按照能量 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就像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一样。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
15、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这就是能级原理。(3)激励原则。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4)行为原则。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三)预防原理1,预防原理的含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 的不安全
16、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2,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果 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偶然损失原则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2)因果关系原则。事故发生时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时必然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而已,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3)3E 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归结为 4 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
17、原因、身体和状态原因、管理原因。针对 4 方面的原因,可采取 3 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4)本质安全化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跟不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还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四)强制原理1,强制原理的含义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识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2,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工
18、作时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三、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于有效状态。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故进行研究,给出了很多事故致因理论,下面简要介绍几种。(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泊松分布。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2,偏倚
19、分布,3,非均等分布。(2)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提出(1)控制不足-管理(2)基本原因-起源论(3)直接原因-征兆(4)事故-接触(5)受伤-损坏-损失第 2 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第 1 节 安全生产标准化1、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2004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提出了“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要求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内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同年 5 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
20、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国家安监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自 2010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 基本规范是在总结近年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全面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业标准。 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对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基本规范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 组织机构、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
21、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能够更好的知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各地区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活动,加强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基本规范总结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共性特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了规范化定义,对各行业、各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各行业的普遍发展。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穿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 基本规范是对这些法
22、律法规具体化和系统化,并通过运行使之成为企业的生产行为规范,从而更好的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穿落实。同时,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自主评定和申请外部评审定级,也能增强企业贯穿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所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
23、机- 环境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企业的每个员工。因此,它涉及的面广,涉及到人的思想,又涉及到人的行为,还涉及到人所从事的环境,所管理的机械设备、物体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
24、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有关评分细则,对本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2、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一)确定目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辖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2)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规定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
25、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3)安全生产投入保证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4)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化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本单位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生产经营单位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
26、其他要求传达给从业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遵守安全生产厂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穿到各项工作中。(5)教育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应确定安全教育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陪,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6)生产设备设施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
27、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生产经营单位应对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查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
28、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拆除的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照规定组织实施。(7)作业安全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起重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险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对吊装、爆破
29、等危险作业,应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2,作业行为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实现人、机、环的和谐统一。3,安全警示标志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在又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在进行设备实施的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4,相关方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质预审、选择
30、、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生产经营单位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或签订专门的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5,变更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 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八)隐患排查和治理生产经
31、营单位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措施治理。1,排查前提及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2,排查范围与方法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取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3,隐患治理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隐患治理方
32、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应急措施。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4,预测预警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系本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9)重大危险源监控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国家重大危险源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对构成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应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10)职业健康1,职业健康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安装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录入职业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