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闻采访学串讲资料.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79252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学串讲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闻采访学串讲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闻采访学串讲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闻采访学串讲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闻采访学串讲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础概念 认识采访和采访学 1. 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新闻采访学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像的科学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2.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采访是联系事实和新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获取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

2、还是社会现象,新闻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3. 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性 新近发生的,有明显的公开性和普遍意义。突击性 时效性,受时间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广泛性 记者采访涉及面,接触面十分广泛。 传媒的受众广泛、兴趣需求广泛, 扩大采访面,以提高可读性、收听率、收视率。 灵活性 采访形式、采访内容、采访对象、采访选题。 持续性 多侧面、多角度的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4. 采访的作用有发现识别和落实线索。新闻采访有时效的要求快 有目的要求准 线索,不等于事实,只是告诉你有物可寻的途径,让你去接近所发生的新闻,一个记者手里线索多,选择的余地大,采访起来就主

3、动。获取第一手材料 直接采访,耳闻目睹客观事实,获取准确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 增加真实感,获得真知灼见。增强感情认识,真切了解事物,抓生动的情节、细节。核对新闻事实 5.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 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利益 经济、政治、社会 感官刺激新闻采访是一种具有双重主体的活动6.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 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a. 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

4、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b.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c.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d.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e. 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7. 记者素质(要求)A 政治素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

5、线。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 B 业务素质 1.社会活动能力。 2.职业敏感性。 3.逻辑思维能力。 4.文字功底和口才C 心理素质 好奇心理。 竞争意识。 冒险精神。 (卧底、暗访)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决心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 采访写作及日常行为必须合法 社会责任 人文关怀科学意识 : 有科学精神,追求和服从真理。有客观的态度,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其他素养: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社会价值社会生活有益成都)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求异、求新、求变,积极联想不断探索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

6、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8. 新闻线索含义: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段性的简要信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特点:相比于新闻事实较为简略;比较零碎,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完整示人;稍纵即逝,有很强的时效性,重复的可能性极小;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涉及较多的是表象。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新闻线索的来源 判断 使用规则新闻线索的一般来

7、源渠道:访谈 观察 问卷 文献 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调查座谈会 ;企事业单位;重大文体活动;社会网络;其他媒体的报道;日常的平凡生活。异常的情况;当前的宏观形势;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点一滴的积累9. 新闻敏感 (新闻鼻)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 、 “新闻鼻” 。新闻敏感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和本领,是一种职业性的敏感,是最具职业特点和专业精神的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这种判断力有相当严格地时效要求。10. 新闻敏感的具体内容在众多线索面前,判断哪些线索可能导致发现新闻判断新闻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在同一新

8、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哪个最重要,哪个新闻价值大对报道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的判断力判断目前的线索哪些与记者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发现哪些可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11. 采访的准备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提高采访效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有助于记者避免在报道中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有助于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资料准备的内容: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 采访对象准备 决定采用何种采访方法,提问内容及方式 采访计划准备12. 新闻报道策划含义:

9、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组成内容:报道的主要目的;动员的资源和媒体内外可以整合的资源;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及所涉及的空间;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形式及版面安排;预算及预期效果。意义: 为新闻报道提供可行的方案;提供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提供强有力的队伍。13. 新闻采访计划第一步: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目的性和倾向性的设想。 采访意图必须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一致。 第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1.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

10、访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二是计划的主体。 2. 采访计划的主体: 确立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地点、时间、对象、次数、方式。 3 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采访的主要内容;进入主题的形式;提问的形式、顺序和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度及结尾的方式。 意义:记者通过采访计划,内心比较踏实,往往能在采访中将谈话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也应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 14. 新闻采访计划书 新闻采访的方式 直面(面对面)视觉 体验 电话 信件 网络 等面访、访谈:提问、倾听、观察、和记录15. 提问提问是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

11、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整体活动的成败。提问形式:开放式(投石问路) 、封闭式(抛砖引玉)提问方式:正面提问、迂回提问、反面激问、自发设问、两难提问、追问明确提问目标 塑造提问环境16. 倾听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了解事实真相、发现新闻线索、提供写作思路。 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面地倾听、耐心地倾听17. 观察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新的线索,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获得至关重要的新闻素材。 采访中的几种常用的观察方法:正视采访对象、留意每一个细节、进行紧张的思考。18. 记录笔录的作用: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

12、定基础;记录随时产生的灵感与思路;记录观察所得;记录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记录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记录(边问边看,边听边记录) ;抓住重点进行记录;适当的总结;善于录音设备其他采访方式 :隐形采访19. 隐形采访的含义、类型含义:隐形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就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 隐性采访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原始新闻素材,从而帮助媒体促进舆论监督 类型:体验式采访(不暴露身份和目的,作为社会普通公众,以获取信息) ;伪装式采访(隐去真实身份,隐藏采访目的)20.隐形采访程序 第一 寻找线索和线人; 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确

13、定自己可能在调查中证明什么;第二 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利害关系、采访的先后次序、资料搜集、确定调查的价值; 第三 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 第四 贴身暗访:为自己设计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暗访的身份,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要表现自己是“专业人士” ,要镇定自若。 第五 获取必要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或副本。 第六 隐形采访中的观察:去伪存真,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反应。第七 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去除伪证(假证词和假证物) 。 21. 隐形采访的方式旁观式的隐性采访这种采访,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而记者

14、是以目击者、旁观人的身份进行的。参与式的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是在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而记者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直接介入事实的采访,有人称作“打入敌人内部” 。验证式的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是为了对正面典型、正面形象进行验证而进行的22. 视觉采访现场观察,是无声的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感觉器官同时运用,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在客观实际中进行检验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地讲,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将现场所见到的情景、事实用笔或话筒表达出来。现场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观察,包括人物的表情、手势、眼神、对话及其全身的特征等等;二是对物的观察,包括现场的环境、气氛及其景象等等。 23. 体验式采访的概念及局限

15、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 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 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4. 精确新闻采访调查性报道的一个主要流派,即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 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量化分析统计;抽样调查;实地实验;民意测验;横向定时调查;纵向追踪调查。拓展:当下网络环境中,媒体新闻线索的来源和使用规则媒介融合传播环境下,记者素养的要求新闻策划与制造新闻隐形采访的利弊、底线 新闻发布会在不经许可而自由拍摄录音以至偷拍偷录,可以划出这样几条界限:第一,摄录场合是自由场合还

16、是非自由场合。首先应当区分是公共场合还是非公共场合、私人场合。非公共场合不允许自由摄录。其一是涉及国家秘密的场合例如军事禁区和军事设施所在地;其次是涉及法人秘密的场合,如足以暴露商业秘密的场合;第三就是私人场合,私人场合既包括住宅、病房等受到法律明文保护不许擅自侵入的领域,也包括在公共场所的私人活动,例如在餐厅家人宴饮、在公园情侣约会、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在银行柜台存取钱款等等,都不应当成为记者擅自拍摄的对象。但是公共场合也并不都是自由场合,例如依法公开审判案件的法庭,根据法庭规则,摄影、摄像、录音必须经法庭许可。有些单位,有些场合,虽然具有公开性质,但是那里的公共秩序和正常的工作、生产等秩序

17、还是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应受到损害。所以,所谓自由场合,就是指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出入和交往的场合,例如街道、田野、娱乐场所、体育比赛、公众集会游行等等,记者享有自由摄录的权利。第二,摄录对象是群体还是特定个体。每个自然人都有独立的人格权利其基础就是人身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控制权是个人对于自己生命、身体、名誉等等的控制,不受任何非法强制;利用权是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利用自身各种人格权对象,如姓名、肖像、声誉、形象等等,以显示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特点,体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权自主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向社会公开显示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形象表现,包括自主决定是否同意被拍摄、录音并且向社会

18、公开传播。这种自主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孤立起来。当一个人只是作为某个群体的一员而呈现的时候,他就暂时地淡化了作为个体的存在。所以把摄影镜头对准成批人群时,或者当被录入的声音并不是体现特定个人的意思表示时,就无需一一征得被摄录个人的许可。而当个人在自由场合中出现时,由于他已经显示于公众之前,可以视为对他人拍摄的默示许可。在非自由场合对特定人进行摄录,一般必须征得许可。第三,摄录目的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还是其他私利人们公认对于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可以不经行为人许可进行拍摄录音,包括偷拍偷录。对于这类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新

19、闻媒介予以揭露于社会有益,特别是对于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的曝光还属于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应当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行为人由于实施了损害社会公益的非道德和非法行为,他的一部分人身自主权利相应退缩,也就丧失了对他人未经许可摄录自己不良行为并且加以传播提出异议的权利,无可阻拦大众传播媒介的正当披露。不过这个原则不适用于未成年人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新闻媒介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肖像以及其他辨认资料。有些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照片、录像,其中如果涉及未成年人,应当予以适当的技术处理。至于那些与社会公益无关的题材,或者明显具有某种商业炒作目的的题材,在涉及特定人时,应当严格

20、禁止偷拍偷录。第四,摄录的内容是真实的还是歪曲的如果以为拍摄、录音都是如实记录,不会发生歪曲,那就错了。从某人的长篇大论中单取一、二句话来加以播放,很可能就是断章取义,甚至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理解。至于摄影,角度、剪裁、取光都可能导致形象的失真,而个人的形象是人格尊严的一部分,加以丑化会成为一种侮辱行为。“算命先生”的官司中,拍摄者是为了贯彻有关领导部门的意图,制止封建迷信活动,这种公益目的无疑是充足的阻却违法事由,但是在拍摄中镜头过多地停留在对方的裤头等处不该曝光的地方,不仅给对方以口实,而且也影响了批评的思想性和严肃性。第五,新闻记者是消极地不暴露身份还是积极地伪装身份新闻记者当然不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宣布自己是记者。在自由场合,任何普通人都可以观察,也可以摄影、录音,记者当然可以以普通人的身份进行摄录。在对有不良行为的特定人进行暗访时,记者也可以以普通人的面目出现,或者含糊其词地以一些人人都可以具有的身份(例如过路人、顾客之类)来掩盖真实的记者身份。至于伪装身份,哪怕是打工仔之类,也是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伪装,在任何时候都意味着欺骗,只有当欺骗比起对方的卑劣来是微不足道的时候,当揭露这类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而通过普通途径又无法获得有关材料的时候,就好象 BBC 记者伪装身份揭露模特公司的丑闻那样,这种欺骗才可以认为是正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